本书所评述的,是20世纪50—90年代中国新诗的状况。书中包括了:60年代诗风和“政治抒情诗”、“文革”时期的诗歌、诗歌“复兴”的想象、“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50年代的青年诗人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自序
引言
上卷 中国大陆当代新诗
第一章 新诗道路的转折
一 40年代后期的诗界
二 当代新诗道路的选择
三 “经典”的选定和确立
第二章 过程及时期特征
一 诗人的类型分析
二 新诗的“当代形态”
三 发表方式和诗歌刊物
四 各个阶段的概况
第三章 走进“当代”的诗人
一 “老诗人”的艺术处境
二 “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
三 艾青和田间的“危机”
四 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1)
五 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2)
第四章 50年代的青年诗人
一 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
二 主要诗人的写作
三 西南边疆“诗群”
四 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
第五章 新民歌运动与新诗道路的讨论
一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二 民间歌手和工农诗人
三 民间诗歌的搜集和整理
四 诗歌发展道路的讨论
五 新诗形式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第六章 60年代诗风和“政治抒情诗”
一 “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二 郭小川等的创作
三 60年代前期的诗风
第七章 “文革”时期的诗歌
一 诗界的“分裂”
二 公开的诗界
三 “地下”的诗歌写作
四 天安门诗歌运动
第八章 80年代的诗歌状况
一 诗歌“复兴”的想象
二 80年代的诗人“群体”
三 诗界状况与诗歌运动
四 景后的政治诗热潮
五 新诗历史的“重叙”
六 诗的发表、阅读方式
第九章 “复出”的诗人
一 一种诗歌现象
二 晚年的艾青
三 “青春历劫,壮岁归来”的一群
四 昌耀、蔡其矫等的诗
五 “西部诗歌”和“新边塞诗”
六 “迟到”的写作者
七 其他诗人的写作
第十章确认已凋谢的流派
一 流派的重新确认
二 牛汉等的诗
三 穆旦、郑敏的当代诗歌
第十一章 朦胧诗与朦胧诗运动
一 《今天》与朦胧诗
二 朦胧诗论争
三 “地下诗歌”的发掘与食指
四 “白洋淀诗群”与多多的诗
五 北岛等的诗
第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诗
一 朦胧诗退潮之后
二 “第三代”或“新生代”
三 “非非”和“莽汉”
四 “他们”和南京的诗人
五 “海上”与上海诗人
六 海子与“诗』、之死”
七 女诗人和“女性诗歌”
第十三章 90年代的诗
一 “90年代诗歌”的概念
二 诗歌民刊与“活跃诗人”
三 《倾向》与《南方诗志》
四 《反对》与《象罔》
五 《北回归线》与《阵地》
六 实验者与《发现》
七 “游离”与“偏移”
八 “民间”的集合与诗歌论争
下卷 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当代新诗
第十四章 当代台湾新诗的背景和进程
一 背景
二 进程和特点
第十五章 现代主义诗潮及诗人
一 现代主义诗潮的发展及其论争
二 “现代派”诗人群
三 “蓝星”诗人群
四 “创世纪”诗人群
第十六章 现实主义诗潮的勃兴和诗歌艺术的多元并立
一 现实主义诗潮的勃兴
二 笠诗社诗人群
三 70年代的青年诗人
第十七章 80年代后期以来的台湾诗坛
一 诗对政治的每与:“政治诗”
二 都市的外观与内观:都市诗
三 女诗人的活跃和女性主义诗歌
四 原住民诗人的抗争之声
第十八章 香港当代新诗的发展背景
一 历史情况
二 文化环境
第十九章 50-70年代前期的香港诗歌
一 诗坛的沉寂和重组
二 写实与浪漫传统的延续——力匡、何达、舒巷城的诗
三 马朗和香港早期的现代诗人
四 参与台湾现代诗运动的香港诗人——蔡炎培、戴天、温健骝的诗
第二十章 70年代后期以来的香港诗歌
一 香港诗歌发展的新态势
二 现代意识与本土关怀——香港本土诗人的创作
三 人生忧乐的现实关注——南来诗人的诗歌创作
四 余光中、原甸等在香港的诗作
五 90年代的青年诗人
第二十一章 澳门当代新诗
一 背景和历程
二 诗人
三 “离岸”和“土生”
初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