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宁夏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1949年4月24日,华北野战军解放太原后,党中央、毛泽东、彭德怀就对进军宁夏作出了战略部署和决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1949年8月26日解放兰州。随后,杨得志、李志民率领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六十四军、六十五军肩负解放宁夏历史重任,分别由兰州和固原出发踏上进军银川的征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解放宁夏全境,五星红旗飘扬在银川市上空。
《解放宁夏》一书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解放宁夏的全过程。
《解放宁夏》一书,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解放宁夏的全过程,全景式地展现了我军将士为解放宁夏越陕跨陇鏖战宁,八百里路追顽敌,兵鏖任山河战更急,扑向刀丛夺关隘,冲入弹雨争堑地,拼尽热血捐英躯,化作雄碑顶天地的英勇壮举和勇士赤胆照千秋的革命献身精神,热情歌颂了解放军和宁夏各族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因此,编著《解放宁夏》一书就有着资政育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社会意义。
前言 曾思玉
第一章 解放前的宁夏社会历史状况
第一节 马鸿逵其人其事及与宁夏的渊源
第二节 5鸿逵的“四大治宁方针”
第三节 开拓兵源连年征兵
第二章 人民解放军解放宁夏的决策和部署
第一节 解放太原后如何解放大西北
第二节 时值盛夏远征大西北
第三节 蒋介石挽救西安败局
第四节 扶眉战役马鸿逵“保存实力不打硬仗”
第五节 毛泽东说“乘胜打5是很好的”
第六节 解决西北敌军的方针:钳马打胡、先胡后马
第三章 平凉战役:追击国民党“宁青联合兵团”
第一节 静争会议:国民党“宁青联合兵团”作出平凉决战部署
第二节 陇东追击国民党“宁青联合兵团”
第三节 血战任山河燕飞班长英勇杀敌
第四节 夺取三关口攻破瓦亭隘
第五节 解放军六十四军在固原黑城钳制援兰的国民党“宁夏兵团”
第六节 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做好团结回族工作
第七节 贯彻落实我军的宽待俘虏政策
第四章 彭德怀司令员发布进军兰州歼灭“青马”作战命令
第一节 固原老百姓踊跃为解放军30万大军筹粮
第二节 西北战场上的最大战役——解放军攻占兰州城
第三节 解放军和国民党“青海兵团”厮杀肉搏于兰州城
第四节 我军争取用政治方式解决宁夏问题马鸿逵逃离台湾的最后结局
第五节 扶眉、陇东战败后马鸿逵归咎马步芳
第六节 郭南浦率赴宁和平代表团力争和平解决宁夏问题
第七节 解放大军压境打谈结合第A节国民党“宁夏兵团”袭击同心县下马关解放军三边部队
第九节 孙树锋率解放军五七一团马不停蹄挥汗救援下马关
第五章 解放军飞兵直插鸣沙州
第一节 解放军一九一师穿越荒草地
第二节 战与和解放军兵临中宁城下
第三节 我军施加军事压力国民党第八十一军接受和平解决条件
第四节 国民党“宁夏兵团”第八十一军在中宁宣布起义
第六章 解放军进晕银川途中的金、灵之战
第一节 解放军与国民党“宁夏兵团”决战于青铜峡、金积、灵武一带
第二节 国民党“宁夏兵团”金积守军掘渠放水,企图阻止解放大军进攻
第三节 金积城守敌投诚
第四节 激战吴忠堡
第五节 国民党“宁夏兵团”通电求和
第六节 《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书》签订
第七节 国民党“宁夏兵团”全军溃散
第七章 解放军第六十四军雨夜入银川
第一节 解放军先遣部队连夜进驻银川城
第二节 钟鼓楼发出洪亮钟声——银川城解放了
第三节 成立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第四节 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和开展民族统战工作
第五节 银川隆重举行解放军入城仪式
第八章 解放军第六十五军驻留宁夏建设大西北
第一节 改造教育国民党“宁夏兵团”第八十一军
第二节 清除暗藏的国民党反动军官开展诉苦教育运动
第三节 继续战斗生活在宁夏拥政爱民谢恩情
第四节 枪走火战士杨玉金发生严重事故
第五节 把延安的“南泥湾精神”带到宁夏
第六节 惯匪郭栓子占山为王烧杀抢劫鱼肉百姓
第七节 大举进剿贺兰山保卫新生人民政权298-
第八节 南部山区两股最大匪'4-5绍武、张海禄的覆灭
第九章 富饶美丽的阿拉善旗
第一节 世袭第九代亲王爵位的达理札雅
第二节 短命的“蒙古自治政府”
第三节 国民党“宁夏兵团”特务营攻打定远营
第四节 阿拉善旗脱离国民党政府走和平起义解放道路
第五节 中共阿拉善旗工作委员会成立
第六节 保卫定远营
第七节 中共阿拉善旗工委书记曹动之殉职
第八节 阿拉善旗走向民族团结
第九节 德王、李守信的叛国结局
第十章 解放初期宁夏民主建政工作的开展
第一节 摧毁旧政权废除旧制度
第二节 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三节 分期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第四节 深入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掀起抗美援朝热潮
第五节 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后记
1949年6月11日,解放军六十四军一九一师奉命从山西平遥出发,沿着波涛滚滚的汾河,踏上了解放大西北的战斗历程。一路上大军所到之地,锣鼓喧天,红旗飘扬,到处是欢送的人群。沿着公路两旁搭起了一座座彩棚,上面写着“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国”等大幅标语。在通往西安的公路上征尘滚滚,遮天蔽日,雄赳赳的步兵、骑兵、炮车队、坦克车队、汽车队汇集成一股铁流,日夜不停地向西南方向滚滚而去。
1949年6月21日清晨,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第十九兵团开始渡黄河了。禹门渡口红旗飘扬,战马嘶鸣,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渡口处停放着大大小小的几十只船,船工们都是黄河两岸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船工们听说要为解放军华北兵团渡河西征,纷纷从各处赶来。神木、府谷等地的船工自带船只,从千里之外自愿赶来组成一支支摆渡大队;船工们主动地帮助部队搬运弹药,把大炮从浅滩推到船上。有的牲口胆小不敢上船,他们就想方设法用绳子拉前蹄用手托屁股,甚至几人抱一条腿把牲口硬抬到船上。有些调皮的牲口乱踢乱跳,把船工踩伤、踢伤,他们全然不顾。有一位老船公亲切地对战士们说:“民国25年(1936年),我用羊皮筏子摆渡过红军,抗战的时候八路军坐我的船打小鬼子。如今,我又要用船送大军渡河解放大西北,同志们尽管放心,我老汉一定使出浑身的劲把你们安全渡过河去。”河面上船只穿梭一样往返着。解放军六十四军一九一师政委陈宜贵随师部上了一条能乘七八十人的大木船,老船公仔细检查了一遍渡河器材,拿起撑竿,轻轻地说了声“同志们坐好了!”然后用力一撑,船就像脱弦之矢一样,顺着急流滚滚的河水疾驶而下。当船行到河心时,突然从峡谷里刮来一股狂风,河面上顿时掀起浪涛,木船随着波浪一起一落,颠簸得越来越厉害了。老船公镇静地安慰大家说:“别害怕,千万不要乱动,不会出什么事,我保证把战士们送过去。”他指挥着船工们,用力摇着船橹,呼喊着粗犷有力的号子,避开漩涡急浪,熟练地和黄河水搏斗着,船工们赤条条的古铜色身上,冒出了亮晶晶的汗珠,手里的船橹也越摇越快,终于冲出了急流和浪涛,胜利到达了黄河对岸。就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第十九兵团将士及骡马、大炮、弹药、辎重全部渡过了黄河。
韩城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乡。渡过黄河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第十九兵团将士浩浩荡荡的大军进入西北地区的第一座县城一韩城,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沿途就像过庙会、办喜事一样热闹。街头设有欢迎站、开水站、彩棚,远远就可以看到两三丈高的大旗,在街边树丛上空飘扬。彩棚上满插着红花彩球,周围还陈列着金瓜、朝天凳等。当地老百姓把锣鼓敲得震天动地,吹鼓手一个个吹得脸涨红,油光发亮,人们扭着秧歌,端着茶水,拿着慰问品夹道欢迎来自华北的解放军西征大军。老乡们亲切地问候子弟兵:“解放军辛苦啦!”“可把解放军给盼来啦!”边问边说着往战士手里递毛巾,送茶水,塞慰问袋。慰问袋上写着:“慰问袋,小包裹,人民隋意裹得多,西征英雄收下它,追歼胡、马剿匪窝。”手巾上写着:“小小手巾花又花,千丝万缕织成它,送给战士擦汗水,解放西北灭胡、马。”一群小孩子一边往战士胸前戴大红花,一边唱着:“一朵光荣花儿红,献给革命众英雄,解放西北靠你们,带花杀敌立大功。”这一句句诗和一句句歌词,凝聚着西北人民对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第十九兵团将士深厚情谊和热切期望,战士们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连声高呼:“绝不辜负西北人民的期望!杀敌立功为人民!”“解放大西北!消灭胡、马匪!”这里虽是新区,可群众工作并不次于华北老解放区,大军未到之前群众早就备好粮草,生好豆芽菜,腾出房子。各街口、村口都立有标牌,城里和村里有多少人家、多少房子、多少炕、几口井都一目了然。进了村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红纸条,上面写着:“欢迎华北大军的同志们住我家!”进到屋里老乡们已腾好炕点上灯,甚至连洗脚水也烧好了。为了保障部队的安全,小学生们还在公路上挖好了防空洞,西北人民的情感深深感动了每一个解放军战士。P020-023
我的前半生几乎是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战场上度过的。2009年9月23日,是解放宁夏60年纪念日。60年前,宁夏曾是我为之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回想起当年我率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在进军解放宁夏的路上,宁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和那里的各族同胞,当年对解放军的滴水之恩,在我耄耋之年的脑海里是挥之不去的。
兰州战役结束后,我第十九兵团十万大军稍事体整就向宁夏挺进。在进军宁夏路上,部队战士天天都是行军在人烟稀少,缺水少吃,交通落后,后勤没有保障,露宿荒郊野外的荒凉沙丘中。当时宁夏正值连绵秋雨,辎重、骡马、战士们在泥泞道路上艰行,但是部队战士们发扬了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勇前进。他们沿途目睹了宁夏回汉各族人民生活悲惨景象后,更加激起了对国民党统治的无比仇恨。我大军所到之处,宁夏人民群众欢心鼓舞,庆祝解放,人民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欢迎战士们,热情的给部队战士腾房子、烧开水、送柴送米,帮助做饭,想方设法支援我大军和国民党“宁夏兵团”作战。
在行军作战中,我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尊重宁夏回族同胞的风俗习惯,运用各种时机宣传发动群众,开展爱民活动,军民之间亲密团结共同对敌,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在解放宁夏过程中,我军始终坚持做两种准备,一是充分准备以军事力量消灭敢于抵抗的敌人,二是在军事压力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宁夏,用和平方式解放宁夏可以避免战争的破坏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我军把打击的重点放在最顽固的国民党“宁夏兵团”主力第一二八军身上,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宣传我党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力求使其认清形势丢掉幻想,当机立断,弃暗投明。在我大军压境和政治攻势下,马鸿宾和其儿子国民党“宁夏兵团”第八十一军军长马惇靖接受我军和平条件率部起义,我代表第十九兵团和马惇靖在和平解决协议上签字。签字完毕后,双方代表合影留念,我设宴款待了马惇靖一行。马惇靖率部起义为瓦解企图负隅顽抗的国民党“宁夏兵团”和迅速解放宁夏作出了贡献。
为彻底消灭敢于顽抗的敌人,我亲率第六十四军主力,经过两天的金、灵激战,一举将国民党“宁夏兵团”第一二八军歼灭,威慑了敌胆,解放宁夏决定性的金、灵之战胜利结束。国民党“宁夏兵团”遭受了我军沉重打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派出代表与我军签订了《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至此,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终于完成了解放宁夏的重任。
回首往事,每当回忆起当年我在宁夏硝烟岁月的战斗经历,还有走过的那段跌宕风云的往事,一想起来都会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为此,在解放宁夏60年纪念日里,我深深怀念为解放宁夏而光荣牺牲在宁夏彭阳任山河、青铜峡余家桥、吴忠涝河桥573名第十九兵团干部战士,他们魂系大西北,将永远活在宁夏人民的心中。
解放军原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军长,后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曾思玉
2009年9月23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暨解放宁夏60周年的日子里,《解放宁夏》一书经过作者的不懈努力终于付梓了。
2009年春季,在自治区、银川市委宣传部的重视关心下,《解放宁夏》一书有幸被列入自治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宁夏解放60周年献礼图书。
解放宁夏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1949年4月24日,华北野战军解放太原后,党中央、毛泽东、彭德怀就对进军宁夏作出了战略部署和决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直接指挥下,1949年8月26日解放兰州。随后,杨得志、李志民率领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六十四军、六十五军肩负解放宁夏历史重任,分别由兰州和固原出发踏上进军银川的征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解放宁夏全境,五星红旗飘扬在银川市上空。
《解放宁夏》一书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为编著好这部红色经典图书,作者奔赴大连、北京、沈阳、南京、西安、兰州、张家口等地,先后采访了原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的女儿杨秋华;原第十九兵团政委,后任福州军区政委李志民的爱人刘平、女儿李新星;原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后任全国人大副主任耿飚的儿子耿志远;原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军长,后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原第十九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任中国驻朝鲜大使潘自力的爱人姚淑贤;原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一师政委,后任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陈宜贵的女儿陈曦;原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军长,后任兰州军区司令员郑维山的儿子郑敬;原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副政委,后任北京军区政委傅崇碧的爱人黎虹;原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政委,后任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委王宗槐的爱人范景明;原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易耀彩的儿子易海燕;原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一师五七二团团长,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的张怀瑞;原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一八八师政委,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委李真的爱人刘瑞言;原第十九兵团六十五军一九四师五八。团团长,后任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的武宏;原第十九兵团副司令葛宴春的儿子葛家齐、葛家珊;原第十九兵团六十五军军长、宁夏军区司令员,后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王道邦的儿子王冀建;原第十九兵团六十五军副政委、宁夏军区副司令员,后任内蒙古军区副司令员肖应棠的儿子肖胜华;原第十九兵团六十三军一九四师政委陈亚军的爱人李君;原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后任河南省副省长邢肇棠的孙子邢贤一;原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景林的儿子李卫;原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殿才的爱人的艾波。还采访了原第十九兵团转业、复员在宁夏各地和参加中宁八十一军和平起义的几十位老战士,他们为作者采访讲述、提供了大量资料和老照片,对此,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解放宁夏》一书,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解放宁夏的全过程,全景式地展现了我军将士为解放宁夏越陕跨陇鏖战宁,八百里路追顽敌,兵鏖任山河战更急,扑向刀丛夺关隘,冲入弹雨争堑地,拼尽热血捐英躯,化作雄碑顶天地的英勇壮举和勇士赤胆照千秋的革命献身精神,热情歌颂了解放军和宁夏各族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因此,编著《解放宁夏》一书就有着资政育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社会意义。
在本书付梓之时,特别感谢本书责任编辑杨旭东、马若飞、曹巴特的热情付出和鼎力相助,还有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第六十五军军史馆、杨建平、张远成、史继发、卢金霞、王丽芳、王彪、赵清、刘阿泰、高还山、郭福香、魏京珍、唐翼、袁秉田等为本书的出版所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300多张照片,有部分照片由于出书时间紧迫,一时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恳请作者见书后与我们联系,将付稿酬并面谢。在此,作者还要特别感谢百岁老将军曾思玉亲自撰写前言,祝愿他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