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皇家有病知多少
分类
作者 (新加坡)何乃强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皇家有病知多少》由何乃强所著,本书是新加坡《联合早报》“早报星期天”的专栏文章结集。作者从皇帝、嫔妃、太医、臣子等人的感情、饮食、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入手,分析史册所记录的他们的死因。为了增加读者的认识,作者还采用古今对照的方式进行解读。本书主题新颖,内容生动,是一本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自古以来,围绕着中国古代帝王的病情与死因,有太多的扑朔迷离,迷影重重,引发后人的无尽猜想。《皇家有病知多少》由何乃强所著,独具一格,以一个现代医者的专业眼光,从临床病理学的角度,为千百年前的这些权势人物把脉,《皇家有病知多少》力求透过史书记载的蛛丝马迹,揭示出古代九五之尊生病和死亡的真相,也还那些背负千古骂名的帝王一个公道。

目录

代序 从故事说起……

太医难当

不信任太医

倒霉的太医

太医与政治

不愿看病的太医

华佗耻以医见业

曹操的头痛病

曹操有做过动脑手术吗?

关羽中箭

扁鹊换心

秦始皇的死因

秦始皇中暑亡?

马王堆女尸有糖尿病?

由马王堆女尸谈到血吸虫病

皇帝也有偷窥狂

皇帝也中毒

帝王也自杀

皇帝和糖尿病

怀胎十四月而生的皇帝

刘备患有巨人症?

刘备的怪相?

刘备死于痢疾

死于痢疾的帝王

从司马昭中风谈起

唐高宗的头痛病

宋太祖“生蛇”

神经错乱的皇帝

宋朝帝皇有精神病遗传基因

做皇帝是高风险行业?

毒死皇帝的是什么毒药?

谈古论今说病历

元世祖患痛风?

皇帝的母子情结——明宪宗与万贵妃

再谈万贵妃

明宪宗的爱情

皇帝的母子情结——明熹宗与乳母客氏

皇帝的母子情结——光绪和慈禧太后

张居正死于纵欲过度?

张居正死于痔疮或大肠癌?

万历帝被酒所害(一)

万历帝被酒所害(二)

万历纵欲好色?

万历帝的爱情

万历帝的病(一)

万历帝的病(二)

万历帝的病(三)

万历帝之死

明光宗的死因(一)

明光宗的死因(二)

皇太极猝死

清王朝和天花

皇帝为什么少有患癌症?

从康熙帝的疟疾谈起

康熙死于流感?

嘉庆帝死于高血压

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乳母也封爵

差点淹死的帝王

被淹死的帝王

试读章节

别以为九五之尊的皇帝,真的是万岁万万岁,万寿无疆。从生物学观点来看,皇帝也是血肉之躯,也会有“帝不豫”、“上不豫”(身体不适),也一样会龙体欠安生病。

把中国历代559位帝王(397位皇帝及162位王)的寿终年岁做个统计,就会发现,他们不但未能安享期颐百岁之寿,反而大多短命驾崩,平均只活了短短的38年(虚岁39)。以明朝的16位皇帝来算,平均寿命才只有短短的42.2岁!

但是贵为天子,就会有全国第一流的医师随侍左右,照顾龙体。这些即是历史上所说的太医。

根据《辞源》的解释,皇帝的医生泛称太医或御医,也作为对医生的敬称。历朝历代的太医或御医的职称有所不同,界限也不分明。在先秦、周朝、北朝的北周时期,医生就有很多名目或职称,并分成很多不同等级,如: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等。说到底,他们所担当的职务不过是为王权服务。最近,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在“百家讲坛”中针对太医和御医的职称和身份进行了一番论证,指出在清朝,人们一般尊称医生为“太医”,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御医。

说到太医,他们出入皇宫,工作职责就是专门给皇帝及家属看病、治病。全职照顾皇上的御用医师都称做御医。皇帝有病,当然由御医“请脉”医治。至于兼用民间医生为皇上治疗的情况,属于少见。如清朝光绪皇帝百病缠身,久医不愈,令太医感到棘手,只好下诏访求民间良医进宫与太医一齐治病。这种记录,实属罕有。

其实,真正的御医是极少数的。不过职责只是照顾一个人,工作虽然很轻松,但是,除此之外,岂不是闷死御医?

所以,大多数的御医都会有“兼职”工作,除了专门为皇帝、妃嫔、皇子等皇家成员看病,也会被请去替王公大臣看病。

通常御医或太医都是有高明医术的医师,所以能够被召进皇宫行医。但是御医的身份地位不同,是拥有朝廷官阶、几品大官的医师。虽然御医是属众多太医之一份子,也被尊称为“太医”,不过太医未必一定是御医!  太医看的病人不多,所处理的病例也是有限。他们生活在一个活动受限制的宫廷范围里,少有机会和外界接触,少有机会诊疗到很多不同类型的病例,病人数量也不多,结果他们的临床经验也就没有与日俱进,恐怕不出几年,医术不是停滞不前,就是一落千丈!如果以现代的行医准则来评估这些太医,要求他们交出每年参与强制的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的成绩单,恐怕不会有很多人能够顺利“过关”,更新行医执照。

封建社会有其严格遴选太医的程序及制度。通常一个民间医师要先被地方官看中推荐,才能当医官。而且他必须填上详细的个人资料,以及他的家族资料如父族、母族、妻族的姓名、地址、保证人(通常是地方官)等。一个医官也要被贵族提名推举,才能更上一层楼当上太医!而当了太医还是要填报详细的个人资料,以及他的家族资料如父族、母族、妻族的姓名、地址,一如现在的求职受聘的人需要呈交简历一样。当时的目的是一旦太医日后犯错,皇室就有资料可追寻,就能处置他和亲人。除了革职、刑杖、全家流放之外,还会以此为依据诛灭三族甚至九族,连担保人也难逃责打。只要治不好皇帝或嫔妃的病,就是犯了欺君之罪,太医是无从抗辩、解释的,哪管那是由于迟来看病、已是病人膏肓,还是先天遗传病、急症、药物反应……帝王才不管呢!

这些医师能够被选中人宫当上御医、太医,必定是公认医术高明,誉满杏林的名医。一旦“选在君王侧”,穿上几品官服,羡煞别人。但究竟当上太医是祸是福?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还是进入虎穴,“伴君如伴虎”?

P1-3

序言

从故事说起……

小时候酷爱听故事。不论是爸妈讲的民间故事,老师讲的历史和励志故事,以及丽的呼声电台中李大傻的粤语广播故事,都会令我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稍长后,喜欢阅读,不爱看风花雪月的美文,偏爱历史人物传记、历代帝皇轶事、宫廷秘闻和武侠小说。往往一卷在手,就废寝忘食,甚至可以独在房内,终日无语。

当年,唐太宗的谏官魏征积劳成疾而死,太宗吊唁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我阅读众多书籍,不也是以人以史为镜吗?

广读群书之后,我认识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人物。他们的行为思想和一切功过,都可以作为我做人做事的借鉴。在阅读中,我汲取忠信仁义的价值观,学会分辨正邪善恶,知道邪不胜正,善有善报。遂致力于修身养性,力求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退休以后,阅读依然是我的最爱,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爱读史籍的兴趣依然不减当年。所不同的是,岁月更迭,年纪增长后,自己对人对事亦随人生经历而有不同的体会和诠释。同一本书,反复阅读后,前后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和思考。譬如在阅读中国历朝故事时,我不再注意朝代盛衰的近因远因,不再评断历史人物的忠奸,而注意到皇帝妃嫔的疾病和死亡,这也许是因为数十年的医学生涯锻炼出我对疾病的敏感度,对病因的好奇,对诊断的怀疑……总的来说,这是一种职业病吧!

因为怀疑,我大胆假设,细心研究和考证。有时看到书中三言两语述说某君王因某种病丧命,产生怀疑,遂根据有限的资料,大量去翻阅史书和现代医书,并凭借临床经验,或推翻古代说法,或证实其果然。因为钻研,每到书局,我便一头扎到历史书架旁,翻阅厚厚的历史书。那些年,老友陈满贵在上海工作,回国时必给我带来新出炉的历史书籍。结果,新版“读《史记》之系列”,《唐朝21帝》《宋朝18帝》《明朝16帝》《清朝12帝》《正说清朝》和《明朝那些事儿》等书取代了摆在书房的其他一些中外名著。

每当书中有些篇章与情节引起我的兴趣,如书中人物的病患(包括肉体、心理、精神疾病),太医的行为与际遇,死者的生卒年岁、寿命长短或是其他和医学有关的事,我都会一一插入标签或加上眉批,列出疑问,俨然一名法医,要找出死因及真相!朋友知道我有这种“癖性”,建议我把所读到的历史故事“心得”撰写成文,与他们分享。

恰好在那个时候,新加坡《联合早报》“早报星期天”编辑谢裕民先生联络我,邀请我写一些替古代君臣诊病的文章。受到裕民的鼓励,我着手从皇帝、嫔妃、太医、臣子等人开始,用现代医者的眼光,“替”古代君臣“诊病”,分析他们的病患,质疑史册所记录的死因。为了增加大家对一些病理学的认识,我还用了古今对照,把现代对这些疾病的解读和治疗方法,一并带入。开始时,我担心这样的写法会画蛇添足,杂乱无章。但读者反应很好,认为这些论述可以增进医学知识。于是,我兴致盎然,一边读史,一边把脉,一边寻索参考资料,写下这几十篇读史笔记,呈献给读者。

何乃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6: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