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二十世纪/当代散文名家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宁肯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宁肯编著的《我的二十世纪》是当代散文名家丛书之一,内容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宁肯的散文和随笔。作者以新散文的形式更深入地为读者打开感知系统,表达了更为直接也更复杂的经验世界。书稿不是根本没有回忆、交代、说明,完全是在场、是共时,是翱翔,带给读者无比的自由,无比巨大的时空。宁肯以平和的心态平气沉丹田,默默地搭建自己独特的文字世界,找到自己作为作家的“制高点”——他对人与世界的更深远也更矛盾的思考和阐释。

内容推荐

《当代散文名家丛书》是中国最顶尖、最具影响力散文家品牌丛书,是当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梳理,以让社会认识中国散文的脉络。本套丛书作者为当代著名散文家,影响力广泛;散文话题具有高度思想性,能引领社会思潮。《我的二十世纪》是本套丛书之一,内容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宁肯的散文和随笔。宁肯被誉为当代极具探索意识的作家之一。北京作协签约作家,“新散文”创作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蒙面之城》2000年获“全球中文网络最佳小说奖”,2001年获“《当代》文学接力赛”总冠军,2002年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现为《十月》杂志副主编。《我的二十世纪》作者以新散文的形式更深入地为读者打开感知系统,表达了更为直接也更复杂的经验世界。书稿不是根本没有回忆、交代、说明,完全是在场、是共时,是翱翔,带给读者无比的自由,无比巨大的时空。宁肯以平和的心态平气沉丹田,默默地搭建自己独特的文字世界,找到自己作为作家的“制高点”——他对人与世界的更深远也更矛盾的思考和阐释。

目录

自序 审美散文与工具散文

第一辑 西藏

 湿地

 桑尼

 寺院

 黄昏

 磨房

 秋天

 盛会

 天湖

 藏歌

 一条河的两岸

 喜马拉雅随笔

 杀生戒

 拉萨之夜

 那沙,还是原来的沙么

 重现的时间

 答火柴

 西藏的神性与写作

 西藏往事——与祝勇对话

第二辑 旅行

 虚构的旅行

 文明的墓地

 冲动的河流

 克里斯蒂

 沙漠之蓝

 矮岭温泉构图

 雨中雁荡山

 雨中,世博园

 乌镇与西塘

第三辑 经历

 我的二十世纪

 荒凉之上的圣殿

 年自画像

 文学与远方

第四辑  肖像

 世纪老人冰心 

 1979年的巴金

 于是之的远虑与近忧

 大地守望者

 还乡

 苇岸:让世界安静下来

 谁从天空返回

 记忆,北岛,一次未谋面的造访

 张艺谋、王朔及其他

 卡琳印象

 陈村去找史铁生

 余华:一种可能

 独行者

 黑梦——赵丽宏印象l

 咀嚼八十年代

 日常物品与中年写作

 危险的美感

 静之的戏

 最后一个乡村诗人

 如意的书写

 凸凹的乡村哲学

 词语与心灵的道场

 形体与叙事

 乔伊斯与卡夫卡

 贾晓淳印象

 自我与他者的对话

 习习如水

 德温特先生

第五辑 写作

 说吧,西藏

 关于沉默

 心态,调式,游戏精神

 为什么不同

 将“有”置于“无”中表达

 症候与投射

 想象的悬崖

 关于知识分子写作

 我的先锋观:态度决定一切

 作家的某些部分是可以培养的

 美女作家——七十年代——沉默的石头

 上海之行

第六辑 对话

 寻问《蒙面之城》的构造与发生

 时代转型中的角色困境

 怎么写永远是问题

 西藏:给了我超现实的感觉

 存在与言说

跋:我与新散文

试读章节

是因为背柴不能上学吗?我问。

桑尼掠汗,完全不想回答我的问题,看了我一眼,毫无羞涩,可能太累了,太累的人通常都是淡漠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她看我一眼差不多也相当看一眼阳光,这是她不乐意的,但那一刻我看到她的瞳孔呈现出一种让我吃惊的琥珀色,好像有什么熔化了。无疑这双眼睛与高原的太阳有关,与对太阳的复杂感情有关,她无法恨太阳,只是无奈,甚至无视。

我说,丹巴尼玛,星期天我们一起去锯木厂。

桑尼,明天来上学吧。

我不能批评桑尼什么,几乎是恳求。桑尼不说话,眼睛望着别处,一声不吭。我想,我得见见她的父母了,不是批评桑尼,我想可能是父母的原因。我听说桑尼的父亲在城里工作,我很想同她父亲谈谈。我问桑尼,父亲什么时候回家?桑尼一愣,仿佛没听懂我的话。我说,我想同你父亲谈谈。说完,我注意到桑尼的表情的变化,通常桑尼的沉默是难以把握的,但这次不同,随着嘴角让我吃惊的抽动,泪水突然流出来。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她那被太阳反复灼伤,熔炼成琥珀色的眼睛一旦盈满泪水,似乎说明了什么。我没见过盲人流泪,但我认为我见到了。

我忘记了某种忠告:小心提到父亲。

原来她没有父亲。她的生父只在坦巴住了三天,之后她出生了。她的继父时间长一点,二十个月吧,那年她九岁。这个男人现在在城里,她去看过他。他离开后再没回来过。

我说,阿妈在哪儿?

桑尼揩着泪,指了指前面。

走,我说,丹巴尼玛,你来背柴。

桑尼抓住柴包,丹巴尼玛抢了半天也没抢下,我说,丹,算了,你就帮她托着点吧。桑尼重新把柴包捆在自己身上,丹帮她系上绳子。我不知为什么要系上绳子,这是一种习惯?我不认为是农奴时期留下的习惯。仅仅是一种习惯。

我们来到麦场上。尽管我已预感到桑尼母亲的个性,但见了面还是让我有些吃惊。这是个与桑尼完全不同的女人,一个强壮的女人,一身厚重的黑袍子,一条灰色包头巾勾勒出一张白而线条强硬的脸。大而凸的眼睛由于脸上皱褶的扯动有点变形,几乎敌意地看着我。我说明来意,桑尼这几天为什么不能来上学,女人的回答非常严厉,几乎疯狂:她说有人打她,骂她,我叫她上学,她不去!说得简截,生硬,咬牙切齿。这是个总是处于愤怒也总打不败的女人,由于愤怒,脸上的皱纹很像高原的褶皱。

有这事?我不相信这是可能的。

桑尼,告诉我,是谁?我问。

桑尼不语,她漠然的表情告诉我,她什么也不想说。显然她不认为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所有人都知只是我不知道。

你们知道么?我说。

我的样子把仓曲和拉珍吓坏了,丹巴尼玛告诉我是旺金和尼玛次仁,他们常骂她,说她臭,骂她脏,还打她。我一拳打在丹结实的胸上:丹为什么你从没对我讲过!你还班长呢!

旺金,我在心中咀嚼着这个名字。

我去过旺金的家,他家有着我所见过的最豪华的经堂,他的父亲不是用青稞酒而是用啤酒招待我。

我说,尽量压着怒火,如果是因为这件事,桑尼,明天来上学吧。桑尼摇头。我说如果不上学,读书,什么都不会改变。桑尼看了一眼母亲。甭看我,母亲说,明天你把达娃送到拉萨去,放他那儿你就走!桑尼的眼泪立刻又流出来。达娃是她的弟弟,她可不想那么做。我说,桑尼,这样吧,明天你先不要去拉萨,先到学校来,上学的事我们明天再谈,好么?

P7-8

序言

在我看来,散文就两种,一个是工具散文,一个是审美散文。工具散文有审美性,审美散文有工具性。这是我对散文基本的分类,也反映了我对散文的认识。何为工具散文?工具散文是散文的本义,就像语言是传达思想的工具的一样,在这点上散文为语言天然而生,作为文体最接近语言的本义。换句话说,散文是传达思想的工具,这里包括意义、意思。这些意义或思想,或者有一个中心——其他表达都是围绕这一中心的,无论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还是论文,还是杂文随笔札记散记日记书信,无论方式上是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有多少种修辞手段,是比兴、象征,还是旁征博引,无外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你要或明确或有力地表达一个什么,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思想。当然,各种实用文体就不用说了。

审美散文与工具散文正相反,它反对自身的工具性,它不是一事一议,不是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不是托物言志,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不是一二三条分缕析说明什么,它最主要的特征是无中心思想、多元、分散、不确定,强调的是思想的过程而非思想,是流动的、多变的、在场的,是生命与情感和智性无时无刻的介入,一切都和心灵相关,心灵是审美散文唯一的或最大的母题。在心灵的意义上,散文与诗、小说、戏剧获得了同样的创造性的地位。传统上,当我们谈论创造一词时,很少把它同散文联系起来,但当我们读到像鲁迅的《野草》时,我们又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创造这个词。散文与诗歌小说的某种不言而喻的不平等性就在于散文在整体上心灵的(动态与在场的心灵)缺席,个体的心灵,一个如此巨大母题,散文却视而不见,或简单处理,散文的心灵性一直被它的强大的工具性压制着,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释放。

所幸有《野草》,鲁迅的伟大就在于他的文本提供了许多可能(可惜我们并没有用好)。我们拿鲁迅的杂文和《野草》相比,会清晰地发现前者是毫无疑问的工具散文,后者是典型的审美散文。《野草》通过什么表达什么了吗?中心思想是什么?托物言志了吗?像《白杨礼赞》《茶花赋》,整个这一脉的散文?不,《野草》呈现的是鲁迅的黑暗之心,是心之状态、场阈、过程。

当然,审美散文也有工具性,它不可能天马行空、脱离大地而存在,它的局部的工具性是显而易见的,是审美散文的大地,但不可否认它的主要部分是在天空的。然而这天空不是虚空,而是心灵,内宇宙。同样,工具散文也有审美性,而且在高手那里常有着很高的审美性。比如朱自清,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如此优美,情感的流动如此准确、幽微,堪称艺术散文。却非审美散文,《背影》《荷塘月色》表达的东西是确定的,有可总结出来的鲜明的主题。有人把艺术散文区别于其他散文,我部分地同意,但根本上不同意。在传统散文的语境中,艺术散文也是工具散文的一种,这里“艺术”有确定性、中心性,有一套功利的修辞,而审美是发散的,不确定的,是以心灵为本体的,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与“艺术”有根本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我完全无意贬低工具散文,我只是在划分,我只是觉得过分对散文的划分总是说不清,不够科学,没从最根本的功能界定。另外,工具散文是散文的常态、大树、主河,审美散文不过是支流,是散文大世界的一个还在发展中的品种,其未来就像其本身一样是不确定的。比如散文与心灵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心灵真的是散文的主要表达对象吗?表达心灵,散文真的是最合适的文体吗?散文看上去与心灵挨得最近,天然要……

后记

大约在1997年前后,《大家》设置了“新散文”栏目,一批新锐散文家先后在此登场,如张锐锋、于坚、庞培、祝勇等人,新散文写作受到关注。1998年3月,我在这一栏目下发表了长篇系列散文《沉默的彼岸》,也被归为“新散文”名下。1999年“散文选刊》(第三期)推出“新散文作品选”,入选者为庞培、于坚、张锐锋、宁肯和马莉,同期配发了主持人语:“作为一门古老手艺的革新分子,新散文的写作者们一开始就对传统散文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它的主要是表意和抒情的功能、它对所谓意义深度的谄媚、它的整个生产过程及文本独立性的丧失,以及生产者全知全能的盲目自信,等等,无不被放置在一种温和而不失严厉的目光的审视之下。…之所以说他们的作品是新散文或他们已是新散文作家,无非是:1.他们的写作确实导致了一个与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创作不同的结果;2.他们是分散的,甚至是互不相识的,对散文这一文体有各自独立的理解但同时又通过作品体现出美学追求方向的基本一致性;3.他们的作品都主要归结在《大家》‘新散文’栏目名下。”

我认为大致说得不错,我要补充一点的是,这些人都是诗人或都有过不短时间写诗的经历。作为最早的怀疑者之一我想我了解一点新散文写作者为什么对传统散文的不满。新散文写作是在没有理论先行,没有标举口号的情况下,从写作实践开始的。这一点有点像当年“朦胧诗”的发轫:从不满流行的艺术表现以及旧的意识形态系统开始。当然,新散文的姿态要比“朦胧诗”温和得多,但同时也更深入了人的感知系统,表达了更为直接也更复杂的经验世界,这一点毋庸置疑。

“新散文”写作者中,我熟悉的张锐锋的探索无疑是最自觉的,也最雄心勃勃。首先,张锐锋改变了传统散文短小的形式,使散文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张的散文一般有数万字,甚至十几万字)。张锐锋敞开了散文的空间,进而也敞开了散文作者的心灵空间。其次,与长度相关的是,散文表现什么在张锐锋的文本被提出来:散文不是一事一议,不是咏物抒怀,不是取向明确,题旨鲜明,不是形散而神不散,不是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的简单逻辑。散文要面对人类整个经验世界,表达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生命面对现实与历史的心灵过程,是大体在一个框架内,表现心灵的细节与感知的绵延如缕的精神密度,每个语言细节都是流动的,具有动态的思辨的色彩与追究不合的意义深度。

与张锐锋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是,于坚的散文完全取消了散文的深度,让语言最大限度地进入日常生活经验。于坚看起来是表象的、罗列的、平视的,实际上在与张锐锋完全相反的方向上,消解了传统的散文(美文)的构成,从而确立了自己散文的民间独立话语姿态。周晓枫从语言的修辞意义上进入了新散文的表达,她的速度、敏捷、转身、智慧让人惊叹,“语言的狂欢”在周晓枫的文本中几乎近于一种舞蹈,是新散文写作意识体现出的一种最直接也最易看到的结果。这种结果背后的原因是,周晓枫完全不同于传统女性散文的心情文字,没有忧郁、顾影白怜,也决不抒情,甚至反抒情,有着某种黑色解构的味道,带有明显的智性捕捉事物的特征。祝勇同样是一位有力的探索者,他的特点是把小说的结构、叙述以及文体互动引入了长篇散文的架构,其文本的结构叙事与历史本身的严酷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