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本林徽因传/中国现当代作家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宪瑜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融合造就的新文化女性,她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她让我们见识了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的迷人风采。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小说代表作《九十九度中》与散文代表作《窗子以外》。李宪瑜编著的这本《图本林徽因传》以文学笔法记叙了中国现代作家林徽因的一生。

内容推荐

李宪瑜编著的这本《图本林徽因传》以文学笔法记叙了中国现代作家林徽因的一生。全书图文并茂,以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珍贵图片为基础,从一位专业研究者的视角出发,生动而细致地描述了林徽因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也探寻了林徽因的学术思想与政治理念。该书文笔细腻,广泛征引了传主的相关研究资料,特别注重最新出版资料的研究,是目前国内一部面向大众读者的了解林徽因一生的优秀读物。

目录

第一章 “一首桃花”

 一、徽徽

 二、培华女中的女学生

 三、在英国

第二章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一、景山雪池与石虎胡同

 二、在美国

 三、新婚宴尔

第三章 京华烟云

 一、东北大学

 二、诗人

 三、云游的诗人

第四章 客厅之内与窗子以外

 一、太太的客厅

 二、窗子之内的观察者

 三、窗子以外

第五章 艰难时世

 一、逃难路上

 二、昆明

 三、李庄

第六章 归去来兮

 一、胜利之后

 二、清华大学的建筑师与美术师

 三、万古人问四月天

后记

试读章节

这部书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影响非常大。他们本来是到美国学习西方的建筑,但是从了解《营造法式》开始,他们发现自己的国家在八百多年前,就已经具有如此成熟的建筑学了。这个建筑学系统与中国历史、美术、哲学等是不可分的中国文化整体,但是,它似乎已经大大地被湮没,现在亟待重新整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并且发扬光大。从这里出发,梁思成和林徽因初步拟定了他们日后建筑研究的主要方向。

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梁思成再入哈佛大学,攻读东方艺术博士学位,实际上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后来鉴于能够查阅的关于中国建筑的资料有限,他遂向导师说明自己需返回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来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1927年底,他们决定离美返国。那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已经有一个宏大的志愿,立意要写出一部《中国宫室史》。

林徽因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又入读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贝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继续大大发扬她对戏剧的爱好。

说起这位贝克(George Pierce Baker)教授,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颇值得记上一笔。他是一位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戏剧教育家,他在哈佛大学开设的戏剧编撰课程(课程号为英文四十七),曾经培养了众多的美国戏剧人才,包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尤金·奥尼尔。奥尼尔之后,他还招收过一位中国弟子,这就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洪深。据洪深回忆:“‘英文四十七’又附设一个实验剧场,简称‘四七工场’。在这里,作者可以将他所写的剧实际上演,而观察那观众所发生的反应,再将剧本加以修改。在这里,画布景图样的,钉布景木架的,涂刷布景的,搬装布景的,装接电线的,调排灯光的,缝制服装的,配备道具的,提示的,表演的(除了女演员,须往外面去请,因为哈佛至今还不是男女同校),无一不是自己人充任。在这里,剧作者不但看见他的剧本上演的经过,并且也明白了舞台的物质设备是怎样地限制了剧本。”而1925年,贝克离开哈佛来到耶鲁大学,创办了耶鲁戏剧学院,也使得这个学院成为美国戏剧运动的大本营。林徽因就是这时师从贝克教授的。想来,她所接受的戏剧教育,同洪深描述的应该大致相似,特别注重舞美设计的实际操作。

林徽因在美国学习戏剧艺术可谓此道不孤。当时在美国修习戏剧的留学生还有赵太侔、熊佛西、余上沅,此三人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或哈佛大学专攻西洋戏剧。此外,学美术的闻一多,学文艺批评的梁实秋,甚至学电机的顾毓瑗(一樵)等,也都是热衷于戏剧活动的,兼之不少人都是北大、清华校友,彼此间往来密切。他们甚至还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界掀起过小小的演剧热潮。1924年底,他们在纽约公演了余上沅编剧的五幕英文古装剧《杨贵妃》,大获好评;随后再接再厉,又于1925年初在波士顿公演了顾毓琇改编、梁实秋翻译的《琵琶记》,再次旗开得胜,其中梁实秋饰蔡中郎,谢冰心饰宰相女,谢文秋饰赵五娘,都被认为是一时之选,留下了一段佳话。P46-49

序言

现代作家传记坊间已有多种,为何还要出这套书?和以往的作家传记相比,这套书有什么特色?我看有这么四点。

一是图文互动。这套书命名为“图本传记”,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每本书的编写过程,编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套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传主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归日常。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套传记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编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这会和我们通常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有些“落差”,但阅读的兴趣反而由此生发。即使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见得老要对他仰视,有时采取平视,会让人觉得亲切,能触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学巨人。对传主的生活与心性的描写越是具体而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对他们创作的深入了解,帮助读者进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笔法。这套书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却有厚实的学术支持,有史家的眼光与方法。编撰者都清楚意识到,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为立足真实,还可以纠正或补充文学史之不足。这套书搜求与考证了许多历史资料,补正了以往文学史对相关作家评价上的某些偏失,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丛书还吸纳了当前学界对相关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显现出鲜明的学理追求。这套书既注重对传主创作生涯的轮廓勾勒,又有历史细部的体察,所唤起的是一种知性与感性的交织。读这样的传记能得到灵魂游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启迪。

四是优美可读。这套书各册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他们都是有建树的学者,彼此风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读者平等交流,用比较平实而活泼的笔调去引领读者。这种图本叙述方式既是文学的,又带有浓厚的“科普”特点,文学史研究专深的成果在这里终于转化为平易诱人的传记论说。这套书总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可以和编者一起,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游逛,触摸那些现代作家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细察各种人生况味,增加生活的见识与乐趣!和那些作家“约会”,不但加深了对他们创作的理解,还能感受某种精神的提升,对应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作为文学传统的相当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众多作家的创作积存,保留着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中一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成为经典,占据着传统中显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现代文学“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为何需要阅读现代文学?就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在规范和制约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新传统”,不断从当代的高度去阐释“新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现代作家传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认识与理解“新传统”的一种需要。阅读现代作家传记,可以拉近我们与现代经典的距离,更可以具体感触已经过往的那个世纪的风云,体验前辈先贤的精神气度。从传记角度去理解和阐释“新传统”,也就是这套图本传记的编撰宗旨吧。

几年前,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过一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我在前言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表示我对传记阅读的期望。现不妨转录于此,贡献给读者,特别是接触到这套书的年轻的朋友们:

读传记常常让人陷入沉思:我们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从杰出人物和成功者那里吸取经验,可能是最好的途径。年轻人大概都有自己的偶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充实而有意义,不妨就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偶像的选择不是追逐时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断激励我们、完善我们的人物,作为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学习的榜样。青少年时期多读一些杰出人物的传记,在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过程中张扬我们的灵性,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那会终生受益。

这就如同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过的:“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

2010年5月5日于京西蓝旗营寓所

后记

确定了要写这本图文本的林徽因传之后,我曾经简单地在自己授课的课堂上做了个小调查。我的学生是文学系大一新生,文学史课程也还没有讲到新月派,当然更遑论京派。这个程度大概正是本书“拟想读者”的程度吧。我的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林徽因吗?全班40位同学,一半多一点举起了手。第二个问题:读过她的作品吗?只有四五位迟疑地举起了手。第三个问题:那么是从什么渠道知道这位作家的呢?有一个勇敢的声音响亮地回答:“《人间四月天》!”结果引起了一片愉快的笑声,此后此起彼伏的声音里就满是“徐志摩”、“徐志摩”了。

从徐志摩进而了解林徽因,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停留于此,那自然极为浮泛。这本林徽因传,希望对林徽因生平的描述与追摹,是更为“均衡”的,也是更为“多元”的。但这并不代表,我的书写是“公允客观”的;事实上,在从收集整理资料到写作修改的过程中,我有自己偏爱的那个“林徽因”。

不止一位做新诗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觉得林徽因诗歌的价值被低估了,究其原因,仍然主要是出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关联,她被徐志摩及其诗歌的阴影遮住了,以至于她的诗歌的独特魅力没有得以彰显。我也同意这样的看法。不过,我更愿意体会的,不是林徽因诗歌的技艺,而是她那一种“爱美的”诗歌态度。她不是职业“诗人”,诗歌不是她生命的重心,这种不耽溺,反倒成就了她诗歌中的举重若轻。与诗歌相比,林徽因对建筑与装饰艺术,才更为沉迷。她最旺盛灿烂的生命岁月,在我看来,不是那些光风霁月,而是那些“在路上”奔波劳顿的考察生活。在荒草萋萋间,在漫天沙尘里,找寻那超出“诗”、“画”以外的“建筑意”。与“太太的客厅”里那个穿旗袍的优雅的林徽因比,我似乎确实更欣赏这个穿工装的满脸疲惫的林徽因。

甚至,我也更喜欢那个抗战时期缠绵病榻的林徽因。战争爆发后,林徽因一家同千千万万中国人一道经历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几年间他们辗转迁徙,即使自己盖起了简朴的房舍,也分明知道那未必是安居之所。这种生活里,本该是家庭主心骨的主妇林徽因,却偏偏疾病缠身,长期卧床。爱好摄影的梁思成,留下了不少他“迷人的病妻”这一时期的照片。林徽因瘦弱,没有精心梳洗,衣衫简旧,可以说丝毫看不出曾经的风华绝代,但是,我知道这样的林徽因,在某一天感觉病情略有起色,她就可以到村子附近去看几小时老师傅做陶坯,然后沿着长了高高桉树的长堤,在黄昏里慢慢走回“家”来。读到这样的材料,我常常比读到她的诗更有喟叹之感。

说到照片,最吸引我的是中年林徽因的一张正面头像,可能是一张证件照。那是在战后,久病的林徽因回到昆明,一位美国医生替她做了检查诊断,并且告诉她的朋友费慰梅,林徽因大约还可以再活五年。照片上的林徽因表情沉静,却有刀锋一般的犀利感,让人看得心头一凛。我觉得这其实是林徽因最缜密的生命质地。法国女作家杜拉的《情人》开篇,有一个特别脍炙人口的句子,脍炙人口到有些矫情:“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但当我凝视这张照片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起了这句话,并且,在重新翻看手边她的所有照片时,会不时地拿这张照片来参看。

这本关于林徽因的书一定有着许多的缺陷,但我愿意以我的理解方式,向她,表达我深切的敬意。

李宪瑜

2009年岁末于花园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