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病人》是朱晓剑的文学随笔集。多年来,作者通过走访多家书店,以个人视角,用心记录下书店的过去、现状和书店人的理想,并通过长期观察书店的状况和书店的生存环境,以探讨书店的未来,从而带领读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欣赏书店的风景。
有些故事,终将只能在书店里发生。他们是一群带着“病态”的偏执狂,他们坚守着寒酸的书店事业,传承一脉书香。“不管世事如何,书店还要继续开下去!”
这里记录了多家书店的爱恨情仇,为他们“作传”,记录它们的生生死死,波澜起伏。它的命运其实是折射了社会环境状况的转变。在更多的时候,书店和其主人创造的许多传奇,在不同的读书人间、城市间流传,由于网络的优势,也逐渐为各地的爱书人所知。
《书店病人》由朱晓剑著,主要内容:开书店者,对书的热爱,无疑都是一种病,他们正是书店病人,延续着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血脉,虽然开书店也是营利事业,不可否认的其价值取向在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营养。所谓书店病人,他们对书的情怀甚为独特,可能也真只有“病态”才能形容,好像是只有书才能带给生活、精神的愉悦,超越了一般的欲望。
“不管世事如何,书店还要继续开下去”,是许多书店人的态度,赢利与否已不重要了。《书店病人》的作者与书、书店有不解之缘,他多年来观察书店的生存环境,走访多家书店,记录书店的过去与现状、书店人的理想,探讨书店的未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方式欣赏书店的风景。
书店理想
前段时间,香港青文书屋的老板罗志华意外葬身书店。这可真是悲剧,那么与书相遇是一种罗曼史也就有些凄美了。想起自己的书店不免感叹一番。罗志华是把书店当成了文化事来做,一丝不苟,哪像我开店,全没个正当的理由,就把书店开了起来。
当初开书店,能想到这些事情无非是自己爱书而已,至于有啥子崇高的理想,似乎也没想过,靠这个养家糊口,确是难事。特别是我这样的工薪族,资金少,自然做不成独立书店,只能当一个业余爱好的吧。
那天,在店里无事,也没人来逛书店,我就一个人闲翻书。想起商场顾客盈门,人来人往,我开书店却又是为何?且不说无法跟商场相比,就是书城也不能相比的。忽地忆起上次与一位书友的闲聊。
开书店好,至少可以有书可读嘛。他似乎十分羡慕地说。
我呵呵一笑,这可难说,书卖不出去,常常是亏空,即便是有书可读又如何。我又不能打扰了他的兴趣,只好说,开书店,也有难处的嘛。
是啊,现在做什么没难处呢?他又微笑着说,看得出来他对这个很有热情,不过,有个理想在,还是很不错的。
理想?我开书店也没啥子理想的。我笑了。
多少还是有些想法吧。他说,我看了一些书店,也打算开一家,却不知怎么做才好,畅销书能赚钱,但没品位;有品位的书店,赚钱却少。
呵呵,把书店先做起走,再想办法如何发展比较好。我说。这个道理确实再简单不过,当初我也像他那样想,好歹都无法使书店正常运转,只好如此了。
另外,还可以搞一些活动,或提供其他服务,如此就把业务做大了一点,毕竟仅仅靠售书是相当困难的。我又说道。现在的书店,可不是这样的吗?我也该把书店往这个方向努力一下了。
在英国,每周就有一家书店关门。而在成都,也见识了不少书店的开门关门。但有理想的几家书店,早把书店搬到网上去了,而我,却走相反的路,开书店有理想吗?我可不大清楚,只要爱书就成了吧。大不了,把书店当成一问茶馆,与书友聚会、聊天则可,谈什么高深的理想呢,既然我们生活在俗世当中。
愤青
刚开书店那阵儿,总觉得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开得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又相当困难。那天,去邻家书店,他们门前立着个广告牌,上书:某某名人讲座。其实那家伙不过是一哥们儿,经常在一起混,不晓得怎么就成了名人。我去的时候,门口有一群人扎堆儿,俨然粉丝样。
这是一个好办法。回头,我也学着请个名人来,这位名人在网络上常常拍砖,动不动回帖都上百,点击上千。据我所知,他在本地也有一大群粉丝,按道理讲,不管他讲得是不是够十分,都能把场子扯圆,至于能不能赚钱倒是其次,吆喝肯定是有的。
说做就做,活动定在周末,讲的主题是自由主义时代的民主。整个一愤青的讲座。还好,那天来的人不少,青年男女,以及老右派都出场了,场面很壮观,很活跃,大家喜笑颜开。这位老兄大概很少见这么多粉丝捧场,讲话开始还温和,随后变得激动起来,两手挥舞,连话都讲得有些破碎。大家很配合地鼓掌、微笑。在活动的结尾,有同学问起一些问题,他都一一作答,当然少不了谈论台湾的民主之类的话题,但都是适可而止。
第二天,有参加活动的在网上发帖写博客,盛赞这样的活动,直说是先锋。看着这样热烈的反响,还真令我这没学问的人有些头脑发热,是不是可以搞成一个自由发言的平台?理论书上这么说,书店要在常规经营中,得突破点什么,可我们总不能老是这样的套路愤青下去嘛,这次这样,下次又怎么搞,而且很容易被别人学去,得另想办法。而且邻家的书店接着又针锋相对地搞类似的活动,比我们的还愤青,如此打架一样的整法,多没劲啊。想想,这样整下来,多少也是无法玩下去了——自寻死路嘛。
不过,你们的资源挺丰富的:本地的,外地的,有名气的,有粉丝的,都能请过来。粉丝们一定喜欢这样无拘无束的交流。网友认真地建议。
可我清楚地知道,书店就是一书店,看它的小样儿:不管有多大胆,都得走自己的路,不能跟别人一条道走下去,尽管那样能跑得快一些。
002-005
这一两年,书店的话题讨论也热了起来,对书店的看法也在不断有所改进。这当然是最近几年书店业的不景气、文化发展相对落伍的映照。这几年,每个城市的经济和建筑都在突飞猛进,但就文化、阅读而言,却落伍了许多。而不同城市的文化地标也在走向不归路:2010年1月,全国最大的民营书店第三极书局停业;2011年6月,拥有16年历史的民营学术书店风入松书店停业;2011年9月,广州仅余的两家三联书店宣布关门;2011年10月,号称拥有全国最大连锁渠道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房也关张歇业。在国外,2011年2月,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公司博德斯(Borders)申请破产保护;2011年,美国第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继续缩减实体店数量,大约关闭了8到12家分店。截至2011年11月,英国的独立书店正以每周至少一家的速度消失……
有人说,书店,开的不是店,是一种情结。但对书店的不同意见,也时常让书店业者找不到方向,或者是随着市场而动。在这本书里,我想阐述的一个观点是,开书店者,对书的热爱,无疑都是一种病,他们正是书店病人,延续着文化的传承,社会的血脉,虽然书店也是营利事业,不可否认的其价值取向还在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营养。
有段时间,我跟几家书店走得很近,了解书店的经营状况。有段时间,我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开一家网店,刚好,好友潘小娴所在的报纸改版,我就应允写一个“书店风云”的专栏。那时候,深圳尚书吧扫红姐姐的“尚书吧故事”在一家报纸连载,格外吸引人,我是业余爱好者,写着书店的事,也只是觉得好玩。后来,几位开书店的朋友看了,觉得还有些“实用价值”,我知道,今天的书店不比往昔,得有更多的经营秘籍,才能把书店做得更好。而这些长长短短的故事,就是书的第一部分。
所谓书店病人,他们对书的情怀甚为独特,有时想想,可能也真只有“病态”才能形容,好像是只有书才能带给生活、精神的愉悦,超越了一般的欲望,在我跟不同的书店人聊天时,时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世事如何,书店还要继续开下去”。这样的一种态度,盈利不盈利都不是主要的因素,我想,做其他商业的话,有这样的一份坚持,不说能做成多大,至少会是稍具规模的企业吧,至少不会像开书店这样寒酸。在辑二里,展望书店的过去和未来,只因为“许一个未来”,也就注定了跟书的不解之缘。
那么,谈论书店,不能不谈论书店风景,它们的存在,正是书店的精神向度。但限于好书店太多,自己接触的又太少,一些知名和经营有特色的书店并没有进入这个名单,或许有些遗憾,但我也知道,书店风景的多样性,正是书店美好的未来所在,这里记录的书店,都是我曾经踏访、驻足的书店,希望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至于看到了什么,由于眼拙,也可能不是很到位,但就对书店的观察来看,这也是了解书店的一种方式。
书店在未来将会怎样,是不是会逐一消亡?针对这个问题,我的意见当然是,不是那么回事。书店不管世事如何沧桑,都会有未来,只是美好与不那么美好的差异吧。之所以这样说,并非我像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那样对未来的趋势有所判断,而是基于读书人这个群体会继续存在的缘故。
这样说,可能很多书店从业者并不是很认同。单就华文书店而言,时常谈论最多的是诚品书店,大陆书店虽然在田原的《书店之美》和薛原、西海固的《独立书店,你好!》中有所呈现,但这也不是书店的全部,甚至于我们对书店的了解只是表面的状况,至于其运营、物流等问题都缺少关注。这本书只是我对书店关注的一个角度,虽然不说有多优秀,至少是我对书店的一点意见。
那么,在书店主人看来,又将怎样?虽然在书中没有做相应的描述,但也多多少少将关注的目光聚集。简单来说,书店即丈量书与笔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这一种距离的远近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书店的生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书店的价值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但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书店给人们的影响在于给他(她)们提供了不同的营养。
我曾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时间为一家书店做传记,记录它的生生死死,波澜起伏,它的命运其实是折射了社会环境状况的转变。但许多书店,转瞬即逝的背影让人叹息,又或者许多书店,可能存在许多年,但并没有像诚品书店那样。比如席殊书屋的盛况,现在想来,依然觉得是前尘旧梦。书店,在现实中生存,总需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也可能只是书店的一面,在更多的时候,书店和其主人创造的许多传奇,在不同的读书人间、城市间流传,由于网络的优势,也逐渐为各地的爱书人所知,但仅仅这样,对一家书店来说,依然是不够的。
那么,热爱生活,不妨从一家书店开始。
2012年11月16日
爱逛书店,也就经常关注它们的故事。
2008年,受潘小娴邀请,我在《信息时报》上开了一个“书店风云”的专栏,记述书店故事。写了几个月,后来就忘记了这事,但对书店的关注一直持续不断。
后来,跟书店人的来往也多了起来。因缘际会也好,偶然的相遇也罢,总是在书店周围徘徊、观察,像一个瘾君子,每周都得去书店看看,即便是不买一本书也好。看着书店好端端地在那里,就觉得有些心安。
这些年,对书店的认知,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大致说来,是从逛书店到爱书店的过程,从而跟不同的书店相遇,发生了种种故事,或感人,或忧伤。
有一些已记录在书里了。最可感谢的是薛原、西海固兄主编的《独立书店,你好!》系列,我是一直支持的作者,也带着问题,走访了一些书店,当然,书店的千姿百态,我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因为对实体书店的持续关注,2012年在杂志上亦开设了书店专栏。这个记录,依然会继续,作为风景,其带来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的现场感。
前几天,跟石鸣兄聊天,说起实体书店的状况,他说,你总看到书店的好,或不足,那是有书店情结。我不太确定是否有这样的情结。
我只是在逛书店的过程中,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罢了。这也没多少稀奇可言,毕竟,在书店的世界里,是很多元的样子。博尔赫斯曾说,图书馆就是天堂的样子,钟芳玲女士亦有书名为《书天堂》,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想象,而是基于事实的考量。
《书店病人》这次能得以出版,请允许我向独立书店们致敬,正是不懈的坚持,才有不同的书店风格,以及风景。
2013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