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乔布斯传(1955-2011纪念版)》是王牌传记作家丹尼尔·伊克比亚5年创作的最客观公正的乔布斯传。通过作者小说般的叙述,你将会发现,原来苹果起步于纯正的手工艺传统。同时,读完这本书,你也会从乔布斯与家人和疾病的关系中,发现他内心的另一面。
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乔布斯传(1955-2011纪念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丹尼尔·伊克比亚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乔布斯传(1955-2011纪念版)》是王牌传记作家丹尼尔·伊克比亚5年创作的最客观公正的乔布斯传。通过作者小说般的叙述,你将会发现,原来苹果起步于纯正的手工艺传统。同时,读完这本书,你也会从乔布斯与家人和疾病的关系中,发现他内心的另一面。 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1955年,乔布斯带着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大学没念完,就在车库创立了苹果。 1980年,乔布斯成为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后来却被赶出苹果。 1985年,他卷土重来,创立NeXT与皮克斯公司,10年波折后又重返苹果。 1998年开始,他先后推出iMac、iPod、iPhone、iPad。2011年8月,身在巅峰的乔布斯因病宣布辞职;10月5日,乔布斯安然辞世。 他冷漠暴躁却又简单谦逊,他挑剔苛刻却又智慧宽容。他傲慢自我却又虔心向佛,他是商业奇才又有艺术气息。 他为什么被赶出自己创建的公司?他去印度朝圣到底寻找到什么?他与比尔·盖茨有怎样的恩怨?他对苹果产品规划和设计的灵感从何而来? 《乔布斯传(1955-2011纪念版)》一书叙述了乔布斯曲折的经历和复杂的个性,分析了他人生中难以被人理解的几大疑点,是内容最全面、客观的乔布斯传记。 《乔布斯传(1955-2011纪念版)》由丹尼尔·伊克比亚编著。 目录 序曲:碎裂的纯真之镜 人生的第一乐章追寻 1.错误的开始/010 2.沃兹/021 3.醒悟/030 人生的第二乐章荣耀 4.创立“苹果”/046 5.苹果Ⅱ/057 6.美国最年轻的千万富翁/072 7.Mac团队的“海盗”们/087 8.Mac的革命/108 9.乔布斯的失败/121 人生的第三乐章冒险 10.下一站NeXT/136 11.幻灭/157 12.浴火重生/170 人生的第四乐章巅峰 13.重返苹果/180 14.推出iPod/208 15.创造iPhone/232 16.巅峰/252 鸣谢 附录乔布斯年表 附录乔布斯的遗言 试读章节 1970年代是个疯狂的时代。60年代那些承载着众人期望的时代精英纷纷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第一个走进天堂。这位混血的吉他手把手中的乐器玩得炉火纯青,让人觉得音乐人几乎不再受器械的限制,但他却永远地丢下了创作的笔。9月18日,他进入了人们再也叫不醒的长眠中。随后,贾尼斯·乔普林(Janis Joplin)这只受伤的鸟儿,也于10月4日去和亨德里克斯相会了。而扮演先锋角色的披头士乐队,则在同年4月10日宣布解散,过早地终结了《你所需要的是爱》(All You Need is Love)中的彩色梦想。猫王显然不了解时局,他给自己谋得了一个拜访总统尼克松的机会,企图说服总统支持自己,并宣步披头±是“反美派”。可是,他又怎会想到这个偏执的统治者,居然连细小的对话都进行录音。在丑陋的水门事件爆发时,所有录音都被公之于众。 1963年6月8日,被人称赞“摸准了时代脉搏”的鲍勃·迪伦,毅然决然地在《自画像》专辑中颠覆了原先的形象。此前,他是受人敬仰的艺术家,一个正直且有超前意识的诗人。他忽然变得不再桀骜不驯,开始用甜美的噪音歌唱,与曾经的时代发言人形象相差甚远。 1970年代,美国正经历着文化飓风的来袭,传统的观念备受冲击。总统职位被一个奸险之徒把持,讽刺漫画家把这件事画成漫画,大肆调侃。美围此前义正辞严呼吁解放越南的社会运动也陷入僵局,大部分年轻人拒绝去参与这场战争。在这个混沌的时代,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正在分崩离析,甚至连航空航天领域也不再有捷报传来。本该载宇航员再次登陆月球的阿波罗13号飞船险些酿出悲剧:四个发动机有三个不运转,三个氧气库中有两个失灵。 这就是1970年代风起云涌的大背景。所有美国州县中,加利福尼亚大概是最受影响的一个,不管是人们的想法观念、衣着服饰还是生活方式。2月24日庆祝了自己15岁生日的史蒂夫·乔布斯,在加州这块社会运动的热土上,真切地感受着一切变革。如果想要投身其中。他似乎还过于年轻,但是他的思想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尽情汲取反传统思潮的精神营养。 然而,他的生活重心在别处。1970年,乔布斯遇到了后来改变他一生的人。一个像他一样的电子狂人,并且拥有无尽的奇思妙想、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就是史蒂夫·沃兹涅克(Steve Wozniak)。 是一个叫比尔·费尔南德斯(Bill Fernandez)的邻家男孩让他们两个电子狂人认识的。费尔南德斯是个智多星,成天摆弄各种奇特的仪器。6个月后,他竟然开始自己制造电脑。一天,他兴奋地对乔布斯说:“你应该来看看我做的这个东西!” 就是在费尔南德斯家里,乔布斯认识了沃兹,他在看完这台计算机后,对沃兹的设计能力非常佩服。他们互相见面,增进了解,渐渐熟识。乔布斯和沃兹涅克两个人的感情。是属于智者之间的“一见钟情”。 史蒂夫·沃兹涅克的外形带着浓郁的反主流文化的潮味儿:长长的头发,络腮大胡子。在他闪亮的镜片后面,一双眼睛灵光闪动,蕴藏着智慧。幽默风趣的沃兹涅克,个性开朗、易于相处,却鲜有朋友,他不习惯混在人堆中。和乔布斯一样,他酷爱电子,把大量时间花在研究电脑上。 正如他的姓氏让人联想到的那样,沃兹涅克家族的确来自波兰,但这个姓氏在巴尔干地区(Balkan)更为普遍。 史蒂夫·沃兹涅克于1950年8月11日出生在一个叫圣何塞(SanJose)的城市,男孩很早就显露出非同一般的才能。他3岁能阅读,9岁还在读小学时就被老师认为是一个“数学天才”。一年以后,沃兹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收音机。之后上了高中,史蒂夫·沃兹涅克在班上理科成绩总是数一数二。 “我读到一本书,一个讲无线电爱好者们搜寻绑架者的故事。这个故事激励我去拿到无线电爱好者的证书,我为此花费了一年时间。在这件事上,父亲给了我不少帮助。”沃兹涅克说。 确实,年少的史蒂夫-沃兹涅克上的学校很好。他的父亲是个工程师,在加州洛克希德航空公司(Lockheed)工作,负责高度机密的军事设计项目。在帕洛阿尔托(Palo A1to)的家中,能经常看到他在桌上铺开的图纸上埋头认真钻研的身影。 “他喝很多马蒂尼酒(Martinis),但他出名是由于他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拯救过洛克希德公司的许多研究项目。有时候,为了计算出一个方程式,他会好花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父亲的榜样作用是非凡的,他培养了我追求精准的态度。”史蒂夫·沃兹涅克在继续谈论他的父亲时说道。 父亲亲自教沃兹涅克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同时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P21-23 序言 碎裂的纯真之镜 在夜的悲伤中 在夏日梦的暴虐里,在冬天寒光的凛冽中 在寂寞渲染的苍穹下苦涩的舞步里 在被遗忘的,每一张破碎的纯真面容中 我从贫瘠走向富有 ——鲍勃·迪伦《一粒沙》 I have gone from rags to riches in the sorrow of the night, In the violence of a summer's dream, in the chill of a wintry light, In the bitter dance of loneliness fading into space, In the broken mirror of innocence on each forgotten face. ——Bob Dylan,Every Grain of Sand 史蒂夫·乔布斯大概在这几句歌词里找到了共鸣,作者是他最热爱的音乐家和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 无法解释的相似拉近了两个不平凡的人之间的心灵距离。迪伦会一大早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来到工作室录音,有气无力地坐在麦克风前,艰难地唱完一曲——仅唱一遍,然后丢给调音师,任由他们后期加工。他坚持认为,唯有最初的那次录音才能展现最真实的自己。任何修饰都是多余的。 同样的个性将这两个人联系起来。和迪伦一样,乔布斯爱憎分明,一意孤行,不理会任何人的看法。他直言不讳,我行我素。 显然,有时候,他会因此付出代价,而且是高昂的代价…… 乔布斯早年的生活坎坷不平却感人至深。他是个理想主义者,生活又艰辛不易,他只得慢慢地摸索着前进的道路。他一直觉得迷惘,但是在当时躁动的60年代,谁又没有迷惘过呢? 在时代的造就下,鲍勃·迪伦、披头士乐队(Beatles)和大门乐队(Doors)谱写了他们青春飞扬的美妙乐章。乔布斯目睹反文化潮流、嬉皮风和各种新鲜玩意不断涌现,他自然而然地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并渴望从中找到寄托。 这些被营造出来的虚幻热闹,他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沉迷其中。其实,他真正的兴趣在电子信息技术上,对此他怀着与《木偶奇遇记》和《弗兰肯斯坦》的作者一样的创作激情:耐心地制造一个机器,然后,赋予它生命。 所以,老天安排一个长得跟达·芬奇很像的家伙住在他家附近:一个大胡子,也是“垮掉的一代”——沃兹涅克。他的过人天分在乔布斯的后续故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之后在大学里,乔布斯的心灵再次受到冲击:他要去东方寻找启蒙。乔布斯在另一名大学好友丹·科特克的陪同下,来到东土印度。在这段如老电影般的回忆中,他目瞪口呆地看着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半裸着走下高山,蜂拥进恒河沐浴,虔诚得好像这河水能够荡涤他们的灵魂…… 1977年以后,乔布斯有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转变。他找到了人生目标,他的小宇宙无法控制地爆发了。他精力无穷,四处奔波,创立了苹果公司,先后推出了苹果Ⅱ和Macintosh(简称Mac)。 苹果的创业史代表着他人生的第二阶段:平步青云。但当他无限接近太阳时,他的翅膀将被燃烧…… 一切快得像一场梦。乔布斯和他那拥有科技天才的儿时伙伴一起,捣鼓出了第一台电脑。之后,又设计了他们的第一个杰作——苹果Ⅱ。 乔布斯不修边幅,毫不在意自己的嬉皮风格会给人留下颓废的第一印象,但他到处网罗西装革履的投资人,联合他们的力量,再为己所用。绿色美元对这些投资人的诱惑远远胜过他们对这两个衣衫不整的年轻人最初的反感。苹果Ⅱ让乔布斯和沃兹涅克发家致富、声名远扬。 25岁的乔布斯成了美国最年轻的千万富翁,他体验了人生最初的光环和喝彩,也得到了媒体的争相吹捧。渐渐地,他迷恋上了这样的荣耀。不过,另一个追求牢牢吸引了他。 当再一次参观Xerox研发中心时,他又被上天眷顾,那一瞬间,他预见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美妙前景: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经美神维纳斯之手精雕细琢的计算机。于是,他开始了另一场声势浩大的征途。毋庸置疑,他将用Mac改变世界! 乔布斯不满足产品只有过硬的质量,他追求完美的程度不亚于天使之首米歇尔。这种追求绝非浮光掠影,而是深入骨髓的,他绝不允许产品有任何瑕疵。不止一位工程师在他的吹毛求疵面前抓狂到揪头发。1977年,他就要求电脑内部的主卡焊接严丝合缝,不管这将给电脑的设计工作带来多大的困难。可是话说回来,造路边汽车旅馆的水准怎么能造出西斯廷教堂呢?细节尽显完美。 开发Mac时,聚集在乔布斯身边的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都是在无比苛刻的遴选条件下脱颖而出的。一年半以前,他在史密森学会的会议中提出:“没有得力的‘左右手’相伴是痛苦的。我的工作正是将庸才踢出团队。” 乔布斯一直将一面海盗旗醒目地插在Mac团队的老巢。这个团队由一群卓越的精英组成,他们是社会的非主流,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把60年代美国嬉皮士主张以爱与和平改革社会的信仰——鲜花力量 ()①(Flower Power)进行到底。他们在一个庞大的基地内独立工作,与苹果公司的其他项目隔离开来,以更好地实现公司内部的技术革命。 Mac的进展就像一首史诗,并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为这其中需要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简直就像传奇。这个团队的经历让人联想到《现代启示录》中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惊险遭遇。一些生性桀骜的工程师,比如安迪·赫茨菲尔德(Andy Hertzfeld)或者兰迪·威金顿(Randy Wigginton),都奋力投身到Mac的开发工作中。但是,人们很难想象这些恃才傲物的工程师们,在其他公司、其他团队也能像在苹果这样卖命。Mac团队的主力成员赫茨菲尔德夜以继日地工作着,长期默默忍受着这个“海盗船头头”乔布斯家常便饭般的“刁难”。 骄傲自大的乔布斯有了这些高人的辅佐,只需在细节上进行完善就能创造出属于他的旷世名作“蒙娜丽莎”。那天,他径直来到安迪·赫茨菲尔德的办公室,没有任何开场白,也不做任何解释,直接说: “安迪,我通知你,从这一刻起你已是Mac团队的一员!” “太棒了。”安迪·赫茨菲尔德回答,“请再给我几天,让我完成手上苹果Ⅱ的活儿。” “没有什么比Mac的项目更重要!”乔布斯坚决地说。 他一边说一边拔去赫茨菲尔德的苹果Ⅱ的电源,收起显示屏和键盘,立即转身走向停车场。赫茨菲尔德一路小跑地跟在乔布斯后面,大喊大叫反抗这位新头儿的专制。 乔布斯就是这样:一心一意投入他的事业。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妥协”二字。 Mac于1984年1月在一片惊叹声中华丽上市。为此,乔布斯还不顾公司保守派的反对,邀请《银翼杀手》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用大胆的手法拍了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广告片。这部“一拳击碎屏幕”的广告片让成千上万个美国家庭为此眼前一亮。世界从此进入Mac时代! 乔布斯像建造一座雄伟的大教堂一样打造他的Mac,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臻至完美。他和苹果电脑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大获成功,情节戏剧般跌宕起伏。这就是他的第二段人生,如史诗般雄伟悲壮,让人无法忘却。 然而,正当他刚刚触及“圣杯”达到荣耀巅峰时,大地忽然分崩离析。一个叛徒在他足下抽离地毯。他永远也不会原谅这个叛徒,永远不!约翰·斯卡利,这个他“三顾茅庐”亲自请来管理苹果公司的家伙,一手策划了弹劾乔布斯的阴谋。 后来,斯卡利在自己撰写的回忆录中极力辩解:在他看来,乔布斯当时正在凿沉苹果这艘大船,自己也是迫于无奈才出此下策。 从此,乔布斯对斯卡利积怨愈深,因为他像甩掉烂泥一样把乔布斯踢出乔布斯自己亲手创立的公司! 乔布斯的第三段人生就此开始。 他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进行一场像堂·吉诃德那样无谓的战争——整日以风车为敌,幻想拯救已经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他创立了NeXT公司,一个电脑技术登峰造极的公司,最后却在沙漠烈日般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忍痛放弃,而且没有获得任何人的同情。这是一次盲目的创业,尽管他极力克服重重困难,但不可否认,他的潜意识里隐藏的报复的心态蒙蔽了他看清真相的双眼。 其实乔布斯也发现是自己极端的个性限制了他的发展。1988年的一天,他约见了众多知名大学的代表,计划向他们介绍NeXT电脑。几千台的电脑订单是否能收入囊中就看今晚进展是否顺利了。就在晚宴开始前不久,他得知饭店忘了为他准备素食。顿时,乔布斯怒火中烧,立刻宣布取消所有宾客的主菜!尽管几位亲近的合作伙伴从中调解,希望息事宁人,但是乔布斯宁愿逞一时之气,让那些潜在的大客户们饥肠辘辘,也不愿意稍稍克制一下自己的脾气。 1993年是沉痛的一年。2月初的一天,乔布斯眼睁睁看着亲手创立的NeXT公司像一家普通的五金店一样被拍卖。梦想变得支离破碎无从拾起。尽管时光流逝,那沉痛的一幕还是历历在目。 可是,正当某些目光短浅的看客打算给乔布斯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时,风水开始逆转。危急关头,乔布斯被他的另一个兴趣爱好拯救了——3D动画制作形成一股潮流正来势汹汹席卷美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乔布斯找到了他施展拳脚的新领域。他再次复活。 乔布斯重新浮出水面,出现在一个出人意料的领域——皮克斯(Pixar),公司的辉煌胜利把乔布斯再次推向商业舞台的前沿,备受瞩目。 《玩具总动员》大获成功,让他赢回了赌注。 现在,面临危机的苹果公司又想起了这个一度被否认的天才少年。 1997年一个凉爽的清晨,乔布斯驱车前往苹果公司,此刻的他内心感慨不已。这十多年间,他都没有再踏进过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一步。此刻,他又想起了当年的辉煌。曾经因为积怨,他忘了自己有多爱苹果公司。 42岁的他,不再年少轻狂。经历了如过山车般大起大落的人生后,他浴火重生。年少的疯狂已被时光凝固,过往成了一本带着怀旧色调的连环画册。曾经酷爱的海盗发型也已然不见。 在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他遇见了命中注定的女人,她跟他想象中的一样美艳动人,而且也是素食主义者和佛教信徒。他们一起养育了几个漂亮的孩子,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也品尝过一败涂地的苦涩。当成功再次向他招手,这时他成熟了。他依旧渴望美化人们的生活,但是他学会了将有些事情区别对待。 之后的几年,乔布斯可谓红红火火,他创造的科技神物层出不穷——iMac、iPod、iPhone、iPad……这些东西将永远载入人类史册。他可能还没有察觉到沙滩男孩乐队(Beach Boys)的《美好的波动》(Good Vibration)旋律已经奏响,但不远处迎接他的将是新的庆典。 2011年8月24日(美国时间),乔布斯因病辞掉苹果CEO的职位。他不得已在苹果最辉煌的时候卸下重担,人生再一次起伏。 然而,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静地离去了。或许乔布斯早已经预料到死亡不久就要来临,他生前曾说:“没有谁想死。甚至想去天堂的人也不想为了去天堂而死。但死亡是我们所有人的目的地,没有谁跑掉过。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把它浪费在走别人的人生道路上面。不要受教条羁绊,那是在用别人的思考成果活着。不要让他人意见的噪音淹没你内心深处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听从内心和直觉的召唤。” 作为佛教徒的乔布斯早已经坦然面对生与死,他个人的真正魅力也正在于此。可是对于我们,世界从此失去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引人瞩目的传记,揭露了苹果的大人物阴暗与不为人知的一面。 ——《Voici》杂志 通过作者小说般的叙述,你将会发现,原来苹果起步于纯正的手工艺传统。 ——《LIVE》杂志 丹尼尔·伊克比亚为“苹果教父”描绘了一幅传神的肖像。 ——《Windows官方杂志》 本书生动的语言带领读者踩着乔布斯的脚印经历他的人生。 ——《管理》杂志 读完这本书,你会从乔布斯与家人和疾病的关系中,发现他内心的另一面。 ——《滚石》杂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