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系列丛书作为全景军事读物,可谓风格特异,另有洞天。本书的策划者在总体设计、图文搭配与内容定位等方面,经过了长时间的缜密思考和慎重取舍,众多作者同仁经过了多方寻求挖掘,反复查阅、核实中外资料,比较客观地再现了史实。可以说,全书虽不如拍照一样原原本本,但对于历史事件的主体乃至重要枝节的记述都称得上忠实无误。如此翔实生动的史料,足以供人们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几十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揭示其庐山真面目。
《东亚霸主的野心(太平洋战争的开始)》(作者柳茂坤、钟庆安)作为其中一册,介绍了日本妄图成为东亚强国的战略构想。
《东亚霸主的野心(太平洋战争的开始)》介绍了日本妄图成为东亚强国的战略构想。作为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的国家战略从来都是倾向于向外扩张的。这一战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真正实施,但是由于国家实力的局限性和发动战争这一行为的非正义性,注定了日本的扩张梦想终究是一场梦。
《东亚霸主的野心(太平洋战争的开始)》的作者是柳茂坤、钟庆安。
对于天皇的行政权,《宪法》第55条规定,各国务大臣“辅弼天皇,承担其责”。各大臣不对首相和议会负责,而各自对天皇负责。《宪法》第10条还规定,行政上的官制由天皇任命文武官员,因此首相不能罢免大臣。一定要罢免时,必须以阁僚意见不一致为由,实行总辞职,然后再重新组阁。
《宪法》第56条规定,枢密院的顾问官享有国务大臣待遇,拥有“回答天皇咨询,审议主要国务”的权限。他们不对议会和政府负责,只对天皇负责,是不能罢免的终身官僚。枢密院的权限很大,可就皇室事务、宪法、敕令、法律事项以及戒严令、紧急敕令、条约或其他临时事项进行咨询。枢密院主要由藩阀官僚组成,独立于内阁之外。枢密院是藩阀官僚的根据地。
为了保证天皇的立法权,《宪法》规定,帝国议会分为众议院和贵族院。众议院议员通过国民中有选举权的男性公民选举产生。作为国民代表的众议院拥有立法权和预算审议权,但根据《宪法》第5条规定,其职责归根结底是“协助天皇”。
贵族院是《宪法》颁布前的1889年成立的。贵族院与众议院处于同等的地位。议员由皇族、华族(封建特权阶级)、敕选议员(军人和官吏)、学士院会员和多额纳税者担任。一般任期7年,或者终身。保留贵族院是为了否决众议院通过的反政府议案。 《宪法》规定,众议院修改的议案须经贵族院通过,所以贵族院实际上处于压制众议院的地位。万一失败,还有枢密院这一关。天皇可以依靠贵族院和枢密院的双重保险来压制代表民意的众议院。
天皇还掌握司法权,审判以天皇的名义进行,审判官只对天皇负责,是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的终身官吏。
此外,还有既不属于内阁、枢密院、议会,也不属于军部的元老和内大臣制度。《宪法》上对此制度虽然只字未提,但元老和内大臣却拥有绝对影响力,其地位亦在上述所有机构之上,他们直属于天皇,可以就国务与统帅等帝国最高事宜向天皇“荐言”,是天皇身边的近臣、重臣。
总之,明治维新以后建立起来的绝对专制的天皇制,是日本封建传统与资本主义冲击相结合的产物,它继承了日本古代天皇制军国主义的传统,又适应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对内对外政策的需要。
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主义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决定着日本内外政策的走向,把日本一步一步地引向军国主义道路。
第二条经纬线就是军部。军部势力是日本军国主义生存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日本的所谓军部,因其屡屡出现在日本的近代史中,所以还要多费些口舌,解释一下。
按照日本史学家的说法,军部是指陆海军对抗政党政治并对其施加影响和控制的政治势力。“它依靠陆海军或其总体的军事力量,恣意操纵全部国政。”就字面而言,军部一词,系指军队特别是军事当局,其中包括陆军省、海军省、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以及关东军等军事机构。在20世纪初,军事当局特别是陆军,把政府机构看作是国家的行政部门,军方则是与之并列的特殊的国家机构乃至政治势力。当时社会上不少人称军部为军阀。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因陆海军“几乎牵着政府的鼻子走”,军部一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用来特指“特殊的政治势力”——军队。
军部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以前,日本的军阀和军队,因其在明治维新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形成了“两权一制”(即独立的统帅权、帷幄上奏权和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的特殊地位。它使军队独立于政府之外,使国家的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错位,军事凌驾于政治之上,政府不能控制军队,军队却可以左右政府。这就为军部势力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P8-10
人们总是处在回顾、思考、展望和进取之中。历史与往事是经验,是教训,总给人以启示,是为“师”也。今日之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均未解决,五洲狼烟不断,尚无宁日可言。战争依然是人们不得不面对,不能不正视的一大威胁。诚然正义终会战胜邪恶,战争本身也终有消亡之日。而回眸战争的足迹,有助于人们探求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以为正义之胜利而谋,为人类最终之和平而计。《太平洋战争》系列丛书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而做,这正是其宝贵价值之所在。
太平洋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反抗法西斯日本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的一场大较量。1941年12月7日(日本时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为太平洋战争拉开了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而全面爆发。美、英、中、苏等同盟国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展开了历经数年的殊死搏斗。太平洋地区和中国大地作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与西方欧洲战场的战事息息相关,影响着整个大战的走向与结局。研究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战事,对于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研究近代战争及其战法很有参考价值。
《太平洋战争》系列丛书作为全景军事读物,可谓风格特异,另有洞天。本书的策划者在总体设计、图文搭配与内容定位等方面,经过了长时间的缜密思考和慎重取舍,众多作者同仁经过了多方寻求挖掘,反复查阅、核实中外资料,比较客观地再现了史实。可以说,全书虽不如拍照一样原原本本,但对于历史事件的主体乃至重要枝节的记述都称得上忠实无误。如此翔实生动的史料,足以供人们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几十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揭示其庐山真面目。
作者们在著述中,不是对历史事件做长篇累牍的论述,而是运用大量文笔对特定的重要历史人物及主要事件进行生动鲜活、脍炙人口的描写与刻画,因而使这部由11分册组成的系列丛书既有史料朴质的原味,又有文学表述的魅力,着实令人拾卷难释。尤其是作者笔下对某些历史事件鲜活细节的描写,半个多世纪以来尚鲜为人知,更使人一睹为快。
本书的编辑手法别具一格,自有迷人之处。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原始照片、图片、地图,并辅以画龙点晴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相映生辉。那些重现在读者眼前的一幕幕硝烟滚滚、惨烈悲鸣的昔日战争景象,着实让人少了几分研读史料的枯燥,增加了几分对野蛮战争的感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领悟。
总之,本书既有浓厚的军事论述色彩,又有赏心悦目的文学品位,称得上是一部少见的多元性作品。
更有,本书虽以太平洋战争为主题,却又以简洁的文笔反映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始末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阐明了中国战场、远东战事与太平洋战争的关系。这也是本书编辑上的又一特色。众所周知,日本军国主义欲称霸世界的狼子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927年7月,日本前首相田中义一就在其给天皇的秘密奏折中提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尔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就将这个“田中奏折”视为其策划和发动侵略战争的金科玉律。换句话说,其野心的实现,必须以中国为其进攻亚太乃至全世界的后方基地。而恰恰是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抗日斗争,使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打乱了它的全盘计划,使其失去了实现野心的前提,从而也有力地支持了太平洋战场上美、英等联军从被动转向主动的作战,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最后言及,参与本书编写的各位同仁都是从事军事研究和文学创作的行家里手,各个著作颇丰。策划人钟庆安于1965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文学院。后作为军事科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从事军事研究和杂志编辑工作三十余年,对日本军事及其战史有其独到的见解。系列丛书《太平洋战争》就是他和他的战友们辛勤耕耘、集体合作的结晶。
本书将以其问世之应时、史料之丰实、学术内涵之博大及其别具一格的编写手法,为历史的纪念增辉。
谨以此为序。
李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