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这本《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本书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孤独六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蒋勋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这本《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本书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内容推荐 《孤独六讲》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但这本《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作者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情欲孤独 第二章 语言孤独 第三章 革命孤独 第四章 暴力孤独 第五章 思维孤独 第六章 伦理孤独 试读章节 孤独,是我一直想谈论的主题。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翻开报纸,在所有事件的背后,隐约感觉到有一个孤独的声音。不明白为何会在这些热闹滚滚的新闻背后,感觉到孤独的心事,我无法解释,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 我开始尝试以另一种角度解读新闻,不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而是去找寻那一个隐约的声音。 于是我听到了各种年龄、各种角色、各个阶层处于孤独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当社会上流传着一片暴露个人隐私的光碟时,我感觉到被观看者内心的孤独感,在那样的时刻,她会跟谁对话?她有可能跟谁对话?她现在在哪里?她心里的孤独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里旋绕了许久。 我相信,这里面有属于法律的判断、有属于道德的判断,而属于法律的归法律,属于道德的归道德;有一个部分,却是身在文学、美学领域的人所关注的,即重新检视、聆听这些角色的心事。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的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愈来愈孤独的社会 我的成长,经历了社会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小时候家教严格,不太有机会发言,父母总觉得小孩子一开口就会讲错话。记得过年时,家里有许多禁忌,许多字眼不能讲,例如“死”或是死的同音字。每到腊月,母亲就会对我耳提面命。奇怪的是,平常也不太说这些字的,可是一到这个时节就会脱口而出,受到处罚。后来,母亲也没办法,只好拿张红纸条贴在墙上,上面写着“童言无忌”,不管说什么都没有关系了。 那个时候,要说出心事或表达出某些语言,会受到很多约束。于是我与文学结了很深的缘。有时候会去读一本文学作品,与作品中的角色对话或者独白,那种感觉是孤独的,但那种孤独感,深为此刻的我所怀念,原因是,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 现在信息愈来愈发达了,而且流通得非常快。除了电话以外,还有答录机、简讯、传真机、e-mail等联络方式--每次旅行回来打开电子信箱,往往得先杀掉大多数的垃圾信件后,才能开始“读信”。 然而,整个社会却愈来愈孤独了。 感觉到社会的孤独感约莫是在这几年。不论是打开电视或收听广播,到处都是call in节目。那个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个人都在表达意见,但在一片call in声中,我却感觉到现代人加倍的孤独感。尤其在call in的过程中,因为时间限制,往往只有几十秒钟,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 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我忽然很想问问那个被打断的听众的电话,我想打给他,听他把话说完。其实,在那样的情况下,主持人也会很慌。于是到最后,连call in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直接以选择的方式:赞成或不赞成,然后在屏幕上,看到两边的数字一直跳动一直跳动…… 我想谈的就是这样子的孤独感。因为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害怕孤独 我要说的是,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不同年龄层所面对的孤独也不一样。 我这个年纪的朋友,都有在中学时代,暗恋一个人好多好多年,而对方完全不知情的经验,只是用写诗、写日记表达心情,难以想象那时日记里的文字会纤细到那么美丽,因为时间很长,我们可以一笔一笔地刻画暗恋的心事。这是一个不快乐、不能被满足的情欲吗?我现在回想起来,恐怕不一定是,事实上,我们在学着跟自己恋爱。 对许多人而言,第一个恋爱的对象就是自己。在暗恋的过程中,开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发展出来了。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地站在绿荫繁花下,呆呆地看着,开始想要知道生命是什么,开始会把衣服穿得更讲究一点,走过暗恋的人面前,希望被注意到。我的意思是说,当你在暗恋一个人时,你的生命正在转换,从中发展出完美的自我。 前几年我在大学当系主任时,系上有一个女学生,每天带着睡眠不足的双眼来上课,她告诉我,她同时用四种身份交友,每一个角色有一个名字[代号]及迥异的性格,交往的人也不同。我很好奇,开始上网了解这种年轻人的交友方式,我会接触电脑和网络也要归功于她。 情欲的孤独,在本质上并无好与坏的分别,情欲是一种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你渴望在身体发育之后,可以和另外一个身体有更多的了解、拥抱,或爱,你用任何名称都可以。因为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犹如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寓言:每一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有时候你以为找到了,有时候你以为永远找不到。柏拉图在《飨宴》里用了这个了不起的寓言,正说明了孤独是人类的本质。 在传统社会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以为找到了另外一半,那是因为一生只有一次机会,找对找不对,都只能认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我的学生,她用四种身份在寻找,她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权力去寻找最适合的那一半,可是我在想的是:是不是因此她的机会比我的多? 我是说,如果我只有一种身份,一生只能找一次,和现在她有四种身份,找错了随时可以丢掉再找相比,是不是表示她有更多的机会?我数学不好,无法做比较。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图的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一半,尽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但孤独绝对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 P13-18 序言 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 二○○二年台湾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 我可以孤独吗? 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 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 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 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我听到革命者的呼叫:掀翻社会秩序,颠覆阶级结构!但是,革命者站在文明的废墟上喘息流泪,他彻底知道革命者最后宿命的孤独。 其实美学的本质或许是——孤独。 人类数千年来不断思维,用有限的思维图解无限的孤独,注定徒劳无功吧。 我的《孤独六讲》在可懂与不可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 我的对话只是自己的独白。 二○○七年七月二十一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