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尽忠编著的《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首次采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先秦社会救助思想和救助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纠正了长期以来学术界所持我国古代既无社会救助思想又无社会救助制度的错误认识,这也是该书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所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深入探讨了先秦时期的灾害救助,对先秦时期的贫困救助和特殊救助思想也给予了尽可能全面的阐述,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欠缺。本书通过借鉴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将考古资料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对先秦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国家、以及民间的宗族救助、邻里互助等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深刻剖析了先秦社会性救助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并揭示出先秦社会救助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深远影响与巨大促进作用。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迄今为止,史学界对此问题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甄尽忠编著的《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采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先秦社会救助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灾害救助、贫困救助、特殊救助、国家救助、宗族救助、邻里互助等思想,对其在先秦时期的实施状况、思想基础及对后世的影响作尽可能全面的剖析。
任何一种社会思想的出现,都有其赖于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救助思想也是如此。《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第一章认为:在先秦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兵灾的连绵不断,沉重的徭役赋税以及极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使广大人民的生活毫无保障。这就需要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使人民能够暂时渡过难关。同时,这也是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措施。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救助思想中,灾害救助思想最为丰富也最为重要,本书第二章重点探讨先秦时期的灾害救助思想。在灾害救助当中,灾前预防与灾后救助是两个最基本的环节。灾前预防思想主要有:重视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加粮食储存以备灾荒;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减轻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和损失;通过保护森林,改良生态环境,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在灾害发生后,主张采取祈天禳灾、散粟赈民、放贷、以工代赈、节约度荒、调粟赈民、减免赋役、施粥等措施救助灾民。此外,由于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国土面积狭小,单靠一国之力难以应付自然灾害和其他祸患,因此形成了在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同盟国之间相互救助的思想。
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数量因丧失、缺乏劳动能力或因其他原因而导致贫穷的社会成员,加强对他们的社会救助工作是统治者施政所必须的内容。本书第三章从贫困救助、养老与慈幼、残疾人救助、疾病与丧葬救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先秦时期的贫困救助和特殊救助思想。在贫困救助方面:对鳏寡孤独这一类贫困人员,主张以国家抚养为主;对一般意义上的贫困户,则以禀贷为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先秦时期,对老人的救助和照顾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致仕、减免赋役、减轻刑罚、赐杖等,通过实行国家抚养与家庭赡养相结合的方式,使老人们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安度晚年。在养老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慈幼工作,以维系社会的繁衍与文明的继兴。对残疾人的救助是在国家收养的前提下,根据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才能,量能授事,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能力。同时,由于残疾人自身的原因,要酌情减免赋税和徭役。先秦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还主张加强疾病救助工作,对无力办丧事者由国家负责购置棺椁,掩埋尸骨。在社会优抚方面,通过物质奖赏、提高社会地位、赐爵等措施,加强对伤亡将士及其家属的救助工作。
本书第四章阐述了先秦时期社会救助的主体和客体。先秦时期,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官府手中,官府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理所当然地成为实施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周三代,都设有负责社会救助事务的职官机构,并划拨出专门的经费,使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有了切实可靠的保障。除官方的社会救助体系之外,还有宗族救助和邻里互助等民间的社会救助方式,这是对国家救助不足的有效补充,尤其对国家救助体系深入不到的社会基层和广大农村地区是十分常见而有效的救助形式。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的初级阶段,其有关主张的提出、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受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思想因素尤为重要。本书第五章从重民思想等六个方面深入探讨先秦时期社会救助主张提出的思想基础。重民思想要求统治者爱民、恤民、抚民、养民,加强对灾民、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仁政思想号召统治者以保民、养民为己任,保护人民免于自然灾祸,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善养孤寡。均平思想主张通过社会财富的相对平均分配来调剂、缩小贫富差别这一社会现实,解除贫困者的生存之忧。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关爱互助,扶危济困。大同思想强调天下为公,加强对老幼、鳏寡孤独疾等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忧患意识提醒人们时刻注意防灾减灾,提醒统治者居安思危,注意社会救助工作,以避免重蹈前朝灭亡的覆辙。这些思想和意识,都包含丰富的社会救助思想的内容,共同构成先秦社会救助主张的思想基础。
诞生于先秦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为以后历代社会救助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源泉。本书第六章从宏观上将秦以后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的发展概括为三个大的阶段:两汉时期,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唐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的基本成熟阶段;元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的完备阶段。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皆是以先秦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总之,先秦时期,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结合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救助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有的已付诸实践,其中的精华部分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在化解民众的生存危机、安定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方面与我们今天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功能与目标上基本是一致的,对先秦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我们还应本着以史为鉴的态度给以认真总结,为我们今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序
摘要
绪论
一、基本概念的诠释
二、先秦社会救助思想研究的内容
三、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及评述
四、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五、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先秦社会救助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一、水灾
二、旱灾
三、风雹雪霜等灾害
四、地震
五、其他自然灾害
第二节 兵灾连绵不断
第三节 苛政虐民
第四节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
第二章 先秦灾害救助思想
第一节 灾害预防思想
一、重农思想
二、储粮备荒
三、兴修水利
四、保护森林
第二节 灾后救助思想
一、祈天禳灾
二、散粟赈民
三、放贷
四、以工代赈
五、节 约度荒
六、调粟赈民
七、蠲缓
八、施粥
第三节 国与国之间相互救助的思想
第三章 先秦贫困救助和特殊救助思想
第一节 贫困救助
第二节 养老与慈幼
一、养老
二、慈幼
第三节 残疾人救助
一、国家收养
二、量能授事
三、减免赋役
第四节 疾病与丧葬救助
一、疾病救助
二、丧葬救助
第五节 社会优抚
一、物质奖赏
二、提高社会地位
三、奖励军功
第四章 先秦社会救助的主体和客体
第一节 政府是实施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
一、实施社会救助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行政职责
二、设立负责社会救助的行政机构
三、设立专项的社会救助经费
第二节 民间互助是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
一、宗族救助
二、邻里互助
第五章 先秦社会救助主张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重民思想
第二节 仁政思想
第三节 均平思想
第四节 墨家“兼相爱、交相利”思想
第五节 大同思想
第六节 忧患意识
第六章 先秦社会救助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两汉时期
二、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的基本成熟阶段:唐宋时期
三、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的完备阶段:元明清时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