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裳读书/名家读书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裳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裳编著的《黄裳读书》系名家读书系列之一。本册《黄裳读书》,集先生对中外典籍的品鉴。先生一生爱读书、爱藏书,知识藤蔓构架迁延广大,彰显其深厚的学养及精神履历,思想凝重而善于收束聚集。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黄裳读书》值得文学爱好者品鉴。

内容推荐

黄裳编著的《黄裳读书》系名家读书系列之一,《黄裳读书》讲述了:我另外还藏有一册《功虫录》,是光绪中的木活字本,也很少见。作者是“无闷道人”秦偶僧。他将平生所蓄的“名虫”一一著录,那名望如“真黑青”、“侯字青大头”、“珠顶白”、“青麻头”、“金背长衬衣”、“值年五色”、“铁色红牙青”……不一而足。

南开中学附近开着三家书店,供应着最新出版的各种新文学书。父亲每月寄来的生活费大部分都被我买了书。鲁迅、冰心、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的文集是每种必买的。各种文学杂志也都收有全份。

一个雨夜,走过一家旧书铺,案上放着一堆新收来的旧书。我从中挑了一本写刻本《玉洤词》,潘曾玮撰。咸丰刻本。刻得颇精,但写手的一笔馆阁体小楷实在不高明,有趣的是蓝色书衣上有泥金细字端楷跋语。为端木垛书。案上的一堆也全是端木子畴先生的抄稿和批校本,是从故居流散出来的。在这中间我偏偏只挑了一本词集,可以看出当时自己买书的眼光。

目录

第一辑 读书生活杂忆

 读书生活杂忆

 读书的回忆

 南京书事

 古书的作伪

 谈善本

 谈禁书

 残本·复本

 书香琐记

 常熟翁家

 四印斋

 读书日记(节选)

第二辑 那些读书的人

 博增湘

 鲁迅与顾颉刚

 关于陈寅恪

 陈寅恪写杂文

 瞍翁纪念

 忆俞平伯

 忆郑西谛

 沈从文和他的新书——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吴仓硕小笺

 邓拓的藏画

第三辑 读书随笔

 怀素《食鱼帖》

 闲情

 品茶

 中秋随笔

 龙堆杂拾

 龙堆再拾

 四库琐话

 四库余话

 北京诗话——《竹叶庵文集》

 鲁迅诗笺

 读知堂文偶记

 读画录

 读黄永玉画记

 《金瓶梅》及其他

 读《一氓题跋》

 关于“挺经”

 陈圆圆

 关于刘瑾

 几乎无事的悲剧

 “山中一半雨”及其他

 拟书话三则

试读章节

《聊斋志异》虽然不是“禁书”,但开始读它却在许久以后了。我觉得这是第一部使我获得阅读古文本领的最好的课本。我没有读过《古书疑义举例》《助字辨略》……更不必说高邮王氏的著作。古文的语法、句法,差不多都是从“聊斋”里猜出来的,而且以后读更古些的书困难也不多。当然,再古上去就不行了,还是得请教训诂学家。

在南开中学,英文老师李林先生给我们读一种“直接法”的课本,而不采用流行的“纳氏文法”之类。在教学思想上恐怕就持着同样的意见。学生不必死死记住一条条文法,只要直接接触作品从而“猜”出语法的规律来。我始终认为这方法是好的,和小儿学语一样,是从观察、实践中摸索出经验来。比先学教条,后付实践的方法好得多,但这也有缺点,如果请你走上讲台去作语法分析,就会束手无策,甚至连各种“词”的名称也说不出来,陷入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这就是我对语文学家一直抱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原因,但只要不做语文教师,有这缺点也没有多大害处。

这种习惯的养成,对此后读书生活的影响是大的。没有系统的、扎实的基础训练,只是碰到什么就读什么,随意吸取营养(当然其中也不免有毒素),这是走向“杂家”而不是培养专家的道路。

抗战开始,我在第一次全国统一招考中考进了交通大学。为什么要考交大,动机自然是从父亲那里接受下来的工业救国的思想。交大是重点大学,按我的数理成绩本是考不取的,但意外地沾了熟读“聊斋”的光,国文试卷中有一段无头无尾、无标点像“天书”一样的古文,给我读通、点断了。而当时唐文治先生正是交大有很高威望的领导人,他主张语文一科不及格的不得录取;相反,其他各科差一点却可以原谅。入学以后在大课堂中听过唐老先生讲授过半年古文,看他由人扶着走上讲坛的情景使我肃然,因为那时他不但已是高龄,而且失明已久了。但他讲的古文却一句也听不进,记不住,至今想起还感到负疚。当时交大借了震旦大学上课,学校有一座漂亮的图书馆。我常常从这里借书来看,“四部丛刊”差不多大半都借来看过,当然并未每部仔细阅读,有的只是摩挲一下就归还了。但就这样我第一次接触了大量版本书的样本,懂得了什么是黄跋、何校。记得还曾借阅过《王国维先生遗书》,当然读不懂,但有些是可以懂并喜欢的,就大段地抄了下来。现在手边还保留着当年抄下的一篇《清真先生遗事》。当然,对周美成发生兴趣,还是先读了俞平伯先生《清真词释》的关系。

南开中学附近开着三家书店,供应着最新出版的各种新文学书。父亲每月寄来的生活费大部分都被我买了书。鲁迅、冰心、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的文集是每种必买的。各种文学杂志也都收有全份。宿舍床头的小书架上总是满满的插着新书,后来还引起了舍监的注意,被暗中检查并在校务会议上提出。买来的书不一定本本看过,即使看也不是从头到尾地通读。这毛病至今也依旧改不掉。我曾看到过吴翌凤的一方藏书印“枚庵流览所及”,觉得很满意,后来请王福厂照样刻了一方。我想我的买书大致也就是这种情形,不过是买了来,翻一过,读读序跋,知道大致是怎样一本书,讲了些什么事情,就放回书架上了,真是名符其实的“浏览”。至于自己喜欢的,不只通读,有些篇多少次地反复诵读过的,也不是没有。鲁迅的《朝花夕拾》和《且介亭杂文》就读过不知道多少遍,不知怎的总是读不厌。

“七七”以后不久,陆续收集的整整两箱书都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炮火。但我并不灰心,逃回上海后又继续买书,而且升了级搜罗起“古本”来,如鲁迅的著作就一一访求初版的毛边本。《小说月报》也搜齐了从沈雁冰接手改版直至终刊的全份。在三十年代后期,注意收集新文学史料的风气还没有兴起,只有阿英是例外。他的影响是大的,他的《夜航集》和《小说闲谈》……都不只是我的爱读书还是收书的指南。

投稿活动也从这时开始。对象是“孤岛”上《文汇报》的副刊《世纪风》,习作是小小的散文和“掌篇小说”,也就是目前流行的“微型小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