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解之谜》由邬云编著,全书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中国各种神秘诡谲的现象,以探索的眼光研究各种谜题、探究事件真面目,深层次挖掘各个事件或现象背后的真实内幕,力求将冗长的讲解趣味化,又不失真实严肃感。编者在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将多种经过专家学者分析论证的观点一并提出,展示给读者,使读者既多了一个与各方面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又多了一条了解真相的途径,从而见微知著,去伪存真,揭示谜团背后的真相,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相信广大读者在充分享受《中国未解之谜》阅读乐趣的同时,还会获得更广阔的认知空间与文化视野,从而萌发出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与渴望。
《中国未解之谜》由邬云编著,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各个领域最有研究价值、最有探索意义和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未解之谜。本书上起原始社会时期,下至当代的考古发现,分别从历史人物、考古、奇特现象、地理、生物、宇宙天体、中国帝王等几方面汇集了有待去解开的谜团。《中国未解之谜》所精选的极具代表性的未解之谜,相信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扩大读者的知识面,给读者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启迪。
女娲的性别之谜
我们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她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上帝”。但是关于她的性别,却是一个谜。
据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仅他一人,空荡寂寞。盘古死后,不知多少年,人类始祖女娲氏诞生了。女娲孤独地生活在空旷的天地间,非常寂寞,她决心造出一些人,跟她一起生活。
女娲用黄泥和水,按自己的模样捏成泥人。她对着泥人吹气,泥人竟活啦!女娲兴奋之余,捏出许多泥人。他们得到始祖的气息,全都欢跳在女娲的周围。一个一个地造人太累了,于是女娲抓起一条绳子,对准剩余的黄泥,一顿抽打。泥水四溅,落到地下,全成了活人!他们围着女娲喊祖宗,女娲疲惫不堪,挥手让他们离去。这些人男女组合,生产劳动,繁衍子孙,快乐地生活。
女娲在昏睡中被猛烈的大雨浇醒。她睁眼一看,天空摇摇欲坠,露出可怕的黑洞。狂虐的暴雨倾泻下来,大地一片汪洋。她的子孙们,有的被洪水吞噬,有的被猛禽走兽咬毙。一时间,死亡不计其数。女娲大吼一声,她绝不容忍自己的子孙受此荼毒!
女娲察看天空,发现支撑天空的四根天柱日久糟朽了,所以天似乎要塌陷。她冲入海中,擒来巨龟,斩下它的四腿,撑住天空。她拣来石块,烧制五色石,修补天空。女娲又杀死让洪水泛滥的黑龙,堵住冒水的地缝。大地恢复了鸟语花香,人类又开始了平安的生活。
现在看来,天又不是石头做的,以石补天,人力不及,似乎有些荒唐。东汉的王充《论衡·谈天篇》评述说:天非玉石,岂石能补?女娲高不及天,如何补天?龟体巨大,天地难容,肤坚似钢,女娲难以擒杀,砍龟足做天柱之事不可能。那么,后人又是怎样理解和解释女娲炼石补天这事儿的?
明清学者解释为:上古时,人茹毛饮血,不知用火。
女娲炼石取火,使原始人能吃上熟食,夜里能照明、取暖,实际上弥补了天力的不足,谓之补天。但这与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异曲同工之效,为何不说燧人氏补天呢?有学者认为,五色石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应该含有金属矿物质。女娲识别了它们,并用火锻造,制成坚硬的原始器物,开创了原始冶金业先河。这是了不起的功绩,以人力补天力。因此,可以说“女娲补天”。
实际上,女娲这一人物本身就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她是男是女,就引起过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她是女性。《太平御览》引言:女娲氏,风姓。会制作牺牲祭品,有厨艺。蛇身人首,也叫女希,是女皇。而南宋郑樵《通志·三皇纪》也记载:伏羲死后,女娲继位,成为女皇。《春秋世谱》说,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唐代人又说女娲是伏羲的妻子。这些意见,总体认为女娲是女性。
而清代学者赵翼考证,女娲竟是男性。他认为女娲本来是风姓,号女希氏,是上古时代贤明的帝王,位列三皇之中。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后人因音成字。女娲是姓氏,而不是性别。这种看法虽然新奇,但也有其道理,只是令后人更加困惑。
既有女娲其人,就应有其陵墓。后人一考证,结果竟发现了五处。第一处是山西永济县风陵渡。因为史书记载女娲是风姓,故女娲陵称风陵,也称风陂或风陵堆。《山西通志》记此是风后之夫,风后即指女娲。第二处在陕西潼关县。《陕西通志》记述说,上古风陵,就是女娲陵,在潼关卫城北黄河中。第三处在河南阕乡。《河南通志》记述道:女娲陵,位于阕乡县黄河之滨。第四处为山西赵城县。《平阳府志》说:娲皇陵,在赵城县侯村里。有东西两座,高大威严。第五处为山东济宁。《兖州府志》讲:女娲陵位于济宁州东南三十九里。竞有五个地方,有根有据地指出女娲葬处,也分不清谁是谁非,也让我们更加困惑了。
其实女娲是男是女对我们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都无法抹杀她在我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