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千马先生所著《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一书揭示了天平社区纵向的历史发展,从19世纪中叶起,直至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历史;横向叙述了建筑、街道、绿化、人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活……构成天平社区的一本大百科全书。
本书的字里行间反映出存真求实、全面客观、严谨朴实、简洁流畅的文风。寥寥几笔,或将一段历史概括其中,或让一段典故跃然纸上,细细读来,仿佛是一幅历史截断面的全息图像,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让人如临其境,刹那间犹如时光倒流,尽情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千马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千马先生所著《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一书揭示了天平社区纵向的历史发展,从19世纪中叶起,直至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历史;横向叙述了建筑、街道、绿化、人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活……构成天平社区的一本大百科全书。 本书的字里行间反映出存真求实、全面客观、严谨朴实、简洁流畅的文风。寥寥几笔,或将一段历史概括其中,或让一段典故跃然纸上,细细读来,仿佛是一幅历史截断面的全息图像,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让人如临其境,刹那间犹如时光倒流,尽情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 内容推荐 王千马先生所著《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一书再现了上海天平社区前身的百年历史。租界的设置是上海的耻辱,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渠道,法国殖民者在这里建造高级住宅区,选址上既考虑靠近商业区,又避免繁华街道的喧哗,与之又有高等级道路相连接;既地处僻静,又交通方便,闹中取静。建筑形式有西班牙式、英国乡村别墅式、法国别墅式、意大利别墅式……名目繁多的花园洋房,都是内庭宽广、设备齐全、装饰豪华、绿化别致。除了花园洋房外,还有高级公寓,内有高标准套房和齐全设备。它们都先后成为外国殖民者、著名历史人物、社会名流的宅邸。 《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个名流社区里的百年中国)》一书反映出天平社区接触西方文明早、吸纳快,把握也较全面,不仅有西方的知识与思想,还有制度、法规、行为、习俗、技艺乃至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它们都渗透在居民生活之中,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习惯。天平人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宏伟的气魄,在上海发展史上,以不断汲取外来文化养料,充实、完善自身文明的新颖气质著称,创造出多姿多彩、活力四射的新时代风貌,影响和扩散至整个上海的方方面面。 本书将散落的历史遗迹、人文传统、古今传说等加工提炼融汇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越了时空、穿越了时代,打破了距离、连接了古今,把社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地域人文传统联系在一起,对徐汇区乃至上海的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目录 绪论 中国转型的上海标本 梧桐!梧桐! 现代转型的被动应对 与转型同步的天平 现代化“推手” 第一章 逊清遗影 落寞盛宣怀 洋务荣光 落跑的一品大员 落寞残生 买办起步的金融世家 席正甫汇丰传奇 传统商业文明的艰难转型 席氏兄弟的金融迷梦 第二章 “北伐”上海 政治幕僚集团崛起 黄郛的市政实践 蒋介石的幕僚 蒋介石的替罪羊 蒋宋孔:最亲密的陌生人 蒋宋合流 面和心不和的四大家族 “爱庐”里的“中国好声音” 第三章 商帮纵横 那个时代的“大王”们 江浙出“大王” 现代化的第一次飞跃 成于战争,亦毁于战争 民族工商业短暂的繁荣 真正的春天 官农二代。殊途同归 向日本去 不传消息只传情 豪宅里的风云 同归新中国 第四章 海派风起 左翼文化“沪漂族” 鲁迅的粉丝 从文学的革命,到革命的文学 “左联”与鲁迅的合分 上官云珠“飞”越人生 现代性启蒙需重启 文艺向“西”看 弃化工就画工 新文化运动的生机 中国女性艺术发展第一次浪潮 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觉醒 那些薪尽火传的名师 新学校、新人才 新式教育的缺陷 中学里的大师 “高寿”因精神满足 第五章 抗战暗云 知谁有负少年头 贼船易上难下的日子 刺杀者变成被刺杀者 没有独立政权,现代国家只是奢望 权力的腐蚀 蒋政权加速垮台 白色恐怖下的潜伏 机关“家庭化” 假戏真做的夫妻 永不消逝的电波 那个不能忘却的家 第六章 建国大业 末路“白日梦” 失败的马歇尔调停 卷入内战风云 落幕 从此上海不屈辱 使我不讲话的唯一方法就是杀了我 不怕死的四川人 中国王朝更迭周期律 市长陈毅 斯人已逝,功劳长存 后记 你终于“上海”了我 试读章节 不可否认,盛宣怀做了不少符合民望的实事。 首先是办学。这也与他在创业的过程中深感人才缺乏有关。1895年,他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经过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次年,他又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的前身。到了1897年,南洋公学首开师范班,该公学成为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堂。如果说,“盛宣怀之一生,总难以洗尽他惟利是图而长袖善舞之恶名”,创办南洋公学和北洋大学则给他加分不少。 其次,他创办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银行。其时,外资银行正随着洋商的进入而纷纷进入中国,以适应西方不断扩展的掠夺性贸易的需要。洋商通过它们操纵中国的金融,从而把控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就在他获得专折奏事权之后,他给皇帝上的第一道奏折就是《条陈自强大计折》。这个“自强大计折”,除了提出练兵、理财和育人是中国的三条自强之路之外,还给出了一些可以具体实施的方案,比如说创办银行。他认为,“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毋庸讳言,中国通商银行的开办,给中国传统的以钱庄、票号为主打的金融事业带来了现代化的转型契机。日后,创办银行成了中国金融的一股新风气。正因为盛宣怀在创办中国通商银行中对宁波帮的拉拢和提携,给了宁波帮一个华丽转身的机会。此前,宁波帮在钱庄和航运中表现突出,然而正是得益于这次机会,使得他们日后在金融的争夺战中,将抱残守缺的山西票号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也成就了自己近代第一商帮的美誉。 最后,在盛宣怀被袁世凯弄得很狼狈之时,还响应清政府商部的“号召”,创立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继中国通商银行之后,主持该所的权力再次被他下放给了宁波帮。宁波帮近代鼻祖严信厚担任总董及第一届总理。1904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改名上海商务总会,是为中国第一商会。 如果说政府成立商部是对商业的政策支持,也是统治者为了挽回败局以及充实中央财政而对商人阶层进行的拉拢,那么,成立商会可以看成民间商人自我的觉醒。这也意味着,以前分散的商人以及行帮性质的各业行会可以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近代商人团体,求得一致对外。从此,商业势力得以聚集,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公共力量。 在中国现代化的大转型中,盛宣怀自觉不自觉地作出了一些贡献,但他做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权力,通过洋务运动飞黄腾达。只是这多年的洋务生涯,让他更“专注”于工商业。他的政治影响力也大多限于工商业。当清帝国的开明专制化运动,经过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发展到清末新政,人们对运动的要求已经由经济发展上升到体制改革。因为“专注”于工商业,盛宣怀的政治影响力也急速消退。更要命的是,他面对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时,多是持以商业思维或者是商人思维。 同样,当时政治局势的诡秘莫测也超出了他的想象。 他的实业虽然被袁世凯蚕食,但袁世凯也很快就被“清算”,被再次打回老家“潜伏”。就在1911年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至为重要的一个年份,一月,盛宣怀又坐上了邮传部部长这个早就该属于他的位子,“这个自视甚高又久被压抑的人,终于握上了向往已久的印把子,便以雷霆手段开展工作,刀锋首先指向的便是他所熟悉的铁路”。此时的铁路建设,正在商办的潮流中矛盾重重——当盛宣怀推行“官督商办”时,民间商人指责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可是当铁路交给商办之后,问题却比国有化更严重。商人是逐利的也是投机的,加上各自为政,导致了铁路建设问题变得复杂,有的集了资却毫无进展,甚至到最后资金竟然不翼而飞——川汉铁路四川公司便因为在上海违规炒股而亏损350万两白银。民意对此很是不满,这种不满在不安中发酵成左冲右突的怨气。显然,这已经成为了关乎社会安定的政治问题。然而,盛宣怀依旧去用商业思维来思考应对。他力推“铁路国有”,一方面,让铁路回归到中央的“宏观调控”,希望使建设变得更有效;另一方面,他还身兼汉阳铁厂的总经理,他需要一个统一的市场,保证铁厂生产的铁轨能顺利销售出去。只要铁路回归国有——实际上也就是回归他有,那么铁厂的销路问题就能够轻松解决。 这一政策给他带来了灾难。曾几何时,他也反对铁路国有化,力陈商办的诸多好处,想必他也懂得逆潮流而动的后果。而如今,他似乎顾不上太多了。 商办后一直找不到发泄方式的民怨,这次得到了宣泄的机会。商办公司的大佬们将这些民怨转嫁到了政策上,更直接转移到了盛宣怀身上。 一场让大清帝国走上颠覆之路的“保路运动”就此开始。当湖北的新军被调入四川进行镇压之际,辛亥革命终于在武力相对空虚的武昌打响了第一枪。P23-25 序言 上海市徐汇区天平社区党委书记王纪远同志送来王千马先生所著《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书稿,嘱我写一篇序言。 捧起书稿读着,读着,我这个在徐汇区工作多年的天平社区老居民,自愧对天平社区的了解只是零星、大概的。《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书揭示了天平社区纵向的历史发展,从19世纪中叶起,直至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历史;横向叙述了建筑、街道、绿化、人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活……构成天平社区的一本大百科全书。 本书的字里行间反映出存真求实、全面客观、严谨朴实、简洁流畅的文风。寥寥几笔,或将一段历史概括其中,或让一段典故跃然纸上,细细读来,仿佛是一幅历史截断面的全息图像,展示在人们的眼前,让人如临其境,刹那间犹如时光倒流,尽情徜徉在历史长河之中。 本书再现了天平社区前身的百年历史。租界的设置是上海的耻辱,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渠道,法国殖民者在这里建造高级住宅区,选址上既考虑靠近商业区,又避免繁华街道的喧哗,与之又有高等级道路相连接;既地处僻静,又交通方便,闹中取静。建筑形式有西班牙式、英国乡村别墅式、法国别墅式、意大利别墅式……名目繁多的花园洋房,都是内庭宽广、设备齐全、装饰豪华、绿化别致。除了花园洋房外,还有高级公寓,内有高标准套房和齐全设备。它们都先后成为外国殖民者、著名历史人物、社会名流的宅邸。 《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书反映出天平社区接触西方文明早、吸纳快,把握也较全面,不仅有西方的知识与思想,还有制度、法规、行为、习俗、技艺乃至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它们都渗透在居民生活之中,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习惯。天平人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宏伟的气魄,在上海发展史上,以不断汲取外来文化养料,充实、完善自身文明的新颖气质著称,创造出多姿多彩、活力四射的新时代风貌,影响和扩散至整个上海的方方面面。 本书将散落的历史遗迹、人文传统、古今传说等加工提炼融汇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越了时空、穿越了时代,打破了距离、连接了古今,把社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地域人文传统联系在一起,对徐汇区乃至上海的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书本无言,却不断地绽放出时代的光辉: 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原动力。《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一书反映出近代史上种种求富图强的精神:推翻封建王朝,实现民主共和精神;国家大一统精神:反击外民族入侵,实现民族图存、独立精神;进行革命、人民得解放精神……汇集成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 惩恶扬善,净化社会风尚。本书秉笔直书,褒扬无数正面的人物和事件,起到对当今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激励鼓舞和示范作用;而描述反面的事件和人物,也将对人们起到警示和劝诫的作用。这些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将起到彰善抑恶,以裨社会风尚的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本书反映出天平社区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人民生活等人文因素的积淀情况,为徐汇区和天平社区领导机关深入了解社区,制订新的民生工程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有关近代史的阶段划分学说,是当前史学界的一种新理论,有益于史学的发展。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研究是学术进步的动力,智慧随着问题而拓展,学术通过研究而深化,最终得到统一。 天平社区的文化在成长。本书的出版将成为“感知上海”的优秀文化产品之一,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让读者更好地熟悉天平、了解徐汇、感知上海,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一块基石。从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平文化,将走进社区深处,走进居民心里;同时,将走出天平,走出徐汇,走向上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上海徐汇区原区长 张正奎 写于2013年6月16日之夜 后记 说起来,我和萧军、萧红、田汉他们一样,也是做过“沪漂族”的。2006年,因为跟大姐萧耳一道进入一本名叫《RODEO》的瑞典时尚杂志中文版工作,所以与上海有了近两年的亲密接触。当年的工作地址是在汉口路和广西北路的交叉口,我却选择住在了浦东世纪公园附近的锦绣路。每天上下班都要穿越黄浦江下一个长长的隧道。我看隧道的两壁从公车旁边掠过,就像看见了自己的青春呼啸而去。只是,近两年的时间并未令我对上海有太深的记忆。尤其做的是时尚杂志,虽然整天面对着的是最前沿的流行趋势,但也只是局限在那一方时尚的天地。这种浮光掠影的体验,让我对上海的印象依旧只停留在几个概念上:时尚、摩登、洋场……直到我离开上海去北京时,还是没看清楚上海的轮廓。我记得自己经常站在外滩,盯着对面陆家嘴的东方明珠,总感觉自己是在北望。 所以,在这里感谢上海徐汇区天平社区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让我借此深入到上海的内部,站在上海的近代原点上,四下打量上海形成的脉络,以及其成长的隐秘。如此我才有了接地气的快感。我看到了这个隋唐时隶属于苏州府华亭县的海边小渔村是如何成为了今天的模样。我更惊异于这个被西方列强盯上的通商口岸,虽然抹不去其耻辱的痕迹,但是,它曾经的耻辱却成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外在推动力之一。而且,因为中洋杂糅,一方面让上海成了八面来风之地,另外一方面也让上海包容和接纳了不同的思想和主义,以及怀有这些不同思想和主义的人。这些现象无疑又刺激了规则多元化在中国的形成,它对冲破其时封建帝国的一元专制,进而带来自由民主的新风,是何其重要和宝贵。可以说,上海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它在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之中,具有明显的开拓和示范作用。 当然,我之所以能从上海那几个简单的概念中跳脱出来,还在于先前所做的功课。因为对宁波帮的兴趣,近两年来我一直在宁波帮的活动领域四处转悠,沉心打磨。要知道,宁波帮跟上海缘分不浅。一则上海近在宁波的眼前,只隔个杭州湾,对于做钱庄和航运很擅长的宁波帮来说,这算不上什么阻隔,去上海就像去邻居家串门似的。这也让上海在很长时间内,成了宁波商业的辐射地。直到今天,上海人说的“阿拉”其实就是宁波话,他们中的大多数,祖上也许都与宁波有些关联。二则上海的开埠,更让上海成了宁波帮外出打拼的必选之地,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逼迫着宁波帮纷纷涌进受列强保护的上海。随之而转移的,是一笔笔巨大的身家财富,这让上海有了突飞猛进的经济基础,也进一步催化了宁波与上海之间的地位颠倒。但宁波帮在上海也因此建立了人数上的优势。说起来,上海的开埠简直就是为宁波帮而设。由于久居东海之滨,比起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内陆,宁波人在商业上一直就很开化。早早进人海洋文明的他们,视线辽阔,精神远大,没有过于激烈的排外情绪。加上他们吃苦、勤奋,又善于团结互助,这些都注定着他们在近代上海如鱼得水。当中国的传统商帮晋商、徽商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因不能与时俱进而衰败之时,宁波帮在上海这个舞台之上,却跃然而起。他们中间有“火油大王”、“五金大王”等,纷纷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壮大上一施身手。同时,以经营钱庄闻名的他们,却不惮于接纳并创办出了各式各样的银行。这些银行虽然杀死了钱庄,但却让他们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他们进一步掌握了上海的经济命脉。更重要的是,他们虽是商人的身份,却也积极地寻求商人阶级在中国的话语权,投身到中国的经济乃至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当中,从支持立宪,到转身拥抱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毋庸置疑,他们的身影已嵌入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并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大转型的重要推手。可以这样说,上海成就了宁波帮,宁波帮也成就了上海。也正是有这样的因缘,当我对宁波帮感兴趣时,便在所难免地将目光投向了上海。 对上海的深入了解,让我站在近代原点上打量上海,不再感到吃力。对上海的印象,也不再是蜻蜓点水似的暂时停留。这也是我能接手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没有前期的积累,我怕我对上海的观察会失之偏颇,最终吃力不讨好。当然,也因为有了这本书的创作,我对上海的认识更加深化。 我奇异而又欣喜地发现,自己离开上海之后,才真正开始了解上海。 当然,如果没有天平社区给予机会,以及在我创作过程中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这些认知依旧转化不成笔下这些宝贵的文字。所以,在这里我要感谢一些人。天平社区的王纪远书记、沈佩青主任,他们在我创作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此外还要感谢张健慈、刘月兰两位大姐以及龚政女士,为我解决了不少创作过程中的琐事。琐事虽小,却很闹心。我还得感谢在蓝狮子的伙伴何丹,正是受到他的启发,我才最终明确了这本书的主题。最后,一并感谢赵晨毅、欧静雯,还有本书特约编辑余燕龙老师。 这本书虽然在此停笔,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上海的重新发现就此终结。今天的上海,已然有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象,这也意味着它有着足够的故事,供我们细细温习和揣摩。我们只有理解这些故事,才能明白今日上海的骄傲。当然,上海也不能沉浸于骄傲,从此在世人面前端起架子,要知道,它所有的骄傲,正是源于这一个世纪多以来所经历的风雨与辉煌。只有在新时代里再一次兼容并蓄,上海才真正成为上海。 这样,我很乐意让你“上海”了我。 王千马 2013年5月2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