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构建人文精神?有效地打通人文、艺术、科学结合之路,将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交融,深度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多维文化价值,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这是编排本书的初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科学技术和人文素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片面强调科技,忽视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教育,必将导致人格的缺失、创造力的匮乏。以文学、艺术、科学为三大支点,辐射至人的精神世界各个层面,情操的陶冶、审美的修养、科学的启示,三位一体,杨萍、肖显惠、罗蓉蓉主编的《大学语文(高等院校新通识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力图体现大学文理融通、素质教育之宗旨。
以杨萍、肖显惠、罗蓉蓉主编的《大学语文(高等院校新通识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写为契机,树立大学语文新的教学理念,探寻新的教学模式。我们认真研究课程性质,总结教学经验,调整教学结构,遴选教材篇目,努力使教材体现以下特色:
(1)大胆创新,改变常规体例。
《大学语文(高等院校新通识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以文学篇、艺术篇、科学篇布局。为切合人文教育中不同学科素养构成特点,每篇按主题分设若干单元。文学篇设五个主题单元:大学精神、珍爱生命、自然之韵、自由之魂、人生百味;艺术篇设四个主题单元:美的发现、意的融合、境的创造、艺海拾贝;科学篇设三个主题单元:科学之真、科技之光、文明之思。
每一个主题单元设置导读、精品阅读、思考与研讨三个模块。全书精选近百篇典范文章,力求文质并重、风格多样、层次鲜明、角度丰富、视野广阔。
(2)去繁就简,教学留有余地。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多有篇目的详尽注解以及文后阅读指引或鉴赏要点。编者以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对文化读本的阅读与鉴赏,不宜有太多的预设。除必要的知识性的诠释可以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更多来自于文化层面上深刻而有趣的解读与领悟则要通过互动式研讨性教学手段实现。
所以,结合每一主题单元的“导读”和“思考与研讨”,强调学生主体投入,拓展文本话题,激发审美感受,启迪人文意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精彩纷呈。
(3)图文并茂,增强阅读效果。
我们重视教材的审美愉悦,精心编排图文,依据课文内容配图,包括水墨画、油画、版画、木刻、书法、建筑,以及人物图片等。精美的视觉感受可以刺激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效果。这与大学语文课程“美”的教育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