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贵编著的《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基于转型与治理的研究)》主要内容是论述法院调解。法院调解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时空背景之下,司法场域各行为者的行为选择使法院调解呈现出合作的特征,与司法的"对抗性"预设相呼应。从法院调解运作可以看出国家转型方案的信息,即通过有效性获得合法性。书稿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对法院调解操作从理论上的研究背景、渊源,司法实践中的发展,以及实际操作环节各参与者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书稿结构清晰,文笔流畅,有很高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缘起
(三)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司法及司法改革的研究
(二)关于调解和法院调解的研究
(三)关于司法行动者的研究Ol
(四)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研究
(五)简短的述评
三、研究目的、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个案的选取
(二)理论视角
(三)研究方法及获取资料的过程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制度实践的场景与效果
一、制度文本中的法院调解
(一)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院调解
(二)建国初期的法院调解
(三)1978--2002年的法院调解
(四)2002年以来的法院调解
二、司法实践中调解的使用状况
(一)调解结案比率的变化
(二)合同类案件调解率变化分析
(三)家事案件调解结案比率变化差异分析
(四)知识产权案件调解结案比率变化分析
三、法院调解的微观场景
(一)C县的行政隶属、地理坐落
(二)C县地貌和县况
(三)C县法院空间布局
(四)C县法院内部组织架构及人员构成
(五)社会变革及司法改革中的C县法院
小结:制度的螺旋型发展
第三章 法院调解人的资源获得
一、获得司法场的入场券
(一)1995年之前, “政治标准”的重要地位
(二)1995—2001年,政治水平与业务素质都要
(三)2002年以后:进法院要通过两项考试
二、场域内的日常生存
(一)入职后的适应
(二)政治学习
(三)法官夜校及业务培训
三、在司法场域内胜出
(一)法官考评制度的变化
(二)“数目字化”考评的应对策略
(三)“错案追究制”的应对策略
(四)司法场域的榜样
四、法官流动的方式
(一)法官晋职
(二)从“边缘”到“中心”
(三)在法官、律师和法学学者之间
小结:法官的体制内生存
第四章 法院调解的入口: “调还是不调”
一、法官:“看情况”
(一)调:“省得麻烦”
(二)不调:“当事人扯不清”
(三)不调也得调:增加回旋空间
二、当事人:“争一口气”之后
(一)不调: “争一口气”与“怕有猫腻”
(二)调:“看在法官面子上”
三、律师:在法官与当事人之间
(一)“如果法官坚持要调,只能做做当事人的工作”
(二)不调:律师被训斥
(三)当面顶撞法官的律师
四、法学家:调解的关注者
小结:调还是不调,是一个问题
第五章 如何调:法院调解中各方的策略和技术
一、法官:场域的主导者
(一)摸清双方底牌: “你到底要什么”
(二)作为底线的法: “法律不是你想的那样”
(三)讲讲人情道理:“给个台阶下”
(四)多次开庭:“拖一拖也许能调”
二、当事人:基于公正的想象
(一)争取法官同情或据理力争
(二)向对方示弱、诉苦与下保证
(三)根本不吃法院这一套
(四)对接受调解协议的说明: “退一步也好”
三、律师:协助者和逐利者
(一)对委托人: “主意还是要你自己拿”
(二)对对方当事人:“我这样‘小气’是有道理的”
(三)“法官助手”或“不受欢迎”
四、法院调解场域的隐形参与者:法学家
(一)学理阐释:通过法学教育进入司法场域
(二)个案参与:通过专家意见书影响司法
小结:在法律阴影下讲人情道理
第六章 结论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1.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2.民事一审案件调解结案率变化图(1989—2009)
3.家事一审案件调解结案率变化图(1989—2009)
4.合同案件调解率变化图(1989—2009)
5.知识产权案件调解率变化图(199l一2009)
6.C县人民法院司法质量评查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