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艺术,感知20位世界雕塑大师的奇闻逸事!
李小平、魏丹编著的《西方雕塑大师那些事儿》精选西方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20位雕塑大师,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能使广大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历史,了解西方雕塑艺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方雕塑大师那些事儿/轻松读艺术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小平//魏丹 |
出版社 | 河南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触摸艺术,感知20位世界雕塑大师的奇闻逸事! 李小平、魏丹编著的《西方雕塑大师那些事儿》精选西方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20位雕塑大师,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能使广大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历史,了解西方雕塑艺术。 内容推荐 在生命中我们为了自由、为了信仰、为了爱情无数次被感动,而这烟花般美妙的时光转瞬即逝,我们开始渴望铭记。于是有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致力用各种坚硬的质料雕刻出美的造型,并赋予其永恒的生命力。他们有个光荣的名称——雕塑家。当我们的身躯渐渐老去,当我们的时代成为过去,一座座雕塑却依旧伫立在那里,记录着历史,铭记着回忆。并非因为金属或石头更耐得了岁月的侵蚀,被塑造、镂刻的是霎那,更是永恒。 李小平、魏丹编著的《西方雕塑大师那些事儿》涵盖了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20位雕塑大师。 目录 序言 每一件雕塑中都禁锢着一个鲜活的生命 菲迪亚斯(约公元前480—公元前430) 雕塑史上的第一座高蜂 米隆(约公元前492—公元前440) 永远的掷铁饼者 多纳太罗(1386—1466) 文艺复兴的开路者 米开朗琪罗(1475—1564) “哈姆雷特”式的精神贵族 本威努托·切利尼(1500—1571) 米开朗琪罗的另类“徒弟” 乔凡尼·达·波洛尼亚(1529—1608) 一个完美的“意大利人”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1598—1680) 带着枷锁跳舞的巴洛克雕塑家 让·安东尼·乌东(1741—1825) 用真实缔造最美的生命 安冬尼奥·卡诺瓦(1757—1822) 我只是单纯的热爱那些古物 托尔瓦德逊(1770—1840) 秉持最质朴的民众精神 弗朗索瓦·吕德(1784—1885) 浪漫主义先锋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1861—1944) 一个执着于自然和人体的雕塑家 卡米尔·克洛岱尔(1864—1943) 为爱痴狂的女雕塑家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1876—1957) 一只不落地的鸟 让·艾尔普(1887—1966) 像作诗一样去雕塑 亨利·摩尔(1898—1986) 在空洞中探求生命奥秘 亚历山大·考尔德(1898—1976) 动静皆宜的雕塑家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 孤独地前行 杜安·汉森(1925—1996) 最普通的真实 试读章节 从《掷铁饼者》的面部表情来看,它完全摆脱了埃及雕塑作品中人物神情的冷漠。古希腊早期的青年男子站立像大多继承了古埃及的风格,人物形态处于直立僵硬状态,没有过多的肢体动作。在古埃及,雕像必须用永恒的姿态表现法老的神圣,站立时,双脚要牢牢地伫立在地面上,双腿并列伸直,两臂放在身体两侧并做垂直状;坐着时,须将双手放在膝盖上,以表庄重。为了稳定形象不能显示其运动,把精力集中在最稳定的头部。然而希腊的雕塑家把雕像的四肢与躯干看得和头部一样重要,并且重视雕像的整体表现。他们认为头部的布局与线条只是其他布局与线条的延续,这也正是为什么古希腊雕塑有的在缺失头部之后仍具有生命力的原因。古风后期雕塑开始有了新的改变,青年男女雕像的面部表情始终带有浅浅微笑。米隆大胆突破传统雕像人物呆板的面部表情,赋予《掷铁饼者》沉着坚定的脸庞,表现出对胜利轻松自得、充满信心的形象。更巧妙的是,运动员镇静的面部表情同剧烈的动势形成强烈对比,戏剧性地将雕像的动态推向高潮。 米隆《掷铁饼者》摆脱了古风时期一成不变的程式,以其对称性风格,奠定人体雕塑多样化的造型基础。然而,在《掷铁饼者》中重复和对称的特点被米隆刻意放弃了。其左边用一条锯齿般的之字线,而右边采用曲线的延伸,曲线几乎没有中断;左边是开放型,右边是闭合型;左边有角,右边光滑。,大弓线、单纯的主体结构以及四条偏向直角相交的直线,给整个雕像带来了均衡感。整体形态上,《掷铁饼者》巧妙实现了外在运动和内心静穆的和谐统一。如上所述,古风时期独立式人体雕塑多为直立像,以呆板为特征,缺乏动感,以此体现出对神的尊敬。而《掷铁饼者》则将运动和静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创造力,体现出米隆崇高的美学风尚和艺术理想。 在当下,这个永远等待下一个瞬间的运动员形象已经超越雕塑范畴,它成为奥林匹克体育精神的象征。古希腊文化对力与美的推崇和向往,成了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共通的语言。它让全人类凝聚在五环旗帜下,无论贫富、种族、肤色,为了更快、更强、更高的信仰而努力拼搏。 《掷铁饼者》能令人遐想回味的并不是现在,永远是下一个瞬间的爆发。这位在奥林匹克竞技赛场上的运动员,在运动的一瞬间充分体现出男性的健康美、健劲美、智慧美。雕塑家造型之准确,运动感与节奏感把握之贴切,使两千年来的观赏者无不赞叹。但其人物表情与激烈动作恰恰相反,似乎出乎观众意料的沉静平和,这正符合古希腊审美观对男人的要求:灵魂坚强、身体健壮、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所以《掷铁饼者》是人类崇高灵魂和完美体魄最高的象征,是人类精神与体魄不可逾越的高峰。 古希腊时期关于这一类的作品还有《海神波塞冬》。青铜雕像《海神波塞冬》约为公元前460年所创作。作品描绘的是海神正要将三叉戟向前猛掷的瞬间姿态,表现出古希腊人理想中的英雄气概。波塞冬手持的三叉戟是拥有多重功能的,他挥动三叉戟就能引起地震和海啸,愤怒时海底会出现怪物。人们对波塞冬极其崇拜,希望能在出海的时候得到其保护。海神的三叉戟并不只用来当武器,它被用来击碎岩石,从石缝中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大地,让农民得以丰收,所以他又被称为丰收神。波塞冬也给予了人类第一匹马,他乘坐的战车就是用金色战马所拉的。每当战车在大海上肆意奔驰时,波浪反而会变得平静,周围有温柔的海豚跟随。他神性广泛,却也有着极大的野心和强烈的侵略性,他时常想要谋取宙斯的宝座,但被宙斯发觉出他的不忠,罚他帮劳梅顿王修建特洛伊城。这座雕塑全身的肌肉因动势而紧绷,人物表情略显僵硬,缺乏戏剧性动感,但表现出波塞冬勇敢坚毅的性格,依旧是一件优秀的作品。 《掷铁饼者》和《海神波塞冬》都充分体现了希腊雕塑艺术中数的韵律感,也都是体育美的崇高体现。据说米隆本人就曾受到过良好的体育训练,力大无穷,能肩扛公牛,所以他对体育有着真切的感受,这也为他创作优秀的体育类雕塑作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体验。有许多人认为,体育和艺术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可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认为:“古代希腊所有的雕塑艺术跟那个时代风向是分不开的,体育作为古代欧洲的文化风尚,对艺术的发展有根本性的奠基作用。”由于古希腊是城邦国家制度,这样的制度导致军事技术落后,人民为了保卫自己,并能够作为强者侵略他国、掠夺财富和奴隶,就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所以,古希腊人对体育锻炼尤为重视。在气候温和的希腊,人民在从事体育运动或宗教性文艺活动时,常以裸体练身,赤裸全身成为古希腊人特有的风俗习惯。在这种主流风气影响下,社会普遍认为完美健康的人体才是真正的骄傲,并将肉体的健美看作神明的特性。由于裸体锻炼以及古希腊普遍的竞技活动,使雕刻家有利于观察、表现和研究人体,所以雕塑家会特别注意表现男子裸体的力量和健美,以及女子的娇柔动态,这就形成了西方艺术中崇尚人体美的审美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促使古希腊的雕刻家创作出空前高超的人体雕像。古希腊的理念中所崇敬的人和神是同行同性的,神是完美的人的化身,因而在创造神的形象需要人间最完美的人体为模板。古希腊人是把神拉到凡间中来,从人性窥探神的本质,希腊人对神的崇拜,其实质上是对人的肯定,这也是希腊社会意识的独特之处。 P16-18 序言 每一件雕塑中都禁锢着一个鲜活的生命 东兔西乌,时光飞逝。感叹年华的远去,感叹时光的无情。在人类所创造的各类艺术样式中,唯有雕塑在与时光的对抗中坚立最久。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或纪念物。这样的说法几乎是不近人情的,雕塑是由雕塑家创造出来的带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每一件雕塑中都禁锢着一个灵魂。雕塑家们为它们构造筋骨、丰满血肉,它们以精神为生,精神不灭则永不消亡。 从遥远的古希腊到现代,在漫漫数千年的艺术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闪烁着奇异光彩的、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杰作——雕塑。英国思想家琼·罗斯金说过:“伟大民族的自传记载于三本书上:勋业的陈述、理论的宣传和艺术作品。而唯有艺术作品才是最可信赖的。”因而雕塑被称为“永恒的艺术”,它能穿过历史,展示着民族的业绩和时代的精神。 一座座雕塑,就是一本本厚重的历史。光滑的大理石下承载了信仰、情感和思想等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们有的欢快轻巧,有的悲悯沉重。若我们有幸能去亲自欣赏这些经典之作,与之相对产生心灵上的交流,就能在坚硬的大理石之下看到它们蓬勃的生命力。 雕塑艺术从诞生起,就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时间最古、留存最久的,是历史文化信息最稳定的保存形式。作为文化整体的一部分,雕塑艺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丰富的面貌。文化类型的不同,导致雕塑艺术产生差异。不同的时代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文化主导着雕塑艺术的方方面面,如石器时代的巫术与泛灵论、古希腊时代的理性与和谐、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等。在同一时代中,又因雕塑家天赋、阅历、性格等不同,呈现出众多风格各异的杰作。 唐代诗人众多,而李白被称为天才,白居易是人才,李贺则是鬼才。天才的才情如同黄河之水奔腾而出;人才则是处处有章可循,从他的作品中可找出其思路的清晰脉络;鬼才却是出其不意,险中求胜。当然,雕塑家中也有天才和鬼才之分。如古希腊的菲狄亚斯与波利克里托斯是天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纳太罗与米开朗琪罗是鬼才,法国19世纪左右的吕德、罗丹等应该属于人才。即使同一作者的作品也会因生命不同阶段的不同遭遇而出现变化,如多纳太罗不同时期的作品就有明显的变化。在西方艺术史上,风格变化最多的当属罗丹,他的作品几乎囊括了同时代不同流派的风格演变,其精力之盛、变化之多令人惊叹。 雕塑往往蕴含了雕塑家的情绪和理念。雕塑家将自己的理想以及现实中的感慨寄托在作品中,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揉进了大理石里。观众在欣赏雕塑作品时往往能激起无限的遐想,既有对茫茫远古的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正如思想家爱默生所说:“当雕塑开始令人费解时,它就达到了美的程度。” 众所周知,雕塑是艺术品,创意是雕塑的第一生命力。艺术贵在独特,贵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形态,贵在所表现的精神。而这些大都源于生活,它的本质是雕塑家对生活的态度。传统的雕塑家并不只是手工匠人,他们往往在其他方面也有造诣,这些也是他们灵感的源泉。有的对数理精通,如米隆;有的对生物学颇有研究,如米开朗琪罗;有的骨子里有诗人的浪漫,如贝尼尼;有的是激情洋溢的革命家,如吕德。他们虽然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将雕塑艺术升华到更高的层面。所以罗丹就说:“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有生命。”因此,雕塑不仅承载着历史,也是理想的象征,是爱的表现,是美的真谛。 西方雕塑在进人20世纪以后有了很大变化,达达主义的杜尚把小便器作为艺术品展出,他这样的做法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美学提出的新挑战。达达主义的美学思想广泛影响了之后的现代艺术。受达达派影响的超现实主义注重对器官和潜意识中形体的表现,追求艺术产生的非理性与偶然性,其代表雕塑家有亨利·摩尔、考尔德等。二战后西方的现代雕塑表现出焦虑、恐惧、绝望、孤独的情绪,这类作品的突出特征是引起丑恶感和恐怖感,如贾科梅蒂。 其实优秀的雕塑,不论是具象的、抽象的或是意象的,不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一不是具有思想内涵和生命的,只是在雕塑语言上有所差别而已。许多抽象造型虽然脱离现实的形式,但是距离人的心灵本质更近了。 雕的过程就是删繁就简的过程,是减法,减得只留筋骨、灵魂;塑的过程就是添加的过程,是加法,加上原本属于作品的那部分。雕塑就是推敲,过程无论长短,终是以一泻而下,或是以天然去雕饰而呈现。雕塑中需要生命,需要生气,它必须给人一种无穷的联想、一定的热情与温暖,它应是内发的一种力量、一种动势、一种生命、一种气息、一种情感。 雕塑是有生命的,它们有内涵、有思想,是雕塑家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雕塑家创造出这“生命”,让它们不再只是冰冷的石料,从而拥有了“温度”。 雕塑艺术既有时代与地域的整体特征,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变化,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西方人文、历史、科学、风俗及艺术家生平,进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这些雕塑家及其作品的丰富内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