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记(普及本共4册)(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汉)司马迁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不仅记述了各阶层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重要历史事件,而且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的重要论述。司马迁编著龚远会主编的《史记(普及本共4册)(精)》通过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向读者呈现这部中华历史巨著,

内容推荐

《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政治军事大事及帝王本人事迹的“本纪”(十二篇),记叙经济文化等专门问题的“书”(八篇),记叙先秦各诸侯国以及汉代开国元勋世袭相传事迹的“世家”(三十篇)和记叙一些有地位、有影响人物的“列传”(七十篇)。司马迁编著龚远会主编的《史记(普及本共4册)(精)》融史学与文学于一体,既详细地反映了历史,又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各种代表人物的言谈举止。书中不乏警句、箴言、成语、典故,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对文言文逐段翻译,可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人阅读,更具珍藏价值。

目录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试读章节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薮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驱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黄帝是少典部落的后裔,姓公孙,名叫轩辕。轩辕生下来就很神奇,婴儿的时候就能说话,幼儿时就很聪明,长大后敦厚机灵,成年后更是耳聪目明,见识广博。黄帝的时代,神农氏部族衰落。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残害百姓,神农氏部族却不能讨伐这些作乱的诸侯。于是黄帝就训练军队,讨伐不来朝贡的诸侯,诸侯都来归附。但是蚩尤最是暴虐,没人能够讨伐。当时,炎帝想要欺凌诸侯,诸侯都归顺了黄帝。黄帝于是修行品德、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百姓,丈量四方土地,训练熊罴、貔貅、驱虎等各种猛兽,和炎帝在阪泉的野外战斗。几次大战之后,才降伏了炎帝部落。蚩尤作乱,不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于是在诸侯中征兵,和蚩尤在涿鹿的郊野展开战斗,抓获并杀死了蚩尤。诸侯于是都尊奉公孙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顺从的诸侯,黄帝就会前去讨伐,平定之后离开,一路上见山开山,没路开路,没有机会作宁静的休息。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焚。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并到达了泰山。西边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南边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和湘山。北边驱逐了荤粥部落,和诸侯在釜山合符会师,并在涿鹿的山脚下建立了城邑。黄帝四处迁移,没有固定的处所,军队走到哪里,自己就驻扎在哪里。黄帝手下的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也叫作云师。设置左右大监的职位,监察众多诸侯国。诸侯国和睦,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予的宝鼎.观测太阳,推算四时历法。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治理百姓。顺应天地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研究生与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关系。顺世四季播种百谷和花草树木,驯养教化鸟兽飞虫,根据日月星辰变化制定历法,网罗土石金玉供百姓使用,身心劳累,耳目辛勤,节约使用水火材物等物品。有土属性的祥瑞仁德,土色崇尚黄色,所以叫作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共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了自己氏族的有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黄帝住在轩辕山上,娶了西陵国的女子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妻,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作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在江水做诸侯;另外一叫昌意,被封在若水做诸侯。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生下了高阳,高阳有神圣的品德。黄帝死后,葬在了桥山。他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高阳即位,这就是帝颛顼。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絮诚以祭祀。

P1-2

序言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的论断。这一论断,在肯定《史记》开创我国史学纪传体体裁这一先河的同时,也肯定了《史记》的文学性,同时也有对作者司马迁品格的赞许。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通史名著,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先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司马迁还在《太史公自序》中对各篇的内容及缘何作此篇进行了论述,《太史公自序》相当于一篇有目有录的导读。我国古代,史学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它包含在经学范围内。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后,受此影响,仿效《史记》修史也就相继成风,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说司马迁的《史记》建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有学者认为,即便与古希腊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比较,《史记》都毫不逊色,甚至称得上中国古代史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

从严格意义上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初衷不是要进行文学创作,但《史记》的文学性却可与先秦集文学成就之大成的《离骚》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发展到汉代时的最高成就之作。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史记》在风格上兼有西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的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史记》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对中国后来的唐宋八大家、清朝桐城派等都影响甚深。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知识广博。史官家庭环境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再加上司马迁勤奋好学,师从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任太史令后又广泛阅读朝廷典藏文献资料,知识渊博。司马谈一直把修史作为神圣的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就与世长辞,临终之际寄厚望于司马迁,勉励他完成自己的未竞大业。父亲的生死之托,司马迁牢记于心。修史之初,司马迁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但事出意外,司马迁因为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解释原委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处以宫刑。身体的伤害、精神的凌辱,使得司马迁对朝廷正统和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知,再修《史记》,叙述中寓寄了作者的感慨。正因如此,《史记》有了更深层次的丰富内涵,是一部心灵巨著。

《史记》在流传中缺失了一些篇幅,后代学者作了补足。一些字词句意,因为记载流传的原因,几经更迭,给后人的理解造成了一些困惑。我们受邀做一本文白对照的《史记》,也是出于能给更多的读者阅读和理解这本旷世名著多一种选择的初衷。参与本次翻译的十几位同仁,有博士、硕士和本科生,都热爱古文,且钻研勤奋。为了做好这部书,大家参考了中华书局等几个比较权威的版本,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不惜文字,力求通俗,对有些难理解的字、词、句及人物、事件,又以括号的形在译文中做了说明,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信手可读,以最大限度地传达本书的精华。但是因为时间和知识所限,多少存在一些纰漏,恳望读者见谅。

本书的意旨在于通过文白对照的形式,使读者以文学欣赏的方式了解司马迁《史记》记载的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了节省篇幅,原书中的“表”没有涉及,如果你想更全面地了解《史记》,做专业研究,可以参考历代对史记的训释,比较权威与经典的是《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驷所作《史记集解》八十卷、唐司马贞所作《史记索隐》三十卷、唐张守节倾毕生精力所撰的《史记正义》三十卷。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有幸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原主任李道英教授担任本书审定。李教授的审定并非挂名、走过场,他以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精神,引经据典,考证核实,反复修改,是本书的史实、表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9: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