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能抹去的记忆》是一部报告文学集,《解放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许云倩挑选该报副刊《朝花》所发表的文章组稿、编辑而成。
本书分为“惊心回眸”“海上回声”“民国往事”“温情定格”“海风百年”五个章节,从五个角度展现了印刻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不能抹去的记。
这些用记忆书写而成的故事,或惊心,或温情,或美好,或平实,他们的灵魂汇聚在这座叫“上海”的城市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海不能抹去的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许云倩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海不能抹去的记忆》是一部报告文学集,《解放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许云倩挑选该报副刊《朝花》所发表的文章组稿、编辑而成。 本书分为“惊心回眸”“海上回声”“民国往事”“温情定格”“海风百年”五个章节,从五个角度展现了印刻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不能抹去的记。 这些用记忆书写而成的故事,或惊心,或温情,或美好,或平实,他们的灵魂汇聚在这座叫“上海”的城市中。 内容推荐 《上海不能抹去的记忆》是一部报告文学集,《解放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许云倩挑选该报副刊《朝花》所发表的文章组稿、编辑而成。上海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并影响全国,同时,又作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迅速地成为国际大都市。短短几百年的时间,上海滩发生了太多风起云涌可歌可泣的故事。本书从五个角度展现了印刻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不能抹去的记忆,分为“惊心回眸”“海上回声”“民国往事”“温情定格”“海风百年”五个章节,重现了代表性的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作品在与上海的联系、发生在上海滩具有轰动性的历史事件、惊心案件以及动人故事、在民国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发生的海上传奇、上海普通市民生活中所熟知的,具有代表性的记忆标志以及百年上海成为现代化、工业化城市的发展轨迹。 目录 惊心回眸 1976,中央工作组空降上海 建国初期沪上的一场谍战 智擒暗杀陈毅的刺客 储蓄所门前的枪声 ——建国后上海第一宗持枪抢劫银行大案侦破记 31年的无悔追踪 追踪神秘的“敲头幽灵” 归去来兮的“打电话的少女” 海上回声 上海闲话讲得来 ——“阿富根”节目的几起几落 晨星是你机敏的眼睛 ——广播剧《刑警803》幕后故事 金敬迈与《欧阳海之歌》 “文革”后全国首篇报纸连载诞生记 ——忆《浦江红侠传》写作前后 向前,向前,向前 ——郑律成与丁雪松的红色恋曲 万泉河水清又清 ——《红色娘子军》的幕后故事 寻找当年捐赠望远镜的小姐妹 温情定格 “二万户”的温暖记忆 上海三条街的辉煌往事 消失了的“情人墙” 上海工人文化宫的美好回忆 文化广场的那些年与那些事 一张护照敲开国门 ——1977年邓小平亲自批示一张私人护照始末 民国往事 未完成的“大上海计划” 高桥海滨浴场的民国记忆 南京路“四大公司”的传奇故事 “公真第一人” ——写于宋教仁被害及去世100周年 那些年,他们的爱情 ——瞿秋白与杨之华的婚恋往事 “好事只愁天妒我” ——郁达夫、王映霞的上海往事 海风百年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一个半世纪的强国梦 提篮桥监狱的百年沧桑 上海滩车牌往事 1979,上海,广告归来 试读章节 1950年1月1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获得了一条可靠的情报:家住林森中路(现淮海中路)一个叫施家瑞的男子突然收到了775万元人民币巨额汇款。经查,这笔巨款是国民党保密局寄给潜伏在上海的特务吴思源的活动经费。侦查员通过邮局追根究底,很快查明了这笔巨款已被收款人施家瑞领去。 侦查员又来到派出所查收款人的户口资料后获悉,施家瑞,23岁,男,最近他家在闸北区光复路开设了一家“振记瓷器店”。与此同时,公安局截获了国民党保密局密令吴思源报告飞机轰炸上海的结果,并告知将再拨给他20两黄金的活动经费的电文。这一发现使案情有了新的进展,证明特务吴思源不仅领取了经费,还藏有电台,并且他与敌机轰炸上海有直接关系。可这两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侦查员在林森路的施家和光复路上的瓷器店对面各借了一间视线较好的房子,日夜监视着施家和“振记瓷器店”的出入动向。侦查员化装成顾客来到振记瓷器店观察,这是一间破旧的木屋,小店经营业务不大,顾客稀少。经过几天的仔细观察,发现除了资方施家瑞和父亲施肖莲两人外,还雇有账房、跑街和4个学徒,如此规模的小店却雇用了6个人,连日常开销都难以支付,钱从何而来?然而,小店又恰是施家瑞取走775万巨款后开设的,疑问甚大。 侦查员在外围监控的同时,对瓷器店每个成员展开了秘密调查。经过仔细调查后发现,其中有个叫罗炳乾的男子行动诡秘,此人既不在外跑街,又不在店里露面。通过户口资料细查,他是施家瑞的妹夫,户口报在福佑路。 侦查员又对福佑路进行了昼夜监视,这是一间老式石库门房子,两扇又大又厚的木门一关,难以看清里面的动静。几天监视下来,没发现里面有什么动静,晚上也不亮灯,更不见罗炳乾进出的踪影,倒是施家瑞来过几次福佑路的住处,手里提着篮子,上面盖着一块蓝布,不知里面装有什么东西?这一系列情况说明,这个瓷器店的资金很可能来源于特务经费,开店的目的许是为了掩护其特务活动。 侦破组为此请来了专门研究敌情的侦查员和了解特务机构及特务活动的老警察来进行会诊。 有位老情报人员听说“罗炳乾”的名字后,似有所悟地道:“据我了解,国民党保密局也有个报务员叫罗炳乾,他是湖南华容县人,1937年春考入军统的技术干部训练班,毕业后在军统局郑州站等部门当过报务员,曾在国防部二厅技术研究室效劳。此人报务技术娴熟,是个干练的特务。不知此罗炳乾是不是彼罗炳乾?” 正在侦破此案之时,1月25日中午11时半,国民党的12架美式B24重型轰炸机、一架P51型战斗机和一架B38型侦察机,突然又飞至上海上空,在黄浦江两岸的杨树浦、十六铺、杨家渡、高昌庙等地进行了狂轰滥炸,像撒传单一样投了四五十枚炸弹,投弹后轰然远去,逃之天天。 黄浦江两岸顿时响声震天,楼塌屋倒,烈火四起,浓烟滚滚,地面上的房屋和居民顷刻成为废墟,其惨状令人惨不忍睹。据最后统计,这次轰炸共有152人被炸身亡,462间房屋被炸毁,18艘船被炸沉。 当日下午,李士英局长、扬帆副局长立刻召集了刑侦专家开会研讨案情。 李局长神色凝重地道:“面对残酷的事实,公安人员深感责任重大,破案工作已是刻不容缓。现在有没有线索?” 戴着细边眼镜的扬帆副局长,这位北大毕业的儒将、新四军里的秀才推断道:“根据邮寄特务经费和敌台发报的情况分析下来,那个瓷器小店与台湾特务机关应该有联系,我认为可以动手了。” 具体负责此案的老陈道:“‘振记瓷器店’的那个案件还在侦破中,现已掌握了大量证据,只是关键的人物罗炳乾还没有对上号。” 专案人员为难地说:“现在关键是那个罗炳乾始终不露面,我们如果一旦动手,万一他不在,就会惊动他,这样势必会打草惊蛇,可能幕后还有更大的鱼,所以我们还是想放长线钓大鱼。” 李局长果断地说:“如果他始终不露面,你们就一直等下去,这太被动了,现在是非常时期,迟破一天案,就意味着给上海这座城市和老百姓增加一天的危险。非常时期,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找个理由先进去再说,如果罗炳乾不在,就通过施家瑞找他,出什么问题由我来负责。” 刑侦处长老冯吐着烟雾,点头表示:“我同意李局长的意见,就算抓错了,施家瑞不是特务,罗炳乾不在里面,但至少施家瑞领取了特务的活动经费,就这一点审查他也应该的。” 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为了迅速打掉敌机的嚣张气焰,对此案的侦查不能按常规停留在外部侦查上,必须立即采取果断行动。于是,李士英局长决定,明天一大早就对施家和瓷器店,以及福佑路的房子进行严密控制,一有情况立即行动。 1950年1月26日,又进行了一天24小时监视,还是不见罗炳乾的神秘影子。 是夜,李局长接到电话报告,仍未发现罗炳乾,他与扬帆副局长商量后,果断下达了命令:“不能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明天一早立即行动。” 不夜城热闹了一夜终于安静了下来。27日清晨,天蒙蒙亮,大街还沉浸在梦乡里,两边的商店都紧闭着门,街上行人稀少,大多数居民尚在睡梦里,埋伏在福佑路罗炳乾住处的侦查员,悄然翻进了罗家黑色的大门,随着“吱呀”一声,紧闭的大门被打开,几个黑影趁着晨雾闪进了大院,侦查员们直接冲进了罗炳乾的住所。他们举着枪闪进房间后却不见人影,又冲上阁楼,只见一男子正躲在阁楼上,头戴着耳机,专心致志地在发报。 大个子侦查员用枪对准那个发报的人,大声吼道:“不准动!” 那个发报者似乎听到一阵激烈的脚步声,他刚想摘下耳机,拉开窗帘准备跳窗,抬头见几个黑洞洞的枪口已对准了自己,他顿时吓得愣怔住了,只得束手就擒,人赃俱获。P13-15 序言 《朝花夕拾》名自鲁迅。 《朝花》办《夕拾》其意不待多言。 《朝花》副刊创自1956年,迄今58载,出刊7000多期,是《解放日报》一个历久而弥新的优秀品牌,但随着大时代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大潮的澎湃而至,传统报纸副刊何去何从,值得深考。 2012年,我们有了在《朝花》大品牌下,将其根据不同受众再行细分的考虑和尝试,除了原有《朝花·综合》外,我们又新推出了《朝花·夕拾》和《朝花·评论》,并调整《朝花·收藏》为《朝花·品艺》。2014年,我们又顺时而为,推出了“朝花时文”新媒体微信公众号,让《朝花》再添新蕾。 《夕拾》是《朝花》在传承中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思路确定后,人才是决定因素。文艺部高级编辑许云倩担纲了此版的组稿编辑任务,小许编辑技艺精湛,她负责的“连载小说”一直是《解放日报》为人称道的高水平名栏,凭她的丰富经验、文学功底、专业素养和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能做好。 不久,她就拟好了发刊词:“并非每一个人生都会在历史的驿道上留下辙印。在后人称之为‘历史事件’或‘历史瞬间’所发生的那一个当下,亲历者却未必具备那一种主观自觉,意识到自己之作为所蕴涵的特殊价值。他们中的多数,只是在命运偶尔垂青于他们的时候,承担起了各自的‘天赋职责’。而在今天,当他们回首往事时,我们却能以‘后知者’的清晰,分享他们的遥远故事。”《朝花·夕拾》于2012年7月16日藉中共二大90周年纪念日正式上位。首发篇即是反映二大召开过程的《风云翻卷上海滩》。在将近两年的《夕拾》版上,也正如小许发刊词所写的那样:“以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尊重,向读者呈现一幅幅真实的历史画面,让美好的文字,带我们穿越回那‘朝花’盛开在晨曦中娇艳欲滴的绝美瞬间。”其中《1976,中央工作组空降上海》,将上海人民都曾经历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刻由表及里地重现于文字;《储蓄所门前的枪声》《归去来兮的“打电话的少女”》《追踪神秘的“敲头幽灵”》所叙述的故事,都是当时震惊整个上海的社会事件;《高桥海滨浴场的民国记忆》《“好事只愁天妒我”》《南京路“四大公司”的传奇故事》等,是上海的民国故事,有些已经淡出了今人的记忆,却是海派文化极为重要的一个反映;《“二万户”的温暖记忆》《上海工人文化宫的美好回忆》《文化广场的那些年与那些事》则是为我们讲述了新中国建国之初那些美好温馨的往事;《金敬迈与(欧阳海之歌)》再现了一本书及其作者跌宕坎坷的命运,令人唏嘘感慨;《万泉河水清又清——(红色娘子军)的幕后故事》,却是叙述了一出芭蕾的诞生和延续。 为了这些故事的刊出,小许可谓呕心沥血,有时候,八千、一万字的长文要删到五千字的版面容量,既要尊重作者,保持原味,又要在方便读者中不放低要求,小许甚至到了粒粒珠玑,惜墨如金的地步。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一个好编辑,这些按照报告文学要求编辑出的报道有许多上升到了“作品级”,其中《风云翻卷上海滩》和《消失了的“情人墙”》两篇先后获得2012和2013年度的上海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和二等奖。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精彩的历史片断,尤其是一些当事人年事已高,记忆力日渐衰退,《夕拾》的文章将他们的回忆收集并以文学的形式再现,可以说是一种拯救工作。朝花夕拾的意义也在探索中不断显现,与互联网的碎片化浏览相比,报纸的阅读性传播更加深入,针对浮躁,年长的读者可以在追寻和重温历史一刻中获得一份定力,年轻的读者也可以藉了解一段不了解的前辈往事增加一份厚重。将这些具有浓郁上海特色的故事和人物发掘并保存,是让后人真正读懂我们所在的这个国际大都市来龙去脉的最好方式。正如后来“夕拾版”也参与其中的“上海,我的1949”口述实录大型报道活动所彰显的意义:还原历史是为了发现价值,替历史存档是为了启迪未来。 现在,《夕拾》的追寻能够汇聚成册,令人十分欣然和安慰。 是为序。 2014.秋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精彩的历史片断,尤其是一些当事人年事已高,记忆力日渐衰退,将他们的回忆收集并以文学的形式再现,可以说是一种拯救工作。针对浮躁,年长的读者可以在追寻和重温历史一刻中获得一份定力,年轻的读者也可以藉了解一段不了解的前辈往事增加一份厚重。将这些具有浓郁上海特色的故事和人物发掘并保存,是让后人真正读懂我们所在的这个国际大都市来龙去脉的最好方式。 ——《解放日报》副总编徐锦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