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分为快乐父母三要素、快乐父母的三件礼物和快乐父母的三大法宝三部分,讲述了如何做一对快乐父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的案例,从这些故事中,广大家长可以体会到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成长可以很快乐/智慧教育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戴奇林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分为快乐父母三要素、快乐父母的三件礼物和快乐父母的三大法宝三部分,讲述了如何做一对快乐父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的案例,从这些故事中,广大家长可以体会到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内容推荐 2007年,戴奇林著的《好父母是学出来的》一书出版后,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在与众多家长的交流中,他发现很多父母很烦恼,很多孩子不快乐。为了帮助这些父母摆脱烦恼、让孩子快乐成长,在给家长的回复中,他用最通俗的语言,让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原理和知识更加浅显易懂,更加生动、便于操作。他倡导“快乐父母才能培养快乐孩子”的理念,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把怎样做一个快乐父母的原则要求转化成教育孩子的具体措施,值得广大家长借鉴。 目录 第一章 快乐父母三要素 一、讲科学是做快乐父母的前提/3 1.不打乱孩子的成长顺序/3 2.不超越年龄教育孩子/7 3.父母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11 4.不错过教育孩子的关键期/14 5.尊重差异才能因材施教/18 6.世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22 7.不用别人的长处来比孩子的短处/24 8.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27 9.成长比成绩更重要/30 10.千年过错为什么这么顽固/32 11.孟母三迁告诉我们什么/34 二、有爱心是做快乐父母的关键/37 1.每个孩子都需要母婴依恋/37 2.给孩子一个积极进取的身影/43 3.要学会激发孩子的内动力/46 4.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50 5.有缺陷的孩子更需要关爱/55 6.父母的信任最温暖/57 7.当藏在弱智后面的天才得到尊重/60 三、负责任是做快乐父母的保证/64 1.谁来提醒年轻父母/64 2.一位父亲胜过一百位校长/70 3.病孩最需要父母关怀/74 4.警告与惩罚也是一种教育/76 5.高学历就能当好父母吗/77 6.耐心也是一种责任/82 7.不把远期目标当近期目标/87 8.是什么让母爱变形/90 9.每个父母手中都应有一个放大镜/94 10.爱的才丁手板比恨的抽皮鞭更管用/98 11.教官为什么要坐在学员旁边/100 第二章 快乐父母的三件礼物 一、给孩子有智慧的快乐/105 1.智慧是成人之本/105 2.快乐是智力的翅膀/107 3.快乐的学习效果最好/110 4.早期教育应该是快乐的/114 5.一个爷爷的快乐故事/116 6.学习的差距是怎么越来越大的/119 7.学龄前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游戏/123 8.弓1导孩子在快乐中观察/127 二、给孩子有动力的快乐/129 1.孩子的成长需要动力/130 2.童年梦想的力量/134 3.被兴趣班夺走的快乐/137 4.让孩子拥有意志的力量/141 5.人不能孤独成长/145 三、给孩子能持久的快乐/149 1.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150 2.良好习惯带来终生快乐/152 3.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154 4.习惯是在重复中养成的/156 5.阅读习惯是慢慢养成的/160 6.不能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162 7.培养习惯行胜于言/164 8.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能够不教/166 第三章 快乐父母的三大法宝 一、指导孩子确定合适目标/173 1.孩子的苦恼从过高的目标开始/173 2.了解孩子才能指导孩子确定合适目标/177 3.客观看待孩子为什么这么难/179 4.不从弥补短处来选择目标/181 5.发展长处与弥补短处效果不同/183 二、注意满足孩子合理需要/185 1.需要是行为的动力和源泉/185 2.溺爱是从满足孩子一切需要开始的/188 3.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190 4.孩子同样需要尊重/195 5.弥补短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196 6.放弃也是一种策略和智慧,198 三、尽量与孩子达成合理共识/201 1.很多对抗源自认识差距/201 2.晓之以理才能达成共识/205 3.达成共识需要情感和意志的支持/207 4.持之以恒才能导之以行/208 5.从孩子能做到的做起/210 6.把评判标准交给孩子/212 7.愤怒让人失去理智/213 8.共识不是一成不变的/216 后记/218 主要参考文献/220 试读章节 11.孟母三迁告诉我们什么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妈妈与我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她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她感到孩子学习的兴趣不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学习成绩也不好。她说自己做生意很忙,交际和应酬较多,经常要陪朋友打牌唱歌,没有多少时间管孩子的学习。她问我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那么自觉,不需要父母管,这种自觉性是怎样培养起来的?要是自己的孩子像人家那样自觉学习多好啊。 我听她介绍完情况就问她:你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吧。她说知道,现在她家的居住环境非常好,离孩子读书的学校很近,走路5分钟就到了。孩子上下学不用她管。 我笑着问她:你的孩子平时在哪做作业?她说放学早就在她的门面上做,放学晚就回家在客厅的茶几上做。 我说你还没有给孩子安排一个简单的书房吧。她问,你怎么知道?我告诉她先从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开始吧,如果你家里天天有人打牌,孩子不爱学习很正常啊。 这位母亲实际上对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没有完全理解,只理解了搬家,认为自己家住在学校旁边,就是学习环境很好了。 在中国,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年,影响了很多母亲。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没有改嫁独自抚养孟子。因为他们住在墓地旁边,所以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后说:这个地方不适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看到后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啊! 很多中国父母从这个故事受到启发。但是,也有一些完全没有领会这个故事的深刻含意。 我个人理解,从孟母三迁的故事里,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发。 第一,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特别是每天朝夕相处的父母更是他们第一模仿对象,模仿是幼儿和少年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模仿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最初印迹,深刻而难以磨灭,往往会伴随人的终生。所以古今中外都提倡父母要言传身教。 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狮、虎、豹等猫科动物的妈妈们教孩子捕猎,都是做给孩子看,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去模仿妈妈捕猎,很快就学会了。绝大多数动物的妈妈都是用这种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些动物长大后都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妈妈的本领。 在很多的家里,一些高明的父母并没天天给孩子讲道理,更多的是做给孩子看。要孩子尊敬长辈、孝敬老人,自己先做到尊敬长辈、孝敬老人;要孩子热爱学习,自己先热爱学习;要孩子积极进取,自己先做到积极进取。这样来教育孩子效果是非常好的。 但是,也有很多的家庭刚好是做反了。要孩子做的自己偏偏不做:自己整天在外面应酬,家里没有书房,自己每天都不读书,却天天要求孩子读书;自己从来就没有孝敬过长辈,当着孩子的面骂长辈、做出不尊敬长辈的事,却常常教育孩子长大了要孝敬父母;自己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和别人吵架,却总是要求孩子与同学搞好关系,和睦相处;自己带着孩子在公共场所从来不遵守秩序、随地吐痰,却要求孩子遵守公共秩序;自己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不思进取,却天天鼓励孩子要努力拼搏。这样是难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第二,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这个环境不仅仅是孩子的居住环境,包括孩子能看见能听到能感受到的环境。“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曾在家作了一个试验,在家里不准看电视和玩电脑,要求爱人和女儿一起跟他看书。一开始,儿子一个人在边上玩,最后玩着玩着发现自己一个人特没劲,便也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装模作样地看起来,尽管儿子当时还不识字,看不懂。这就是环境氛围的影响。 有一位父亲,麻将成瘾,家里有一小学生,怎么办呢?他在装修房子时把本来应该做书房的装修成麻将室,特地把离麻将室最远的一间房做孩子的卧室兼学习室,他认为离得这么远,他们打麻将孩子应该听不到了,不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影响。可是他错了,孩子听不到但能感受得到的:父母天天在玩,却天天要求我刻苦学习,太不公平了。所以孩子也天天玩他的游戏。每次他遇到学习上的问题,跑去问爸爸时,爸爸根本就离不开麻将桌,只好笑眯眯地对孩子说:儿子,明天自己问老师去,爸爸现在没空。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有问题他再也不问爸爸了。这样的环境怎么对孩子没有影响呢? 中央电视台播的一个公益广告曾经打动过多少人的心:一个得奖的小女孩,多么希望得到爸爸的表扬啊。一听到楼下的汽车声音就拿着奖状跑去开门,几次希望几次失望,最后抱着奖状睡着了爸爸还没有回来。现在有的父亲被称做“三桌”父亲,他们主要的时间都在办公桌、酒桌和麻将桌上度过,每天早出晚归,很少与孩子见面。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当父亲的能把钱赚回家就不错了。这样的爸爸多了,才会出现这样的公益广告,它反映了很多孩子的心声。 P34-36 序言 要教育好一个孩子,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年通过报告会、媒体访谈、当面咨询、电话交流、论坛讨论、邮件沟通等方式,我与许许多多的家长进行了交流,在听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故事后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从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很烦恼,很多孩子不快乐。 怎么来帮助这些父母摆脱烦恼,怎么来让孩子获得快乐呢?我利用业余时间,尽可能地给每一位提出问题的家长回复,看着家长提出各种各样的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想起了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一段话。 他说在读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时,最开头的两句话深深地吸引了他:“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他认为,这两句话用在儿童的教育上一样可以:“成功的儿童都是相似的,而教育失败的儿童则各有各的原因。” 这句话讲得太好了。我在整理给各位家长的回复中发现,那些出现问题的孩子,真的是各有各的原因;而我走访的一些优秀孩子的家长,支持他们成功的则是一些共同的因素。比如良好的早期教育、亲密的家庭关系、父母的关爱和鼓励、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良好的智力条件和非智力因素等。 虽然我们很难把引发孩子失败的千差万别的各种原因都分析到,但是我们却可以把促成孩子成功的一些共同因素找出来。正如斯宾塞所说:“尽管在山区种马铃薯和在平原的种法不一样,但它们都需要土壤、水分和阳光。”但是,我发现,很多家长是在连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都不懂的情况下去寻找教育孩子的方法,这就如同连土壤、水分和阳光都没有的情况下却要试图种好马铃薯一样,怎么能有好的结果呢?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认为作为一个现代的家长,一定得要把握好两点。 第一,教育是一门科学。家长首先要学习一些教育孩子基本的原则和方法,这是教育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的。这就好比拥有了土壤、水分和阳光,才能具备种好马铃薯的最基本的条件一样,我们才具备教育好孩子的基本条件。做不到这一点,家庭教育很容易出现盲目性。 第二,教育是一门艺术。家长还要在那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断探索和寻找教育好自家孩子的具体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教育好孩子。这就好比山区和平原都拥有土壤、水分和阳光,但是马铃薯的种法却不一样是一个道理。如果以为只要学习了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那也是不对的。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的,不是机械产品,不能用一种标准模具来批量生产。 在一次报告会后与听众的互动中,有一位年轻的妈妈问我:“我有一个3岁的儿子,我应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那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呢?”我笑着答道:“用快乐交换快乐,我们首先要做快乐的父母!”“怎样才能做快乐的父母呢?”她这种执著的追问引来旁边人的笑声。 是啊,怎样才能做快乐的父母呢?斯宾塞在《斯宾塞快乐教育书》这本书中写道:当小斯宾塞5岁时,镇上流传起如是说法:“一切家庭几乎都有教育孩子的烦恼,仅有斯宾塞家除外,我们都是在骂声或哭声中种土豆,只有斯宾塞家在快乐地种金子。”他把儿子小斯宾塞培养成了剑桥大学的高才生。 为什么斯宾塞能做到,因为他是一个终生爱学习的人,一生都在读书写作,出版了大量的著作,被称为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他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在教育孩子中实践,所以培养出一个非常优秀的快乐的孩子。为什么镇上的其他父母做不到呢?还是来看看斯宾塞怎样解释的吧。 “一个妇女为了学习编织可以走数十里路或者就着油灯向人请教,但一个母亲,却很少因为要学习教育而花费时间、精力向另一个人请教,这不奇怪吗?” “只有每一个父母和成年人都像他们学习商业、种植、饲养一样学习教育的方法,社会才能不断增强理智、文明的力量。” “我认为:教育应当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是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一个孩子的笑声和学习的声音,这个家庭是没有希望的。” 我觉得这位教育家在100多年前说的这些话就像一面镜子,照着现在的每一个父母。我们低下头来看看,在教育孩子这根细小“芦管”中,我们输进去的是烦恼还是快乐呢? 一起来做快乐父母吧,为了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成长! 后记 在年近50岁时,我的写作方向拐了一个大弯,开始写家庭教育的著作。我的第一本家庭教育著作《好父母是学出来的》出版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给我带来不小的震撼,也改变了我的生活。 这本书的内在价值很快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出版后一年多时间新华出版社就重印三次。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苏州市文明办、《莫愁》杂志社等联合举办“父母必读的50本书”评选活动,由全国50名资深家庭教育研究学者、新闻出版界资深从业人员、文化艺术界著名专家等组成评选专家委员会,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家庭教育类图书中,评选出“父母必读的50本书”,《好父母是学出来的》有幸入人选其中。 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喜爱。有的朋友告诉我,他把我这本书放在客厅,客人顺手翻了几页就提出反这本书要带走,他只好再去买一本。还有的读者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年轻的家长。我应邀为很多单位作家庭教育的报告,为大量的家长作家庭教育的咨询,这又让我听到了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故事,为我的第二本书提供大量的生动的案例。从这些故事中,从听报告家长专注的眼神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广大家长对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的渴望。正是这一份渴望,促使我不停地围绕家庭教育这个话题读书、写作、演讲、咨询,不知不觉中,我成为了一名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员。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不辞劳苦来做这些分外的事情,我笑着回答:为了孩子们的幸福。我有过20多年文学创作的经历,在报刊上发表过几百件文学作品,出版的诗集《想念家园》荣获丁玲文学奖。但是,我的创作有一个小小的遗憾,我没有写过专门给孩子们读的儿童文学作品。我现在写的家庭教育的书是给孩子们的家长读的,如果一个家长因为读了我写的书、听了我的报告、看了我写的文章而改变了他的教育方法,受益的是他们家的孩子!我希望这一份努力可以间接弥补一下这个遗憾。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健康快乐的成长,都希望一代胜过一代。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关键在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所以,有人形象地说:民族之间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是父母素质的较量。 值得欣慰的是,我所在的常德市的领导,具备这样的战略眼光。2009年,常德市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市委领导也多次给我鼓励,我还荣获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贡献奖,被评为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这些都成为我坚持写作的动力。 当然,我最要感谢的是新华出版社的副编审徐光同志。正是她的热情邀请、真诚鼓励和精心的指导,才有这本书的出版。她是新华出版社家庭教育类书籍的资深编辑,在与她的接触中,我觉得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为了孩子们的幸福。 在我的后半生能为这样崇高而美好的目标做一些事情,我将感到莫大的荣幸和自豪。 作者 书评(媒体评论) 快乐是所有人生活的最高追求。离开了快乐,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将毫无价值。从这个意义来说,在这个多元价值并存的转型期社会,如何让孩子拥有积极奋进的乐观心态,培养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良好品质,等等,都是摆在家长面前一道道教育试题。破解这些试题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学习与效仿。’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益的方法为我所用,无疑是最佳途径。戴奇林先生正是一位将自悟与习得统一得很完美的家长。但愿每一位家长读者将这一点放大与升华。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赵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