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绿色奥运改变生活(一部荟萃北京人与环境变迁的真实记忆)
分类
作者 张宝森//王红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225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案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北京城,因水而建,水系相通,从紫禁城可以坐着游船去颐和园。莲花池、昆明湖、积水潭、什刹海、护城河、筒子河等独特的城市水系,构成了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自清末开始,京城水道长期疏于管理,水面脏乱不堪,杂草丛生,河道遍布淤泥和垃圾。由于旧政府腐败无能,致使被污染的京城水系得不到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对河湖水系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整治改造,修建了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两大城市供水动脉,使河湖面貌大为改观。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京城水系又出现了新的污染,沿河环境日趋恶化,有的河道甚至成了臭水沟。截至1998年初,北京城市水系80%、被污染,河湖淤积厚度达80至120厘米,累计淤积230万立方米。其中,被誉为故宫“项链”的筒子河,沿岸竟有400多处污水人口,淤积物多达9万立方米。

日益加剧的北京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与全国人民准备申办奥运的热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引起了中央及北京市的关注。1998年初,在北京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225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整治城市水环境等6项议案,要求北京市治理城市河湖污染问题。

北京的河湖规划总面积为1040平方公里,北到西三旗,东到通州,南到南苑,西到卢沟桥,有通惠河、凉水河、清河、坝河4条主要排水河道及30多条较大支流,总长500多公里,加上湖泊,总流域面积1260平方公里。一部分河道因承担输水任务常年有水,但许多河道只有下雨时有水,平时接纳城市排出的污水,成为污水河。

1998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把京城水系治理作为恢复古都风貌的重要工作,加大北京城市河湖治理力度,并利用国债和配套贷款投资11亿元用于第一阶段的河湖治理,北京市城市水系治理工程正式启动,人们把目光从盖高楼大厦、筑公路架桥梁转向了年久失修的河湖。

仅500人的清淤队伍

在此后的十年中,北京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治理的目标是通过截污、清淤、护岸、水利设施改造、拆迁、绿化美化等措施,解决防洪、排水、水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改变北京缺水少绿的现状,保护古都水环境面貌。治理后的水系,防洪排水要达到50—100年一遇的标准;污水不再入河,水体要还清,水质一般要达到三类水体(一类属纯净水,二类是日常饮用水,三类人体可以接触,四类可以灌溉农田,五类即污水)的标准;结合城市供水,河道维持一定的流量,实现常年流水;河湖堤岸按规划范围进行美化、绿化,有条件地段按滨河花园标准实施,有条件的河段还要分段通航。这些概括起来,就是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综合治理目标。

中心区水系治理工程,涉及长河、昆玉河、南护城河、筒子河、“六海”等50公里河道和13处湖泊,分别占市区河道总长度的1/7和湖泊总数的一半。为了在如此大规模的治水工程中不影响社会生活生产的正常秩序,治理工程多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而并非人海战术。

地处城中心的“六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里,湖底淤泥一直没有彻底清理。考虑到中南海所处的特殊位置,清淤中首次采用了“干湖冲挖远距离管道输送”施工新技术,根据泥随水来、水带泥走的原理,利用泥浆泵将淤泥冲进管道,再通过压力将淤泥输送到20公里外的西郊,既无噪声,又无遗洒,对交通也无干扰。当“六海”的淤泥从人们身边滚滚而过时,沿途居民竞丝毫没有觉察。

传统的治水办法采取的是人海战术。1991年,颐和园昆明湖清淤工程曾动用了18万人,到处人头攒动,推土机、重型卡车日夜喧嚣轰鸣。在“六海”水系治理过程中,尽管地处闹市,建筑物集中、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但由于采用了高科技手段,避免了首都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丝毫没有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清淤也仅动T500A。

1200米长的空架导流槽

带水作业是北京城市水系治理中的一道难题。在海淀区罗道庄,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汇合进入玉渊潭,水面顿时宽阔了,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于是,工程技术人员开辟了一条长1200米、底部离河床1.5米高的空架导流槽,从西三环八一湖大桥向西望去,如同一条红蓝相接的彩带从西蜿蜒而来,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水从天上走”。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方的城市水系和南方不同。南方常年降雨量要远远多于北方,因此河道中不缺水;北京则不同,常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为了保证河道通航,就要尽可能地减少河水下渗和蒸发。但是为了保证水质,又不能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要尽量地保证水生动物、植物、微生物能够正常的繁衍生息,河底沉积物保持在一个基本稳定且较松软的状态。与此同时,通航要求河道具有一定的水深,航行时船桨不能搅动河底,因此要求最好用硬质的混凝土河底。但是,水生生物繁衍却需要软质河底,这就给通航治水增加了困难。为解决这个矛盾,治水过程中采用了既具有硬化表面与混凝土近似性能、又有松软下层近似于土壤性能的固化剂,结果不仅实现了河底土层表面结壳,利于航运,又保证底层松软利于水生生物繁衍生息。

站在香格里拉饭店后面的河岸,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傍晚,都会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沿河散步。错落有致的岸堤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也因其独具匠心的设计。为实现通航目标,河道由原来的简单梯形截面改为长方形和梯形的复合截面,竖直的河岸也不是平平的,而是每隔一段距离凹进去一个长方的槽。这样,在不拓宽河面的前提下加大了河道容积,船在行驶时产生的水波冲击力也会被大大降低,无形中延长了河道的寿命。

仅1999年至2001年,京城水系治理共清淤近178万立方米,开挖土方129万立方米,砌石、现浇混凝土31万立方米,河底固化75万平方米,改建、扩建建筑物36座,拆迁房屋2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0公顷,新增水面10公顷。

520公里城市水系碧波荡漾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战,至2008年奥运会前,北京市完成了六环路以内520公里城市水系的综合治理。城市河湖水系不仅具有现代都市防洪、供水、环境、生态功能,还体现了古都园林水系风貌,城中心区河湖水质达到宜居城市的需求。

“绿色奥运”催促北京完成了30年来城市水系最大规模的治理,西起太平湖、东至东直门全长5.9公里的北护城河河道步步见景,一座座栈桥伸进河中心,宽敞的观景平台临水而建,过去又高又深的护城河如今成了市民身边的水景公园。

连接南、北环水系的二道沟从颐和园昆明湖,经转河、北护城河、亮马河到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两湖,再经通惠灌渠至南护城河的二环水系全部畅通。

曾经污染严重的凉水河也于2006年完成治理,沿河截住300余处排污口,污水经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河道中种植水生植物、建设湿地,曾经黑臭的河水全部变清;坝河、清河导流渠、仰山大沟等河段也实现水清岸绿。

经过多年水环境治理,北京终于在奥运前实现内城河湖、南环及北环水系的水体还清。温榆河、潮白河、永定河等城市外围河流也完成了治理。值得一提的是,“引温入潮”工程将温榆河鲁疃闸的水,通过泵站提升进入压力管线,沿小中河至减河橡胶坝下游,流入潮白河,此项工程使得断流八年的潮白河也重现碧波。

城市水面大了,城市就生动了。游览京城的外乡人,可以乘车一边观赏大都市的风采,一边航行于高楼大厦间、绿草大路旁;也可乘船欣赏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的都市风貌。步履匆匆的北京人可以忙里偷闲呼吸一下河边吹来的清新、湿润的空气,驱赶繁忙、劳累的不适。老人、孩子可以游乐于河边的花园中,聆听河水吟唱柔美的歌声,享受绿树带来的和煦清风。当蓝天、白云、绿树、青草、流水笼罩四周,人们的精神面貌就像常青的松柏傲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社会环境也正在奏响和谐的歌曲。

京城密布的河道水清了、岸绿了、流畅了、通航了……这一切还要感谢上游沿途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升级。至2008年,北京在城区已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93%;郊区新城已建成1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达48%;全市共建成再生水厂13座,再生水利用达到6.2亿立方米。各项指标均超过了“绿色奥运”承诺。

P138-142

目录

墙外的爬山虎(代序)

第一章 绿色奥运的内涵

 体育与环境

 理念和策略

 绿色奥运与环境教育

第二章 人物诠释绿色奥运

 罗格与绿色奥运的不解之缘

 一位联合国官员眼中的北京绿色奥运

 绿色奥运故事汇

 从奥运冠军到环保健将

第三章 绿色奥运引领价值观改变

 传统价值观与新思维的碰撞

 北京奥运升华绿色理念

 绿色奥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奥运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绿色奥运重塑绿色人居文化

第四章 数字见证绿色奥运

 十年,蓝天增加160个

 三十年来最大的水资源保护工程

 垃圾分类率从0到52%

 绿地离家门口只有500米

 节能50%的绿色奥运场馆

第五章 公众践行绿色奥运

 人人共建的绿色社区

 面向未来的绿色学校

 始于足下的绿色出行

 引领时尚的绿色消费

第六章 图文记录绿色奥运改变生活

 难忘的事件

 感动的瞬间

 迷人的北京

参考文献

序言

墙外的爬山虎

(代序)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墙外拐角处是这一带光线最充足最温暖的地方。每年到这个时候,银翘刚刚宣告早春的到来,一小撮毛茸茸的嫩芽就悄悄地顶破泥土,露出一片暗红色,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幽光。

用不了几天,也就是稍不留神的工夫,这些不起眼的小嫩芽就会伸卷出两三片绿的透明的叶子,继而在和煦阳光的关爱下,伸展触须,沿墙根攀爬。不经意间,牢牢地吸附在地面以上第一层砖缝里,紧接着第二层,第三层……四五个星期后,巴掌大的叶子在晚风的吹拂下,摇曳,挥动,摆荡,婀娜多姿。

等不到夏天到来,郁郁葱葱的爬山虎将整堵墙遮盖得严严实实。青青的爬山虎,青得没有空隙,青得生机盎然。风吹过时,荡漾起墨绿色的波纹,宛如画家手中的画笔随意描绘粗绿的线条。

这就是爬山虎,别名地锦、常青藤,葡萄科,爬山虎属,原产我国和日本,适应性强,既喜阳光,也能耐阴,对土质要求不严,肥瘠、酸碱均能生长。多年生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北京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这样的爬山虎。立交桥下,胡同里,四合院,写字楼……每一株都晶绿欲滴,延展的枝叶虽不能顶天立地,却用绿色诠释着生命的力量。

“绿色奥运”就像这满墙的爬山虎,在几年的时间里,凡是有阳光、雨露、土壤的地方,它都会生根发芽,给人以希望、感悟和收获。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看到了,听到了,也感受到了绿色奥运带来的变化。

我们编写这本《绿色奥运改变生活》,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北京的热爱,也源于对这座城市未来的美好期待。当我们阅读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回忆生活因为绿色奥运而发生的改变,不是可以重新燃起对自然的热爱、感悟和思索吗?

内容推荐

2008年夏灭的北京,用环环相扣的五彩圆环把全世界人民紧紧连在一起。这一年也因为奥运会被永远的铭刻在我们心中。当奥林匹亚的火种点亮北京夜空之时,中华民族举办奥运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五千年文明古国张开怀抱,用灿烂的笑容迎接八方宾客。

时隔两年,当我们再次翻开那时的记忆档案,在激动于每一枚奖牌获得的同时,欣喜地发现,领奖台上空的天是那样蓝,碧波荡漾的河水流淌在幽静的奥运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

稍加沉思,改变了的又何止场馆周边的环境呢?人们的生活不是也在筹办绿色奥运盼七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么?隆冬时节,站在景山的制高点,再也看不见平房区的缕缕青烟了:曾经满载蛋奶、蔬菜等生活物资却冒着黑烟的“墨斗鱼”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贴着环保绿色标识的货车;“绿色施工”、“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等新鲜名词涌入人们的生活,任何践行这些绿色理念的行为被市民视为时尚和荣誉……

本书共分为六章,用朴实的文字记录过去七年里,市民围绕绿色奥运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人们内心世界发生的变化。

编辑推荐

“绿色奥运”就像满墙的爬山虎,在几年的时间里,凡是有阳光、雨露、土壤的地方,它都会生根发芽,给人以希望、感悟和收获。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看到了,听到了,也感受到了绿色奥运带来的变化。

本书是一部荟萃北京人与环境变迁的真实记忆。当我们阅读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回忆生活因为绿色奥运而发生的改变,不是可以重新燃起对自然的热爱、感悟和思索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