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王小峰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小峰在以著名博客“不许联想”(每日点击率三四万、曾以此身份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博主和《三联文化周刊》主笔的身份大红于互联网、成为几百万网民的意见领袖之前,是一个专业的乐评人。至今他博客上的“音乐时间”版块仍受到广大文艺青年的推崇,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王小峰自有的幽默而发人深思的笔法,与同类书偏学院派、学者派的写作风格不同,有非常强的草根性和亲民性。

内容推荐

这本书写的是音乐,更是音乐背后的人。

写的是流行文化,更是时代背后幽微的火花。

著名乐评人王小峰削笔谈乐,笔下所及,是猫王、列侬、杰克逊、麦当娜……一代欧美摇滚俊才,以及罗大佑、胡德夫、小娟、叶佳修,这样清新有力的台湾流行音乐人。

好音乐不在的时代,只有回溯既往,在过去的伟大里片刻栖息。

乐评不是音乐,但可以帮我们理解音乐。

王小峰的乐评,带你深入音乐背后的世道人心……

目录

上篇: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骨肉皮

 最佳唱片是……

 炒一个死一个

 向大师致敬

 与时俱“禁”说禁歌

 封杀封面

 纪念秀

 经典不好听

 我还要我的MTV

 我有一票否决权

 上帝在第六天创造了曼彻斯特

 肯·凯西与迷幻摇滚

 不是我点的火

 重塑《滚石》

 一首歌争论三十年

 五步之内,必有幽默

 他发现了猫王,他创造了摇滚

 约翰·皮尔,来自海盗电台

 下载岁月

 打口

 听不到与听得出来的声音

 无聊的考证

 杀死原生态

 栗子味儿的老倭瓜

 唱片防复制技术进退两难

 当专辑要成为往事

 数字音乐,无“利”取闹

 我Hip,我Hop,我Hip-Hop

 摇滚口号

 摇滚乐哪年诞生的?

 听《阿甘正传》

 谭盾的钝炖沌

 从咖啡的妈到布达的爸

 清新、爽洁、不紧绷

 马世芳:我本来想抛砖引玉

 世界是孱弱的力量改变的——《声音与愤怒》序言

下篇:排名不分先后左右忠奸

 Eminem:埃米内姆现象

 Tom Waits:汤姆叔叔的酒屋

 Jesus and May Chain:耶稣玛丽,断开锁链

 David Bowie:戴维,你还在变吗?

 John Lydon:我爱Disco

 Leonard Cohen:比如男人

 Pink Floyd(一):墙还是残垣断壁

 Pink Floyd(二):月有阴晴圆缺

 Beck:美国杂种

 Bjork:黑暗中的精灵

 Mariah Carey:疯人玛大姐

 Madonna:闲话麦当娜

 The Beatles(一):又一个披头士倒下

 The Beatles(二):喜欢“披头士”的25个理由

 The Beatles(三):“披头士狂热”

 The Beatles(四):又见昨天

 John Lennon(一):给母爱一次机会

 John Lennon(二):列依在1968

 'Weird Al'Yankovic:恶搞搞到你腹痛

 Kurt Cobain:别看我的日记

 Michael Jackson(一):老“迈”年高,尚能王否?

 Michael Jackson(二):黑人或白人

 Michael Jackson(三):“卖”克尔·“结”克逊

 Michael Jackson(四):像个孩子似的

 Guns N,Roses:羞答答的玫瑰慢腾腾地开

 Bob Dylan: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

 Green Day:朋克的胜利

 Nouvelle Vague:消解或唤起记忆

 Prince:王子复仇记

 Rolling Stone(一):不像一块滚石

 Rolling Stone(二):这不过是摇滚乐

 James Brown:一个经典的诞生

 Bruce Springsteen:唱给劳动人民

 罗大佑(一):罗大佑你快走开

 罗大佑(二):用自己埋葬自己

 胡德夫:不合时宜的人

 小娟:往事并不如风

 叶佳修:从乡间小路走来的人

试读章节

骨肉皮

2000年,美国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几近成名》(Almost Famolls),导演是原《滚石》杂志记者卡梅伦·克罗(cameron Crowe),《几近成名》几乎是他的自传体电影。电影上映后,在观众和评论界都获得好评。

没有高科技辅助,也算不上大制作,为什么影片能获得极好反响?一方面,克罗自投身电影界后拍的电影都获得极好口碑,比如《单身贵族》(singles)、《甜心先生》(Jerry Maguire),他的影片往往以朴实的故事情节而不是火爆场面来打动观众;另一方面,《几近成名》作为一部摇滚电影,包含了流行文化该具备的所有能引起年轻人兴趣的要素:摇滚、毒品、性、女孩、代沟、爱情等等,加上不失幽默风趣的对白,一句话:酷死了。

其实影片情节并不复杂,年仅15岁的小威廉受《滚石》杂志之命采访一支冉冉升起的摇滚新星“静水”乐队,并跟随乐队一起进行了美国巡回演出。影片讲述的就是小威廉从接到杂志采访任务到巡回演出结束这段期间发生的故事,母亲反对他接触摇滚乐,姐姐偷偷“教唆”他听摇滚乐,在他采访之前,著名乐评人莱斯特·班斯忠告他不要与摇滚歌星交朋友,母亲忠告他不要沾毒品。结果是,他不仅和乐队交上了朋友,而且还爱上了乐队主唱的骨肉皮,这看上去就是摇滚版的《成长的烦恼》。

《几近成名》明线讲的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男孩与一支摇滚乐队的故事,但克罗实际上还布了一条暗线,即骨肉皮现象。早在电影《单身贵族》中,克罗就曾轻描淡写地触及过这一现象,在《几近成名》中,骨肉皮显然是衬托主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克罗并没有对骨肉皮现象做出一个是或否的回答。

“骨肉皮”是台湾媒体对“groupie”的译法,这种社会现象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摇滚乐蓬勃发展、追星族群体蓬勃壮大时期,它专指那些试图与摇滚歌星发生性关系(或保持一种浪漫关系)的女歌迷,甚至有些人干脆用“star fucker”来代替groupie这个词。北京摇滚乐在上个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时,也出现了一批骨肉皮群体,不过在北京摇滚圈里不叫骨肉皮,而是借用老北京艺人春典里的一个词:“果儿”或“尖果儿”(这个词形容那些长相漂亮的女孩)。骨肉皮与普通歌迷有什么不一样?很简单,普通歌迷只要能见到他崇拜的歌星,合个影、签个名,和同伴炫耀一番就知足了。而骨肉皮不然,除了追星,还要与明星发生性关系,用北京话讲就是“把他给收了”。

骨肉皮在西方已是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它已经成为摇滚乐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三个词总是被西方人联系在一起:性、毒品、摇滚,每一个摇滚乐手都有一个说不清的骨肉皮故事。摇滚与性的关系,很大一部分是指乐手与骨肉皮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骨肉皮会选择摇滚明星?

避孕药和摇滚乐同时出现简直是一场灾难,从字面上看,摇滚乐(rock and roll)、爵士乐(jazz)在俚语中都有性交的含义。摇滚乐的反叛工具很多时候就是利用“性”,因为这样可以直面道德。猫王为什么要扭胯? “滚石”乐队为何被扣上“集体性精神错乱和用音乐麻醉剂肆无忌惮地公开煽动淫乱”的帽子?这一方面是卫道士攻击摇滚乐的最佳借口,但另一方面也助长了摇滚乐在泛性主义表现上的嚣张气焰。

摇滚乐泛性化和当时的性解放不谋而合。对当时为音乐而狂热的女孩来说,仅仅是获得一个明星签名是不够的,还要更进一步接近明星,于是就出现了骨肉皮。

摇滚乐自身特征也决定了它会成为骨肉皮的焦点。比如摇滚乐手手中的电吉他,这件乐器简直是一个绝妙的发明,在很多骨肉皮眼里,它的形状不仅是一种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同时它也和女人身体非常相似。当摇滚乐手站在舞台上,把吉他放在胯前,一只手不停拨动琴弦,另一只手在把位上上下滑动,对女孩来说,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暗示可想而知,这也是女孩为什么总是喜欢摇滚吉他手的原因,差不多每个知名的骨肉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会提到这一点。60年代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摇滚吉他大师辈出,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埃里克·克拉普顿(Eric Clapton)、吉米·佩奇(Jimmy Page)、杰夫·贝克(Jeff Beck)、皮特·汤森(Pete Town-shend)、卡洛斯·桑塔纳(Carlos Santana)……这种吉他大师辈出的现象后来再没有发生过,这和当时骨肉皮的繁荣不无关系。再有,摇滚乐队每年都要进行漫长枯燥的巡回演出,乐手在巡演中很少带自己的女友或妻子,因为途中有骨肉皮做伴,就可以使枯燥的演出变得乐趣横生。因此,一些骨肉皮往往以“乐队助理”的身份随行,比如《几近成名》中小威廉爱上的那个女孩彭妮·莱恩,她坚决否认自己是骨肉皮,而是乐队助理。

60年代是摇滚明星与骨肉皮的蜜月期,安·鲍尔斯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60年代骨肉皮现象“是一个最活跃、非正式概念艺术表现的摇滚乐时期”,当时著名骨肉皮德斯·巴雷斯在她出版的《混在乐队》一书中提到:“‘骨肉皮’一词在当时绝不是什么坏字眼,乐队非常尊重女孩,‘滚石’乐队绝对都是绅士,他们把我们看作缪斯和灵感源泉。”另一个在60年代与很多摇滚巨星有染的辛西娅·普拉斯特·卡斯特尔在接受《沙龙》杂志采访时也证实了这点,她认为现在字典里对骨肉皮的解释是“污名”。

60年代还有两个骨肉皮用她们的事实证明他们与摇滚歌星的关系非同寻常。一位是“滚石”乐队米克·贾格尔的女友(几乎是整个乐队的女友)玛丽安妮·费思福尔(Marianne Faithfull),这位18岁时就成为骨肉皮的女子在乐队帮助下走向歌坛,并成为明星,那首著名的《泪流满面》(As Tears Go By)就是贾格尔为她创作的。另一位是一个德国模特尼科(Nico),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把她介绍给美国“地下丝绒”乐队,因此她也走上摇滚之路。直到后来理查德·威茨所著的《一个偶像的生活和谎言》一书出版,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尼科竟与那么多著名摇滚明星有染。

P3-6

序言

我从小就没有音乐细胞,大学学的是法律,一度想当一个伶牙俐齿的律师,但最终兴趣战胜了理想,走上了写音乐评论这条路。在我认为我最理想主义的时期,我干了两件事:听音乐和编写《欧美流行音乐指南》。

过去,很多文字在发表后就遗失了。我不爱收集样报样刊,只是知道文章发表了,别人能看到就知足了,偶尔能收到稿费更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后来,作家出版社说给我出一本音乐评论文集。在我整理这些文字的时候,发现它们的时间跨度太大了,水准也良莠不齐,而且很多在没有电脑的年代写的文字都找不到了。当我从平时顺手保存的报刊上找到自己曾经写过的文字时,我一阵阵的脸红,不敢相信那些白纸上的黑字是我写的。那些幼稚的语言和观点,还是不要让它重见天日吧。

2003年非典期间,我从过去的文字中精挑细选的第一本文集《不是我点的火》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6年的某一天,一个朋友从外地来北京,希望我能送他这本书留个纪念。我去书店买了一本,晚上见朋友,一路塞车,我在车上随便翻看这本书打发时间。当这些文字再次进入我的眼中,我忽然觉得它是那么陌生,我不敢相信那些文字是我写的,一边读一边想:这些话怎么会是我说的呢?我怎么还会用到这样的词儿呢?其实仅仅过去三年,我便发现当年那些带着一种戾气写出来的文字是禁不住时间的推敲的。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也就是从2003年开始,我对写乐评已经没什么兴趣。音乐,从我对它的审美或对其表象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探索,慢慢变成了生活中的一个调剂。我依然热爱音乐,但我不想把它当成一种费神劳心的工作,我喜欢徜徉在音乐中,而不是在其中思考什么,换句话说,自己能思考到的东西都想过了。我不想再为工作而听音乐,而是为了纯粹的欣赏而听音乐。当我把这种心态转变过来,才发现,过去昕到的很多音乐,并没有发现其中的美好。很多音乐当我重新再拿出来倾听,它让我那么幸福,伴着略带苦涩的青春回忆,那些从音响里流淌出来的声音,也像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以及泛黄的时光。对,这样听音乐才是快乐的。

也是基于这种原因,我的兴趣点也慢慢偏离出音乐,可能也是因为关注的事情多了,关注的角度大了,回头再看自己写的文字觉得幼稚了许多。如果你生活中关注的东西仅仅是某一部分的话,那你永远不会发现这一部分的真谛。能看出自己的不足,还是有些欣慰,因为自己在进步。

以前,我在《三联生活周刊》上有一个音乐专栏,后来写着写着就不想写了,因为这个专栏慢慢变成了一种负担。以前我想写的话题很多,多到写不过来。后来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来写什么,连着几期没写,有一天我们主编问我:“那个音乐专栏你好久没写了。”我几乎是没有过脑子便脱口而出:“都没有音乐了,还写乐评是件可耻的事情。”这句话似乎在我的脑子里深思熟虑了好长时间,只是需要一个“捧哏”的搭句话它就会说出来。当这句话说出口,我也意识到,自己真的不会再去做什么乐评人了。

后来的文字,多是有一搭无一搭写的,全凭兴趣。事实上,现在真的没什么好音乐了,也没什么音乐文化现象了。虽然我时时刻刻都在关注乐坛上发生的变化,但已经意识到自己离它越来越远,我更像一个看客,偶尔会写一篇文字,也许将来我写的有关音乐的文字永远不能凑成一本书了。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那是年轻时该去感受的东西,是伴着每个人的青春留下的一趟记忆,当青春不再,它也便永远变成记忆。

趁重庆出版集团给我再版这本书之时,我拿掉了《不是我点的火》中部分不满意的内容,把后来写的部分文字补充进去,心里也觉得对得起掏钱买这本书的读者了。书名也变成了《答案从未在风中飘过》,也许这是我多年来思考音乐文化现象得出的唯一的正确答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2: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