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窘境》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全球商业书籍奖”获奖图书,《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
“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深刻剖析创新管理之术。对于每个中国经理人来说,这是一本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书,让志在必得者战战兢兢,让裹足不前者胸有成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创新者的窘境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创新者的窘境》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全球商业书籍奖”获奖图书,《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 “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深刻剖析创新管理之术。对于每个中国经理人来说,这是一本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书,让志在必得者战战兢兢,让裹足不前者胸有成竹。 内容推荐 有些公司,但不是一般的公司,而是那些以精于管理著称的公司,它们是大多数公司管理层羡慕并尽力效仿的对象,以很强的创新和执行能力闻名,但是在面对某些市场或技术的变化时,却往往无法保持其领头羊的地位。 在这本书中,管理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创新模式,一针见血地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 那些良好的商业手段,比如把资本和技术集中在当前最高端客户所需求的最大、最能获利的产品之中,最终会削弱大公司的力量。那些真正重要的、突破性的创新——或破坏性技术——开始是怎样因一时派不上用场而被主流客户拒绝的。这可能使一些极其重视客户意见的公司忽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创新。过分地关注客户意见,会使公司不去开拓新市场,也不去寻求未来产品的新用户。由于他们不明智地错过了这些机会,他们实际上为那些更加灵活的、有眼光的公司捕获下一波产业增长的机会铺平了道路。 通过一些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公司的成败的经验教训,本书中提出了抓住破坏性创新现象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会帮助管理者决定何时不听客户意见是对的,何时应投资于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性能较低和利润空间不大的产品,以及何时应牺牲似乎更有利可图、利润较高的产品而去发展小的市场。 本书会帮助管理者看到正在经历的或将会经历的变化,指导大家积极面对并取得成功。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为什么大企业失败 第1章 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从硬盘驱动行业获得的启示 第2章 价值网和创新推动力 第3章 机械挖掘机行业的破坏性技术变革 第4章 回不去的低端市场 第二部分:管理破坏性技术变革 第5章 把开发破坏性技术的职责赋予存在客户需求的机构 第6章 如何使机构与市场的规模相匹配 第7章 发现新的新兴市场 第8章 如何评估机构的能力与缺陷 第9章 产品性能、市场需求和产品生命周期 第10章 管理破坏性技术变革:案例研究 第11章 创新者的窘境:概要 创新者的窘境:阅读分类指南 致谢 试读章节 第1章 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 从硬盘驱动器行业获得的启示 当我试图探寻为何顶级企业也会遭遇破产这一问题的答案时,我的一位朋友给了我一些睿智的建议。他说:“那些研究遗传学的人会尽量避免研究人类,因为人类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繁衍出下一代,遗传学者因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了解任何变化的前因后果。相反,他们研究果蝇,因为果蝇朝生暮死,在一天的时间内便完成了从受孕、出生到成熟和死亡的全过程。如果你希望了解某些商业现象,那就应该去研究硬盘驱动器行业。这一行业的企业是商业界最接近果蝇的类型。” 的确,在商业史上,还没有哪个行业会像硬盘驱动器行业那样经历如此广泛、快速、残酷的技术变革和市场结构的转变,以及全球范围纵向整合方面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的速度和复杂性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可能是一个噩梦,但正如我的朋友所说的那样,这为商业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几乎没有哪个行业可以像硬盘驱动器行业那样向研究人员提供这样难得的机遇,可以发展理论,阐述不同类型的变化如何导致某些类型的企业走向成功或失败,或是在所研究的行业重复其变化周期时验证那些理论。 本章简要介绍了硬盘驱动器行业的复杂历史。一些读者可能会对历史本身感兴趣,但了解历史的价值在于,在其纷繁复杂的外表之下,存在一些极其简单和统一的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在不断决定着这个行业顶级企业的成与败。简单地说,这些顶级企业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们认真听取了消费者的建议,并积极投资于能够满足消费者下一代需求的技术、产品和生产能力。但矛盾的是,这些顶级企业之所以在后来遭遇失败,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它们认真听取了消费者的建议,并积极投资于能够满足消费者下一代需求的技术、产品和生产能力。这也成为创新者面临的一大困境:盲目地遵循“好的管理者应与消费者保持密切联系”的箴言有时可能会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硬盘驱动器行业的历史为理解“与消费者保持密切联系”何时有裨无害、何时有害无裨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一框架的实用性只能通过详尽地研究该行业的历史来加以验证。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本章阐述,有些则将在本书的其他章节有所涉及,希望已经了解了自己所在行业诸多细节的读者能够从中找到会对其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命运产生影响的相似模式。 硬盘驱动器的工作原理 硬盘驱动器能够读、写计算机使用的信息。硬盘驱动器包括一个读写磁头(读写磁头安装在能在旋转盘表面上来回转动的传动臂底部,其工作原理类似于留声机的唱针和唱臂);表面涂有磁性材料的铝质或玻璃磁盘;至少两个电机,一个驱动磁盘旋转的旋转电机和一个将磁头移动至磁盘上方恰当位置的驱动电机;多个控制驱动器的运行及其与计算机接口的电子电路。有关标准硬盘驱动器的结构如图1 1所示。 图1 1标准硬盘驱动器的主要元件 读写磁头是一种小型电磁体,其磁极会随着通过电磁体的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异性相吸,当磁头的磁极变为正极时,磁头下方磁盘区域的磁极将变成负极,反之亦然。当磁盘转到磁头下方时,通过快速改变流过磁头电磁体的电流的方向,在磁盘表面的同心磁道上将产生一系列正、负极磁畴。硬盘驱动器能将磁盘上的正、负极磁畴转化为二进制数码系统(1和0)来将信息“写”在磁盘上。硬盘驱动器还能用完全相反的方式从磁盘上读取信息:磁盘表面磁通磁场的变化将引发通过磁头的微电流的变化。 最早的硬盘驱动器的出现 IBM公司圣何塞研究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团队在1952至1956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硬盘驱动器。这个硬盘驱动器被命名为RAMAC,其大小相当于一个超大电冰箱,包含50个24英寸的磁盘,能够储存5MB的信息(见图1.2)。决定当今主流硬盘驱动器设计的大多数基本构造理念和元件技术也是由IBM公司研发成功,其中包括可移动磁盘(1961年推出)、软盘驱动器(1971年)和温切斯特磁盘(1973年)。所有这些研发成果都对该行业其他企业的工程师如何定义硬盘驱动器及其作用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P3-6 序言 本书主要探讨的是企业在遭遇某种形式的市场变化和技术变革时为什么无法继续保持它们的行业领先地位。这里所说的不是任何其他企业的失败,而是一些优秀企业(那些曾让许多管理者艳羡不已且竞相效仿的,因其创新和执行能力而闻名遐迩的企业)的失败。当然,导致企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官僚作风、傲慢自大、管理队伍老化、规划不当、投资短视、技能和资源不足以及单纯的时运不济。但本书讨论的并不是存在上述问题的企业,而是那些锐意提高竞争力、认真倾听消费者意见、积极投资新技术研发,但却仍然丧失了市场主导地位的管理良好的企业。 这些看上去无法解释的失败就发生在那些发展迅速和发展缓慢的行业;发生在那些建立在电子技术和建立在化学和机械技术上的行业;发生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例如,西尔斯-罗巴克公司(SearsRoebuck,简称西尔斯公司)就曾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管理最为灵活的企业。在它的黄金时期,西尔斯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美零售总额的份额超过2%。它率先进行的多项创新对当今最受推崇的零售商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就包括供应链管理、店铺品牌、目录零售和信用卡销售。西尔斯公司管理模式的受推崇程度在以下这段引自《财富》杂志的文字中表现得一览无余:“西尔斯是怎么做到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最吸引人的部分就在于这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诀窍。西尔斯既没有玩太多花招,也没有放空炮。相反,公司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自然而然地做着正确的事情。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使西尔斯成为一个卓越的行业龙头企业。” 但今天已经没有人会去这样评价西尔斯公司。不知是什么原因,西尔斯公司完全错过了折扣零售和家居中心家居中心(HomeCenters),一种以销售家居用品、技术或服务为主的,采取自选等自助服务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如家居建材商店、家电量贩店等。——编者注的出现。在目录零售风起云涌的今天,西尔斯公司已经无缘参与其中。人们已经开始质疑它的零售运营将何以为继。一位评论员曾指出,“西尔斯在拿出17亿美元的重组资金之前已经亏损了13亿美元(在1992年)。西尔斯的傲慢自大使它对发生在美国市场的基本变化熟视无睹。”另一位评论家则抱怨说:西尔斯已经成为投资者的心头之痛。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的股价一路下跌,所有有关情况已经好转的承诺都沦为一纸空文。西尔斯陈旧的营销方式(大量销售迎合大众口味的、中间价位的商品和服务)已不再具有竞争力。毫无疑问,持续令人失望的表现、不断重复却从未实现的有关情况好转的预测已经降低了西尔斯的管理层在金融和商业界的公信力。令人大感意外的是,西尔斯公司受到潮水般的赞誉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恰好是它忽略了折扣零售和家居中心,新型知名耐用品市场营销模式(正是这种成本更低的营销模式最终使西尔斯公司丧失了其核心特许经营权)正在悄然崛起的时期。在西尔斯公司被誉为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企业之一的同时,它却让维萨公司和万事达公司抢占了其在率先推出信用卡支付后建立起来的巨大领先地位。 在一些行业,这种丧失领先地位的故事一直在重复上演。以计算机行业为例:IBM公司主导了大型计算机市场,但却长时间忽略了在技术上更为简单的微型计算机的崛起。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主要生产大型计算机的制造商成功地转变为在微型计算机市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生产商。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EquipmentCorporation)创建了微型计算机市场,此后其他一些管理积极的企业像通用数据公司(DataGeneral)、Prime公司、王安电脑公司(Wang)、惠普公司和利多富公司(Nixdorf)等也纷纷加入其中。但这些企业随后又错过了台式个人电脑市场,从而将开拓个人电脑市场的机会留给了苹果电脑公司以及Commodore公司、Tandy公司和IBM公司的独立个人电脑部门。特别是苹果公司独创了用户友好型计算机的标准。但在便携式计算机市场,苹果公司和IBM公司却落后行业领先企业整整5年。同样,建立了工程工作站市场的企业像阿波罗公司(Apollo)、太阳微系统公司(SUN)和硅谷图形公司(SiliconGraphics)都是该行业的新兴企业。 引言像零售业一样,许多领先的计算机制造商都曾被誉为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企业,并被许多记者和企业管理学者树立为所有企业都应学习的典范。以下就是一段对数字设备公司的评价(1986年):“现在的数字设备公司犹如一架高速行驶的列车,与它竞争无异于螳臂当车。当大多数竞争对手深陷计算机行业衰退的泥沼无力自拔时,这家市值76亿美元的计算机生产商仍在加速前进。”这段文字的作者进而告诫IBM要小心了,因为它就站在数字设备公司正高速行驶的轨道上。当时的数字设备公司的确是麦肯锡公司(Mckinsey)浓墨重彩地加以研究的一家企业(后来将研究成果以《追求卓越》一书出版)。 但几年后,风云突变,评论家们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数字设备公司: 数字设备公司是一家需要进行资源重组的企业。主要微型计算机产品的销售已经枯竭,进行了两年的重组计划惨淡收场,预测和生产规划系统完全失灵,削减成本远远无法重塑赢利能力……但真正让人感到遗憾的可能是数字设备公司错失的机遇。它浪费了两年的时间才仓促采取措施来应对已经颠覆了整个计算机行业的低利润率个人电脑和工作站的出现。 和西尔斯公司一样,在数字设备公司的案例中,最终导致其失败的决策正是在它广受赞誉、并被称为管理灵活的企业时作出的。在数字设备公司被称为优秀管理企业的典范的同时,它却忽略了台式计算机的出现,并在几年后自食其果。 西尔斯公司和数字设备公司都是令人瞩目的公司。施乐公司曾长期统治复印机市场,它生产的普通纸复印机被广泛应用于复印量较大的大型复印室。但施乐公司错失了小型台式复印机市场带来的发展和赢利机遇,最终只占据了很小一部分市场份额。尽管小型钢铁厂目前占据了北美钢铁市场40%的份额,其中包括该地区几乎所有的钢条、棒材和结构钢市场份额,但截至1995年,不管是在美洲、亚洲,还是欧洲,没有任何一家综合性钢铁企业建立了使用小型钢铁厂技术的工厂。在30家缆索挖掘机制造商中,只有4家成功渡过了该行业长达25年的液压挖掘技术过渡期。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遇到破坏性技术变革和市场结构变化时遭遇失败的领先企业的名单非常长。如果只是粗略地进行分析,似乎从中找不到导致它们失败的变化的模式。在某些情况下,新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席卷整个行业;而在某些情况下,过渡期则长达数十年。在有些情况下,新技术非常复杂,研发成本高昂;而在有些情况下,具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只是简单地扩展领先企业的现有技术。但所有失败案例都具备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导致企业失败的决策恰好是在领先企业被广泛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时作出的。 有两种方法可用于解决这一矛盾。一种方法可能是得出诸如数字设备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西尔斯公司、施乐公司和比塞洛斯-伊利公司(BucyrusErie)等企业的一直管理不善的结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可能是因为它们运气好,而且幸运地遇上了好时机,而不是因为管理良好。它们最终在经济出现危机时遭遇失败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好运气已经到头。也许是吧。但另一种解释是,这些遭遇失败的企业的管理已经做到了极致,但它们在大获成功之后作出决策的方式最终埋下了它们日后失败的种子。 本书所阐述的研究证明了后一种观点,即良好的管理正是导致上述以管理卓越著称的企业未能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的最主要原因。准确地说,因为这些企业倾听了消费者的意见、积极投资了新技术的研发,以期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因为它们认真研究了市场趋势,并将投资资本系统地分配给了能够带来最佳收益率的创新领域,因此它们都丧失了其市场领先地位。 这也从更深层次表明,许多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良好的管理原则实际上只适用于某些情况。有时,不采纳消费者的意见,投资研发利润率较低、性能较差的产品,并且大举进军小型而不是主流市场反倒是正确之举。本书通过准确构思研究方法、认真分析硬盘驱动器行业和其他行业创新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总结出一系列规律,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判断何时应采用得到广泛认可的良好管理原则,何时适于实施其他原则。 我把这些规律称之为“破坏性创新原则”,它们表明,领先企业之所以遭遇失败很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管理者要么忽略了这些原则,要么选择抗拒这些原则。如果管理人员能够理解并利用这些破坏性创新原则,那么他们就有能力卓有成效地管理好哪怕是最困难的创新。与生命中许多最富挑战性的行动一样,深刻理解“世界的运行方式”,并顺应这些力量来管理创新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的宗旨是,在缓慢发展或快速变化的环境下,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不管是高科技,还是科技含量较低的领域)的许多管理者、顾问和学者提供帮助。有鉴于此,本书所提到的“技术”一词指的是一个组织将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技术转化为价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所有的企业都拥有技术。零售商,例如西尔斯公司,采用了一种特定的技术来采购、展示、销售,并向消费者提供产品,而诸如普来胜公司(PriceCostco)等仓储式折扣零售商则采用一种不同的技术。因此,这一技术概念已从工程和制造业扩展到了包含市场营销、投资和管理流程在内的广泛领域。创新指的是其中某项技术发生的变化。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杰作……有史以来有关创新的书中,最深刻、最实用的一本书……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变化作了敏锐而翔实的分析……克里斯坦森说明杰出的管理并不能保护一种现有业务不受他所说的‘破坏性技术’的影响。 ——乔治·吉尔德 《吉尔德技术报告》作者 “观点清晰、分析到位——却足以让你坐立不安。” ——安迪·格鲁夫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 “自从克莱顿提出破坏性理论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破坏性的’。” ——比尔·盖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