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决定构建和谐社会
2004年9月16日,正值菊花盛开的时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会议决定: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这次会议将构建和谐社会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会议要求坚持最广、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会议指出: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2005年2月7日,温家宝在200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讲话。温家宝说:
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10多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
实现这一任务,必将极大地推进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同志都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中央发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以后,新华社评论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文章指出: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四条原则性的界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所副所长赵子平在接受《嘹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这既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表率。
2005年春节,胡锦涛在贵州省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与贫困村民一起庆祝除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胡锦涛轻抚小朋友脸颊,打糍粑,接受村民赠送的一卷手工织布的画面。
在此时,温家宝也正在河南贫困地区与艾滋病患者共度农历新春。他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与艾滋孤儿吃饺子的画面也出现在电视上。
与普通百姓,尤其是与其中的弱势群体一起过春节,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这本身就向世人显示了中国领导人实现和谐社会理想的强烈愿望。 2005年3月,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又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作了重点讲话。
温家宝指出,要从三个方面,全面完成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一是着力搞好宏观调控;二是着力推进改革开放;三是着力建设和谐社会。
温家宝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诸子百家一直在学术问题上争论不休,但他们对“和谐”却都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到墨子的“兼相爱”,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希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热爱和平、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因此,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民心,受到社会各界的衷心拥护。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