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时代广场》是美国作家乔治·塞尔登继《时代广场的蟋蟀》和《塔克的郊外》之后,以猫亨利和老鼠塔克为主人公,写成的第三部作品。
一天晚上,亨利带回了一个像脏洗碗刷的玩意儿,那是一条被遗弃的小狗。排水管里添了新成员,亨利和塔克成了尽职尽责的家长,整天为小狗的衣食住行疲于奔命。小狗一天天长大,终于无法继续生活在狭小的排水管里。是时候为小狗找个新家了,但新家在何方?让小狗与流浪狗头头儿麦克斯一块儿厮混?当然不行!看来,只能让小狗跟着钢琴老师史麦德利先生了。但是,史麦德利先生已经有了一只高贵优雅的宠物——母猫凯瑟琳小姐。他们要如何说服凯瑟琳小姐.让小狗进入史麦德利先生的生活呢?过程中,会遭遇哪些挫折?又会发生哪些趣事?小狗的未来,究竟如何?
乔治·塞尔登的《爱在时代广场》讲述了纽约时代广场地铁站下,老鼠塔克和猫亨利守护着他们温馨的家。一天,亨利捡回来一条可怜的小流浪狗,从此改变了塔克和亨利有序的生活。这条小狗调皮,馋嘴,任性……他给塔克和亨利带来烦恼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尽的欢乐。
排水管中渐渐容纳不下小狗日益壮硕的身躯,给他寻找一个合适的家成为塔克和亨利的难题。终于,音乐教师史麦德利先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在遭遇了史麦德利先生的宠物猫凯特小姐的百般刁难之后,他们终于成功地将小狗送进了史麦德利先生的家。
虽然排水管中没有了小狗,但是他们之间纯真的爱永远回荡在时代广场的上空……
第二章 讨厌鬼
但是几天之后,塔克就不很确定这个名字是OK的了。
“塔比。”他嘟囔着,“应该叫‘塔比’才对。塔克的小baby。说到底,还是我去把那个汉堡弄回来的啊!’,
接下来几周发生的事才会让塔克明i3:宠物狗有可能非常讨人厌。特别是当他真正的主人外出,在纽约市巨大的机械迷宫里觅食的时候——那本是猫的职责,也是他的乐趣。
例如,就在小狗住进来的第二天,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别搞了!”塔克叫道,“你马上给我停下来!到这儿来!”
在排水管最远的角落里,被他们谨慎地藏在一大块坠落的灰泥后面的,是一块盖着好几层干净报纸的区域,这是他们精心设计的厕所。每天深夜,当地铁站几乎空了,四周安全了,塔克或亨利——他们轮流做家务——就会把报纸裹起来,用一根橡皮筋捆好,再丢到附近的垃圾桶里(塔克一定会确保他能搜集到足够的橡皮筋存货。午餐摊就是获得橡皮筋的方便所在)。
“好了。”塔克拿出了为人父母般的威严,指着报纸说道,“你给我去那边办事——办你必须办的大小事。”他大模大样地走回排水管的客厅区。
几分钟后,亨比就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你把事情都搞定了?”塔克正色质问他。
“是喔。”亨比低声嘀咕着。现在他会说几个字了,很有限的几个字。
但是他根本不懂。只要养过小狗的人都知道,刚开始那几周的日子有多煎熬。对塔克来说,这煎熬更是格外难忍,因为他向来以拥有时代广场地铁站最干净的——虽然挺乱的——排水管为傲。 一天晚上,那只斑纹大猫打从外面逍遥回来了,而此刻亨比正在睡觉,塔克便开口说道:“亨利,我们得谈点儿事。”
“我猜到了。”亨利带点儿不屑地说。他看得出客厅区很多地方都重新整理过,有条上班族的手帕——是塔克最爱的一件来自人类的收集品——已经给丢出去了。
“要一只老鼠来训练一条狗怎么上厕所,实在是太可笑了!”塔克挺直了他的身躯——大约三英寸高,“我可不想显得那么可笑!”
“如果你操心的就是这件事,耗子精,”亨利说,“其实你大可不必,因为你从来就没有不——”
“少给我耍嘴皮子!”塔克大声叫道,他三英寸高的身量也随之坍塌。
“别紧张,”亨利安抚他,“总是要花点儿时间的。你知道小狗就是这么回事。”
“不,我不知道小狗是怎么回事!”塔克咆哮着,“我,大概是史上第一只必须照顾一条小狗的老鼠了!”他把一周前才打捞来的一个皮带扣恶狠狠地踢了一脚,“还有,讲到照顾这件事——”
“我这阵子很忙。”亨利说。
“满嘴借口,”塔克咕哝着,“都是一样的借口。忙……你都在干些什么?”
亨利没回答。他正在规划一件事,但是目前还不准备跟人讨论它。
他没回答塔克的问题,走过去看了看正在熟睡的小狗,并且把一张面巾纸——一张特别的面巾纸,因为塔克总算把它完整地抢救下来——塞到了小狗的左肩下面。
“他一直把它踢开。”塔克烦恼地说。他跑到另一边,很讲究地把撕破的面巾纸边缘弄到里面去。本来,他是打算用这张面巾纸擤个惊天动地的鼻涕的,尽管现在它成了一张毯子——这是一小时前,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夜晚,他带亨比上床时,才做的决定——他还是非常珍视这张面巾纸的。
尽管不像上厕所这件事这么不光彩,但亨比的另一个习惯,也很让塔克操心。
有一个星期二,就在早高峰和午餐之间,塔克正在做早上的例行家务——清点他一生的积蓄,确保每一样东西都没少,偶尔抬头一看,却发现小狗不见了!
“亨比?”他焦急地对着空荡荡的排水管喊着,“亨比——你在这里吗?”
他不在。
“亨比……亨比!”惊恐的感觉爬上了塔克的心头。他急忙跑到排水管的开口处。就在三英尺开外的地方,满足地嗅着一个翻倒的垃圾桶的,正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洗碗刷”。“你给我回来!”于是“洗碗刷”气定神闲地晃进了排水管。“你再也别给我到那边去!”毕竟,时代广场地铁站可不是被人好好儿看顾的草坪,有高墙围绕保护。这里人来人往、乱七八糟,又有许多忙乱又粗心的人类。
“我是说真的!”塔克严厉地教训着他,“你什么时候足够大到可以去外面的世界,我说了算!”
“喔。”亨比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着。
但是塔克还没有做出决定,亨比就又到外面的世界去了。当天下午,他嗅到了最近的地铁轨道附近一个垃圾桶里的熏肉香肠味道,就又跑了出去。
……
P16-20
一辈子的书
梅子涵
亲近文学
一个希望优秀的人,是应该亲近文学的。亲近文学的方式当然就是阅读。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在这同时也就滋生出来;还有很多的智慧和见解,是你在受教育的课堂上和别的书里难以如此生动和有趣地看见的。慢慢地,慢慢地,这阅读就使你有了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其实谁不知道,十有八九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的,而是当了电脑工程师、建筑设计师……可是亲近文学怎么就是为了要成为文学家,成为一个写小说的人呢?文学是抚摸所有人的灵魂的,如果真有一种叫作“灵魂”的东西的话。文学是这样的一盏灯,只要你亲近过它,那么不管你是在怎样的境遇里,每天从事怎样的职业和怎样地操持,是设计房子还是打制家具,它都会无声无息地照亮你,使你可能为一个城市、一个家庭的房间又添置了经典,添置了可以供世代的人去欣赏和享受的美,而不是才过了几年,人们已经在说,哎哟,好难看哟!
谁会不想要这样的一盏灯呢?
阅读优秀
文学是很丰富的,各种各样。但是它又的确分成优秀和平庸。我们哪怕可以活上三百岁,有很充裕的时间,还是有理由只阅读优秀的,而拒绝平庸的。所以一代一代年长的人总是劝说年轻的人:“阅读经典!”这是他们的前人告诉他们的,他们也有了深切的体会,所以再来告诉他们的后代。
这是人类的生命关怀。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
优秀和经典的书,不是只有那些很久年代以前的才是,只是安徒生,只是托尔斯泰,只是鲁迅;当代也有不少。只不过是我们不知道,所以没有告诉你;你的父母不知道,所以没有告诉你;你的老师可能也不知道,所以也没有告诉你。我们都已经看见了这种“不知道”所造成的阅读的稀少了。我们很焦急,所以我们总是非常热心地对你们说,它们在哪里,是什么书名,在哪儿可以买到。我就好想为你们开一张大书单,可以供你们去寻找、得到。像英国作家斯蒂文生写的那个李利一样,每天快要天黑的时候,他就拿着提灯和梯子走过来,在每一家的门口,把街灯点亮。我们也想当一个点灯的人,让你们在光亮中可以看见,看见那一本本被奇特地写出来的书,夜晚梦见里面的故事,白天的时候也必然想起和流连。一个孩子一天天地向前走去,长大了,很有知识,很有技能,还善良和有诗意,语言斯文……
同样是长大,那会多么不一样!
自己的书
优秀的文学书,也有不同。有很多是写给成年人的,也有专门写给孩子和青少年的。专门为孩子和青少年写文学书,不是从古就有的,而是历史不长。可是已经写出来的足以称得上琳琅和灿烂了。它可以算作是这二三百年来我们的文学里最值得炫耀的事情之一,几乎任何一本统计世纪文学成就的大书里都不会忘记写上这一笔。而且写上一个个具体的灿烂书名。
它们是我们自己的书。合乎年纪,合乎趣味,快活地笑或是严肃地思考,都是立在敬重我们生命的角度,不假冒天真,也不故意深刻。
它们是长大的人一生忘记不了的书,长大以后,他们才知道,原来这样的书,这些书里的故事和美妙,在长大之后读的文学书里再难遇见,可是因为他们读过了,所以没有遗憾。他们会这样劝说:“读一读吧,要不会遗憾的。”
我们不要像安徒生写的那棵小枞树,老急着长大,老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不理睬照射它的那么温暖的太阳光和充分的新鲜空气,连飞翔过去的小鸟,和早晨与晚间飘过去的红云也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老想着我长大了,我长大了。
“请你跟我们一道享受你的生活吧!”太阳光说。
“请你在自由中享受你新鲜的青春吧!”空气说。
“请你尽情地阅读属于你的年龄的文学书吧!”梅子涵说。
现在的这些“国际大奖小说”就是这样的书。
它们真是非常好,读完了,放进你自己的书架,你永远也不会抽离的。
很多年后,你当父亲、母亲了,你会对儿子、女儿说:“读一读它们,我的孩子!”
你还会当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你会对孙辈们说:“读一读它们吧,我都珍藏了一辈子了!”
一辈子的书。
作者与插画家在《时代广场的蟋蟀》中带给了我们惊喜。在这本书里,他们珠联璧合,更加引人入胜。
——《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让人捧腹大笑,趣味无穷!这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极具可读性的故事。
——《学校图书馆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