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会为一件小事斤斤计较?
人们为何会为迎合他人而隐藏本心?
人们为何在舒适的环境中也会怀疑、彷徨?
人类为什么要追寻人生的意义?
我们为何讲人文?它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这里,大师们将一一为你解答,带你走出内心的泥沼,步入智慧的殿堂。
张笑恒编著的《北大清华人文课》汇集众多北大、清华学者关于人文精神的精辟论述和观点,结合大师们的亲身经历,分别从友善、独立、信仰、自强等十三个方面对北大、清华传承百年的人文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帮助读者解读当下的人生困惑,使其以宽容和善、积极乐观、淡定自信、低调谦和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
阅读经典,读者可以和无缘谋面的历史巨人或不相识的朋友进行精神的对话。
张笑恒编著的《北大清华人文课》搜集、整理了北大、清华两所院校曾经和现在的大师们的人文思想精髓,以大师们真实的经历细致讲解了如何形成宽容和善、积极乐观、淡定自信、低调谦和等良好的人文品格,以及如何将这些品格所散发出来的力量运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解读当下人生困惑,更好地提升个人魅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北大清华人文课》是所有对人文有兴趣,希望更多了解优秀人文思想的读者的案头必备,也是广大在校学生随时翻阅、培养正确人生态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首选读物。
2.即使最卑微的人,也有被尊重的权利
讲人文精神,讲尊重人的价值,第一条就应该是尊重生命的价值。为什么呢?因为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是人生其他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周国平
毕业于北大,著名哲学家、作家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集市上遇到了一个乞丐,乞丐伸手讨钱。他搜遍全身上下的口袋,却没有找到一分钱。他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便走向前去,紧紧握住乞丐的手说:“朋友,对不起,我今天出门确实一分钱都没有带。”乞丐赶紧回答:“不,我宁愿接受你的握手。”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
周国平说:“尊重生命的价值,不但要尊重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西方民主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观念: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观点对错、贫富差距等都不能成为把人分化为不同等级的理由。即使最卑微的人,哪怕是一个乞丐,都应该得到对生命最本真平等的对待。
陪护了钱钟书先生五年的一位护工,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程度。说起钱钟书先生却赞叹不已。她说:“他心肠好,脾气也好,从不在我面前说半句重话。你想想,像我做护工的,有啥地位呀,可他跟我说话时,极客气,十分尊重人,生怕刺伤你。即使疼得要命,他也忍着……”
她还讲述了一件事,说有一天小护士进来查房,钱钟书先生闭着眼在休息,她们以为他睡着了,就小声聊了几句。护士问她为什么从外地来北京做陪护,她说家里穷,需要钱盖房子。当时,她一个月的工资是五六百元。
当天下午,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来医院。钱先生忽然对她说:“我要3000块钱!你给我带3000块钱来!”杨绛奇怪道:“你躺在医院里,要钱干吗?”钱先生停了一会儿,就用家乡话与杨绛交谈起来。护工虽然在场,但也没听懂。 第二天,杨绛来医院时,拿了3000块钱给这位护工。护工惊奇地问:“干吗给我钱?”杨绛指了指钱先生笑着说道:“他听说你家在盖房子,怕你缺钱,叫我拿来给你的。”
无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怎样,都值得我们善待和尊重。生活中,人们在拥有的物质上可能会有差距,并且有时差距还很大,但是这并不代表人格上也有差距。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都希望被人尊重,虽然有时结果不尽人意,有的人会失败,有的人会成功,但人格却是一样的。文学名著《简爱》中的女主角不因自己贫穷和相貌丑陋而自卑,曾自信地说道:“你以为我穷,长得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吗?……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和我将一样经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面前一样。”
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应该尊重别人,因为别人像我们自己一样,都渴望过自由、快乐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去做乞丐,没有人想让自己永远贫穷,更没有人想让自己永远承受别人冷漠和鄙视的目光。
庄子家境贫寒,便去找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听了庄子的来意后,说:“好,我得到封地的租金后,借给你三百金,好不好?”
庄子非常生气,他知道监河侯看不起他,不想借粮食给他,只是找借口打发他,便说:“监河侯,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喊。我回头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鳆鱼在那儿。我问它:‘鳆鱼,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鳆鱼回答:‘我原来住在东海,不幸随着一场大雨被裹抉到车辙里,您可以弄一点水来救救我吗?’我说:‘好,我即将去拜访吴越的君主,等会儿回来的时候,就引西江的水来救你,怎么样?’鳆鱼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依附的水,没有地方安身,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不如干脆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找我吧!’”
说完,庄子便离开了,监河侯感到羞愧万分。
的确,当我们不尊重别人的时候,就会受到别人的侮辱,看不起卑微的人,也同样会得到讽刺。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其实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
在电影《叶问》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今天的胜负,我不是想证明我们中国武术比西洋拳更优秀,我只是想说,人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不应该有贵贱之别,我很希望我们能从这一刻开始,学会如何去尊重对方。”
P5-7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价值观和规范,对于人们涵养道德、丰富情感、升华品格及完善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的人文学术即国学,始终将学术与人格境界融为一体,充满着人文情怀。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这种情怀的熏陶下形成的。
杨振宁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在杨振宁9岁的时候,父亲已经发现他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11岁入初中的时候,他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后来杨振宁回忆说,父亲当时如果教他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他一定学得很快,会使父亲十分高兴。但父亲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而是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他不想培养一个“神童”,更不想拔苗助长。于是,初一之后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了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他读《孟子》。雷教授介绍他的得意门生丁则良来教他。丁则良先生学识丰富,不仅教他《孟子》,还给他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初二后的暑假,丁先生又教他另一半的《孟子》,这样,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已经能背诵《孟子》的全文。此后,杨振宁一直都没有间断对国学和人文知识的学习,良好的国学基础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优秀的人文品格,也对杨振宁以后的生活和科研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年轻人一生的成就影响非常大。正如周国平所说:“人文精神是大学和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同样,人文精神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使命和目标。
北大、清华见证了中国近代百年的沧桑历史,更是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先进人文思想的大师。诸多耳熟能详的名人志士都是从北大、清华走出来或是曾执教于两所高校的。早期的蔡元培、梁启超、胡适、鲁迅,以及后来的钱钟书、季羡林、冯至、朱光潜、曹禺等,这些人都是北大、清华的优秀代表。直到如今,北大、清华依然在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大量的精英人才。
历经多年,这些大师的思想依然照耀着正在奋斗道路上行走的人们。有人说:“红尘有梦,岁月迷离,只有思想才能永垂不朽。”这话不错,然而,当我们体会北大、清华之人文,吸收北大、清华之思想后,则应当使自己的行为贯彻于现实生活之中,尊重他人,坚守信仰,感恩乐世,看淡功名利禄,恪守君子之风,包容一切善恶美丑……
或许,你一直对于人生感到迷惑,对生活感到无知,那么,翻开此书,与大师倾谈,或可解开人生困惑:或许,你已经被世俗埋没了自己的赤子之心,那么,翻开此书,来自北大、清华的人文之风,或可吹开你闭塞的思想,吹散你心头的阴霾。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李少聪、李尚芳子、李成坤、胡俊、丁修山、刘曼、刘冲、徐芳、王恩聪、聂振岗、刘悦、赵会会、金东东负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全书由张恒统撰定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