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学的律动》是一部内容丰富、考订翔实、富于创新的著作。作者欧阳可惺、钟敏以新疆作协主办、新疆文联主管的文学期刊《天山》及其历史变迁为线索,对新疆地区的文学现象以及围绕中国西部文学而发生的争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该地区的文学置于区域历史及其与其他地区的横向互动中观察,力求具体入微而不失宏观观察,从而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浪起伏、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
序
绪论
一、关于《天山》文学期刊的名称与研究思路
二、新疆当代文学生成前的社会结构性背景
第一章 《天山》(1956一1961)
一、《天山》的创刊
二、《天山》时期的新疆文学发展状况
三、关于“群众创作”和“人性论”的讨论
第二章 《新疆文学》(1962—1966)
一、《天山》改刊为《新疆文学》
二、《新疆文学》时期的新疆文学发展状况
三、关于《司机的妻子》的讨论
第三章 《新疆文艺》(1974一1979)与《新疆文学》(1980一1984)
一、《新疆文艺》(1974—1979)
二、《新疆文学》(1980一1984)
三、“新边塞诗”的崛起
第四章 《中国西部文学》(1985一2001)
一、《新疆文学》改刊为《中国西部文学》
二、《中国西部文学》时期的新疆文学发展状况
三、关于“西部文学”的论争
第五章 《西部》12年(2001—2012)
一、《西部》的变革与期刊经营(2001年4月至2010年4月)
二、《西部》的文学性表达(2001年4月至2010年4月)
三、《西部》纯文学期刊恢复发展之路(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
第六章 《天山》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一、作为少数民族文学载体的《天山》
二、国家主流民族团结政策与《天山》
三、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天山》
第七章 从《天山》到《西部》进程中的新疆当代文学制度初考
一、新疆当代文学的作家构成和“编辑”身份
二、20世纪90年代之前新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文学期刊的生态环境
三、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疆文学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文学场分析
四、新疆当代文学期刊折射出的文学政策问题
结语:《西部》的未来发展
一、兼顾文学性和市场性
二、关照读者与自身传统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