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成、周派莲编著的纪实文学《呐喊吧抗战昭平》以比较详细、生动、合影式的篇章结构,真实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昭平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一个文化据点,中国部分著名文化人在这里开展抗日救亡文化宣传的史实,从各种角度来描写与抗战有关的事件,记下了桂东民众的抗战热情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的篇章仿佛是大后方抗日救亡宣传的速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全书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记述翔实生动,同时注入了很多地域文化的元素,读起来扣人心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呐喊吧抗战昭平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马玉成//周派莲 |
出版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玉成、周派莲编著的纪实文学《呐喊吧抗战昭平》以比较详细、生动、合影式的篇章结构,真实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昭平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一个文化据点,中国部分著名文化人在这里开展抗日救亡文化宣传的史实,从各种角度来描写与抗战有关的事件,记下了桂东民众的抗战热情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的篇章仿佛是大后方抗日救亡宣传的速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全书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记述翔实生动,同时注入了很多地域文化的元素,读起来扣人心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内容推荐 马玉成、周派莲编著的纪实文学《呐喊吧抗战昭平》描述抗战时期著名文化人撤到昭平、八步后的一系列活动及事件:创办《广西日报》(昭平版);以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梁漱溟、李济深、何香凝等积极筹组“中国民主同盟东南支部”、“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昭平民众抗日自卫工作委员会在昭平顽强抗击日寇;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组织抗日,终于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对事件的记述,还是思想感情的刻画,都是很成功的,很值得一读。 目录 第一章 四百里水路到昭平 第二章 新的抗战风景线 第三章 是复刊更是新生 第四章 工业合作社在行动 第五章 蒋委员长的“本家” 第六章 保卫昭平 第七章 狄超白的新使命 第八章 小城镇也是大舞台 第九章 黄姚来了个李先生 第十章 风雨鸡鸣 第十一章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战云密布,风声鹤唳。 1944年4月17日夜,日寇10多万军队夜渡黄河,向平汉铁路南段的豫中发起进攻,仅一个月便打败一战区国民党40余万军队,占领了河南全省。5月17日,日寇第十一军开始向长沙、衡阳地区发动进攻。 消息传来,桂林50万民众全都惊呆了。 从1943年起,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取得了节节胜利,苏联红军解放了三分之二的国土;法西斯意大利宣布投降;美国在取得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的胜利后,又成功地在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群岛登陆;日寇在太平洋战场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在中国战场上,日寇从1943年就丧失了制空权,1943年底中美联合机群空袭台湾新竹,日本军方受到强烈震撼。 政府、报刊、舆论都乐观预测,1944年将是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胜利之年。而如今,河南沦陷,长沙、衡阳告急,胜利没看到,看到听到的却是接二连三丢城失地的消息。 广西就在湖南的南边,首府桂林离衡阳近在咫尺,叫民众怎不焦急呢! 桂林民众焦急而不消沉。西南剧展刚结束,田汉、欧阳予倩、邵荃麟、张锡昌、狄超白就聚在一处,商议关于开展桂林文化界抗战宣传周的事。 邵荃麟说:“抗战宣传周除了宣传,还要募捐,这可不是解决哪个团队或个人的困难,需要募集的资金,数目巨大,穷人有心而无钱,富人有钱而无心,要想让富人‘放血’,光靠文协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找政界的头面人士去共同发动才行。” 田汉自告奋勇去请李济深的大驾。 李济深出任军事参议院院长一职后,一直没有去重庆,忧心地注视着中原的战局,田汉来请他出山时,他爽快地答应了。由他牵头,抗战宣传周的发起人几天之内就多达百余人,其中包括李宗仁夫人郭德洁、李任仁、龙积之、柳亚子等人。 文协桂林分会发出《告民众书》,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方”“保卫桂林,保卫大西南”。 有如抗战初期,群众运动的热潮又复活了,各团体和学校师生纷纷走上街头,演讲、演活剧、展出街头诗画,号召群众“到十字街去献金”!“到社会服务处去献金”! 在一声声的呼唤下,一个乞丐,捐出了他讨来的50张一元的破烂钞票;一个失业的青年,捐出了他绝食一天省下的钱73元;一个擦皮鞋的孩子,捐出了他所有的收入100元;一个卖报的孩子,捐上他卖报所得的132元;一个死去了丈夫,遗下一个正在生病的孩子的女人,一手拿着药,一手把她仅有的50元,献上了献金台;一个省政府的小职员,将他的薪水与津贴1500元,全部献出来了。 穷人们献出了自己的所有。 在以李济深、龙积之、柳亚子为首的长老团的劝募和号召下,桂林的富户巨商也解开了自家的钱袋。 抗战宣传周委员会最后统计,全市居民捐献的现金和金银首饰合计在1000万元以上。经李济深同意,一部分送交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一部分送往湘桂前线。 6月18日,长沙失守。 广西省主席黄旭初悄悄将李济深、李任仁请到了自己的官邸,密谈今后的形势和对策。李济深说:“连年的侵略战争,日本国内可用于战争的物资已极度匮乏,因而发动太平洋战争,用东南亚丰富的资源来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现在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都掌握在盟军手里,日本的海上运输极度困难。从4月间发动的战役,日寇动用军力51万人,这是史无前例的,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打通从陆地通往东南亚的通道。长沙失陷了,如果不夺取衡阳、桂林、柳州,前一段的攻击岂不白费了,这是显而易见的。” 黄旭初说:“这么说,桂林是危险啦?” 李济深说:“这就要看委员长的决心了。第三次长沙会战,不是也守住了长沙?但会战后,参战部队减员很厉害,这次日寇攻陷长沙,就没费多大力气。如果委员长不从贵州调派生力军参战,我看不仅衡阳难守,桂、柳也保不住。” 李任仁说:“日寇已经在走下坡路,全世界都在努力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都说1944年是走向胜利关键的一年,此时把广西省会丢了,委员长面子上也不好看吧!” 李济深说:“广西并不是委员长的心头肉。委员长给健生(白崇禧)的指令是全县、桂林、柳州各坚守3个月,这不就说明问题了吗?” “抗战以来,广西为抗战牺牲已经太多太多,如今胜利已初现曙光,却又遭到如此劫难,真令人疾首痛心。”李任仁神色黯然。 “桂、柳一旦丢失,广西就没剩下多少地盘了,我只好到百色那边当专员去哕。”黄旭初苦笑着说。 李济深说:“军事上的事,不是你我管得了的。主席先生,还是想想桂林50多万老百姓吧。”P1-3 序言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抗日战争时期,桂东北曾是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经过战争的威胁,颠沛流离,云集桂林,后一部分撤至昭平,以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为抗日战争服务,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令人遗憾的是,解放后,关于昭平抗战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同志关注到这个问题,也着力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力量,又缺乏充足的历史资料,以致对这个时期的昭平抗战文化,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文化活动、文化成就写得比较简单,在中国现代史上占不到应有的篇幅。加之昭平县是普通县的建制,交通闭塞,她在抗日战争中的文化贡献几乎被人们所遗忘,其历史地位更无从谈起了。 三年前,马玉成、周派莲两位同志到区文联找我,谈及如何加大昭平抗战文化的宣传力度,并表示要合作写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以全面反映昭平抗战文化。我当即表示支持。我说,昭平虽然是一个县,但抗战时期很多著名的文化人从桂林撤离到昭平,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的文化活动,与当地的抗日志士共同组建昭平民众抗日自卫工作委员会,创办了《广西日报》(昭平版),筹建“中国民主同盟东南支部”“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开辟了一个新的抗战宣传据点,当时在国内有很大影响,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如果能把当时的情况详尽地记述下来,功德无量,可以填补广西文化发展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空缺。 马玉成先生是广西一位资深作家,出版了好几部文学专著,多年来一直从事抗战文化的研究,曾出版过一部三卷、长达78万字的《桂林抗战文化城纪实》,在文化艺术界有很大的影响。周派莲女士是一位热衷于文学艺术创作的领导干部,是昭平县政协副主席、县文联主席,写过不少散文,也曾编辑、出版过数部专著,他们俩联手创作长篇昭平抗战文化纪实文学,我对他们有足够的信任。果然不出所料,马年春节过后,他们把纪实文学《呐喊吧!抗战昭平》书稿送给我,希望提些修改意见,并能写些文字,作为该书的序。我感动之余,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呐喊吧!抗战昭平》以比较详细、生动、合影式的篇章结构,真实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昭平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一个文化据点,中国部分著名文化人在这里开展抗日救亡文化宣传的史实,从各种角度来描写与抗战有关的事件,记下了桂东民众的抗战热情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的篇章仿佛是大后方抗日救亡宣传的速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全书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记述翔实生动,同时注入了很多地域文化的元素,读起来扣人心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对事件的记述,还是思想感情的刻画,都是很成功的,很值得一读。 我对这样一部纪实文学别有兴趣的地方,是因为这是一段记述广西的抗战文化史,而且是几乎被人们遗忘的史实。这部长篇纪实文学和其他抗战文艺作品一样,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一面镜子,也是一支文化的号角,但它所反映的现实,只有嫌少,不会失之夸张。它激励了人民,是那个伟大时期的实录,然而也还只是一个很小部分的实录!大可用作我们桂学研究抗战文化的参考;而另一方面,亦可作为各大专院校开展抗战教育的教材,让我们的后人牢记这段历史,牢记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罪行! 最后,多说几旬。当下文坛真正有价值的传世之作不多,人们在焦灼的期待中偶尔见到一本,便哗然其乎。我想,在我们这样伟大的时代,不应以孩子们初能举步时那种惊喜的眼光去看待不时出现的好作品,不愧为伟大时代的作品太少了!因此希望我们的作家更刻苦地去体验生活,储备知识,更刻苦地去经验人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这也是广大读者的期望。 是为序。 后记 当写完《呐喊吧!抗战昭平》最后一笔,历史已进入2014年,距离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也就只剩下500多天了。 从1938年10月“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成立,到1944年9月桂林大疏散,轰轰烈烈了6年的桂林抗战文化城顿时毁灭在日寇的火炮之下。 战斗在桂林的文化名人和社会知名人士,有一部分疏散到桂东的昭平、八步,他们并没把自己当成难民,在桂东11个月时间里,竭尽所能,继续为抗战呐喊,与当地军民携手,共同抗击日寇侵略。可以说,1944—1945年的昭平,是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延续,在抗战文化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昭平这个山区三等小县,原本默默无闻,正因为文化名人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到来,因为他们的抗战活动而为世人瞩目。因风景美丽,素有“小桂林”之称的黄姚小镇,此时也如桂林般成为一个声名赫赫的“抗战文化镇”。 桂林抗战文化城在抗战胜利前一年戛然而止,是抗战文化之痛,是人们心中之痛。是昭平延续了桂林抗战文化的优良传统,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也是昭平,让桂林抗战文化变得完整,也弥补了人们心中的遗憾。 正因为如此,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纪实》(三卷)出版之后,又有了《呐喊吧!抗战昭平》,笔者终于为描述桂林抗战文化画上一个舒心的句号。 本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广西、桂林文史资料;当年桂林出版发行的报纸和杂志及《广西日报》(昭平版);昭平县政协编辑出版的《昭平文史资料》;中共昭平县委宣传部主编的《烽火昭平》;昭平县党史县志编纂办公室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昭平历史》(第一卷)等,因本书篇幅有限,引用时不再一一列出出处,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写这本书之前,昭平县委书记陈有辉、县人民政府县长刘秋梅曾叮嘱为笔者创作本书提供协助和方便,县档案局及李兆宗、李昭伦先生给笔者的写作提供了很多资料,笔者亦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经过努力,我们完成了20多万字书稿,但脱稿后却有些惶恐,因为昭平的抗战史料十分丰富,要想在20多万字中充分描述是不可能的,只能选取。这种选取,基于作者的认识水平,难免有疏漏和不当,笔者期待专家和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14年1月于昭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