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星街大哥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一友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一友编著黄永玉编绘的《文星街大哥》叙述了著名画家、湘西奇才“文星街大哥”黄永玉几十年的人生追求和艺术追求。缘于《文星街大哥》是“写我家里事情的小说”(黄永玉语),黄永玉把其表叔沈从文创作的一篇小说的楔子放在《文星街大哥》特辑中首次发表。

内容推荐

从湘西凤凰城文星街的一个小朋友,成长为卓有建树的艺术家,他的雄强尚义,重情爱美;他的幽默通达,吐纳百家;他的人文情怀,勤奋努力……黄永玉的老街坊细数湘西凤凰城“文星街大哥”黄永玉,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人生追求。刘一友编著黄永玉编绘的《文星街大哥》文字朴素亲切,人物栩栩如生。

本书附录黄永玉表叔沈从文建国后唯一一部未竞长篇小说八千多字的楔子。

本书封面画及内文插图为黄永玉提供。

目录

回忆赠一友弟(代序)黄永玉

黄永玉这个人?摇

凤凰是大湘西的“首都”

凤凰性格:只是不求饶

黄永玉与湘西凤凰?摇

“凤凰是个美丽的小姑娘,就是不洗脸!”

“无论走到哪里,都把你想望。”

“在外面把本事用完了,回来再捡点!”

一提故乡,他就眼睛发亮

文星街纪事?摇

文星街升起耀眼的星

老五永前和他的喽啰们

湘西的蓝白艺术

在家乡,总还得有个窝

——黄永玉回凤凰?摇

“古椿书屋这下子是古椿茶馆,

又是古椿餐馆了。”

“那些木偶真漂亮!”

“在家乡,总还得有个窝!”

“我是我!”

“表叔,我回来了!”

大师是个大老师?摇

可以向他学画吗?

跟他学点写作算了

可学的还有聪明

有效的勤奋最难学

“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个世界。”?

——黄永玉的人文情怀

大话《永玉三记》?摇

动物短句:《罐斋杂记》

“文革”反思:《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

故事新编:《芥末居杂记》

结束语

附:《永玉六记》的“后三记”

带个“保镖”去接画?——《湘荷白鹭图》是怎样出炉的?

“叫你来,拿张画回去!”

“做人总得实实在在。”

“我要使自己的每一笔都姓黄。”

“午睡是最东方风格的浪费。”

“知识分子要养成知识分子的习惯。”

“我这样认真,能不画得好吗?”

永玉谈话录(四则)?摇

和沈从文在吉首大学:“手艺人,不会讲。”

在玉氏山房与本文作者的谈话:“一不怕苦,二不怕活。”

在玉氏山房与本文作者的谈话:楚文化是我与沈从文共同的师傅。

与哈维?韦斯特的谈话:勤奋要成为习惯,

美的创造要成为乐趣。

且说《无愁河》的真实性兼及其他?——答友人问

附录黄永玉先生给刘一友的信

来的是谁?沈从文

孤寂中的思亲奏鸣

——读《来的是谁?》刘一友

黄永玉简历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想,一个人背井离乡,外出闯荡谋生,追求功名,受了挫折,常常会被动地或主动地回到故乡。凤凰先贤中,那位一品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因杀了天主教教民和一个法国传教士,闹了个“青岩教案”,紧接着又闹了个“开州教案”,被充军新疆,后蒙皇上开恩,以“遣返原籍,交地方官管束”告终。又,那位在清末当过翰林,民初当过国务院总理的熊希龄,在清王朝当差时,曾因反对《马关条约》和参与“戊戌乱党”两次被革职,每次都落了个“遣返原籍,交地方官管束”。 “遣返”,当然属于被动,不过他们一回原籍,倒备受家乡人敬重,得其所哉! “文革”中,永玉陷入“猫头鹰事件”受到政治审查,结论尚未下达前,他主动地回到凤凰,显然,冀望得到母土的抚慰,这是人之常情,家乡人谁也不认为“睁只眼,闭只眼”的猫头鹰会“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几个曾受永玉影响而爱作画的年轻人还是围着他转,他们哪懂得当时“政治”的厉害,以为就算永玉有错,最坏下场也不过是打烂饭碗,“遣返原籍”,于是前来为永玉壮胆: “不要怕,回来,我们砍柴养你!”可见犯了错误,回到家乡,总会有口饭吃。那一次,永玉与这些人混在一起,闲来无事,还作画相赠,没料到“政治”果然厉害,专政部门很快前来追缴新的“黑画”,几个得画青年就是口硬,咬定没有。其中一个胆小怕事的向公安坦白交代,承认得画,最后几句是:“我家住在小河边,前不久涨大水,我家连一头肥猪都冲走了,哪顾得上画。画,不就一张纸吗,还有一头猪值钱吗?”实际上,画高高藏起,何曾冲走?在北京,永玉画一张小小猫头鹰就会有人偷走告密求赏,相形之下,在家乡安全多了!

我又想到,一个人,在外面混得顺利,有了本事,有了成绩,产生一种回乡建设或向家乡人汇报的愿望,也是人之常情,更是凤凰人的一个传统。当年留学日本的田应昭、田应弼、田星六等人,最后都回到故乡,为湘西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从地方这一传统看来,走南闯北的永玉频频回乡,用自己的手艺、自己的见识、自己的影响为小姑娘“洗脸”,不怕劳神,不怕开罪于人的种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1986年,永玉在意大利开画展,大获成功,得该国授予“总统勋章”一枚,授勋致辞时,永玉首先感谢的是故乡养育之恩。不久,他更是辛辛苦苦、高高兴兴地将在意大利展览过的作品选运一批回乡,在县城中一个小小空坪里拉起绳索,因陋就简,如“文革”时挂大字报般把那些精美之作悬上, “向家乡父老汇报”!

当然,一个人回乡,包括永玉,不会仅仅局限于遭了挫折回来避风,有了成绩回来汇报。

一个人在外奋斗,环境所逼,有时得拉开架势,扮演特定的角色,引出有意或无意的自我放大、自我扭曲而失去“本我”,静夜反思,不免失笑。回到故乡,山川依旧,处处与童年印象和情感相连,且旧日朋友模样虽变,关系却极易在不知不觉问凝定在数十年前,这状态,自然会牵引着自己回到幼年那惹事频繁的顽劣时代,情绪松弛,机心顿消,变得本色可亲。

P35-36

序言

在当今中国,黄永玉先生是一位个性鲜明,才华横溢,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奇才。

值得高兴的是,我与这位艺术奇才不仅同是湖南凤凰县人,而且还同是该县小石城北门内文星街人。这条街长不足百米,十分寂静。说起来也真光荣,清末的“湖南神童”,民国初年当过一阵子国务院总理,后来又创办过北京香山慈幼院的熊希龄先生也出生于这条小街,这位总理家的三间低矮的小小木屋如今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永玉的母亲曾是我们幼稚园的老师,这幼稚园和他家紧紧相邻,我们上学都得从他家门前经过。永玉十四岁外出谋生之前,曾担任过一届文星街小孩们的领导人,据说还很卓越。当地小孩称呼自己这类领导人为“大王”, “大王”的主要任务是领导本街小孩与别街小孩打架骂娘,从中学习勇敢,不怕场合。永玉充当“大王”时我还小,远不够格跟着他“冲锋陷阵”。后来他家老五永前充当“大王”时,我才零星跟过,战绩平平。

也许因为与永玉是同街坊人,加上他又是我的老师的小孩,多了份亲切,因此他的艺术创作总会吸引我的注意。近二十年来,他返乡频繁,我也常去北京,与他接触的机会颇多,每次见面,总很快乐,以至我产生了试写他这个“人”的兴趣。我既想写他成为“人物”时的“那点生活”,“那点琐碎”,更想探求他取得如此这般成功的“必然根由”。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侧重于从永玉独特禀赋与故乡的关系人手,试着破译他成为奇才的根由,当然,这不会是唯一的,但我相信,它是一种不容忽略的、深层次的“必然根由”。

凤凰是大湘西的“首都”

凤凰这座小小的石城,坐落于湘黔边境的万山丛中,如今许多人只知道它是一处旅游胜地,对于这小小石城的过去却知之甚少。其实,清末前后的二百余年间,这里曾是湖南省一个军政特区的首府。它管得宽,今天湘西自治州和怀化地区的全部,邵阳地区的绥宁、城步等共二十余县都属它的辖区。它权力大,这里行政单位名目是个全国不多的“兵备道”,军事上设镇,驻有总兵。它级别高,指的是这里的军政首长,常常是个具有“副省级”头衔的角色。我以为,对凤凰这一军政特区的“首府”,要视之为大湘西的“首都”,才会有助于我们的想象更合乎当年的实际。

这座大湘西的“首都”还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在它充当“首都”的二百余年问,真正应验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谚,直至后百余年才开始大批量地产生人才。武的和文的都有。武的方面,自从田兴恕、刘士奇、张文德、沈毛狗(沈从文祖父沈宏富)等一批农民以镇压“长毛反贼”有功而当上将军后,凤凰出的将军达百余名之多,平均大约每年一个。其中包括了陈渠珍这样的优秀军人。究其原因,本地系军事重镇,又长期推行“屯田养勇”制度,当兵的人多,追求军功的人多,自然当将军的人也会多起来。至于凤凰出文人的情况,它略迟于出武人。不过自光绪末和民国初年出了个熊希龄后,这知名文人的人物链也不曾断过,一个个接踵而来,如田星六、田个石、沈从文,还有当今的永玉都属这人物链上闪亮的一环。

凤凰出文人,这里主要指出艺术家。究其原因,与当地雄奇秀美的山川有关;与清末民初时,当地教育并不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有关。试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地方就办过美术专科学校了,那时全国这样的学校只有几所。不过,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与当地十分特异的地域文化有关,与这文化对一个人的气质影响有关。  我认为,对于一个艺术家的诞生来说,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十分重要,绝对重要,但比起自己青少年时代所处特定文化环境为之孕育起来的特定艺术气质来说,这气质就更为重要,不少情况下,它对于艺术家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或日定调作用。

试想沈从文,二十一二岁跑到北京去,想靠写作谋生和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学历低,平日说自己小学毕业,据永玉所知,仅小学四年级肄业生而已。当时他自学所读的书不多,连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不很了解,但初期从事写作时的短诗与散文,竟然引起林宰平、徐志摩、郁达夫等人的高度赞赏,靠的是什么?我看靠的就是湘西,特别是凤凰文化所赋予他的一份艺术上的灵气。在凤凰,还有一批批“打狗不会崂狗会”的人,他们自己虽不写不画,但鉴赏力却颇不一般,这显然也与当地文化熏染有关。步的左翼文化。青年永玉曾置身于一大批为救亡和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左翼文化人之间,相濡以沫,使他信念上,抱负上均出现了新因素,看问题日益深刻起来,这种种,导致他严于律己,勤于学习,不轻薄,不腐化。后来读书日多,受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精神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受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的影响,狄德罗曾被恩格斯称之为“为真理和正义献出了整个生命”的战士。如受十八世纪英国讽刺小说家菲尔丁影响,菲尔丁长于用讽刺手法揭露贵族和资本家的庸俗和虚伪。再如,十八、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也是他极为喜爱的。西方诸多艺术家思想中尊重人、关怀人的鲜明倾向,被永玉用于与中国古代诸子,特别是楚人重生命、重个性、重自由、“哀民生之多艰”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个人在大动荡时代的观察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一份独有的、具备着广阔历史视野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时基于这种精神,派生了他一种深刻犀利的社会批判眼光。也即他自己说的一种“看透了”的能力。他的作品《人子》、《天问》、《江上》、《永玉三记》、《大话水浒》、《吴世茫论坛》等作品中许多内容,还有部分画跋,都显露着他思想情感透彻深沉的一面。

永玉的通达,反映到为人处世方面,则表现为无论顺逆,他始终守持着一种平民身份,百姓心态,不折不从,坦诚人世。他既无扭捏作态,故作清高的名士气,也无低眉顺眼,讨好卖乖的奴才气,因而给人印象是真实、亲切、好理解、令人放心。正是这份通达,使永玉结交甚广,老的小的、读书的不读书的、在岗的下岗的、有钱的没钱的、有权的无权的、中国的外国的。其问均不乏知心者。特别是在处理艺术家和政治家关系上,他分寸极严,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朋友就是朋友,不涉其他。

通达,只有通达,才能使自己雄强和幽默不陷入小眉小眼的局面。只有通达,生活才能真正快乐,而不只是“节日快乐”、“生日快乐”。

曾有人想摸永玉通达的底线在何处,因而问他: “你怕什么吗?”永玉说过,自己常做梦追鬼,鬼想翻越土墙逃脱,还要赶上去扯他下来,可见他是连鬼都不怕的人。那么,他怕什么呢?永玉答: “只怕历史!”答得响亮,有深度。一个人没有历史感,雄强只会流于莽撞,通达也只会限于浅薄。不过,他一个平头百姓,有多少值得怕历史的?倒是政坛上的、文坛上的,几十年来,不少自以为能扭转乾坤的人反而被乾坤扭转了,由崇高变成了滑稽,有的甚至变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这些人才应该怕历史。永玉所说“只怕历史”,显然更多的是表露了有幸见到历史对那些“庞然大物”如此无情,如此“现世报”而引发的无比开心!

关于永玉和凤凰的关系,我这样一个与他同街坊的人,谈论起来虽然占有了某种方便,但限于知识视野,目前认识到的,主要就是上述一些了。总而言之,从艺术气质上看,故乡赋予他的是一种重情爱美、吐纳百家的楚艺术精神;从性格禀赋上看,故乡赋予他的则是雄强尚义、幽默通达的游侠精神。两者相加,也就是重情爱美、吐纳百家、雄强尚义、幽默通达这十六个字而已。不过,这十六个字,既属他从家乡所得气质禀赋的简要概括,同时也可视为对他作品人品总体特征的一种粗线条的素描。

卑之,无甚高论!作此文章目的之一,还在于抛砖引玉,以利于更多喜爱永玉的人对其奇幻多方,光彩夺目的艺术有个更切实、更深入的理解。

2003年8月6日于凤凰

后记

小城凤凰,出军人,也出文人。年轻人凭着家乡赋予的一份聪明,一份不怕场合,敢于拼斗的精神,背井离乡,走南闯北,在不曾被打死和累死的人中,少数机遇好的,还取得了耀人眼目的成功。虽然,认真了解一下这些人的种种坎坷.实在挣扎得太苦了,不过,总算熬了过来,自己的传奇,为小城争了光、为后辈增添了十足的自信与自豪。对他们,家乡人总怀有一种敬重和感谢之情,我也不例外。

家乡这类文武传奇人物,值得称道者已属不少,永玉算得上其中一个。

近二十余年,与永玉接触机会略多,相处时总很快乐,以至产生了试写他这个人的兴趣。我既想探索他成功的“必然根由”,又想记下他成为“人物”时的“那点生活”,“那点琐碎”。左一篇,右一篇,居然成了一本。

不少朋友议及永玉,对他艺术上的五花八门充满惊异,爱誉之为“鬼才”、“天才”,我在一旁听了也感舒服,不过,总觉得“玄”了点,自己来试着解读,限于学养,无甚高论。好在得高人指点,为此书取了个朴实的名字——《文星街大哥》。

2005年12月28日午于吉首大学图书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8: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