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强强联合之作,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的又一部行为经济学重磅新作,《金融时报》2013年必读十佳商业图书。
??著名营销及销售行为专家孙路弘特别编制《稀缺》测试题,引导读者踏上解决稀缺之路。
??首度提出“带宽=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概念等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美)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强强联合之作,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之后的又一部行为经济学重磅新作,《金融时报》2013年必读十佳商业图书。 ??著名营销及销售行为专家孙路弘特别编制《稀缺》测试题,引导读者踏上解决稀缺之路。 ??首度提出“带宽=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概念等式。 内容推荐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当1元钱的价值在穷人与富人之间产生了巨大差异时,当印度金奈的街头小贩们陷入了无止境的借贷压力时,当每个人都处在多任务处理的“杂耍”状态中时……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是《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作者简介
目录 本书赞誉 《稀缺》测试题 引言?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第一部分?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专注的“得”与管窥的“失” ??资源稀缺换来了专注与回报 ??专注红利 ??管窥 ??管窥所导致的忽视 ??管窥负担 ?第2章?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 ??“噪声”干扰了我们的思想 ??带宽负担1——认知能力 ??带宽负担2——执行控制力 ??收割前后的印度农民 ??其他形式的稀缺 ??稀缺,完全不同于压力和忧虑 ??稀缺让人变笨和更加冲动 第二部分?贫穷和忙碌是如何让“带宽”变窄的 ?第3章?装箱、余闲和权衡式思维 ??权衡式思维 ??余闲 ??穷蜜蜂与富泥蜂 ??余闲心态下的购买行为 ??没有余闲时犯错,后果很严重 ??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第4章?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的道理 ??50美元,在穷人和富人眼中的价值不一 ??知觉的相对性 ??1美元的真正价值 ??识解 ??机会成本 ?第5章?借用与短视 ??管窥与借用 ??《家庭问答》的启示 ??忽视未来 ??无力规划 ?第6章?稀缺陷阱 ??停不下来的杂耍 ??逃离 ??问题的根源 ??余闲,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 ??贫穷始于富足 ??孤独就是社交稀缺 ??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第7章?穷人为什么穷 ??“最后一公里”问题 ??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 ??大脑自由才能成为合格家长 ??穷人缺钱又缺带宽 ??带宽负担导致智力下降 第三部分?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第8章?如何让穷人摆脱贫穷 ??包容穷人的不当行为 ??让“警报”来得更早些 ??节省带宽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带宽可以构建 ??扶贫是个长期项目 ?第9章?如何解决组织中的时间稀缺 ??余闲的重要作用 ??余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45倍!火星探测器的教训 ??用余闲对抗救火陷阱 ??亨利·福特的时间管理智慧 ??“红花”日本料理的启示 ??“舍维斯”的餐桌管理经验 ?第10章?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视野中 ??让“疏忽”等同“默许” ??保持警觉 ??找准关联行动时机 ??节约利用带宽 ??在带宽充裕时行动 ??为带宽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从富足起步 ??以余闲应对突发事件 结语?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试想你正坐在一个距离铁轨很近的办公室里。每小时都会有好几列火车呼啸而过。火车的声音虽然并非震耳欲聋,不会干扰人们之间的对话,也并没有到达打扰工作的程度,但的确会影响工作。就在你想要集中精力做事时,一列火车轰隆地驶过,将你的思路又打断了。干扰本身为时很短,但其影响却很大。你需要时间,才能重新集中注意力,重新整理被打断的思路。更糟糕的是,就在你再次准备做事时,又一列火车驶了过来。 ??纽黑文市(New Haven)的一所学校位于繁忙的铁道旁边。为了评估噪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两位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发现,学校的建筑物只有一面朝向铁道,而这一面教室中的学生就最直接地暴露在了火车的噪声之中,这些学生其他方面则与别的同学无异。调查显示,位于学校两侧教室中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铁道一侧的六年级学生,比安静一侧的同年级学生在学业表现上落后了整整一年。研究结果出来后,市政府为此还专门安装了噪声隔离设备一这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证据。他们发现,在噪声隔离设备安装好之后,学生之间的差距消失了。现在,建筑物两侧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相当。随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显示,噪声会影响专注力和学习成绩。就算噪声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点不足为奇,那么这一负面影响的程度(六年级学生整整落后一年)也会令人感到惊讶。事实上,许多研究都得出了微量干扰即可产生巨大影响的结果,而这一案例只是其中之一。 ??现在,请想象你正坐在一个环境优雅、安静的办公室里工作,没有干扰,也没有火车经过。但你自然也有令自己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凑钱偿还按揭贷款,而且作为一位自由职业者,现在接活越来越难了。虽然你与妻子二人都外出工作,但你只有1/4的时间在赚钱。此时,你坐下来,准备干活。但没过多久,你就开始神游。“要不把家里的第二部车卖掉?我有没有能力再承担一份贷款?”突然之间,本来安静的办公环境也变得不再安静了。这些在思想中轰隆驶过的“火车”,同样实实在在地存在。这些思想噪声以更快的频率造访,来得猝不及防。而且,这些思想中的“火车”还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你拉上车——“要不把家里的第二部车卖掉”这个想法最后发展成了“这样手头能多点现钱,但会让上下班麻烦许多,而且我现在还要多多努力工作赚钱,一定要尽力保住唯一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可能会乘着这些“思想列车”神游很久,才能跳下来,回到最初专注的工作上。虽然办公室看似安静,但却充满了各种干扰。而这些干扰。都来自你思想的深处。 ??这就是稀缺为带宽造成负担的过程。那些干扰我们、占据我们思想的事物,不一定来自外界,反而常常是我们自己产生的,而它们往往比真正的火车更能打乱我们的思绪。思想中轰隆驶过的“火车”,都带有个人特色。关于按揭贷款的想法之所以会挥之不去,是因为这个想法对于当事人来说很重要。该想法并非一次性的干扰,而是当事人非常关注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个想法导致我们产生了管窥心态,所以才称得上是一个干扰。持续的关注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将我们吸入“管子”之内。正如外部噪声会干扰我们进行清晰而有序的思考一样。稀缺也会让我们产生内部干扰。 ??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内部干扰”的概念众所周知。大量研究都记录并证实了“内源性思考”对总体认知能力的深远影响,就连在大脑中重复一连串数字这种小事也被囊括在内。多年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的实验室研究,我们从中也了解到了大脑集中注意力的方式以及被干扰的表现形式。一个主要的区别存在于“自上而下”处理和“自下而上”处理之间:“自上而下”处理指的是思想会对所关注的事物进行有意识的选择;而“自下而上”处理则指的是注意力会被很难为我们所控制的刺激所俘获。在引言部分,有一个例子讲的是与食物有关的词汇能俘获饥饿之人的注意力。我们每个人都对这种感觉再熟悉不过:任何时候,一个快速的动作或突发的声音都能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正在做的事情上吸引开来。一种特别值得注意的分心形式,它并不需要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就会存在。那就是“神游”。P49-51 序言 ??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假如蚂蚁真的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 ??又怎么还有时间去四处野餐呢? ??——玛丽·德雷斯勒(Marie Dressler) ??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女演员 ??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们已经忙碌到了不得不写的程度。塞德希尔一直在向埃尔德抱怨: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能用来做事情的时间又太少。许多事情早就过了原定的截止日期,一直在延期,越来越让人担心:他不得不厚着脸皮去重新安排会议时间;收件箱里堆满了等待处理的邮件;很久没有打电话问候母亲了,他甚至都能想象到她老人家那伤心失落的样子;车子也早就过了年检期限。而且,事态还越拖越严重:转趟飞机就能去参加的那场会议,6个月前还令他很兴奋,而现在却让他兴趣全无。拖延,已经演变成了恶性循环,烦心事儿层出不穷。现在又多了一件,那就是去给年检过期的车子重新办理登记手续。而因为迟发了一封邮件,就导致整个项目的前进方向发生了错误,若想让它回到正轨,又要去做更多的工作。最后,日常生活中应做而未做的事情正渐渐堆积成山,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对于埃尔德来说,他完全没有因时间太少而一筹莫展的经历。对于受此困扰的塞德希尔来说,这种状况虽然令自己有些不知所措,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制订了一个走出困境的计划。首先,他要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以前积压下来的事情优先去做,而新找上门的事情则一概拒之门外——他要对所有的新要求说“不”。他决定要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之前的未竟之事,以避免拖延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他预期自己的辛劳一定能获得成效:未竟事项的数量会减少到易于管理的程度。只有这样,他才会考虑接手新事项。而且,从今往后,他要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去做事——在点头答应之前,一定要反复斟酌才行。虽然这样做并不容易,但却很有必要。 ??计划终于制订出来了,塞德希尔感觉很满意。这是自然。就像伏尔泰很久之前说过的那样,“幻觉是所有乐趣之首”。 ??一星期之后,塞德希尔又打来电话:“我的两位同事正在构思一部关于美国低收入人群的著作。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应该贡献一章内容。”据埃尔德回忆,塞德希尔当时的语气里完全没有一丝讽刺的意味。显然,“贡献一章内容”这个机会太过宝贵,不容错过。我们自然应承了下来。但也不出所料,应承下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我们写得匆匆忙忙,还拖了很久的稿。而令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个错误犯得很值得。因为正是这个错误,为我们创造了意想不到的机会,并最终催生了本书。现摘录两段关于那一章内容的背景说明: ??肖恩在克利夫兰工作,是一位办公室经理。他正因财务状况青黄不接而苦恼:几份账单还等着他去还;信用卡又刷爆了;好不容易等到发工资,没想到一下子就花了个精光。境况正如他所说的:“月末总是没钱花。”有一天,他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账户余额,忘记还有一笔22美元的支出,结果开出去的支票就被退了回来。那时,连电话铃响都会令他紧张,因为很有可能是某位债主“提醒”他又要还钱了。缺钱的日子着实不好过。有时和朋友聚餐,他只能拿出比别人少的份子钱。朋友们都能体谅他的难处,但这样的情形实在令他汗颜。 ??而且从短期来看,这种处境也不会有所改变。5个月前,他刚赊账买下了一部前半年无须付款的蓝光影碟播放机,令他头疼的是,等到下个月,自己该拿什么去支付这笔额外的账单?为了还清过去欠下的债务,他已经搭上了越来越多的钱——被退回的支票要收取一笔可观的透支费;迟还的账单还要附上滞纳金。肖恩深陷于债务泥潭中,无力自拔。 ??肖恩就像许多与他有着相同处境的人一样,从许多地方得到了理财建议,而这些建议都大同小异: ??不要再越陷越深了。不要再借贷了。节约开支,能省则省。有些支出实在难以放弃,但你还是要想办法学会忍痛割爱。尽快还清以前欠下的债务。最终,在没有新债务的情况下,你的财务状况才会出现好转。达到这一目标之后,你还要继续保持警惕,谨防重蹈覆辙。支出和借贷时,请三思而后行。不要考虑那些买不起的奢侈品。如果你不得不借贷,那么就一定要搞清楚还债所要付出的代价。 ??对于肖恩来说,这些建议中看不中用。抵制诱惑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而抵制所有诱惑则更是难上加难——他觊觎已久的皮夹克,现在终于打出了千载难逢的优惠价;女儿的生日快到了,用廉价礼物搪塞过去,似乎又不太合适。超支的方面太多了。最后,肖恩再一次掉进了债务深渊。 ??显而易见,塞德希尔和肖恩的行为存在着相似之处:截止日期之前未完成的工作,就像逾期没还的账单一样;约了又约的会议(草率地答应下来,又没时间履行约定),就像被退回来的支票一样(草率地花了钱,又没钱还账)。你越是忙碌,就越需要拒绝他人的请求;你的债务越多,就越需要不出去购物。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看似合理,但实践起来却颇有难度。一旦你放松了警惕,稍微一点有关时间或金钱的诱惑就会让你陷得更深。后来,肖恩的债务越欠越多,而塞德希尔应承下来的工作也越积越多。 ??上述两种看似无关的情况竟会如此相似,倒是令人多少有些意外。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时间管理与金钱管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而且,时间管理上的失败,与金钱管理上的失败,两者所造成的后果也各不相同——拙劣的时间管理会令人陷入难堪的境地,以致很难取得理想的工作成效;而拙劣的金钱管理则会导致更多的债务,甚至遭遇物品被没收或被赶出出租屋的厄运。另外,两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也不同——对于日理万机的专业人士来说,错过工作上的截止日期是一回事;而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没钱还债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这两种情况的周遭环境不同,主人公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就连他们心中的愿望也各不相同。但尽管有诸多不同之处,两类人最终的行事方式却非常相似。 ??塞德希尔和肖恩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感受到了稀缺所造成的影响。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塞德希尔感觉心烦意乱,觉得自己的时间太少,而要去做的事情又太多;肖恩感觉手头拮据,有永远都还不完的账单。这一点相似之处,是否可以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稀缺”就是导致塞德希尔和肖恩有如此相似行事方式的根源?找出稀缺的内在通用逻辑,有着很大的意义。稀缺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远远超越了上面事例中的个人范畴。 ??举例来说,失业问题同时也是资金稀缺的问题——如果你丢了工作,那么你的家中就会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因为收入太少,你也就没办法支付住房的按揭贷款、车子的分期付款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开销;日渐增多的社交孤立问题——“独自打保龄球”,也是社交稀缺、人际交往纽带缺乏的一种表现形式;坚持节食的人就需要面对饥饿的挑战,面对热量减少或稀缺的挑战;而世界贫困问题,也就是世界各地大量人口每天只能靠一两美元勉强度日的问题,则是另一种资金稀缺的表现形式。不过,贫困与失业不同,后者导致的囊中羞涩事发突然,可以通过寻找新工作来解决,而前者则意味着持久的拮据与艰难。 ??稀缺,不仅仅是塞德希尔和肖恩所面临问题的共同点。在现今诸多的社会问题中,我们都能看到稀缺的存在。这些社会问题发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中,但都逃不开稀缺的范畴。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关于稀缺的通用逻辑,在各种背景中与各种环境下都适用呢?我们必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我们已经忙碌到了不得不这样做的地步。 ??稀缺俘获大脑 ??对稀缺的兴趣,让我们了解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一个研究项目。当时的研究者并不认为他们是在研究稀缺问题,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研究的问题正是稀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饥饿。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盟军遇到了一个麻烦。在进入德军占领区后,他们发现生活在那里的大多数人都处于饥饿的边缘。不过,真正的麻烦不在于食物的短缺,因为美军和英军拥有充足的食物供给,完全可以养活那里的战犯和平民。而问题是,要为他们提供食物却颇具技术含量:面对这些长期处在饥饿边缘的人们,应该怎样开始为他们提供食物?应不应该每次都给他们一顿饱饭?能不能让他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还是应该开始时少给一点,然后慢慢地增加分量?若想挽救他们,什么做法才是最安全的???面对这些问题,专家们当时并没有给出妥善的解决办法。为了找到答案,明尼苏达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做了一项实验。为了搞清楚应该如何为人们提供食物,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到饥饿。 ??稀缺实验室 ??实验招募了一批身体健康的男性志愿者。在受控环境下,研究人员们为志愿者们提供的食物一直在减量。这些食物的热量仅够维持生命,不过还不至于对志愿者们的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这一阶段持续了几个月时间。随后,真正的实验开始了:研究人员开始观察志愿者们的身体会对不同的食物供给量产生怎样的反应。作为这一实验的研究对象,他们实在不轻松,但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去前线奋勇杀敌的人们,即使对这样的实验颇有微词,也只能安守本分,敢怒而不敢言。 ??参与研究的36位志愿者生活在集体宿舍中,接受严格的监控,每个行为都会被研究人员观察和记录下来。虽然研究人员最关心的是食物供给量的问题,但他们也对饥饿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观测。研究人员发现,长期挨饿的人,从体型上就能看出来:实验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臀部脂肪会大大减少,以至于坐着都会感觉到疼痛,他们不得不垫上坐垫。另外,实际的体重减轻情况,则因水肿而难以进行估算,有人还曾因为饥饿而在体内额外累积了多达6千克重的液体。研究对象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减缓了40%。他们开始感觉到有气无力,缺乏耐性。一位实验对象说:“在淋浴头下洗头时,我感觉到手臂瘫软。仅是洗头这一件事情,就令我的双臂疲劳到了极点。” ??饥饿不仅让志愿者们的身体变得虚弱,而且还让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萝赛(Sharman Apt Russell)在其著作《饥饿》(Hunger)一书中讲述了午餐时的一个场景: ??如果服务速度很慢,排队等候取餐的人就会急不可耐。他们对食物的占有欲很强。有些人甚至会用胳膊环住餐盘,以保护盘中的食物。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十分安静,专心致志地进餐……本来不爱吃某些食物的人,现在也不挑剔了。他们会将所有食物都吃个精光,之后还会将盘子舔一遍。 ??挨饿的人,想必会有上述表现。而与此同时,这些人也出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精神变化: ??人们开始迷上菜谱和当地餐厅的菜单。有些人甚至会用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对两份报纸上水果蔬菜的价格进行对比。有些人开始产生进入农业领域的打算:他们梦想着去开餐厅,从此开启一番新事业……他们丧失了攻克学术挑战的斗志,而对菜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在看电影时,只有与食物有关的情节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 ??从某种角度来看,本书所要表达的观点十分简单。稀缺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点点好处:我们能够在应对迫切需求时。做得更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这一观点不仅有助于对稀缺塑造行为的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并对我们应如何对自身的稀缺状态进行管理这个问题提供新答案。 ??正在发展中的稀缺科学 ??稀缺是一门“正在形成中的科学”。这门科学旨在揭示稀缺的心理学基础。并利用这一知识去解释各式各样的社会现象和行为方式。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以原创研究为依托。这些研究开展于各种不同的环境,有大学实验室、购物中心,还有火车站等。从新泽西的施粥厨房到印度的甘蔗田,我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同时,我们也从这一新型假设的角度出发,回顾了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譬如前面讲过的饥饿研究),并以前人始料未及的方式去加以理解。我们利用这些成果,构建起了一个个案例,以作为新观点的论据支持。 ??在一个全新领域进行研究的优势之一就是,既可以与专家展开讨论,也可以将看法展示给非专业人士。由于我们的观点建立在一系列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认知科学到发展经济学等,因此很少有人是横贯全部这些领域的通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书的内容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新鲜的。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已经努力将整本著作设计得深入浅出。同时,书中也包罗了大量的小故事、小段子。虽然这些故事和段子不能作为严谨事实证据的替代品,但却可以让一些概念变得更加直观,令一些思想变得更加生动。最终,我们的观点是否能站得住脚,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还得依赖于我们所列举出的那些事实论据。 ??本书并非一锤定音之作,而是用一种全新的观点去审视一个古老的问题——它值得我们用严肃的态度去细细品味。每当出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时,就会从中衍生出新的含义,从中解析出新的影响力,从中发展出新的成果。还有太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完成,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就是一份邀请,请你坐到影院的首排,来欣赏这部发现之旅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后记 ??稀缺和理性经济人是传统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假设:资源是稀缺而有限的;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本书的观点总结为一句话,正是对这两大基本假设的一次重新审视——过度的稀缺会导致人的非理性,从而进一步加剧这种稀缺。再深究下去,这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经济学两大假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呢? ??人的“有限理性”理论早在20世纪兴起的行为经济学中就已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应用。而《稀缺》一书的许多观点和案例也可以看作行为经济学的一种应用:缺钱(或时间)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让人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变得更缺钱(或时间)。既然我们知道这个规律,何不针对性地设计制度,来防止人们继续犯错呢?例如,将“每个人一生中只能享受5年福利救济”的政策改为“每个人一生中只能享受6年救济,其中每年里能享受8个月”。再如,从手术室资源严重不足的医院里再辟出一间手术室,不安排计划内手术。站在完全理性的假设角度,这些举措都是低效且不合理的,但如果将稀缺对人的心理影响考虑在内,这些做法却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不仅如此,本书的观点和案例还能扭转人们对“穷人”的一些偏见。穷人之所以会长期贫困,不一定是由于智力或努力程度的问题,而有可能是稀缺造成的恶性循环。这在当前强调消除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中国,也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最后,还要感谢康洁、王晓明、张晓英、张萌、张翰、魏宁、李维、赵晓光、魏雯雯和王朝阳对我们的帮助。对于译者而言,时间与金钱的稀缺状态一时难以改变,幸而还有友谊的富足,一路支撑着我们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 书评(媒体评论) ??《稀缺》是行为经济学领域一部了不起的新作。经济学家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沙菲尔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发现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一本《稀缺》,会让忙碌的人警醒,贫穷的人振作。物随心转,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 ??——彭凯平 清华大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 ??把“稀缺”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这真是一个奇妙且深刻的视角。正如本书的两位作者所说,稀缺会俘获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资源的稀缺,而是俘获我们大脑的稀缺心态。我想,这个结论对所有读者都将是一个终身受用的告诫。 ??——叶航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没有什么就嚷嚷什么,越没有就越嚷嚷,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现象。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桑和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将我们的直观感受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提出了稀缺会导致认知障碍的观点。他们的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如果你想要什么,不要等急需的时候才去要,而要提前积累。 ??——李淼 物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 ??为什么穷人会更穷富人会更富,拖延症的患者永远没时间?针对这一现象,社会学家称之为马太效应,经济学家称之为稀缺现象,但是所有这些说法都不如心理学的解释来得妙趣横生又直指人心,让人时常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为什么稀缺的心态让我们无法摆脱稀缺?因为处于稀缺中的人们,其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导致其行为习惯于应付匮乏。个人如何摆脱财务困境,组织如何重获时间,社会如何帮助穷人?《稀缺》以独特的行为经济学视角,不仅从理论上开创性地分析,而且提供了大量心理与社会实验小案例,有力地支撑了摆脱稀缺之道。 ??——周健工 福布斯中文网总编辑 ??天底下只有四种事:重要且急迫的、不重要且不急迫的、不重要但急迫的、重要但不急迫的。人们不大会在前两者上犯错误,但经常会在后两者上犯错误:被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占去有限的注意力“带宽”,而忽视了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读完《稀缺》后就可以避免这个错误。 ??——王烁 财新传媒主编 ??我们的肉身刚刚步入富足时代,但我们的精神还滞留在稀缺的恐惧之中。穷人思维,植根于人类的基因。率先用理性击碎它的人,也将率先获得身与灵的富足。 ??——罗振宇《罗辑思维》主讲人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是著名经济学家,埃尔德·沙菲尔是著名心理学家,《稀缺》就是他们强强联合的佳作。他们将科学的严谨和人文的独到巧妙地融为一体。在《稀缺》一书里,直觉与理性实现了完美契合,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丹尼尔·卡尼曼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