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晔著的《郑律成(大师的智慧)》是郑律成的传记。
郑律成(1914.8.13-1976.12.7),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后加入中国国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其作品耳熟能详,被广为传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
中国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在《作曲家郑律成》序言中写道:“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郑律成(大师的智慧)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蒋晔 |
出版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蒋晔著的《郑律成(大师的智慧)》是郑律成的传记。 郑律成(1914.8.13-1976.12.7),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后加入中国国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其作品耳熟能详,被广为传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 中国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在《作曲家郑律成》序言中写道:“他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的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内容推荐 郑律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作曲者。郑律成先生出生于朝鲜,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这本蒋晔著的《郑律成(大师的智慧)》着重介绍了郑律成先生在朝鲜出生、成长,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斗争,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国革命建设,逐步成为中华杰出人物的历程。 目录 音律天成 郑律成小传 郑律成的故事 叫我如何不想他 ——郑律成先生的人生对我的启发 试读章节 郑律成的父亲郑海业,是数百年来世世代代定居光州的土著民的后裔,他十分憎恨贵族阶级,认为正是这帮游手好闲的家伙,把一个国家糟蹋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崔氏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的思想,于是就将自己的四女儿崔泳温嫁给了郑海业。郑海业向岳父学习汉学,数年间不仅通读了“四书五经”,而且酷爱书法,他也兼通韩医,为家乡人治病。 郑海业婚后,为生活所迫租种地主的几分地,但因人口不断增加,收入微薄,家境越发贫困。加上封建王朝日趋崩溃,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全部吞并了朝鲜,日本人像海潮般涌入朝鲜半岛,横冲直撞,耀武扬威。郑海业居住的村子里也驻进了日本人的守备队。有一天,正当郑海业走过街头的时候,几个日本人突然跑来挡住他的去路,用他听不懂的话语吵闹纠缠,并用指尖碰碰郑海业头顶上的发髻,轻蔑地发问:“这是什么呀?”郑海业怒不可遏,大声呵斥道:“你们这帮不知人伦、颠倒老少的恶鬼,野蛮到不知羞耻二字!竟胆敢摸我的发髻!” 他回到家门口,让夫人打来一盆水,再买一些酒。接着,他用镰刀割掉发髻远远扔去,然后痛饮从未喝过的白酒,并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苍天无眼哪!国家亡灭,倭寇侵入,连父母赋予的神圣发髻都要受辱,这是什么世道啊!”村民们见了,也跟着流泪不止,痛叹亡国的命运。 当时,朝鲜许多爱国之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在国内外展开了直接或间接的抗日斗争。郑海业用镰刀割去发髻后,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此,他开始积极参加朝鲜独立革命运动,他的子女都和他一样,参加了这场独立运动,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郑海业为了抗日救国,经过重重难关,终于来到了中国的上海。当时大韩临时政府刚刚在上海成立,郑海业在这里看到,所谓大韩临时政府,不过是利欲熏心的一群政客,挂着爱国的招牌玩弄权术,搞明争暗斗,这与郑海业的爱国精神完全是两码事。他在失望之余,重新返回韩国光州家乡,他在远离光州四十余里的一个荒无人烟的穷山沟,搭起窝棚,白天黑夜拼命垦荒,终于开出几亩荒地。父亲的这一段经历,对郑律成到达中国上海参加抗日爱国斗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郑海业、崔泳温结婚后,育有五男五女,不幸五个夭折,只余下四男一女,郑律成是最小的一个,他原名郑富恩,又名龟模。到中国后为躲避日本人的追捕,又曾更名为刘大振、黄青海、金中民,直到最后定名为郑律成。郑海业富有民族气节,不许自己的孩子进日本人办的官立学校,去接受奴化教育。他省吃俭用把几个孩子全都送进了私立学校。 郑律成的三个哥哥都参加了朝鲜和中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大哥郑孝龙(比郑律成大20多岁)、二哥郑仁济都参加过1919年3月1日朝鲜独立革命运动。这次独立运动,遭到日本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许多朝鲜的爱国者不得不逃到中国的东北和关内来避难。郑律成的大哥和二哥也因此来到了中国,后来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大哥和二哥都是中共党员,这一点对郑律成后来奔赴延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影响很大。大哥从中国秘密回到朝鲜搞革命运动,不幸被捕,被日本侵略者关押达八九年之久,于1934年病故。二哥来到中国后,即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中任中校参谋,后在北伐战争中牺牲。 P5-7 序言 序言 五十知天命 本丛书能够得以和读者见面,不能不提到李世琦兄。世琦兄是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老同学,他因知我、又知河北人民出版社,所以,在他的努力下,开辟了《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这一图书系列。正如他的预测,该丛书已出版的10册,得到大家的厚爱,竞连续获奖,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双丰收。这都是我兄世琦的功劳! 这套丛书引起了同在河北人民出版社工作的贺秀红女士的高度关注,在世琦兄引荐下,我得以幸会小贺。多次交流,使我深知小贺热爱此丛书之原因,她心目中所追求的那种生活状态,正需要大师的智慧所指引,她要在编辑此丛书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觉悟,并把大师的智慧,去利益众生。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世琦兄和小贺共同努力下。出版社的诸位高层领导,均大力支持这个《大师的智慧》丛书,希望在更高层面上进行策划、设计与出版,并作出重要批示。这一情景,使我在今年知天命之年到来之时,更加明白了“天命”两字的深刻含义。 “人的命,天注定”、“天命不可违”,是两句一俗一雅的古语,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何谓“天命”?规律也。 我从1994年开始访问中华文化名人,至今已近20年。从当年的全国非常少见的、带有系列性的、在报纸发表的“独”家访谈,到现在的各家报社、杂志、电视、网络,都特别重视“大师的智慧”,此乃“天命”也。众人需要智慧,时代需要智慧。人类失去智慧,世界将会怎样?肯定是毁灭。作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如果没有一点人生智慧,你肯定到处碰壁,一事无成。为了人生的幸福,去寻找智慧吧!大智慧,便是“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知“天人合一”的关系。在“天人”之间,真正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人在大自然这个世界、宇宙里,最根本的是要“顺其自然”,而不可能“人定胜天”。“人定胜天”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 在大自然里,矿物、植物、动物,千奇百怪,丰富多彩。在动物中,人又是其中之一,形形色色,各种各样。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造化,你想把这种造化,搞一次“同化”,那是不可能的,这种要“同化”的思维、行动,其方向就是错误的,下再大的力气,也是无用功。理解了“顺其自然”,便会敬畏大自然,便会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尊重世界的多元化,尊重文化上的差异,以“兼和”为哲学基础,去为人类造福。 “兼和”者,兼容众异、得其平衡。对“众异”进行“兼容”,其目的是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用毕生精力所总结出来的“兼和”思想,在将来日益显耀。我通过他的弟子、清华大学教授刘鄂培先生,才知其如此重要,便写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摩崖石刻的碑文之中,被国家所确认。“知天命”者,“兼和”也。 “天命不可违”,即是:“兼和不可违”。“人的命,天注定”,即是:“人的命,兼和来注定”。你拥有多少“兼和”思想,你的“命”就“注定”了多少。 我近20年所访问的文化大家,其智慧,可用很多精彩的语言来表达,但归根结底是两个字:“兼和”。这便是大道至简。 蒋晔 写于北京颐和山庄紫霄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