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那个小伙子感觉怎么样。”老妇人把目光从窗外慢悠悠落下的雪花上收回来,微笑着对窝在对面沙发里的孙女说道。
“他挺好的啊,帅气又很聪明。”十六岁的玛丽抱着膝。她青蓝的双眼虽然对着奶奶,却迷离得像是在看着数里之外的一个大男孩。
“如果你喜欢他,就大胆地和他接触吧,告诉他你的感受,也许你们会有一段好的感情。”老妇人说。她的语调软绵绵的,像大地上慢慢落下的雪。
“感情……”玛丽一字一顿地吐出这个词,思绪飘着。
“奶奶,”她突然说,“可以给我讲讲你的感情经历吗?”
“感情经历吗?”老妇人说着,微笑,“那可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呢。”
“那可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呢。”
“当橘黄色的太阳光芒逐渐消失在远方的山脉时,本赤着脚,从一棵棵光滑笔直的树后走出。他看见一个小女孩站在路边。风把她的头发和裙摆吹得不断抖动。当他从女孩身边走过的时候,他放低了呼吸,走得轻巧。”
“夏天的下午,本第一次遇到我的时刻,这些年在我的心中被无比清晰地刻画出来,也会铭记下去。”……
我有一个从十三岁就相识的朋友。他叫本,有着健硕而颀长的身材。他的头发总是被梳在两边。他喜欢嚼口香糖。我们一直都是好朋友,两小无猜。
我还记得他告诉我他要离开的那天。
光线糊住了我的眼睛,我听见头上有啪啪的清脆响声。我努力睁开眼。太阳已经照亮了卧室里几乎每一个角落。一颗又一颗小石子撞击在窗上。投掷者很是小心。石子轻轻地撞击,不会刮花我的玻璃窗。
“嘿,本。别扔,我醒啦!”我把窗子推开一条小缝——这样石头就不会砸在我的脸上了——对着窗子下面的男孩喊道。
“简妮。”本仰起头看我。他嚼着口香糖,咧着嘴,眼睛眯成一个好看的弧度:“下来吧,我昨天就把草坪修剪完了。今天可以一起出去走走。”
“我还要洗漱,你会等我的,对吗?”
“当然,我就在这里等你。”我看见本金得有些发白的头发从前额披散在脸颊上。
我合上窗。当我在浴室的镜子里看到自己金黄的头发和丰满的身材时,我心里忽地有了一种被幸福填得满满的充实感。
“这会是美好的一天。”我对着自己说,“美好的一天。”
我离开家,向本走去。他就倚坐在我家的草坪白色木栏上。
“要口香糖吗?”他掏出一盒Dubble Bubble,扔给我。
“当然。”我拿出一粒,把剩下的还给他。
我们走向田野,就像我们往常做的那样。
在汤姆叔叔的农场后面,是一大片草地。不是牧场里那种矮矮的草,而是小腿高,淡褐色,带有穗子的草。它们并不浓密,所以时常可以在其中找到夹杂着的紫色矢车菊。本总是会找出最完整鲜嫩的一朵,别在我的耳朵上。那时候我可以感到他呼出的气息。没有味道,只是湿湿热热的,但是又像有着一种奇特的香味,让我心醉。
我们走到那处向着牧场的小坡上。本把他的外套扔在地上,阻隔露水。我们坐了下来。
我们靠得很近,我的肩膀挨着他健壮的上臂。
我看着远处的汤姆的马。它们低着头,像是在吃草,尾巴不时地摆动一下。除了它们,我眼中唯一在动的就是天上的白云。
“简妮。”我听见本在叫我,扭回头看着他。
坚挺的鼻子,深邃的双眼。即使我在过去的三年里几乎每周都能看到它们,可我也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厌倦。
“简妮,你昨晚睡得如何?”他顿了一顿,才说道。
“睡得很好。”我觉得自己可能有些脸红。昨夜睡觉前不自主地想到他,很快地就入眠了,安稳地睡到今天早晨。
“但是我睡得不是很好。”他揉了揉鼻子,“我睡不着。”
“怎么了吗?”我眨着眼。我想我当时看起来一定是有些迷糊的样子。以至于本看着我有那么一小会儿没说话。
“我要走了,简妮。”我敏感地察觉到本微微抿了抿嘴唇。
我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于是我问道:“什么?”
“我的爸爸要去多伦多了,他的朋友在那里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公司很大,可以给爸爸很多薪水,我们要在那里定居。”本看向身侧没有我的草地。
感到心里有些酸涩。我也不知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只是感到鼻子有些酸,恍惚了一下。我皱皱鼻子,问:“你还回来吗?”
本摇摇头:“车程太远了,也许一年才能回来一次。”
我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我用舌头紧紧抵着上颚,试图忍住泪水,做着最后的努力:“你会记得我吗?”我想我的声音一定带了哭腔。
“会的,我会一直记得你的。”
本回答得坚定而有力,就像他一直以来的样子。
还记得一年前的深秋。我们在河边散步,风吹飞了我的绒帽。帽子落在河里往下漂。
“那帽子对你重要吗?”本当时这样问我。我着急地点头。那时我的眼眶蓄满了泪水。于是我看见本踩掉鞋子,跳进河里,飞快地打着水。P2-4
真正地认识熊轲,是在办公室看了他的书稿,并和他有过几次深入地交流之后。这个少年的儒雅清秀的外形、矜持沉稳的性格与敏感善思的才情,让我对脸上还留有稚气的少年着实“另眼”了一回。
熊轲只身来出版社谈《少年的脸谱》这本书的出版意向,沟通的环节细微而生动,显现了一个少年智慧与可贵的独立性。十六岁是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年龄,在国人的眼中,依然是一个孩子,一个正在埋读教科书,紧张备战高考,无关任何世态人情的中学生。
但熊轲显然做了另类,做过初中校刊主编的他,在攻读学业之外,牵手缪斯,点燃躁动不息的青春之火,远航于文学的海洋。与其他少年作家相比,熊轲的特点是,小小的少年就有着广泛的知识面与在外独自漂游求学的丰富阅历。他在多伦多留学的高中兼做了许多事务,既任低年级宿舍监护人、高年级宿舍层长;又任食物募捐协会会长、爱丁堡公爵奖申请会会长;还是羽毛球队队员。在国外积极参与改建当地的儿童中心,为经济困难的国内初中生募集善款,组织华人中学生社团,以及先后两次前往湖南贫穷地区支教,这些经历,不仅拓展了他的视野,人生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熊轲七岁就开始给自己讲故事,十二岁时正式接触写作,十三岁就独自一人拿着写了一半的稿子去找出版社寻求出版。虽然那次出书的计划成了一个少年文学之舟初航的搁浅,却更坚定了他写作的意志与凸显了他的个性气质。
从二○○九年到二○一四年的五年间,他断断续续地写着自己心中的故事,如一个心灵孤独的歌手,自弹自唱一个少年心中的快乐与忧思,虽听者寥寥,但对于这些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描绘,他都当成自己的心灵浏览器里梦幻与现实并存的青春备份。
这部《少年的脸谱》是熊轲从二○一二年开始创作,两年多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他的六篇小说。
《木人偶》是作者初到加拿大时写的,故事的灵感是在他军训时看到一篇田野的时候突然产生的。这篇小说描写的是西方社会两代人(奶奶和孙女)的爱情故事。奶奶成长于乡下,青梅竹马的男友因为家庭原因要去大城市读书,两人的感情渐渐疏远。两人的后代却相遇于城市中,孙女喜欢上那人的孙子,两人认识了,整个故事情节充满戏剧色彩,反映了西方社会两代人不同的爱情观。
《新写娇娜》的创作冲动来源于一次他在智利徒步登山活动,长时间的山道负重徒步,让作者肉体疲苦的同时又让精神得以释放,让作者有了将古代民间故事改写给现代人看的冲动。这篇小说脱胎于中国古代小说《聊斋志异》里的《娇娜》,他原本打算原汁原味地将这个古代故事放到现代社会的背景下重写。但不知不觉加入了大量的个人感情,添加了一些作者自己幻想的情节,完完全全改变了最后的剧情。这个故事可以清晰地让我们看到他和蒲松龄隔着时空,对一个故事的不同解构,这也正是这篇作品的新颖之处。
《留学手记》的故事主要基于作者与朋友的真实经历。他们在异国他乡不断探索外在世界,认识不同的人,讲述自己的成长经验,展现了少年内心真正的想法与情感冲动。故事前部分重写事,后部分主要写感想,这些都是作者真实生活的情感符号,没有添加任何主线之外的情节来丰富剧情。
《这悲惨的世界》写的是一群人被投入《麦克白》的世界。主角是追随和自己冷战的女友而来,投入了三女巫之一的身体内(故事里称为巫师)。费尽心思找到了女友的他却发现女友的精神投入男人的体内。他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于是一直不愿相认。结果两人却被卷入权力斗争中,结局是女友回到了现实世界,他却永远留在了《麦克白》里。故事背景完全沿用《麦克白》的剧情,有少许对白也沿用了原话。故事的主题却是在写《麦克白》主要故事线之外,是作者幻想出的故事剧情。
《一起搭档的日子》是一个相当私人化的故事,也是完全基于作者和一些朋友之间经历过的真实故事,一些角色也被作者赋予了某种期待和幻想的特质。一个留学生社团里的几个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个性,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不出彩又不平淡的故事,都是年轻人之间的事情,写作重点在于突出角色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日子的怀念。
《记一门春水》是作者在出国之前的暑假所写的故事,是六个故事中最早,也是结构最完整的一篇原创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幻想的世界里,世界里的人有中国古代传说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修真能力,还有着各种各样的异族传说。故事男主角的母亲是被称为“胡”的异族,在主角年幼的时候被捕,沦为两个国家争斗的武器。男主角逃出生天以后来到故事的发生地,长大成人。男主角邂逅了家境殷实的女主角,两人之间生起朦胧的男女情愫。男主角的身份被人暗中识破,被人利用成为国家之间政治斗争的工具。最后死于非命,死前对曾经与女主角一起的幸福生活怀念不已。这个故事作者试图写出一种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于是自己编造了些故事中的书籍和典故。笔风与《木人偶》相比完全不一样,一个东方古典的表达,一个西方现代的展现。
熊轲的这本小说集的出版,只是他文学之旅一个开始。在这些作品中,他写作技巧的相对稚嫩与思想的相对成熟成了鲜明的对比,又让人为之惊叹地组合在一起。对于十六岁的少年来说,文学之路还很漫长,既充满了期待,又蕴含着艰辛。这不仅仅是人生的历练、知识层面的展示,更是灵魂深处一个伟大信仰的复活。或许写作只是熊轲生活的一部分,但我相信这部分必将是他终身坚守的闪耀着光芒的精神家园。无论是他写完的,还是他写完没有拿到台前,甚至半途搁笔、还在构思的故事,这些都是他在记述着自己的梦,正如本集中从一个或者几个片段衍生而成的一个个完整的故事那样,既是对他写作力的考验,也是对他所要表达的感情品读。 世间万事万物万象皆因因缘合和而生且发展变化的,熊轲的文学之缘也是如此。每次生命的漂泊与际遇都将会是一场美丽的意外,让他体验着写作的快意与责任。
文学漫旅,祝福熊轲!
《少年的脸谱--留加中学生熊轲小说选》(作者:熊轲)集包含了六个故事。其中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独立性强的西方言情故事《木人偶》,东方古典幻想故事《记一门春水》,以及主题性强的《这悲剧的世界》(改编自《麦克白》),《新说娇娜》(改编自《聊斋志异》之《娇娜》),描述高中生创业的自传性故事《一起搭档的日子》,以及描述新留学生在加拿大私立贵族高中生活的《留学手记》。
这部《少年的脸谱--留加中学生熊轲小说选》是熊轲从二○一二年开始创作,两年多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他的六篇小说。其中《留学手记》与《一起搭档的日子》主要描述留学生活的适应阶段以及国外留学生比之国内的不同生活。《这悲剧的世界》与《新说娇娜》改编自16世纪东西两位大家——蒲松龄及莎士比亚的作品。另两个短篇故事风格迥异,文笔独特,针对不同文化的中学生人群皆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