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迟文集(第9卷江南小镇上)(精)
分类
作者 徐迟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徐迟以及他这一代作家,是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战争、革命、和平、建设、动荡、浩劫、反思、改革开放……《徐迟文集(第9卷江南小镇上)(精)》虽然没有写完徐迟的一生,但内容足够厚重,足以反应中国最苦难的半个世纪中,一个知识分子不平凡的波折命运。

内容推荐

徐迟编著的《徐迟文集(第9卷江南小镇上)(精)》共分为六章,本册是介绍了前四部分,本书以每八年为分水岭:第一部写了1914—1922的八年,他的家乡南浔,他的父亲毁家办学,他的童年;第二部写了1923—1930的八年,父亲病故后他艰辛而孜孜求学的少年时光;第三部1931—1938的八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如何一腔热血,终于报国无门,转而读大学,接触到西方文学和音乐,写诗,恋爱,结识戴望舒、鸥外鸥等诗人,找到最心爱的女子结婚,直至抗战爆发,是他纯情浪漫的一段青春岁月;第四部1938—1946的八年,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一部,也可以说,抗战的八年是徐迟一生中最重要的八年,经历太多,值得书写的太多。在香港结识乔冠华以及冯亦代、袁水拍等文化界人士,在重庆更是极为活跃,在周恩来因病住院时日日陪护,抗战胜利毛泽东到重庆时被个别接见,与当时在重庆的文学艺术家们日常相处……

目录

第一部(1914—1922)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三部(193l—1938)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四部(1938—1946)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试读章节

一八五七年初夏,有一个英国丝商,旅行到杭嘉湖平原。他乘坐着一条华丽的丝网船,在陈设讲究的船舱里。船摇曳在江南运河的柔和水波上。他的目的地是湖州府的南浔镇。它在这世界的东方,是一个巨大的丝市。

(那时我还不知在哪里呢。那还是我曾祖父的时代。)

在经过平望的莺脰湖时,这丝商感到他四周的风景之美,真不亚于杭州的西湖。他沿着太湖的一系列出水口的河塘前进,而懂得了这地区为何如此之富饶。他看到两岸都种植着茂密的桑树,而在较低的水田里生长着大面积的水稻。当地人在桑园地和水稻田里,唱着欢快的民歌,怡然自得的音节使他听了更加愉快。他到达南浔时已经夜深。他就睡在他宽敞的船舱中,以便养好精神,第二天要一清早起来,好让他仔细地观察这个已经蜚声国外的蚕丝之市镇。

他在第二天一早五点就起了身。甚至在这样早的时刻,他走到那些青石板铺砌的街道上,已看到那里挤满了人群。他看到了晨曦中的镇上街道两旁的房屋建筑。不乏精美的大商号,其外表不但和他见到的其他大城市中的商号形式十分相像,其华丽的程度也只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然,最吸引他的注意的是很有特色的一条丝行埭。这名叫丝行埭的街上的所有店铺里、货架上,都满满地陈列着一捆捆、一裹裹、一绞绞的,洁白闪光的原料生丝。整条街全由收购生丝的店铺组成,约莫有成百家之多。每一个店铺的门口站着六个到八个人,有些店铺还有更多的人。他们是店里的伙计,穿得都很整洁。他们都是上等生丝的精明的检验员。他们的职能是检查来店求售的生丝的质量,并据此以评定收购这些生丝的价格。

和站在门口求售生丝的、喧闹着的农民们的激情相比,这些伙计们冷静而镇定,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每一个农民售丝者没有不喋喋不休地夸耀他的生丝产品如何之好,质量如何之优。他们再三地抱怨,并忿忿不平于店伙计出价太低。售丝者还有些妇女,她们的尖锐的声音吵得最厉害、最响亮,语言也最尖锐。但伙计们都非常之沉着,应付裕如。他们很少改变和提高他们已经评定的丝价。然而不管怎样地吵闹和喧嚷,双方依然保持着一种幽默感,不时爆发出笑声来。一切似乎进行得很顺利。当这里那里的争吵达到高峰时,不觉一个个协议已经达成。而且,丝款也就付清,生丝成交后,乡人高高兴兴地离开这条热闹的街,跑步上了茶楼。对于今天售丝的结果,双方显然都是满意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前夜,一个外国商人眼中所见的江南小镇就是如此的。尽管第二次鸦片战争曾带给小镇以恐怖的经历,过后它的丝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市场因包括了中国在内而扩展得更大了些。小镇从此具备世界意识。然而封建意识仍然很厚很浓,因此它的风光至今大体上还依然如昔,一直保持到了二十世纪的上半叶(我那时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上了),但在抗日战争的火焰烧到小镇之前,直到二十世纪的下半叶(我那时开始进入中年),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一切都还是没有多少变化的,并且直到下半叶的文化大革命之后(我那时终于进入了老年),也只有不大的变化。至于那必然要到来的大变化,可能要放到世纪末或新世纪初去了。

一九一四年十月十五日,我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浔镇。这个江南的小镇,是我的家乡。我家乡的水乡,在太湖之阴。其距太湖之滨最近处,不到二三公里的水路;离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六公里;离杭州,六十公里;离上海,恰好也是个整数,一百公里。

(我说我选择的这个地区,还是很不错的呵!真是胡说八道,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灵魂,能自己选择了这里,投胎投到这里来的。正是这里,出于造化之妙用,我这一个灵魂,自然而然地诞生出世了。)

苕溪之水,从湖州出来便扇形展开为七十二条小港,全部流入太湖。当这溪水中分流出来的最北边一股水经过南浔时,从西栅的一个水中栅栏,流进小镇,而流过市河上三座高大穹隆似的石桥:垂虹桥、通津桥、洪济桥,然后从东栅流出。它出栅便出了浙江省,进入了江苏省。我的小镇是在两省的省界上的。东栅外一小岛叫分水墩,墩上有个三层楼的建筑物,它顶上有一颗定风珠子。省界就在这个墩的中心点上划分开来了。

省界是怎么划分的?省界当然不是随便哪个朝代的随便哪个官僚或哪位文人雅士,所能随便地划分的。省界之在这里划分根据这个原则:凡太湖进水口地区都属于浙江省;至于太湖本身、太湖出水口地区及太湖出水所流经和灌溉的地区,均属于江苏省。

浙江是太湖水的授予者,江苏是太湖水的受益者。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