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碧水青天》讲述十三陵水库施工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顺利竣工,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碧水青天(十三陵水库施工建设与胜利竣工)/共和国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泽坤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碧水青天》讲述十三陵水库施工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顺利竣工,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内容推荐 《共和国故事》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肃清匪特,再到依法治国;从开国大典到六十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中国商业浪潮的滚滚而来;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从取缔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论十大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从“双百”方针到人才强国战略;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到对其伟大的实践;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新型国家;从以捍卫主权为目的的抗美援朝到多次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军队以数量取胜到精兵之路;从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线竣工到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从医疗制度改革到住房制度改革;从农民工培训到希望工程。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其所在的每个领域都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了不朽的诗篇。 目录 一、决策规划 周恩来指示修建十三陵水库 北京市成立水库修建指挥部 组织科研人员制定修建规划 二、八方支援 指挥部用高效措施修建水库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题词 毛泽东率中央委员参加劳动 周恩来亲擎队旗参加义务劳动 机关工作人员参加义务劳动 兄弟国家使节参加义务劳动 各条战线大力支援水库建设 三、群众会战 和时间赛跑 解放军承担最艰巨任务 京郊农民自愿参加劳动 九兰组巾帼不让须眉 五老组个个老当益壮 中学生意气风发义务劳动 老少英雄组改装推土车 技术人员夜间测试坝基 工地建设者举行劳动竞赛 四、胜利竣工 十三陵水库胜利竣工 彭真在竣工典礼上讲话 人民创造了一个奇迹 让外国参观者大为惊叹 修建题词大型纪念碑 建成多功能生态旅游景点 试读章节 周恩来指示修建十三陵水库 1954年初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到十三陵地区视察时说: 十三陵这个名胜古迹,是外宾必游之地。 有山无水是一大遗憾,若能修个水库有个大的 水面,那就更美了。 同年夏天,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向北京市有关领导传达了周恩来的这个指示。 1957年12月26日,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提出十三陵水库设计方案。 1958年1月4日,北京市委批准了市政工程设计院提出的水库初步设计方案。 1月12日,北京市委决定,成立“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由农村工作部部长赵凡担任总指挥,副总指挥是贺翼张和张俊仕。同时决定,水库工程于1958年1月21日正式开工。 正如周恩来所说,十三陵是我国的著名古迹。 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十三陵总面积120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50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人认为,这里是世间胜境,是绝佳吉祥之地,因此被当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但是,十三陵地区是一个盆地,在过去,每遇夏季暴雨,山洪暴发,滔滔洪流直泄东山口,从东沙河一直泄入温榆河。两岸的村舍、农田经常被毁,群众总是遭受严重损失。往往洪水过后,这里又变成一望无际的卵石沙滩,无水缺水,一片枯干。 特别是经过了多年的荒废,这里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采。重塑十三陵地区的美好面貌,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的举措之一。 1957年,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 9月25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积肥运动的决定》。 “决定”要求根据农田水利条件,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要根据各地不同条件和现有经验,做好水利建设规划;要加强领导,党政负责同志亲自动手等。 “决定”发出后,全国范围内很快形成了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它就像一股春风,吹醒了祖国大地;像动员令,激励着千军万马,奔赴农田水利建设的战场。 中共昌平区委认真讨论了中央的决定,并根据群众的呼声,提出了修建十三陵水库的计划。一个只有20多万人口的昌平区敢于倡议修建这样大的工程,反映出当时首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高潮中敢想敢做的新风貌。 自从周恩来提出修建十三陵水库,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向北京市有关领导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后,就开始了十三陵水库的设想和修建规划。 P2-4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问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