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是由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中外学者共同编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系列文辑,设“论文”、“评论”、“书评”和“通讯”四个栏目,每季度出版一辑。其宗旨是提高我国人文及社科的研究水准,推展汉语世界的的学术成就;增强文化中国的内聚力,促进中外学术的深度交流;力争中文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工作语言,参与中国文化现代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建。它力争以“人文与社会”为轴心,追求学科交叉和科际整合。本书是这部学术期刊的第五辑。
卷首语
论文
德里克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历史
苏源熙 默契还是预约?——结构、解构的中国梦
李零 论中国的有翼神兽
陈双新 编钟“堵”“肆”问题新探
于迎春 中国早期历史中文学、文人的形态和观念
宇文所安 过去的终结:民国初年对文学史的重写
田晓菲 瓶中之舟
评论
王路 对希腊文动词“einai”的理解
孙治本 个人主义化与第二现代
通讯
西 川 抹不去的焦虑——读张新颖<中国新诗对于自身问题的现代焦虑>
来函照登(曹树基)
书评
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吴承明)
刘建辉:《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李俊)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和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葛以嘉)
梅·约瑟夫:《漂流的身份:公民权的实践》(戴沙迪)
柯丽斯婷·卡思德兰一茉涅:《父性》(张伦)
爱德华·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
阿尔弗雷德·高乔克:《理性之光:阿哈德·哈姆与犹太精神》(孙向晨)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李模)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赵晓力)
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强世功)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洪涛)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何德章)
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戚学民)
萧凤霞:《华南的代理人和受害者:乡村革命的协从》(姜振华)
答罗:《运动之动力和威力:社会运动、集体行动和政治》(王冠华)
托马斯·班德:《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龚刚)
乔·萨托利:《比较宪政工程》(褚松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