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关于唐诗的通俗读物,选录了与唐代的历史、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等有关的诗歌百余首,每首词都有全文的白话译文,并且叙述了它的写作背景,所述事物在唐代时的相关情况以及历史的变迁和现代状况;同时,还插入了有关词人的故事和历代人的评价及词作的影响。阅读本书,不仅有助于学习唐诗,而且可以了解有关唐代的历史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诗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曙 |
出版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关于唐诗的通俗读物,选录了与唐代的历史、名胜古迹、轶闻趣事等有关的诗歌百余首,每首词都有全文的白话译文,并且叙述了它的写作背景,所述事物在唐代时的相关情况以及历史的变迁和现代状况;同时,还插入了有关词人的故事和历代人的评价及词作的影响。阅读本书,不仅有助于学习唐诗,而且可以了解有关唐代的历史知识。 内容推荐 本书有其特点。其一是,它不像一般唐诗“选本”、“赏析”之类就诗论诗,而是以唐代的历史大事、文化艺术、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边塞风光等为主线,用唐诗巧妙地串接起来,有机地讲述诗的创作背景,分析同一时代不同诗人作品的联系与区别,并适当穿插诗人的生平际遇和游踪轶事,其中不乏作者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其二是,撰写这部《唐诗的故事》的王曙,居然是一位研究地质学的自然科学家,无怪乎他的作品立意新颖,风格别具了。作者自幼熟读唐诗,多年潜心钻研,走访诗中涉及的古迹名胜,收集唐陵汉墓的传闻与变迁。增删多次,完成了此书。 中国人的思乡、忆旧、惜别、怀古、咏春、登临、言志直到悼亡,几乎都早在唐诗里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范式与心理范式,唐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大成果,也是一大源泉。 目录 第一章 帝国之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 火树银花合 金阙晓钟开万户 李白一斗诗百篇 慈恩塔下题名处 惟有牡丹真国色 人面桃花相映红 拾得红蕖香惹衣 冲天香阵透长安 第二章 唐玄宗与杨贵妃 童子解吟长恨曲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三千宠爱在一身 华清宫殿郁嵯峨 一骑红尘妃子笑 马嵬坡下泥土中 月明空殿锁香尘 御柳无情依旧舂 一篇长恨有风情 第三章 安史之乱 明年十月东都破 忆昔开元全盛日 武皇开边意未已 舞破中原始下来 (支鸟)鹊楼前放胡马 三年笛里关山月 剑外忽传收蓟北 李杜文章 在 第四章 九曲黄河 欲穷千里目 岱宗夫如何 洛阳宫中花柳春 四海齐名白与刘 第五章 诗意长江 三峡连天水 遥望洞庭山水翠 此地空余黄鹤楼 绿净春深好染衣 日照香炉生紫烟 滕王高阁临江渚 六朝如梦鸟空啼 两三星火是瓜洲 姑苏城外寒山寺 余杭形胜四方无 第六章 蜀地繁华 春流绕蜀城 花重锦官城 五载客蜀郡 锦官城外柏森森 第七章 献诗干谒 不及公卿一字书 合著黄金铸子昂 吾爱孟夫子 杜公四十不成名 曲终人不见 一日看尽长安花 更生贾岛着人间 十载长安得一第 鹦鹉才高却累身 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八章 关于长生 第九章 唐人边塞诗 渭城朝雨渑轻尘 五原春色旧来迟 鹧鹈泉上战初归 不教胡马度阴山 黯黯见临洮 只将诗思入凉州 仍留一箭射天山 高高秋月照长城 居延城外猎天骄 春风不度玉门关 陇头路断人不行 河湟隔断异乡春 九月天山风似刀 轮台城头夜吹角 不破楼兰终不还 碎叶城西秋月团 第十章 大唐艺术 吴生远擅场 屏风周昉画纤腰 遗画世间稀 大弦嘈杂小弦清 谁家玉笛暗飞声 夜闻筚篥沧江上 泠泠七弦上 凉馆闻弦惊病客 天下谁人不识君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舞剑器动四方 左旋右旋生旋风 紫罗衫动柘枝来 归作霓裳羽衣曲 第十一章 唐朝妇女 上阳官人白发歌 闺中少妇不知愁 侯门一入深如海 三日入厨下 为他人作嫁衣裳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十二章 诗歌、爱情与记忆 此情可待成追忆 赢得青楼薄幸名 待月西厢下 东邻婵娟子 却话巴山夜雨时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试读章节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一]穿着云霞般衣裳的贵妃,她容貌像花一样美丽。栏杆外春风轻拂着带露的牡丹。多么的美啊!只有在女神王母娘娘所住的群玉山头能够见到,或者王母娘娘的宫殿瑶池里在月光下的仙女才能和她比美。 [译文二]一枝含露的红牡丹花艳丽而芳香,古代楚王只梦见虚幻的巫山神女,哪比得上今天美艳就在眼前。汉朝宫殿中哪位美人有点像贵妃呢?只有那新妆扮好的赵飞燕罢了(赵飞燕是西汉成帝的皇后,历史上著名的美人。传说她身轻似燕,能立在人托的盘子上跳舞)。 [译文三]艳丽的牡丹花和倾国倾城美貌的贵妃,互相辉映,君王高兴得带笑地看个不停。在沉香亭倚着栏杆欣赏名花和美人,不管有多少春愁春恨,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唐玄宗读了这三首《清平调词》后大喜,命李龟年等即时演唱。于是盛唐时代的一些著名音乐家齐上阵,李谟吹笛,花奴击羯鼓,贺怀智击方响,郑观音弹琵琶,张野狐吹筚篥,演唱起来。杨贵妃在旁手执花枝笑领歌意,非常高兴。玄宗兴致一来,也拿起玉笛吹着伴奏。 唱毕,玄宗命贵妃执七宝杯,赐李学士一满杯西域产的葡萄酒。在我国唐代,还不会酿造酒精含量高的白酒,一般人喝的是用糯米或黄米(黏小米)酿成的米酒,相当于现代的醪糟酒,酒熟以后,不是用蒸馏法而是用过滤法取酒。因此,李白才敢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要是六十度的白酒,一天喝三百杯,恐怕谁也受不了。对于爱喝酒的人来说,这种酒自然不太过瘾。因此,当时人们认为酒味愈辣愈佳,太甜的酒是没人爱喝的。 因此,含有特殊香味,同时酒精含量较高的葡萄酒,是当时人们喜爱的酒类。尤其直接从西域运来的葡萄酒,质量比较高,更为人们所珍视。故玄宗在李白赋《清平调》后,特赐西域葡萄酒以示宠幸。 诗人杜甫在他写的七言古诗《饮中八仙歌》中,描绘了当时先后在长安的八个爱喝酒的名人的生活和醉态,其中就有上面所说的李白的故事: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此诗中关于李白的四句,正是写的李龟年奉圣旨到酒楼上找李白,李白酒醉睡了置之不理的故事。诗中其他七个人是贺知章、汝阳王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和焦遂。 贺知章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好友,前面已经谈到。李琎是唐玄宗哥哥宁王李宪的长子。杜甫在长安时曾参加过他举行的酒宴。诗中说李琎连去朝见皇帝时都要先喝三斗酒,路上碰见拉酒曲的车闻到酒味直流口水,恨不得被封到酒泉(今日甘肃酒泉,传说城下有金泉,水味美如酒)去当酒泉王。李适之在唐玄宗天宝元年,与李林甫同时当宰相,名望很高。李林甫嫉妒他,在皇帝面前诬告他因而免官。他为了排解烦闷,每天在家开宴席喝酒,可是过去的客人因为怕得罪李林甫而不敢上门了,于是他吟诗说:“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后来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天宝五年,李林甫大杀贤臣,李适之也被迫服毒自杀。《饮中八仙歌》中说他一天花上万钱开宴,喝起酒来像巨鲸吸干了多少条大河,衔杯句指他吟的诗。崔宗之做过侍御史的官。诗中说他长得漂亮,喝醉后摇摇晃晃好像一株洁白的玉树被风吹动。苏晋官至太子左庶子,信奉佛教,诗中说他喝醉酒后就忘了佛教的戒律。焦遂是一个平民,口吃得厉害,可是在酒醉之后却高谈阔论,使得四座客人都吃惊。 此诗中的张旭,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书法家,以草书见长,被尊称为草圣。据说张旭写草书时,经常先喝得大醉,脱帽露顶(在当时是很不礼貌的事),狂跑大喊。然后拿起笔来疾书,甚至用头发沾墨水写,所写的草书都极其精采。他酒醒后,自己也惊奇怎么能写出这样好的字。这就是《饮中八仙歌》诗中写的脱帽露顶(露出头发)王公前,挥笔写出的草书状如云烟。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李白在宣城(今安徽宣城)一带漫游。这时,泾川(今安徽泾县)有位豪士汪伦,久慕李谪仙的大名,于是专门写信邀请诗仙,信中说:“先生您不是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不是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信后,非常高兴,立即前往。汪伦请李白住在自己家中,然后对诗仙说:“十里桃花是说这里有一个桃花潭,距此十里,不过并无桃花;万家酒店是这里仅有的一家酒店,老板姓万,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胸怀豁达的李白听罢,不禁哈哈大笑。 几天之后,李白告辞了,汪伦赠送他名马八匹,官锦十端,同时组织了一批村民,在汪伦的带领下手拉着手,以脚踏地为节拍,齐声唱歌欢送。诗人见此情景,异常感动,当场写下了一首七绝送给汪伦,这就是李白的著名作品《赠汪伦》。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我上了船正要启程,忽然听见岸上来欢送的人们踏地歌唱的声音。你看那桃花潭虽然水深有千尺,可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意深。 关于汪伦,后代有人认为他是农民,但根据他与唐代许多诗人有交游的记载可知,汪伦应该是一位读书人或隐士,唐代宗时诗人刘复,就写有一首五言诗《送汪伦》。 在今安徽省泾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处,有桃花潭,潭东岸有踏歌古岸,建有踏歌岸阁,相传这里就是汪伦及村民们欢送诗人李白的渡口。有趣的是,在安徽宿松县城南的南河口,也有桃花潭,并有汪村,传为汪伦后裔居住之地。当地人并传说,汪伦是私塾教师,在桃花潭边南台寺教书,李白临别时,汪伦带着学生在岸上踏歌相送。可实际上宿松县的桃花潭,是由于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广泛流传后,经后人附会而成。汪伦的真正老家,应该在泾县而不是别处。 慈恩塔下题名处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为纪念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的“慈母之恩”,在长安城南的晋昌坊修建了一座宏大的佛寺,取名为“慈恩寺”。在唐时寺有十三个院落,一千九百间房屋,僧侣三百余人。 玄奘法师从印度归国后,主要就在慈恩寺翻译佛经。后来,玄奘向朝廷建议在慈恩寺内按印度佛塔形式兴建雁塔,用来贮藏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亲自参加设计建造。初建时,雁塔为五层,高六十米,砖面土心,因此不能攀登。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重建雁塔,增高为十层,并由实心改成空心,内砌石台阶,使人们可以登临塔顶远眺。唐代诗人章八元,写有《题慈恩寺塔》一诗,描述了这时的十层雁塔景色: 题慈恩寺塔 [章八元]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译文]十层的雁塔高耸在天空,四十座门都打开了,风从四面吹入。从塔顶往下看,乌儿好像在平地上飞,塔下的人却惊讶怎么半空中有人说话。踏着塔内回旋的石阶上登好像穿洞,攀上塔顶一看,顿时心胸开朗如出牢笼。夕阳西下长安渐隐没在暮霭中,蒙蒙细雨润湿于满城的春树。 唐时游览慈恩寺和大雁塔的人们,不少都在寺内题诗于“诗版”上留念,章八元这首诗也写在诗版上。大约在二十多年后,大诗人白居易和好友元稹到大慈恩寺游览,诵读诗版上所题诗句后,叫人将其他人的作品全都除去,唯独留下章八元这首写得非常高明的好诗。 后来由于还不太清楚的原因,雁塔最晚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又变成七层。直到唐亡后五代时,后唐长兴年间(公元930年至933年),西安留守安重霸又修了一次雁塔,目前雁塔大致就是这次修后的样子。 在唐代,慈恩寺中还一年一度的盛举,那就是“雁塔题名”。原来唐代进士非常难考,参加考试的常多达千人,每次不过录取十余人至三十人。因此考取进士在当时是极为荣耀的事情,录取之后,皇帝要在曲江赐宴,然后全体新进士登大雁塔,在塔内题名留念。诗人白居易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当时年二十九岁,在录取的十七名进士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因此,白居易曾有“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秋天,著名诗人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和薛据,到长安城南的慈恩寺游览,并且登上大雁塔眺望长安的秋景,正像大诗人李白所描述的那样,北眺所见的景色是:“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 诗人岑参当年三十八岁,在五人中最为年轻。他随同唐军驻守西域刚刚归来,边塞上的生活,使得他的诗笔雄浑豪放。 P22-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