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陆元九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茂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反映了陆元九院士的求学经历、成长感悟、工作业绩、人生启迪、晚年贡献等。陆元九院士是我国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是中国控制技术,特别是在惯性技术的发展和火箭惯性制导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作为早期回国效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他跌宕起伏的经历诉说着旧社会留美学者求索报国而又多蹇的命运,他科海沉浮的足迹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百折不回拼搏之旅的缩影。

本书适合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中学生阅读。

内容推荐

陆元九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控制技术及其在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用单自由度液浮陀螺组成的惯导平台和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参与了我国船舰惯性导航系统方案的制订和技术力量的培养。他提出了“元件为主,测试设备先行”的研制方针,还参加了多种卫星、运载火箭、导弹的立项、方案评审、故障分析等工作。

本书以文学化的手笔讲述了陆元九一生的坎坷经历: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继而远渡美国,在重重阻力中突围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他的足迹诉说着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艰辛;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后,他坚强而又坚定地回到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惯性技术研究事业中;今天,陆元九还不断地在为中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积极、坦荡、乐天的人生观也为年轻一代的朋友们树立了楷模。

本书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特别是航天领域的工作者、文化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党政部门干部。

目录

总序

序言

引子

上篇 自古雄才多磨难

第一章 昔日欧阳醉故乡

 第一节 山光水色育佳篇

 第二节 少小离家老未回

第二章 蒙学初育陆家郎

 第一节 用知识改变命运

 第二节 传统文化浴童心

第三章 石头城高中时光

 第一节 少年初识书香味

 第二节 钟山脚下读高中

 第三节 因病得福获“良方”

第四章 兵荒马乱大学堂

 第一节 三校录取选“中央”

 第二节 选择航空系的缘由

 第三节 枪声炮声读书声

第五章 夫妻留学在异邦

 第一节 只身去国万里远

 第二节 麻省理工的骄傲

第六章 游子思乡欲断肠

 第一节 天翻地覆人两难

 第二节 成竹在胸去意坚

第七章 万里归舟多延宕

 第一节 春来无客不思家

 第二节 行到山头天又远

 第三节 锦笺难写回乡书

第八章 一犁好雨趁春耕

 第一节 艰苦创业写辉煌

 第二节 专心致志搞“惯导”

 第三节 新作遗失成心痛

第九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

 第一节 曾被培养

 第二节 曾蹲“牛棚”

 第三节 曾被“重用”

第十章 城门失火殃池鱼

 第一节 煮豆燃萁相煎急

 第二节 逆风飞扬终成才

第十一章 一生真伪复谁知

 第一节 寒门学子成秀才

 第二节 善恶自有天镜鉴

中篇 壮心未与年俱老

第十二章 莫愁前路无知己

 第一节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二节 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十三章 年届花甲又逢春

 第一节 拨乱反正13所

 第二节 他山之石能攻玉

 第三节 科技委员立新功

第十四章 航天期待后来人

 第一节 彼此依存皆进取

 第二节 倡导招收研究生

第十五章 独辟蹊径自学路

 第一节 初中几何试牛刀

 第二节 旁听物理受启发

 第三节 自学一年迎高考

 第四节 百里求解知塑料

 第五节 文科偏弱成烦恼

第十六章 主动学习勤思考

 第一节 大四考试“无”师自通

 第二节 重视理论实践欠佳

 第三节 科大授业教学相长

第十七章 工作中学会工作

 第一节 适应角色变化

 第二节 不断精益求精

 第三节 测试设备先行

 第四节 航天人的基本功

第十八章 失败乃成功之母

 第一节 扼住命运的咽喉

 第二节 宝剑锋从磨砺出

第十九章 虽已耄耋仍报国

 第一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二节 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三节 万紫千红春满园

 第四节 异曲同工皆修炼

下篇 桑榆未晚霞漫天

第二十章 吟到梅花句亦香

 第一节 赤心不改应万变

 第二节 严于律己做表率

 第三节 严以待人是关爱

 第四节 夜雨瞒人去润花

第二十一章 快乐人生不老松

 第一节 工作似良药

 第二节 心理重健康

 第三节 身体常锻炼

 第四节 业余爱好多

第二十二章 院士夫人王焕葆

 第一节 留学三载失双亲

 第二节 “一代完人”泽后辈

 第三节 成功院士的背后

 第四节 此情绵绵无绝期

第二十三章 桃李不言蹊自成

 第一节 等闲名利若浮云

 第二节 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三节 撒向人间都是爱

 第四节 金马玉堂不人梦

 第五节 舐犊情深慈父心

 第六节 老时跪谢师母恩

 第七节 隔代教育有成效

第二十四章 旧雨新朋庆九十

 第一节 华诞盛会百家才

 第二节 旧雨归来三百杯

 第三节 寸草春晖师生情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十五章 独辟蹊径自学路

陆元九十分怀念初中的几何老师胡思齐先生,是他初步培养了陆元九勤奋、钻研的自学方法。旧式教育出身的陆元九,中文欠佳,这对他的人生影响很大。所以,他一直劝诫后人应全面发展,不要偏科。

第一节 初中几何试牛刀

陆元九常常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小时上学不知道用功,上课时听一点,考试前很少复习,上初一、初二年级也没有改善。”初中三年级时,平面几何老师胡思齐对陆元九一生的学习方法影响最大。

陆元九清楚地记得,初三开学上课一个多月后,举行了第一次平面几何考试,时间为一个小时。胡思齐老师把考题写在黑板上,十几分钟后,陆元九就交卷了。胡老师稍微看了看,就将试卷还给了陆元九,而且不允许他离开教室:“再检查检查,看有没有错的地方。”于是,陆元九一道题一道题地检查,果真找出了其中的一些错误,将其改正过来,再一道一道题地检查,直至没有发现错误,才将试卷交了上去。不料,试卷还是被胡老师退了回来:“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解题办法。”每次几何考试,胡老师总是不让陆元九提前交卷,旨在锻炼陆元九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其解决问题的思路,训练他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看来,胡老师对陆元九所进行的训练,意义非常大,作用也很明显。思考、推理、多条途径解决问题,既锻炼了陆元九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让他有错误能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并且加深认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而当时,他对胡老师的良苦用心并不理解,觉得烦。通过考试这样的具体事件,老师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培养了陆元九‘的自学方法。而正是这种求新求变的思维训练,让陆元九受益终生,成为他日后事业成功的钥匙,也帮他打开了航天之路上一道道雄关大门。

这位几何老师在课余时间还会找些课外资料给陆元九看,放学之后,有时还会给他“吃小灶”,给他出几何题,让他做。有的难题,陆元九差不多要做一天。让一个初中生耐心地坐一整天,解一道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陆元九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后,胡老师仍不满意,让他再想新的解法。想出新的解法后,老师还会让他再想第三种解法。

至今,陆元九仍记得老师给他出的几何难题:证明三角形中有9个点,共在一个圆上。9点共圆比较通俗,有多种方法可以证明,而且还有一本书,专门研讨这个问题。老师将书送给陆元九看,其意图是多方面的,旨在让陆元九开阔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同样,三角形的6点共圆问题,在初中几何里也是个难题,许多初中几何题里都没有。学生中有人做出了这个题目的一种证明,老师让陆元九把各种排列组合的证明都做出来,陆元九差不多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这一成果,后来被老师写成论文,刊登在当时的数学教学类的杂志上。

年已九旬的陆元九,回想起那位几何老师时,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他先到了台湾,后到了美国,已经去世了,我很感激他。”1938年,胡老师携全家从沦陷区逃出,经重庆到四川大学教书。陆元九曾在重庆与胡老师见面。新中国成立前,胡老师全家搬到台湾。1956年前,胡老师与陆元九还有书信联系。改革开放后,陆元九从胡老师的儿子齐民友(曾任武汉大学校长)处得知,恩师已于1981年过世。陆元九后来得知胡师母在美国的地址后,1998年还特地偕夫人前往拜谒。几十年前的教育之恩,令陆元九终身不忘!

第二节 旁听物理受启发

陆元九读高一、高二时,除了数学外,其他功课均成绩平平。他学习依然不用功,不知道念书,课后也不知道复习。对于上课听不懂的问题,陆元九既不向老师求教,自己也不做题。高三时,陆元九虽知道努力了,但学科发展并不平衡,数学成绩好些,物理中只是力学、电学部分学得较好,热学、声学、光学部分学得不太好。然而通过旁听一门物理课,陆元九对学习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当时的高中不分文理科,但高三有些选修课,其中一门便是“高等物理”,供倾向于理科的学生选修,所用课本是一般大学一年级的教材,但只允许成绩“中上”以上的学生选修。陆元九的成绩平平,申请该选修课时未获批准,但这反而起到了“激将”的作用,促使陆元九坚持旁听。老师的教学方法,对陆元九的学习思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高中三年级还没有学微积分,一般物理中的公式都是靠死记硬背,但是,高等物理课的老师则用解析几何图形把概念讲清楚。

以运动学为例,如果是等速运动,用解析几何的图形说明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方形,其面积代表这段时间走过的距离。依此类比,等加速度运动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等于等加速度运动所走的距离。这种用模型的方法说明基本概念,再用解析几何作为工具,把主要参数之间的关系讲清楚,容易让学生理解,学生理解后,记不记得公式,也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只要将概念记清楚,公式自己可以随时推导。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讲了垂直平面内两维弹道问题:水平方向是等速运动,垂直方向是负值的等加速度运动,两者结合在一起,弹道是一条抛物线。这类问题前后虽只有几节课,但却令陆元九印象特别深刻,对引导他自学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陆元九高中毕业记录册上,他的同学根据其高三时数理化的情况,对他作出这样的评价:“元九氏陆,生于滁州。林泉陶其性灵,峰嶂励其志气,聪颖冠齐辈,爱好科学,孜孜不倦,将来成就,未可量也。”但陆元九对自己的评价是学科发展不平衡,英文不好,语文更差。陆元九谦虚地认为,如果当初高中毕业后立即参加高考,能否考取,还是个未知数。

第三节 自学一年迎高考

1936年,陆元九高中毕业,因生病耽误了升学考试。那时既没有复读制度,也无补习学校,所以,他只能在家自学。

自学复习的最初阶段采取的是“炒熟饭”式的复习方式,为了考试,学习就是为了会做题。课文、文字叙述、说理部分,他都不仔细看,对于懂不懂也不清楚。遇到公式,就死记。平时忙着做题,不是看懂了才做,而是没看懂就先做,不会再查书,查到合适的公式将其一代人,就以为自己会做了。可遇到同样的题目转弯抹角,换一种说法,或多一些数据时,他就不会代公式了。

向老师请教时,陆元九说不准哪儿不懂,只会说不会做题。老师估计陆元九的问题就出在代公式的学习方法上,便试问了他几个问题,他果然回答不上来。老师指出陆元九学习方法上的错误根源,告诉他自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做题,而是首先要弄懂,用做题的方法来检验是否已明白。不会做时自己先看看书,直到会做为止,这样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渐渐地,陆元九摸索出了一套自学的方法。

以物理为例,内容分篇、章、节。一节学完后,做一些与本节有关的题目;一章学完后,做一些与本章有关的题目;一篇学完后,做一些与本篇有关的题目;一本书学完后,做一些总复习方面的题目。遇到一些题目不会做时,先让老师帮着指出自己哪些概念不清楚,然后再继续先看书,后做题。

从最初问都不会问,到后来可以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陆元九大约花了半年时间。陆元九在自学过程中,还遇到如何复习的问题。当时年轻,记忆力好,一些公式都能背下来,可到了考试,一个公式记不清,再加上心里一慌张,就全都忘了。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陆元九摸索出一套方法,即对一些必须记的概念、公式,一方面要记下,另一方面还要练习用一些概念把要用的公式推导出来,这样就可不完全依赖死记硬背,从而增强了应试的信心。

为了做到自己能推导公式,陆元九对每节课的主要概念、概念问的关系都进行了归纳;必须记的概念、公式,随着消化、整理,不断地减少;把主要内容再作一遍归纳,把数、理、化三门课的主要内容分别写在一个32页的练习本上,这个过程大约花了三个月。在准备参加高考的最后阶段,陆元九的复习资料就是三个小笔记本,没有几页,上面分门别类地列出了各学科要掌握的重点,起到了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作用。之后的复习,也就变成了复习这些提纲的过程。整个过程是一面复习、一面做题,因为条理清楚,陆元九的学习速度越来越快。直到最后,陆元九看完试题题目,心中就有了解题的方案,再与书中的解答核对无误,很快就能复习一遍,比最初做这些题花费的时间少多了。进入大学和后来准备留学考试,陆元九用的就是这种归纳复习方法。这套方法很有成效,是陆元九自学迎考复习一年最大的经验和收获。通过复习,陆元九掌握了“钻进去、跳出来”解决关键问题的要诀,找到了自学、概括、总结等方法。所以,陆元九当年的高考成绩可喜,报考了三所学校,均被录取。

陆元九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时,聆听了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的报告,对华罗庚的名言:学习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深有同感。学习从头开始,为了弄清问题,需要看的材料逐渐增多,这是“由薄到厚”的过程;但学是为了用,要用时,一定要把众多材料归纳成一些基本概念,这样内容就会越变越精练,这相当于“由厚到薄”的过程。

陆元九说:“谈到人才培养,现在一般认为那是学校的事,这是不对的。按照我们国家的教育学制,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或念到博士,一般受教育10多年,毕业时才20多岁。从参加工作直到60岁左右退休,一般工作至少三四十年。10多年的学习时间与40多年的工作时间相比,工作过程的时间长多了,学习的内容也丰富多了。”

陆元九特别强调:“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念得再好,顶多是个百科全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用’,即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进行研发工作,需要不断深入,所以,科技人员要不断前进,要不断学习。”

陆元九就是靠着自学的方法,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不断征服科学的高峰。

他一生的成功,也离不开自学这个法宝。

P83-87

序言

陆元九是我国著名的惯性导航及空间飞行器自动控制专家、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常委、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会长、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陆元九院士1920年1月出生于安徽滁县。1941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9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福特汽车公司任职从事科研工作。1956年回到祖国,在中国科学院筹建自动化研究所。1968年被分配到航天工业部门工作至今。

现已九十高龄的陆元九院士毕生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取得了重大成就,且至今仍在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他那丰富多彩而又超然、恬淡、乐天的人生,他那厚重的学识、严谨的作风、直言不讳的风格,以及对年轻人的严格要求与关爱,无不展现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优秀品格。

陆元九院士从小求学于家乡安徽及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后又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高中毕业后他因病休学一年。,但靠自学与复习在1937年的高考中同时被三所大学录取。在中央大学,校园惨遭日军飞机轰炸,祖国的灾难深重更激励着他用功苦读。1943年,他获得公费赴美国留学的资格,但直至1945年8月才得以成行。在绕地球大半圈、经受了同船少数美国大兵傲慢行为对人自尊心的伤害和海上颠簸的煎熬后他最终到达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陆元九是选择攻读当时属于前沿学科的“仪器学”的第一位博士生。学业甚难,然而他半工半读,在1949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学好技术、不被歧视、报效祖国的信念激励着陆元九努力拼搏,从书中还可以看出他从小就注意学习方法的总结与提高,能从理解概念入手,概括提炼要领与规律,再进行反演。陆元九是能把书读通、读薄、读精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培养了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的学习与工作习惯。

为了能顺利回国,陆元九主动离开麻省理工学院涉密的岗位到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由于没有合法的护照及有效证件,他通过第三国大使馆开具的证明才最终订上了回国的船票。他带领全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环境与极具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于1956年5月几经周折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在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过程中,陆元九从队伍组建到办公场地、实验设备等都白手起家。接着他又去苏联考察,请专家来华讲学;到全国各地调研,研究探索自动化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1958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陆元九参与了人造卫星控制的研究工作,并于1968年随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一分为二来到航天部502所工作。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岁月中,他曾被挂上“大牌子”、戴上“高帽子”、安上“特务”头衔,也蹲过牛棚。尽管当时没有给他安排业务工作,但有的单位遇上技术难题时,还是会请他帮助解决。此外,他还被指定接待外宾。在被审查时,陆元九从不见风使舵,军管干部都赞赏他刚直不阿的品格。1978年,陆元九终于迎来了十年动乱的结束。时任七机部部长宋任穷来到他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他被邀坐上了主席台;正当出差在外时他被通知火速返京参加第五届全国政协大会,接着被任命为航天部13所所长。1978年春天的一个月内,在他身上发生了上述这三件大事,正所谓年届花甲又逢春。

陆元九在航天部13所,一切以航天事业发展为重,抱着把在“文化大革命”中失去的时间补回来的信念拼命工作。对惯性导航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等,勇于决策,精心组织,完成任务毫不懈怠。在队伍作风的培养上,他不但严于律己,而且严格要求别人,一直以严格出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惯性器件取得了重大突破,惯性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1984年,他调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与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技委)专职常委。此后我与他有了较多的交往。在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在方案的审查中,在质量问题的把关中,他仍然严谨、严格,非得把问题研究透彻、机理弄清才行,不讲情面,一丝不苟。当大家为大量年轻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挑起重担而感到欣慰的时候,他却敏锐地觉察到年轻科技队伍的科学作风培养已是提高科技队伍素质的当务之急。在他的倡议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人力资源部发起了“科技队伍科学作风培养工程”,加强了对年轻人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并取得了成效。另外,在夫人病重期间,他能勇于面对,对夫人倍加关爱,共同战胜病魔。他在年迈之际仍坚持散步,即使九十高龄仍具活力,深受同志们的敬重和敬佩。

《陆元九传》一书,翔实而生动地叙述了有关陆元九院士精彩人生的故事,展现了其崇高的航天精神与智慧的光芒。此书是中国航天人也是其他朋友,特别是年轻朋友们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愿陆元九院士继续他的征程,再续精彩人生的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2010年1月9日

后记

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之邀,撰写航天大师陆元九院士传记。这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艰巨而又艰难的任务。

说其艰巨,是因为陆元九先生是个泰斗级的学者,当年为了出国留学和回国效力,历尽艰辛;而今虽已年逾九旬,依然不惮劳苦地为航天事业奔忙。他饱经忧患、历经沧桑,像个精神富矿,挖掘他的精神世界,真怕挂一漏万,影响了全面展现陆院士的感人风采。

论及艰难,是因为航天尖端科技的保密性质,许多情节不能公开。常常处于欲言又止、吞吞吐吐的境地。某些精彩情节,最能表现陆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大家风范,却由于保密原因,不能触及。

“文似看山不喜平”,而不能写的结果是文章难免显得空泛,就像制作精美的项链,不能把绝好的珍珠用上去,这条项链的华美必须受到影响。

尽管如此,我亦力图以知识性、趣味性、史料性、文学性之笔,尽传陆先生科研业绩和人格魅力之神,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接受陆先生传记写作任务之后,写写停停,业已经年,其中不乏寒夜通宵的劳作,今天总算交出可能是缺少某些精美珍珠的项链,其中错谬之处,尚祈指正。

由衷地感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给本书撰写提供的资助。

付梓之际,也真诚感谢中国宇航出版社副社长石磊、编辑黄莘,科学出版社编辑张凡,中国航天集团科技委办公室主任杨利伟,陆先生的家人、同事、学生、亲属,北京聚源创新产业公司以及作者家人等为此书写作提供的帮助。

刘茂胜

2010年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陆元九院士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孜孜以求,年逾九旬仍在科技岗位上不倦地奋斗着,奉献自己的智慧。他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

——徐匡迪

陆元九院士在1964年的著作中采用自动控制的观点和方法,阐明了惯性导航原理。他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严格,重视元部件和测试设备工作,为我国惯性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衡高

陆元九院士在工作中严谨、严格,不讲情面、一丝不苟,在科学作风培养上,严于律己,亦严格要求别人,以严格而闻名,因此,深受同事们的敬重和敬佩。

——王礼恒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陆元九院士参加攻关工作,对分析设计,不放过一个疑点;对实验数据,深入分析,务求获取信息,得到应用。他就是一位特别认真的有心人。

——庄逢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