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外国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傅德岷//卢晋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散文之美在于它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之美美于内在,如国画之淡雅的水墨笔触,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着奔放的豪情。常品味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

本书主要收录了《贝多芬百年祭》、《上学的第一天》、《给我三天视力》、《怎样发大财》、《上帝睡着了》、《泪与笑》、《生活是美好的》等数十篇外国经典名家名作。这些散文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传统手法外,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内心独白、对话、蒙太奇等现代技法,给作品增添了深邃的艺术内蕴,都有强烈的个性与自我表现意识,饱含着浓郁的情愫。

内容推荐

《品外国散文》一书选辑了数十篇名家名作。这些散文,有的长于抒情,抒发了浓浓的爱国情、乡情、亲情、友情、理想之情等;有的长于叙事,叙述了“我与绘画的缘分”、“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欢乐等;有的长于描绘,描绘了林园之关、森林之美、青山之美、海湖之美、风雪之美、晨昏之美等;有的长于思辨,思考了“老之将至”、“性与美”、“创造”、“信仰自由”、“永不道别”、“怎样发大财”、“知识尘埃”、“思想的诞生”等。

在《品外国散文》一书中,我们还对每篇作品就其思想与艺术作了精要赏析,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与把握,从而达到爽目怡情的审美效果。

目录

大早的消失

林鸟

贝多芬百年祭

论老之将至

我与绘画的缘分

我的林园

钱匣

性与美

塞纳河岸的早晨

论创造

年轻的母亲

卖花女郎

蜗牛

上学的第一天

论年龄

海燕

水滴和石头

我是株百岁的白杨树

人生

田园诗情

海的坟墓

黑的玫瑰花(三则)

一撮黏土

信仰自由

给我三天视力

女性的智慧

与荒诞结婚

永不道别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怎样发大财

窗外

笑声

知识尘埃

母亲的诗

歌声

匕首

航船

上帝睡着了

自然与人生(三则)

听泉

山恋

我的童年

黄昏和黎明

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

壳与核

但愿夫妻不再陌生

雨珠·露珠·泪珠

生活及其他

两个农夫

舞娘

泪与笑

生活是美好的

时间的价值

思想的诞生

鸟与人

与花儿撵谈

震撼人心的纸条

一只烂椰子臭了整棵树

我爹:一份其过失清单

生活在继续

试读章节

贝多芬百年祭

一百年前,一位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也总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紧紧的,然后从他们正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大多数轧路机还恭顺地听使唤和不那么调皮呢);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问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竞被当做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但是如果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就是说比韩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责怪我,而且谁又能自负为灵魂比巴赫的还伟大呢?但是说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那可没有一点问题。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是常常并不愿去控制,这个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诙谐之处是在别的作曲家作品里都找不到的。毛头小伙子们现在一提起切分音就好像是一种使音乐节奏成为最强而有力的新方法;但是在听过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也像“少女的祈祷”那样温和了,可以肯定地说我听过的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不会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最后的乐章那样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地跳下去,而也没有另外哪一个作曲家可以先以他的乐曲的阴柔之美使得听众完全融化在缠绵悱恻的境界里,而后突然以铜号的猛烈声音吹向他们,带着嘲讽似地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真傻。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而疯劲上来之后,他总有意不去管住自己,于是也就成为管不住的了。

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十七和十八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人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他不认任何人为师,他同行里的先辈莫扎特从小起就是梳洗干净,穿着华丽,在王公贵族面前举止大方的。莫扎特小时候曾为了蓬巴杜夫人发脾气说:“这个女人是谁,也不来亲亲我,连皇后都亲我呢。”这种事在贝多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甚至在他已老到像一头苍熊时,他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莫扎特天性文雅,与当时的传统和社会很合拍,但也有灵魂的孤独。莫扎特和格鲁克之文雅就犹如路易十四宫廷之文雅。海顿之文雅就犹如他同时的最有教养的乡绅之文雅。和他们比起来,从社会地位上说贝多芬就是个不羁的艺术家,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海顿从不知道什么是嫉妒,曾称呼比他年轻的莫扎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可他就是吃不消贝多芬。莫扎特是更有远见的,他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说,“有一天他是要出名的”,但是即使莫扎特活得长些,这两个人恐也难以相处下去。贝多芬对莫扎特有一种出于道德原因的恐怖。莫扎特在他的音乐中给贵族中的浪子唐璜加上了一圈迷人的圣光,然后像一个天生的戏剧家那样运用道德的灵活性又回过来给莎拉斯特罗加上了神人的光辉,给他口中的歌词谱上了前所未有的就是出自上帝口中都不会显得不相称的乐调。

贝多芬不是戏剧家,赋予道德以灵活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可厌恶的玩世不恭。他仍然认为莫扎特是大师中的大师(这不是一顶空洞的高帽子,它的的确确就是说莫扎特是个为作曲家们欣赏的作曲家,而远远不是流行作曲家);可是他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而贝多芬却是个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同样的,海顿也是穿传统制服的侍从。在贝多芬和他们之间隔着一场法国大革命,划分开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但对贝多芬来说莫扎特可不如海顿,因为他把道德当儿戏,用迷人的音乐把罪恶谱成了像德行那样奇妙。如同每一个真正激进共和主义者都具有的,贝多芬身上的清教徒性格使他反对莫扎特,固然莫扎特曾向他启示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各种创新的可能。因此贝多芬上溯到韩德尔,一位和贝多芬同样倔强的老单身汉,把他作为英雄。韩德尔瞧不上莫扎特崇拜的英雄格鲁克,虽然在韩德尔的《弥赛亚》里的田园乐是极为接近格鲁克在他的歌剧《奥菲阿》里那些向我们展示出天堂的原野的各个场面的。

因为有了无线电广播,成百万对音乐还接触不多的人在他百年祭的今年将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音乐。充满着照例不加选择地加在大音乐家身上的颂扬话的成百篇的纪念文章将使人们抱有通常少有的期望。像贝多芬同时的人一样,虽然他们可以懂得格鲁克和海顿和莫扎特,但从贝多芬那里得到的不但是一种使他们困惑不解的意想不到的音乐,而且有时候简直是听不出是音乐的由管弦乐器发出来的杂乱音响。要解释这也不难。十八世纪的音乐都是舞蹈音乐。舞蹈是由动作起来令人愉快的步子组成的对称样式;舞蹈音乐是不跳舞也听起来令人愉快的由声音组成的对称的样式。因此这些乐式虽然起初不过是像棋盘那样简单,但被展开了,复杂化了,用和声丰富起来了,最后变得类似波斯地毯,而设计像波斯地毯那种乐式的作曲家也就不再期望人们跟着这种音乐跳舞了。要有神巫打旋子的本领才能跟着莫扎特的交响乐跳舞。有一回我还真请了两位训练有素的青年舞蹈家跟着莫扎特的一阕前奏曲跳了一次,结果差点没把他们累垮了。就是音乐上原来使用的有关舞蹈的名词也慢慢地不用了,人们不再使用包括萨拉班德舞、巴万宫廷舞、加伏特舞和快步舞等等在内的组曲形式,而把自己的音乐创作表现为奏鸣曲和交响乐,里面所包含的各部分也干脆叫做乐章,每一章都用意大利文记上速度,如快板、柔板、谐谑曲板、急板等等。但在任何时候,从巴赫的序曲到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音乐总呈现出一种对称的音响样式给我们以一种舞蹈的乐趣来作为乐曲的形式和基础。

可是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你能去津津有味地欣赏一张波斯地毯或者听一曲巴赫的序曲,但乐趣只止于此;可是你听了《唐璜》前奏曲之后却不可能不发生一种复杂的心情,它使你心理有准备去面对将淹没那种精致但又是魔鬼式的欢乐的一场可怖的末日悲剧;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时你会觉得那和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的最后乐章一样,都是狂欢的音乐;它用响亮的鼓声奏出如醉如狂的旋律,而从头到尾又交织着一开始就有的具有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的乐调,因之更加沁人心脾。莫扎特的这一乐章又自始自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但是贝多芬所做到了的一点,也是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有时清醒就出些洋相或者显示出格调不高的一点,在于他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激进共和主义者的特点)使用着旧的乐式;但是他加给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使得产生于感觉的激情显得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于是他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之下竟还有什么样式存在着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时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用了另外几个很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从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抛出了同时使用音阶上所有单音的可怖的和弦。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享受不尽的美丽的乐曲;他能挑出那些最干燥无味的旋律,把它们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他那激动人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当伯辽兹听到一位法国作曲家因为贝多芬的音乐使他听了很不舒服而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时,他非常生气。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十八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乐队前进了一步(爵士乐,附带说一句,就是贝多芬化了的老式跳舞乐队),不但能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的最有深度的音乐了。P7-10

序言

在外国,散文是一文学大类,包括一切非韵的文章,甚至小说、戏剧等,这是广义的散文。同时也存在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性的散文,它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文学样式,在《大英百科全书》里称为非小说性散文,其中还存在着一种“随笔”(Essay)。外国散文厚重的个性,浓郁的情愫,思辨的色彩,雍容絮谈的文风,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外国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外国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两大流向。

广义散文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产生了。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交际,散文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话语用非韵的文字记载下来,加以整理,便成了散文。在古希腊,人们最早用碑文的形式来记事,后来逐渐发展成对历史和地形测量的记载。直到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赫卡泰奥斯和希罗多拉斯,才有确切的文字流传下来。虽然他们的作品已经失传,但从残篇断片中,可以看出,现代观念的散文用法在这时期已经形成。

在古罗马,用拉丁文写作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最早的编年史作者赫米拉,他用散文的形式叙述古罗马的历史。以后,虽然也出现了不少政治演讲、哲学论著的散文,但大都失传了。值得提出的是古罗马的政治家、演说家和作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他把古罗马散文中的演说辞推向了项峰。他晚年的小品文《论友谊》、《论老年》文采斐然,句法谨严,音韵柔和,说理透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后来的欧洲散文家所崇奉。他遗留下来的八百多封书信,为研究罗马共和国末期的社会和政治斗争提供了重要史料,一直是“书信体”散文的楷模。

广义散文在英国、法国、德国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早期从拉丁文翻译而来,成为开创各国散文的先河。直到13世纪,从情趣、审美和德育等目的出发,首先在法国开始出现了一种非小说性散文。非小说性散文(狭义散文),其形式有政论、辩论、传记、自传、宗教经典、普及哲学和伦理著作等,比之于广义散文,它排除了长篇的记叙和单纯逻辑的说理,而增强了情感的因素和文学的色彩。

16世纪,随着欧洲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文化和思想上早已开始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到这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要求个性解放。因此,在散文创作领域顺乎潮流地兴起了一种“私文学”,即用书信、日记、忏悔录等形式作多少带些掩饰的自我表白和自我剖析,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蒙田(1533—1592)。他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历史人物传记”的影响下,结合自己对于道德的反省和自我的剖析,终于创立了一种絮语式的散文体裁:Essay(随笔)。这种散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或理解的文章,乃如家常絮语,用清逸冷隽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文章”。它的内容“不限于个人经历、情感、家常掌故、社会琐事,然而这种经历、情感、掌故、琐事确是它最得意的题材,国家政闻、社会舆论不大说的,有时也许讨论得着,但不是严词正意地有头有序地记出来,只是散漫地零碎地写着”。所以,这种散文需将作者意志的、情感的、观察力的结晶融会贯通,笼统地熔铸在暗示里,让细心的读者去领会,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接着,英国的培根(1561—1626)吸取蒙田的艺术营养并结合个人的独创,发展了Essay体,开创了英国散文之先河。他深通哲学,蜚声政坛,将有关道德的问题结合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发出忠言谠论,供一般有志进取的人阅读。因此,就文章的风格而言,培根是不同于蒙田的,其内容质朴而富实,充满格言警语,其形式短而有序,缺乏个人絮语的风趣。他们都是外国散文的开拓者。  17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发达国家均有所增长,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的不同,又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文学上,古典主义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潮流。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反映生活,注意人物的心理分析,另一方面又崇尚理性,缺乏个性,设置了许多新的清规戒律。因此,讲究礼貌和培养绅士风度便成了时髦的社会风尚,而这也成了许多散文作家的主题,成为非小说性散文绚丽多姿的花朵。

18世纪,欧洲发生了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把非理性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权威的武器,提倡自由的科学精神,肯定人类的进步思想。在文学上,他们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常常深入浅出地把深奥难解的哲学思想写得通俗易懂,以图唤醒人民起来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这时期的散文呈现着明显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由于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定期刊物的创办,在报刊上产生了一种“人物状写”(又称“人物素描”),而后成为“期刊小品”,其内容多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探讨,于促进思想的启蒙有着重要作用。在表达方式和文笔上,由于思想的活跃、题材和体式的多变,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19世纪,欧洲掀起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浪漫主义作家们虽然跳不出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范畴,其思想核心仍然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个人主义,但他们强烈要求突破封建束缚,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追求个性解放,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在文学上,他们主张描写理想.展示作家的主观世界和对事物的内心反应,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强调描绘大自然景色,常常把自然的“美”同现实的“丑”进行对比,从而抒发作家的心灵感受、寄托理想。他们还采用民谣、民间故事作为创作的素材和借鉴,喜用夸张手法展现作家的思想倾向。在这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加之报刊的盛行,散文名家辈出,异彩纷呈,其发展达到了全盛阶段。

20世纪,由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角逐,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更加不满和绝望。在文学上,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它具有极强的反叛性和挑战性。作家们强烈要求摆脱西方文化和西方艺术的传统基础.对支撑西方社会结构、宗教、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念等的传统意识提出疑问:他们打破公认的规范和正统,不断引进遭禁止的题材,创新艺术形式,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宣布自己的主体性,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的姿态。散文创作也受这股文学思潮的影响。散文家们对现实存在表现了极大的怀疑,对想象和虚幻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幻象之物不仅出现在小品、游记中,而且出现在传记、忏悔录、历史著作和评论中。加之报刊讲求实效,避免长篇大论,小品散文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英国的史密斯(1865—1946)、伍尔芙(1882—1941),美国的海伦·A·凯勒(1880—1968)、斯坦倍克(1902—1968),法国的纪德(1869—1951)、科莱特(1873—1954)等,以及各国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们的小品散文创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之,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生活,散文作品的情感因素和文学色彩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过,散文由于有着深厚的传统,密切地联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必将突破“应用”的樊篱回归到情感的世界中来。

此《品外国散文》一书选辑了数十篇名家名作。这些散文,有的长于抒情,抒发了浓浓的爱国情、乡情、亲情、友情、理想之情等;有的长于叙事,叙述了“我与绘画的缘分”、“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欢乐等;有的长于描绘,描绘了林园之关、森林之美、青山之美、海湖之美、风雪之美、晨昏之美等;有的长于思辨,思考了“老之将至”、“性与美”、“创造”、“信仰自由”、“永不道别”、“怎样发大财”、“知识尘埃”、“思想的诞生”等。这些散文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传统手法外,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内心独白、对话、蒙太奇等现代技法,给作品增添了深邃的艺术内蕴,都有强烈的个性与自我表现意识,饱含着浓郁的情愫。

在《品外国散文》一书中,我们还对每篇作品就其思想与艺术作了精要赏析,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与把握,从而达到爽目怡情的审美效果。同时,加强对百年来外国散文创作新成就、新面貌的认知,便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思想的交流,拓宽视野,汲取更多有益的精神营养,促进我国新世纪散文创作与研究的发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