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带给人们的探索永不停止,古圣先贤们的思想蕴涵无穷思辩的力量,进射智慧的电光火花。
宇宙从何处来?人类又是从何处来?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宇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之中?人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价值、意义?……这些问题与芸芸众生中的你有关吗?有关!因为只要你会思想,无论你是有心之人还是无意之人,都会在生活中体现出你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索,这就是哲学。哲学无处不在。
本书采撷了古代哲人的一些思想精华,力图以此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线路图,旨在将中华传统哲学的精华,用简单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从中可以感受到智慧的力量。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带给人们的探索永不停止,古圣先贤们的思想蕴涵无穷思辩的力量,进射智慧的电光火花。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之《中国历代哲学智慧》采撷了古代哲人的一些思想精华,力图以此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线路图,旨在将中华传统哲学的精华,用简单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从中可以感受到智慧的力量。茶余饭后、小憩之时,捧起它,可以体味思想的价值、思考的力量、思辨的智慧。
神话一直被人们视为“原始的哲学,最简单的思想表达形式,了解世界和解释生与死、命运和自然、神和崇拜的一系列尝试”。创世神话,它们首先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根源源于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象;其次它们孕育了宗教哲学,具有丰富的宗教哲学意蕴。创世神话体现了我国宗教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成模式。
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十万八千年。他醒来后,发现周围一团黑暗,于是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其中又轻又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蓝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的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盘占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着他的身体每天增高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九万里那么长了。
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终于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可是盘古也累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飘动的云;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成为了最伟大的神。
盘古神话虽末见于先秦古籍,但它和《山海经》所记的烛龙神话却有相似之处,或者就是这一神话的演变,后来又吸收了南方民族盘瓠传说的某些因素,才形成了这样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到明末周游写《开辟衍绎》,盘占手里又给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 在人类文明朦咙的神话时期,原始人将宇宙的起源想象成一个巨大的“蛋”。这就是宇宙起源的“母题”,世界各民族的远古传说中都涉及这“蛋卵”的母题。盘古神话中也包含着一个“宇宙卯”的母题。由“宇宙卯”我们可以想到《易经》的太极图,太极图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白色的鱼象征阳性、动态,代表天;黑色的鱼象征阴性、静态,代表地。二鱼形状一致,头尾相接,形成妙合而凝的状态。可见,最早的先天太极图就是一个“宇宙卵”,它包融一切,象征着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由此似乎可以推测出,“宇宙卵”的母题发展出了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太极阴阳学说。
盘古神话中盘古死后化身为宇宙万物,这就是“垂死化身”的母题。而这一母题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来自原始人的原始思维。他们自从意识到死亡之日起,就发现大自然也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生死现象。在他们的眼前,太阳每天晚上死去,早上又复活;月亮在初一死去,在十五又复活;花草树木冬天死去,春天又复活……种种死而复生的现象,使他们相信万物有不死的灵魂。而万物的变化,又导致了他们认为物体能自由变形的联想。在这两种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垂死化身”的母题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古人的神话传说之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垂死化身”母题产生的信仰根源,它渗透于中国宗教哲学发展的各个时期。“垂死化身”的母题,发展成为中国宗教哲学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对中国宗教哲学的影响非常深远。
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其他民族的造人者往往是创世者,其方法是由创世神独立创造人。中华民族的创世者是盘古,而造人者却是女娲。
女娲,又称女娲娘娘,凤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女娲有“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的功劳。 传说一: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就拿绳子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风俗通》)
传说二:女娲与伏羲为兄妹。当宇宙初开时,天地之间只有他们兄妹两人在昆仑山下。他们商议想做夫妻,自己又觉得羞耻。兄妹二人上了昆仑山,发誓说:“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请您将天上的云都合成一团,要不就把云散开。”说完,天上的云立即合了起来,他们俩就成了夫妻,中华民族都是他们俩的子孙后代。(《独异志》)P3-5
宇宙从何处来?人类又是从何处来?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宇宙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状态之中?人生存的目的是什么?人活着有什么价值、意义?……这些问题与芸芸众生中的你有关吗?有关!因为只要你会思想,无论你是有心之人还是无意之人,都会在生活中体现出你对世界的思考,对人生的探索,这就是哲学。哲学无处不在。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化的积淀最终是哲学;说它复杂,是因为古今中外很多人穷其一生去研究它,但哲学带给我们的永远只有探索,没有终止。而正是这种探索,对社会而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个体而言,每一次深入地思考,都将带来一次思维模式的洗礼……
中国古人从很早就开始探索哲学的世界,伏羲、女娲等神话传说是他们对世界、人类起源的猜测,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淡泊以自处等是人类自身与世界、社会相互交流的方式……哲学家不断呈现,他们在思想灵魂的领域里或融合、或继承发展、或独树一帜,他们进射出智慧的火花,展现着思辨的力量。
朝代更迭,沧海桑田。中华哲学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奠定了中华传统思想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社会;孔子把“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给世人;公元前后,“慈悲普度”的释家佛法东传。于是,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哲学。
后来,历经朝代更迭,儒、释、道思想或扬弃、或丰富、或发展,但最终得以传承,几千年来,儒、释、道的三大文化支柱给国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稳定的道德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套道德体系是中华传统社会赖以存在、安定与和谐的基础。这也是以儒、释、道信仰为根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最有价值之处。
本书采撷了古代哲人的一些思想精华,力图以此勾画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线路图。旨在将中华传统哲学的精华,用简单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从中可以感受到智慧的力量。茶余饭后、小憩之时,捧起它,可以体味思想的价值、思考的力量、思辨的智慧。
资料浩繁,时间有限,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敬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