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毅、夏明、张桃英著的《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讲述了汪懋华院士是中国当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开拓者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汪院士强调,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一定要集全国农业工程学者之力,发挥全国农业工程学者的智慧,共同为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出力,一定要建设全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大团队、大平台。
汪院士指出,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一定要立足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一定要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工程技术与装备。
汪院士强调,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要学习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发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大力推进与世界农业工程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宋毅、夏明、张桃英著的《汪懋华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是在汪院士的口述学术生涯采访稿基础上写成的,但凡认识汪院士的人都深有体会,汪院士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他讲述的历史情景交融而又朴实无华,听者似醍醐灌顶,心灵得到启迪和升华。几位执笔的作者都是近年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资深人士,汪院士的经历也同样感染了他们,精彩的历史和文笔的珠联璧合,这本书不仅对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于青年学生的励志成长也大有裨益。从汪院士讲述的经历和成长史中,广大读者会得到人生的动力和发现努力方向。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兴宁一家人
1.粤东璀璨明珠——兴宁
2.祖辈和父辈的故事
3.从手工制作帽子开始的童年
4.接受正规新式教育
5.兴宁第一中学往事
6.人生十字路口与“天降”考大学机遇
7.壮哉,兴宁升学团
第二章 大学五载 理论实践同丰
1.艰难的北上求学之旅
2.进入全国农业的最高学府
3.停而复办的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
4.卢沟桥农场的农耕实习锻炼
5.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成立
6.双桥农场的过渡时期
7.海南岛垦殖实习
8.重读一遍大学二年级
9.热心学生工作的团干部
第三章 留学苏联前后
1.入党
2.留苏预备部——出国前的准备
3.出国前回乡探亲
4.出国前的实践活动
5.难忘的留学生活
6.副博士论文
7.与鲁诺夫院士的友谊
第四章 回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任教
1.农业电气化系的新教员
2.带领学生上农业用电生产实习课
3.为养猪场安装自来水
4.农村对电气化需求多多
第五章 身处逆境 不忘科研
1.善对“文革”初期的“两派”内斗
2.下放河南信阳“五七”干校和博爱县农村锻炼
3.“北农机”整体搬迁到重庆西南农学院
4.学习研究半导体技术
5.组织到重庆长寿县电机厂蹲点
6.收获深情厚谊
第六章 进入学校领导层
1.学校北迁河北省邢台市
2.在通县农机修造厂搞技术改革
3.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回迁北京
4.首建农业电气自动化专业
5.坚持不转“户口”的学院副院长
6.国内第一所农业工程大学诞生
第七章 搭建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框架
1.农业工程学科的源起
2.推动一级学科更名为工学门类——农业工程
3.重塑农业工程学科体系
4.助力农业工程教学改革
5.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第八章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用智慧关心国计民生
2.凭综合实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3.担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
4.倾心扶持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专业分会
5.精心呵护《农业工程学报》
6.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第九章 站在战略的高度
1.主持“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重大咨询项目研究
2.课题组成员集体考察山东省农业机械化
3.院士带队赴欧洲专题考察农业机械
4.在德国实地考察机收甜菜
5.广州研讨会聚合集体智慧
6.重大咨询项目圆满收官
7.创建“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8.申请农业部农业信息获取技术重点实验室
第十章 培育英才 桃李天下
1.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的故事
2.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的故事
3.情系晚生
第十一章 大爱无疆 帮扶兄弟院校
1.出任浙江大学兼职院长
2.关心指导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建设
3.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特聘院士
4.对江苏大学的无私帮助
5.帮扶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6.情洒“农工”都是爱
第十二章 影响力遍及四海
1.刻苦自学闯关英语
2.毛遂自荐出国任教
3.亚洲理工学院的中国教授
4.在国际组织中任职
5.执掌CIGR 2004国际农业工程大会
6.重访俄罗斯
7.参与组建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8.助力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落户中国
9.张开双臂与世界相拥
第十三章 走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1.提出我国“精细农业”发展研究的第一人
2.推动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战略与应用研究
3.关注紫花苜蓿与奶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4.探索提高机械化挤奶效率的路径
5.因地制宜推广暗管改碱技术
6.推动精细农业向智慧农业演进发展
第十四章 坦荡的人生 和睦的家庭
1.精力旺盛堪比青壮年
2.能力是通过刻苦和勤奋得来的
3.夫唱妇随 琴瑟和谐
4.长女承继父业
5.平淡而美满的家庭生活
附录
附录1 汪懋华院士年表
附录2 国内外重要学术性任职与贡献
附录3 汪懋华1986-2010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题录与2008年后主编出版的专著
附录4 汪懋华2011年至2017年7月应邀作学术报告题录
附录5 采访汪懋华院士的女儿汪宁教授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1.粤东璀璨明珠——兴宁
广东省兴宁县(1994年改名为兴宁市)是南国一个很美丽的小城市,地处广东东北部的兴宁盆地,北与江西省赣州市毗邻,位于东江和韩江上游,因宁江贯穿全境南北而得县名。史书记载兴宁古时属于龙川县管辖,在东晋咸和六年(331)设立兴宁县,算起来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经朝代更迭,兴宁辖境数次变更,北宋以后才逐步固定下来。1985年,广东省实行市管县体制。兴宁县(市)一直隶属于梅州市。由于位于广东、江西、福建三省的交界处,很久以来一直是粤东、赣南、闽西一带重要的地区性商贸中心,行商坐贾不绝于旅,商业贸易相当发达,近现代历史上曾有“小南京”之称,兴宁人保持着悠久的经商传统。
兴宁是岭南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地方之一,当地民居、民俗、方言都具浓郁的客家特征。客家人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融合过程。宋代之前,居住在中原的汉人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南迁,史料表明,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国60万大军攻灭了楚国后,挥兵直指岭南,在占领这一地区后,秦王朝把岭南变成迁徙中原“罪徒”的一个流放地,后又“经略”开发,有秦一朝,被迫南迁的中原人计有3批、数十万人。1984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兴宁新圩镇大村鬼树窝崩岗南坡出土6枚完整的编钟,经广东省博物馆专家鉴定,被认定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文物。这一考古发现说明秦汉之际兴宁一带已有南迁汉人的足迹,考古工作者判断。他们可能先是在这里驻军,其后代逐渐衍化成了岭南的居民;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汉人又发生过多次连续性的南迁转徙。到唐末五代,南迁客家先民,“其远者已达惠、嘉、韶等地,其近者则达福建宁化、长汀、上杭、永定等地,其更近者,则在赣南各地”,也就是说,北宋之前,客家人的分布已经遍及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等地,由于兴宁县在历史上先后隶属过惠、嘉地区,所以这里一直是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这些南迁的中原汉人,有的是被朝廷举家流放,更多的是为了躲避各种各样的战乱而南下。岁月荏苒,这些原籍在中原的汉族人逐渐在南方各省形成了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被称为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的一个重要支系,如今在河南省固始县等地,还建立有纪念祖先南迁的根亲文化博物馆。
1932年11月11日,汪懋华就出生在兴宁市的一户客家人家。并在兴宁小城渡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的初期阶段。汪懋华的祖先早年也是由北方迁来的,至于祖籍最早是哪里如今汪家人已经说不清楚了,但确切知道来梅州定居之前是住在江西。江西本身就是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途中重要的中转站。至于汪家是从江西哪个地方南迁的,汪家人现今有着不同的说法。据汪懋华回忆,他记忆中汪家的先祖是从江西婺源县搬来的,因为他从小就听说祖籍所在地是江西生长油菜花最多的地方,那里有许多客家人。而梅州市客家博物馆里展出的内容里,也显示婺源一带是客家人集中的地方之一。但是汪懋华大伯父的儿子、他的七堂弟汪棠华和九堂弟汪骏华却回忆说,他们汪家最早是在江西的弋阳县,与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的家族是一支,只是他们家后来搬到了江西抚州市的临川县,是从临川县迁到兴宁来的。无论哪种说法更接近历史真相,至少汪家早年生活在江西这一点是大家认可的。(P3-4)
汪懋华院士是我国当代农业工程学科的开拓者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14年,为纪念中国工程院成立20周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出版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工程,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光辉事业,通过真实记录院士的主要经历,重点描绘院士们从事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奋斗历程,突出反映他们为工程科学技术事业毕生奋斗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通过弘扬院士们的科学精神,提升社会的正能量。在此之前,2012年11月,为庆祝汪懋华院士80岁华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发起,为汪懋华院士八十华诞编印了系列出版物,包括《汪懋华文集》《汪懋华院士风采录》《献身农业工程 促进学科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口述学术生涯》和《情满农工——恭贺汪懋华院士八十华诞随笔集》,其中由宋毅、夏明、张桃英3位记者执笔写作的《献身农业工程 促进学科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口述学术生涯》一书中,汪院士满怀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学习、工作、成长的经历,包括对年已96岁母亲的母子深情,对相濡以沫几十年妻子的夫妻恩爱,对已经成家立业女儿的父女情深,莘莘学子的刻苦与学业有成的自豪,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完美的追求,与学界同仁的友谊与交往等,读起来无不使人为之动情。此书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工程院有关部门的关注,3位作者根据中国工程院的建议,在此基础上继续访谈汪院士及其周围的人们,广泛收集有关汪院士的资料,历时近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本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汪懋华传》的写作。
我虽然没有直接上过汪院士讲授的课程,不是汪院士直接培养的研究生,但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汪院士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汪院士教育我做人,教育我做事。今天,我特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撰写此文,代以为序。
积极推进学科平台建设
汪院士强调,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一定要集全国农业工程学者之力,发挥全国农业工程学者的智慧,共同为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出力,所以,一定要建设全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大团队、大平台。1992年汪院士建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为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会议正式定名为“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自1994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第一届研讨会以来,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20多年来,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参会人员不断增加,会议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2002年建立了下届研讨会承办单位申报制度,许多高校以能承办研讨会为荣,申报汇报成了每届研讨会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进一步扩大全国农业工程学者之间的交流,2004年,汪院士建议,我们要学习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ASABE)的经验,采取学术年会的形式,以让更多的农业工程学者,特别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会议,以扩大交流,拓宽视野。在汪院士的支持下,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农业工程学术年会,参会人数500多人,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农业工程学术年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农业工程及相关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成了我国农业工程领域最重要的两个学术研讨交流平台,不仅为推动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促进了会议承办单位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
努力促进学科方向凝练
汪院士指出,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一定要立足于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一定要为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工程技术与装备。各个高校、各个单位一定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凝练学科方向,彰显学科特色。为了指导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工程学科建设,汪院士带领相关农业工程专家,先后在东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汪院士的指导和帮助下,进入21世纪以来。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一批高校的农业工程学科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为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了研究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2004年年底,中国工程院决定启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课题,由沈国舫前副院长和汪院士主持,由汪院士组织实施,从2005年起,组织了全国近300位有关行业院士和同行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就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东北地区、草原牧区、农垦系统、丘陵地区、拓展领域的农业机械化、农业装备工业发展战略和发展保障体系等9个专题进行了调研,先后召开了几十次调研会、研讨会和座谈会,最后向国务院递交了5卷集共约190万字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直接向回良玉副总理和中央有关部委领导作了汇报,受到了回副总理的好评,为制定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期间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技术路线图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细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当前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起,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相继开展了精细农业技术的研究。汪院士敏感地抓住这一发展方向,率先在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精细农业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由教育部批准建立了“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在北京小汤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精准农业示范基地,为在我国开展精细农业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发挥了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汪院士强调,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要学习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发展的先进经验,为此,他积极推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大力推进与世界农业工程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1985年起,汪院士数十次出访世界各地,特别是一些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先进的国家,参加各种类型的农业工程学术会议,介绍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在汪院士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国家的农业工程组织和学者了解了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加强与中国农业工程学者的合作。现在,在世界上大多数重要的农业工程会议上,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听到中国农业工程学者的声音。一些中国农业工程学者还在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组织(如CIGR)担任了重要的职务。
邀请国际农业工程组织在中国举行会议,是学习发达国家农业工程发展先进经验的又一重要途径。在汪院士的争取和努力下,许多重要的农业工程国际会议先后在中国召开,如1989年第一次在我国北京举行的大型综合性农业工程国际学术大会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第九次农业机械化专家组会议;特别是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2004年北京学术大会,被认为是CIGR召开的国际会议中最成功的大会之一,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农业工程在国际上的影响。十多年来,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及其下属分会,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如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先后召开了数十次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与学术研讨会。
鉴于汪院士为中国农业工程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在国际农业工程中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国际农业工程组织邀请和选举汪院士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如FAO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专家组、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俱乐部、国际农业工程协会(CIGR)农业电气化与能源理事会等。早在1988年他就被认定为英国农业工程师协会会士。2006年国际农业工程协会(CIGR)第16届世界大会上,汪院士被授予CIGR“会士”荣誉称号,这是CIGR授予的最高学术荣誉,2010年第17届CIGR世界大会上,他又一次获得杰出贡献奖。
几十年来汪院士为了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呕心沥血、不辞辛劳,为我们这些学生晚辈做出了榜样。高山仰止,“侪辈跟随愧望尘”。让我们这些“侪辈”加倍努力,发扬光大大师精神,不辜负汪院士的重托和期望。
这本书是在汪院士的口述学术生涯采访稿基础上写成的,但凡认识汪院士的人都深有体会,汪院士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他讲述的历史情景交融而又朴实无华,听者似醍醐灌顶,心灵得到启迪和升华。几位执笔的作者都是近年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资深人士,汪院士的经历也同样感染了他们,精彩的历史和文笔的珠联璧合,这本书不仅对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于青年学生的励志成长也大有裨益。从汪院士讲述的经历和成长史中,我们会得到人生的动力和发现努力方向。
祝愿汪懋华院士健康长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罗锡文
二○一七年七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汪懋华传》付梓印刷了,我们忐忑了几年的心仍旧放不下来,接下来我们的劳动成果将要接受广大读者的检验,特别是农业工程业内专家们的检验,我们从内心将此过程视为一次大考。
为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作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2012年。当农业工程学界在为汪院士即将到来的八十华诞准备学术活动时,我们3人当时都供职于《中国农机化导报》,长期从事农业工程和农机化领域的新闻报道。受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时任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明研究员的委托,我们3人合作执笔撰写了《献身农业工程促进学科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口述学术生涯》(简称《口述学术生涯》)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作为献给汪院士八十大寿的礼物之一。此书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工程院二局的关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吴晓东处长找到中国农业出版社宋毅磋商,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容,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系列的要求,再写一本将“口述”变为“他述”的《汪懋华传》。在征得汪院士同意后,我们“打起背包又出发”,从2014年起开始了这本传记的写作。
宋毅曾长期担任《中国农机化导报》社长、总编辑,夏明是《中国农机化导报》的部门主任,张桃英也曾是《中国农机化导报》的部门主任,我们3人都有长期跟踪报道汪院士的经历,多次参加汪院士主办或参与的各种活动,与汪院士的学术团队、不少汪院士的同事和学生、农业工程学术界的学者都较为熟悉,这为我们继续深入挖掘素材提供了有利条件。汪院士作为当今农业工程学科的领军人物,自我定位在农业工程“承前启后的开拓者”这个位置上,于是,我们在访谈汪院士、研究汪院士的过程中,努力搞清楚“承前”——继承了前人什么?“启后”——启发了后人什么?开疆拓土——为农业工程学科带来了什么?正如本书中所反映的那样,经历几十年辛勤耕耘,汪院士在农业工程领域做出的贡献令人仰止,无论是在学科平台建设、学科方向凝练、国际交流合作、教书育人擢才等各方面都有很多建树,采访汪院士、写作汪院士的过程对我们3人来说本身就是向老前辈学习的过程。
汪院士给人的印象是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精力充沛、行事果断,在采访他周边人士时几乎每个人都谈到了这几点显著特征。成书过程历时几年,我们明显感到汪院士思考的脚步一直没有停顿,科研的节奏从来没有放慢。比如,2012年11月《口述学术生涯》杀青时,汪院士和我们谈的较多的是农业工程的六大发展方向,包括农业机械化与装备、农业水土工程、设施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业信息与电气工程、农产品加工与食物安全、农业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认为这是2020-2030年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精细农业、农业物联网等。而在本书采访中,汪院士谈的更多的是有关如何推进精细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发展的问题,而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思考,并将其作为引领未来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重点。所以,我们始终有一种感觉,我们不仅是在回顾和总结汪院士的成功经验,而且还是在追踪他不断跳跃发展的思维,稍有懈怠,就会被走路大步流星的汪院士远远甩下,这就是作为著者感受到的最大压力所在。
在本书写作中我们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帮助,要感谢的人和事情很多:
最要感谢的是本书的“传主”汪懋华院士,老前辈两年多时间里在百忙中接受了我们近20次采访,留下了上百小时的录音视频资料,还为我们介绍了不少同仁学者,使我们了解了更多、更丰富的一手资料。特别是在书稿完成之后,汪院士对书稿亲自把关,几番审阅,每次都是逐字修改,一丝不苟,以治学的严谨风格审视书稿,使我们对书稿的质量感觉心里有底。
要感谢农业工程学界德高望重的院士们,在对他们的采访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每个人与汪院士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东北农业大学蒋亦元院士2017年以来,1~3月前后5次住进医院,在接到采访请求后欣然接受,我们是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高干病房中完成对蒋院士采访的。2016年12月在广西柳州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主办的甘蔗生产机械化会议期间,作者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提出,请他来为即将出版的《汪懋华传》作序时,罗院士很爽快地答应下来,而且后来对序言的文字仔细雕琢,今天捧献给读者的序言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汪院士的敬佩之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康绍忠教授是继汪懋华院士、罗锡文院士之后的又一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他在百忙中接受采访,从农业工程学科的另一个领域讲述了汪院士多年来对农业水土工程的鼎力帮助。在汪院士的安排下,我们还在深圳采访到了回国定居的美国工程院院士、美籍华人学者、夏威夷大学农业工程系原主任王兆凯教授,他早年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上学时,与袁隆平院士是同级同学,后来由台湾到美国留学学习农业工程,毕业后在夏威夷大学农业工程系任教。1979年中关建交之前,受美国农业部委派,回中国大陆考察与中关农业合作的可行性。中美建交之后,正式被美国农业部派回中国,是他第一个向时任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新中国农业工程奠基者之一陶鼎来提出建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黄淮海平原治理的“华北平原农业项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大胆利用外资进行农业基本建设的“试水破冰之举”。如今,他的业务专长锁定在特种海藻的养殖上,将藻壳用来做可降解的塑料大棚材料、纳米级的3D打印材料和新兴的飞机外壳、发动机外壳材料等方面。他在深圳的家中向我们生动地讲述了他的学术团队与汪院士学术团队合作研发的有关情况。
要感谢中国工程院二局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一个宣传平台,特别是2017年6月,二局与中国农业出版社之间签订了合作出版中国工程院农学部院士传记的战略合作协议;高中琪局长、左家和副局长、王元晶副巡视员对传记撰写出版工作给予了支持和指导;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吴晓东处长、郑召霞女士亲力亲为,在院士、作者、出版社之间穿梭协调,化解困难,付出了很多努力。
要感谢农业工程领域里的知名专家学者们,作为在汪院士提携引领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农业工程学界的栋梁之才,受访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视野角度给我们讲述了丰富多彩的汪院士的故事。这期间接受过我们采访的学者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朱明研究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研究员,东北农业大学赵匀教授,黑龙江农垦科学院院长、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副校长汪春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洪添胜教授,千人计划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兰玉彬教授等。
要感谢汪院士的学术团队——“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各位专家学者。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民赞教授帮助我们拟定采访计划、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还数次陪同我们进行对汪院士的采访。张淼博士、李莉博士做了大量的协调、沟通、联络工作。特别是重点实验室提供的大量汪院士照片的电子版,以及《情满农工》一书的电子版,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要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实施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16年将汪院士列为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对象,设立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汪懋华资料采集组”,由宋毅担任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提供项目经费支持。这使得我们将撰写本书与采集工程集合起来,有机会来到汪院士家乡广东省梅州市参观了客家博物馆,了解客家人的历史和习俗;参观了客家大学校长博物馆和梅州市院士广场。并且到访汪院士的出生地兴宁市,瞻仰了汪院士家的祖屋和故居,在故居中一是采访到了他在家乡的两位亲人——七堂弟汪棠华和九堂弟汪骏华及下一代子女;二是在故居里看到了他祖父母、父母、伯父母的照片,以及一幅非常珍贵的20世纪20年代汪院士母亲在汪家做童养媳时的照片。在兴宁,我们还寻访了当地客家人崇学象征的“兴宁学宫”,汪院士上中学的兴宁一中,今兴民中学,及今天的兴宁一中,参观了那里的校史馆。
要感谢中国农业出版社的编辑们,本书责任编辑刘晓婧、吴洪钟不只是编辑书稿,还参与了大量的采访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本书的出版做出了贡献。
要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提供帮助、给予厚爱的人。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按照本书原定写作计划,第15章是访谈录,将采访各位院士、专家的访谈录汇集于此。但由于中国工程院对院士传记系列的字数篇幅有统一要求,每书不得超过30万字,因此,在征得汪院士同意后,只能忍痛割爱。好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有“汪懋华学术成长研究报告”项目,拟在那里将访谈成果进行充分地展示。
最后,衷心祝愿汪懋华院士健康长寿!
宋毅 夏明 张桃英
二○一七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