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血胆军神(巴顿全传)/二战风云人物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范高峰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范高峰著的《血胆军神(巴顿全传)》是一本人物传记类图书,讲述了巴顿的传奇一生。在朋友眼里,巴顿是一个开朗大度又自命不凡的人;在家人眼里,他是一个感情丰富、有责任心的人,婚姻、家庭生活近乎完美;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值得信赖又麻烦不断的人;在敌人眼里,他是一个让人害怕又值得令人尊敬的战将。人们对巴顿近乎偶像式的崇拜,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指挥才能和顽强的军人作风,同时还源于巴顿那“如恺撒般的神秘复杂、难以捉摸的天性”。

内容推荐

执着和勤奋是巴顿成功的法宝;勇敢和严明是巴顿胜利的武器;目标远大,性格坚强,作战勇敢,是巴顿的高贵品质。范高峰著的《血胆军神(巴顿全传)》从巴顿的家族史、西点军校的求学历程,到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努力进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彪炳战绩,及其在政治上的无知和军事上的狂热,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力求将一个有血有肉、形象鲜活的巴顿将军呈现在读者面前。巴顿的军人形象,必将成为读者记忆中永恒的经典。

目录

第一章 血液里的战之魂

 1.军人世家

 2.望子成龙

 3.立志向伍

第二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

 1.西点之路

 2.骑兵少尉

 3.改革军刀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1.短兵相接

 2.参战欧洲

 3.选择坦克

第四章 英雄无用武之地

 1.情迷坦克

 2.和平时期

 3.“二战”爆发

第五章 装甲运动战之王

 1.塑造装甲

 2.“火炬”计划

 3.征服北非

第六章 得意忘形险受难

 1.纸醉金迷

 2.力挽狂澜

第七章 雄师直取西西里

 1.出奇制胜

 2.血战到底

 3.欲加之罪

第八章 峰回路转风云变

 1.声东击西

 2.风波不断

第九章 硝烟弥漫不为惧

 1.“霸王”计划

 2.炮火连天

 3.秘密作战

第十章 所向披靡显神勇

 1.解放巴黎

 2.各自为战

 3.攻克梅斯

第十一章 用兵如神终获胜

 1.攻其不备

 2.强渡莱茵河

 3.决一死战

第十二章 威震天下功与过

 1.黯然神伤

 2.战神之死

 3.名垂青史

试读章节

第一章血液里的战之魂

1.军人世家

19世纪末期,在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圣盖博市温雅湖畔,有一片广阔的牧场,它的主人叫本杰明·戴维斯·威尔逊。1830年,这位富有的牧场主在牧场边上靠近温雅湖的地方,建了一座别致的木屋。后来,他的女儿露丝-威尔逊和女婿乔治·史密斯·巴顿(12岁前名为乔治·威廉·巴顿)时常来这座木屋居住。露丝对这座木屋很有感情,因为她就是在这座木屋里出生的。她怀孕以后,便一直住在这木屋里。1885年11月11日,露丝在这里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和许多拥有高贵血统的家族一样,乔治和露丝用小婴儿祖父和父亲的名字组合,给他取名为乔治·史密斯·巴顿。由于这个名字和他父亲的名字一模一样,人们习惯称呼他小乔治或小巴顿。

当时乔治这一名字在那个地方属于贵族。其实,巴顿的祖籍不是加加利福尼亚州而是苏格兰,有史可查的巴顿家族的第一位美国祖先名叫罗伯特·巴顿。

罗伯特·巴顿早年从原籍移居到美国弗吉尼亚殖民地后,曾当过土地契约工。这位身材不高但英俊潇洒的先祖,有着诙谐幽默的个性和风度翩翩的仪表,不久他便结识了富家小姐安妮·戈登·摩塞,并最终成为声名显赫的摩塞家族(即休·摩塞将军)的乘龙快婿。他们所生的儿子就是巴顿的祖父,因这位祖父出身军伍,人们称其为巴顿上校。

这位老巴顿出生于1831年,21岁那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当时正是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打得难分难解的战乱时代,老巴顿作为一个极其顽固的守旧派,激烈地反对废奴运动,他组织了一支号称“卡拉哈来复枪队”的志愿兵部队,加入南方同盟军,抵抗北方的革命军队和方兴未艾的奴隶解放战争。他先后担任过步兵连长、骑兵团团长,后来升任弗吉尼亚第22集团军的上校。在厄尔利将军指挥的对华盛顿的空袭中,他所统率的部队是唯一一支曾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城界内驻扎过的南方军队。到1864年9月在第三次温切斯特战役中阵亡时,老巴顿已升至准将,但人们仍习惯称他巴顿上校。

除老巴顿本人外,他的几名表兄弟也是这支军队的军人。巴顿家族的后人都以这些尊贵的祖先为荣,他们有着先天的勇气和骑士风度,自然也高人一等。在小巴顿年幼的心灵里,时常感觉到先辈们伫立在遥远的高处,审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也异常崇敬先辈,把他们当作自己“行动的楷模、前进的灯塔”。后来,他在书中写道:“我家族的祖先一直在催我奋进。如果我稍有迟疑,就可能玷污我的血统。”

当然,这个血统的另一部分来源于威尔逊家族。

巴顿的父亲乔治·威廉·巴顿是巴顿上校和苏姗-索罗顿·格拉希尔的大儿子,出生于弗吉尼亚的查尔斯顿。内战期间,巴顿的祖母和四个孩子还有她的一个兄弟一起生活,这个兄弟叫威廉·格拉希尔,曾是联盟海军的一位上尉。

1870年,巴顿的祖母苏姗与前夫的表兄弟,也是他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同学——乔治·休·史密斯结婚。史密斯的先辈中有许多显赫的教士和律师。他对四个继子视如己出,大儿子乔治·威廉·巴顿为了纪念其继父,按照合法的程序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乔治·史密斯·巴顿(即大巴顿)。

1884年12月,大巴顿娶了豪门本杰明·戴维斯·威尔逊最小的女儿露丝.威尔逊。当时,露丝·威尔逊只有24岁,年轻漂亮,举止端庄,谈吐不凡,颇有贵夫人气质。大巴顿也举止高雅,衣着考究,常以南方绅士自居。巴顿家族因此和威尔逊家族拉上了亲戚关系,而后者又是乔治·华盛顿①的直系亲属。此外,有一些家系和爱德华一世——英格兰国王和他的妻子玛格丽特——法王菲利普二世的女儿有关系。再由此追溯到十六位曾签订《大宪章》的男爵。在巴顿家族看来,所有这些人都和他们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大巴顿虽然不是职业军人,但他在中学毕业后曾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并担任过高年级的学员副官。1877年,他从军校毕业后,留校充任法律教官一年多,到1878年年底才脱离军界,在洛杉矶“格拉塞尔·史密斯和切普曼公司”法律事务所当律师。1884年,他当选为地方检察官。

巴顿的外祖父本杰明·戴维斯·威尔逊早年是一个拓荒者,来自美国中东部的肯塔基,是第二批穿过圣菲小道的人。他当过猎手、商人、小店主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终于成为当时洛杉矶的首富。到19世纪70年代,他是加利福尼亚州最大的葡萄酒和白兰地酒制造商,并拥有大量的不动产。他还当选过洛杉矶第一任市长,可以说是有权有势。他有过一个儿子,但年纪轻轻就死了,没留下子嗣;他的大女儿舍伯太太有一大家子人,但没有一个孩子成才;他的小女儿一直没有结婚,巴顿叫她安妮·威尔逊姨妈。

巴顿一家曾在洛杉矶住过一段时间,他家在山上,山下是法院,他的妹妹妮塔出生在那儿。因身体原因,他的父亲离开律师事务所后,他们一家便永远地回到了温雅湖畔。在那儿,巴顿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他和年幼的妹妹妮塔有时随父亲去打猎,有时划船或者钓鱼。而巴顿最感兴趣的是玩军事游戏。P1-3

序言

如果有人问我最欣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哪位将领,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巴顿将军。在战场上,能够指挥部队取得胜利的将领不少,但是有人格魅力的却不多,而巴顿恰好就是其中魅力十足的一位,他是个纯粹的军人,不关心政治,甚至不懂政治,一心只想打胜仗。他的同僚对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打仗是因为受训打仗,你打仗是因为你爱打仗。”巴顿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对胜利有着强烈的渴求,把军人的荣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用严明的军纪告诉我们何为一个军人的使命。

想要了解一个人,只关注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片面的,尤其是像巴顿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当你越了解关于他的故事,就越会发现他的成功绝非偶然,除了是个天生的将才,他的身上还有着无数的闪光点。

巴顿出身于一个有着悠久军事背景的家族,他自幼便十分崇拜有“石墙”之称的联盟国将领杰克逊将军,从小就立下壮志,要为家族的荣耀而奋斗。然而,他的成长道路却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由于患有“阅读失常症”,巴顿在学习语言时非常吃力,不得不付出比其他孩子多几倍的努力,但即使如此,他的成绩仍十分糟糕。他不仅要克服阅读和拼写上的障碍,而且还要忍受同学们的羞辱和嘲笑。不过,老师却非常喜欢这个有韧性的孩子,每当巴顿能够清楚地读出一个单词或正确地写出一句话时,老师都会在课堂上表扬他。正是老师的鼓励,使巴顿更加勤奋地学习,并成功考进了他梦想中的西点军校。在西点军校,他的成绩仍然不理想,但他毫不气馁,比别人多花了一年时间,终于顺利毕业。巴顿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努力不一定会走向成功,但如果我们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

巴顿酷爱运动,尤其对冒险性项目更是情有独钟。这位日后叱咤风云的美军统帅,年轻时还曾代表美国参加了第五届奥运会,并在击剑项目上取得了第三名,号称“军中第一击剑高手”。奥运会结束后,巴顿自费到法国索米尔军事学校学习击剑课。在那里,他发现法国骑兵使用马刀的方法远远超过美国骑兵,于是写了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借鉴法国人的经验设计了一种新的军刀样式。这种新型骑兵军刀是直线形设计,是一种理想的击刺武器,能够完美地用于刺杀,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骑兵部队中。从“巴顿剑”的诞生可以看出,巴顿表面上给人一种头脑简单的感觉,实际上他是一个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人,他投入在军事领域的心思是非常细腻的。

三十而立后,巴顿终于找到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装甲坦克。

1918年,巴顿组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支装甲部队,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坦克在军中不但没有受到重视,还受到了排挤和打压,巴顿的装甲部队最终被迫解散。  1940年,在纳粹德国的钢铁与火炮的肆意蹂躏下,整个欧洲处于苦难和恐惧之中,希特勒通过大规模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和强大的火力,把“陆军之王”法国和“日不落帝国”英国打得丢盔弃甲,毫无还手之力,法国很快便沦陷了,英国也危在旦夕。面对如此惨状,美军紧急下令组建自己的装甲部队,巴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但由于时间仓促,他所指挥的第一旅简直就是一堆钢铁垃圾,所有坦克的表面锈迹斑斑,设备残缺不全。他的属下更是一帮乌合之众,但是巴顿没有气馁和退缩,他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用自己的薪水购买部队急需的坦克零部件,与士兵一起驾驶坦克,进行严格艰苦的训练。他经常对自己的部下说:“战争就是杀人!你们必须去杀死他们,否则他们就会杀死你们。去戳穿他们的肚皮,捣碎他们的内脏!记住,1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就会挽救1加仑美国人的鲜血。”

在巴顿的努力下,他的装甲部队很快便成长为美军最强的军队,并且得到了扩编;同时,他培养出来的许多优秀军官和士兵,被源源不断地调往各个部队,为美国组建新的装甲部队提供核心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巴顿于1939年授命组建装甲旅,并被晋升为准将。1942年,巴顿任第一装甲军军长(少将军衔),同年8月率4万铁骑渡大西洋登陆北非。1943年,他与英国将军蒙哥马利联手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在肃清北非德军后,巴顿被晋升为中将,任第一军团司令,指挥了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战役。1944年任第三军团司令,作为第二梯队参加诺曼底登陆,之后他指挥装甲兵团横扫欧洲,直至奥地利。在9个月内,他歼敌140万,解放大小城镇1.3万座,且相对伤亡最小。

这不能不提到巴顿整个军旅生涯中对军纪的严格要求。例如,他一上任就整顿军纪,命令伙房必须准时开饭,官兵服饰整齐,他甚至亲自在厕所抓了几个没有按规定戴头盔的士兵。他制订了极其严格的训练计划,不断培养士兵们的纪律性、荣誉感、责任感和自信心。他那特有的粗鲁和桀骜不驯的语言,对他手下的士兵极富鼓动性,常常让士兵们热血沸腾,干劲十足。经过一番雷厉风行的整顿,巴顿麾下的官兵们一扫悲观畏战的情绪,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骁勇善战的部队。

由于巴顿治军严明,加上他那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他的军队进攻之快令敌人闻风丧胆,在欧洲战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而且部队伤亡率很低。

可以说,巴顿身上具有许多一流将领应有的特质,骁勇善战、身先士卒、深谋远虑、指挥果断、富有进攻精神,对军事军备不仅充满热情,而且极具天分。然而人无完人,巴顿身上有着许多优点,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粗鲁、野蛮是他在战争中留给世人的印象,潘兴元帅甚至把他叫作“美军中的匪徒”。他脾气火爆,性格强硬,爱出风头,缺乏政治敏感度,讲话过于鲁莽直率,难以管束和控制,一离开战场就开始添乱,屡屡说错话、做错事,影响内部的安定与和谐,从而也导致了一代名将的落寞结局——战绩显赫、功劳卓著的巴顿一直郁郁不得志,至死也未能获得陆军五星上将军衔。

回首历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在战争史上赫赫有名乃至永垂不朽的军人无不具有独特的性格,而战争也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精彩纷呈。也许可以这样说,战争也需要这种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指挥官。透过巴顿的经历,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将军的一生,从而立之年到生命终结的60岁,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都投入在了他最热爱的军事事业上。

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在很大程度上,性格就是领导艺术的一切。”巴顿的个性和行事风格,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士兵们爱戴的统帅,甚至被称赞“他是我们的英雄”。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的人格魅力永远不会过时和褪色。

正如巴顿所说,“真正的军人应该是牺牲在最后一场战争,最后一颗子弹”。我们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枉费自己的人生与智慧,流星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发出自己最美丽的光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