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法国散文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谢大光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十九世纪法国散文百花齐放,各个作家风格迥异。散文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作家的语文功底和风格,二十世纪的法国散文是十九世纪散文的赓续,但也有其特点。法国散文的特点,我们可以用法朗士的话说:“首先是明晰,其次是明晰,后来,则无论是铺张扬厉,还是汪洋瓷肆,还是精巧细腻,还是清丽秀逸,还是瘦硬挺拔,还是冷峻幽迥,最后都要归于明晰。散文发展到现代,繁复者有之,幽深者有之,孤峭者亦有之,然而都取代不了明晰。”本书荟萃了法语国家的散文精华,供广大文学爱好者鉴赏。

内容推荐

这部法国散文选以蒙田《论悔恨》作为开篇,并不意味着法国在此前没有散文,也不意味着此前的散文无可选,法国散文选以蒙田开始,一是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二是为了说明,法国散文直到蒙田方才成熟,或开始走上成熟的道路。本书荟萃了法语国家的散文精华,其中即有大师的精典之作,又有反映散文新貌的新作。

目录

论悔恨

覃思集

人品论

波斯人信札

自然史

一个孤独的散步人的梦

旧袍叹——对趣味多于财产的人们的忠告

墓中回忆录

旅人札记

亨利·贝尔——札记与回忆录

《旅英散记》三则

巴黎的忧郁

磨坊文札

海之美

日记

牧月

电话

春天

驳圣伯夫

精神的危机

松鼠

白睡莲或夏日黎明的惊奇

新内心回忆录

赞中庸的园林

谁知道兽的灵魂是下入地呢?

物质生活

哀痛日记

飞翔的吸血蝠

大地之未知者

第一口啤酒

试读章节

论悔恨 蒙田

其他人教育人,我则叙述人,描绘一个教育不良的个人;若由我来重新塑造,则会塑造出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个人来。但是一切已成定局。

我描述的面貌不会相差太远,虽然它一直变化不定。世界只是一个永动的秋千。这里的一切事物不停地摇摆:地球、高加索山地、埃及金字塔,随着“公摇”也“自摇”。所谓恒定其实只是一种较为有气无力的摇摆而已。

我不能保证我这个人不动。他带着天生的醉态稀里糊涂、跌跌撞撞往前走。我此时此刻关注他,也就画出此时此刻的他。我不描绘他的实质,我描绘他的过程,不是年龄变化的过程——如俗语说的,以七年一期——而是从这天到那天,从这分钟到那分钟。我的故事必须适时调整。我时时刻刻会改变,不仅随世事变,也随意图变。这是时局变幻莫测,思想游移不定,有时还是相互矛盾的写照;或是因为我自己换了一个人,或是因为我从另外的位置与角度来看待这些事物,不论我有时会自我违背,但是实际上像狄马德斯说的,我决不会违背真情。如果我的思想能够安定下来,我不再试探,而是作出决定,我的心灵永远处于学徒和试验阶段。

我提出的是一种平淡无奇的人生,如此而已。丰富多彩的人生中含有哲学伦理,平凡家居的人生中也含有哲学伦理;每个人都是人类处境的完整形态。

著书者通过独特奇异的标志与老百姓沟通;而我,第一个向世人展现不是作为语言学家或诗人或法学家,而是他本人全貌的米歇尔·德·蒙田。如果世人抱怨我过多谈论自己,我则抱怨世人竟然不去思考自己。

但是,我这人在生活中与世无争,却又张扬得让谁都知道,这有道理吗?在这个尔虞我诈、藏奸耍滑的世界上,我要人保持自然坦荡、低首下心的生活姿态,这又做得对吗?要写书没有学问又不讲技巧,这不是像砌墙壁没有石头吗?音乐的幻象受艺术的指导,我的幻象受天命的指导。

从学科体裁来说,至少这是我独有的:就我目前所做的这份工作,在内容上没有谁比我更懂更理解,就此而言,我是世上最有学问的人了。其次,也没有谁对自己本人的材料钻研更深,细枝末节解析更细致,更能全面确切地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要做到完美我只需写得真实。真实,那是出自肺腑的纯正、直率。我说的真实,不是一切直言不讳,而是我敢于说的一切;随着年事增高,敢说的事也增多,因为依照习俗,大家也允许这把年纪的人更加自由闲聊,更加放肆地议论自己。

在这里不会发生我常见的工匠与工作互不合拍的情况:谈吐文雅的人怎么写出这么愚蠢的文章?或者这么精彩的文章怎么会出自语言乏味的人之手?

一个人口才平庸、文采斐然,这就是说他的才能是借来的,不是他的天分。有学问的人不是处处都有学问,自满的人则处处自满,即使自己无知时也自满。

在这里,我的书与我亦步亦趋,一致前进。别的书里,大家可以撇开作者不谈,只对作品说长道短。这部书里不行,谁动了一个,也动了另一个。谁不了解这一点就加以评论,对自己造成的损失更大于对我的损失;谁认识到这一点,就使我完全满意。我若在这点上得到大家的赞许,让善于领会的人觉得我——若有点学问的话——还学有所用,我值得得到记忆更好的帮助,那样我就感到非分的幸福了。

请大家在这里原谅我常说的那句话,我很少反悔,也心满意足,不是像天使或马那样心满意足,而是像人那样心满意足。还要加上这句老话,不是礼节性的老话,而是与生俱来的谦逊:我说话像个无知的探索者,仅是诚恳地祈求从大众合理的信仰中得到结论。我不教育,我只是叙述。

真正罪恶的罪恶没有不伤人的,不会不遭到全体一致的谴责与审判。因为它的丑恶与劣迹那么明显,以致说作恶的人简直愚蠢与无知可能是有道理的。很难想象有人会认识罪恶而不憎恨罪恶的。恶心恶意的人吮吸了自己身上的大部分毒汁,因而中毒身亡。罪恶在心灵中留下悔恨,就像在人体内留下溃疡,总是在糜烂出血。

因为理智抹去其他一切悲哀与痛苦,但是却滋长悔恨,它从肉里长出来的,从而也更痛。犹如发高烧时的冷与热要比户外的冷与热更难受。我说的罪恶(但各人有各人的标准)不但是理智与天性谴责的罪恶,也指众人的意见造成的罪恶;这种意见即使是平白无据与错误的,但是已为法律与习俗所接受。

同样,没有一件好事不叫天性善良的人喜欢的。确实,做好事会在我们心中感到一种难言的愉悦,伴随着心地磊落也会有一种慷慨自豪。不顾死活的坏人有时也会逍遥法外,但是决不会感到怡然自得。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受当今坏风气的影响,还可对自己说以下这样的话:“谁看到我的灵魂深处,也发现不了我有什么罪过;既没有让人痛苦和破产,也没有报复与嫉妒心理;既没有公开触犯法律,也没有标新立异制造混乱,说话不足为凭。虽然糜烂的时代教唆人胡作非为,我可没有侵占别人财产,把手伸进哪个法国人的钱包,不论战时与平时都靠自力更生,也不曾无偿地利用别人的劳动。”能这样说这不是一桩小小的乐事。而是证明良心安宁,听了让人开心。这种来自天性的欢欣对我们有极大的好处,也是唯一不会令我们失落的报酬。

做了好事期望别人赞扬才算是得到了回报,这种期望太不可靠,也是非难辨。尤其在这么一个腐朽愚昧的时代,受到大众的好评是对人的一种轻侮,什么是值得赞扬的你该去相信谁?从我看到天天把荣誉赐给了谁,只想祈求上帝不要让我做这样的好人。“从前的罪恶现今成了社会公德。”

P1-3

序言

关于散文,莫里哀的喜剧里,有一段为人熟知的对白:当剧中人茹尔丹被告知,我们平日里说话就是散文时,这位醉心于贵族虚荣的小市民惊叹道,“天哪!原来我说了四十多年的散文,自己竟一点都不知道呢。”剧作家的笔下不乏戏谑的成分,却也点明了散文和日常话语的紧密关系。虽然,写作中主张言文一致还是言文分离,从来有着不同的观点,而散文作为独立存在的文体的出现,离不开语言的成熟,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直到14世纪末,法国和英国的语言都还是相当粗糙和贫乏的,那么,随着战争和宗教的传播,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渐趋北上,文化上的进步使北方诸国感到越来越需要更加流畅、更加优美的语言。拉丁文作为文学语言的巨大优越性,为英、法语言的成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历史学家通常把1494年由法国入侵引发的“意大利战争”作为“现代欧洲历史”的开端。当查理八世统率着瑞士长枪兵和法国轻骑兵混成的大军来到意大利,探求文艺复兴的诱人荣誉和冒险精神时,他肯定没有想到,这场连绵近六十年的战争,不会取得预期的胜利,却无意中催生了在文学史上同样具有现代意义的蒙田随笔的诞生。

蒙田的父亲是个有贵族头衔的商人,经过意大利战争的洗礼,成为意大利文化的狂热崇拜者,在蒙田3岁时,从意大利带回一名不会说法语的德国教师,使他幼年时以学习拉丁语作为启蒙教育。“拉丁语对我像是个母语,我理解得比法语都好”,这使他得以在成年后,对古典拉丁文著作反复研读,形成自己的语言。蒙田生逢乱世,仍能保留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他阅历丰富,学识渊博,在纷繁世事中坚持独立的价值判断,“我做事习惯上一个心眼做到底……对待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从童年就站在了我那时必须保持的立场上。”另一方面,他并非象牙塔中人,他的内心深处始终生长着质疑的力量,“我的心灵永远处于学徒和试验阶段。”“我时时刻刻会改变,不仅随世事变,也随意图变。这是时局变幻莫测,思想游移不定,有时还是相互矛盾的写照。”他终其一生充实自己,蓬勃自己,发现自己,把自己作为思想的对象物,不断打量、琢磨,并通过对自己的观察和问讯探究与之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最终完成了一部以自己为素材的书。他把这部书小心翼翼地命名为Essais essais的原义中包含有尝试、检验、验证的意思,作者看重的就是这样新鲜的、始动的、飘忽不定却又富有创造雄心的言说方式,也许只有这样的形式才能够包容下他那驳杂纷繁、联翩跃动的内心世界。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可以说,essais是蒙田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语言形式。当后世作家借用或沿袭这一名称,通过各自的作品将其敷演为散文的一个文体时,不免放大了它表象上的随意、散漫、轻松,多少看轻了其内在思想的支撑。我们将essais译为随笔,也有同样的误读。蒙田在晚年时说过这样的话:“我看到了人生的长苗、开花与结果,而今又看到了枯萎。这也是件幸事,因为这顺乎自然。”顺乎自然,就是蒙田的人生态度,也是他的随笔的本质特征。这一点,蒙田和中国古典作家是心息相通的。

和中国古代散文一样,法国散文亦非文章的一体,而是许多文体的总称。随笔、格言、游记、书简、日记、回忆录等,都有各自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文无定法,人有个性。蒙田随笔已打破文章写法的既有格局,富有创造力的作家们自然乐得选择符合自己个性气质的言说方式。帕斯卡尔是一位早逝的天才,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均有造诣。他以《致一位外省友人书》奠定了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覃思集》(又译《思想录》)根据他死后留下的笔记整理而成,语言精辟,又极富感染力,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问题思考之深。他的观念和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关于“存在”的概念,成为20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滥觞。拉布吕耶尔一生独居,用心良苦,以近乎于“卧底”的身份潜居于亲王府,悉心观察贵族社会的众生相,将其绘之于刻薄嘲讽的笔下。一部《人品论》因而成了路易十四晚年社会风俗的历史见证,也成就了拉布吕耶尔作为散文家的独特风格。《人品论》语言平易简洁,耐人寻味,下笔用字,再三斟酌,颇有刀笔之风,后世作家福楼拜、列那尔等,深受其影响。

进入18世纪的法国,是启蒙主义的时代。思想观念的分化导致既有权威的崩解,社会动荡,舆论活跃,争鸣的热情激发着创造力的勃发,推升法兰西文化登上引领欧洲潮流的高峰。文学为意识形态的争夺张目,更深地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变革中,也磨砺了自身。启蒙运动的主将们几乎都是散文写作的高手。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假托两位波斯商人的通信,以轻松犀利的笔调画出巴黎上层社会各种人物的嘴脸,流露出有志于社会革新的青年人内心的渴望。狄德罗的文字总是在论理中带有丰富的情感,新与旧、理智与情感的微妙错综,渗透出趣味。卢梭被称为“法国的第一位情感作家”。“对很少几位作家才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他,法国文学就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卢梭就是属于这少数之列的。”莫洛亚的评价是中肯的。早年丧母,始终在不公正的境遇中奋斗,使卢梭敏感、易激动,对他人怀有神经质般的戒惧。他喜好独自散步,“我只有在散步的时候才能写作,在其他时间,我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一个孤独的散步人的梦》是卢梭在世的最后两年的作品。“我整个的一生,只不过是一个长长的梦,这个梦,由我每天散步时分章分段地做。”此时,他受到的迫害加剧,对他人的戒惧心理更甚,只有向大自然敞开自己的情感世界。他的作品将个人情感、自然风光、人生体悟交织融会,开启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新境界。

跨世纪的夏多布里昂承续了两个时代的斑驳。他深受卢梭思想的熏陶,又为王权奔走一生,波诡云谲的岁月将他无情地分为两半,他的身上纠结着转折时代所有的希望和困惑。他在文字中执著地寻找和弥合自己,在追寻逝去的时间的过程中,挣扎着反抗时间。这使得他的作品“标志着一种新人和现代文学的产生”。(皮埃尔·布吕奈尔《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他的《墓中回忆录》杂沓着、协调着时代的宏阔气势和个人的细微感受,将自己的历史融入他的国家和他的时代历史的框架,成就一部纪念碑式的史诗巨著,也为法国散文树起又一个标杆。

如果说现代主义在夏多布里昂那里还只是一个朦胧的芽苞,波德莱尔则育出了第一批果实。继诗集《恶之花》后,波德莱尔写下的《巴黎的忧郁》,并不是对贝特朗散文诗的简单蹈袭,从一开始他就发现,“我不仅远离我的神秘而光辉的榜样(指贝特朗的《黑夜的加斯帕尔》),而且,我做的事情极为不同”。作者身陷现代都市的喧嚣,和与其数不清的各种关系的错综交会中,渴望着“写出一种充满诗情、富有音乐美、没有节奏和韵律、文笔灵活而刚健、正适合于心灵的激荡,梦幻的曲折和良心的惊厥的散文”。这种渴望注定要和传统的表现方式决裂。波德莱尔找到了语言的这种前所未有的神奇功能,“捕捉最难以捉摸的心理状态、病态的忧郁和心力交瘁的情景,并用特别生动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出来。”他关于“中断”和“衔接”的尝试,在20世纪的罗兰·巴尔特的美学思想中,形成断裂、边缘、快感的相互关联。罗兰·巴尔特本人的随笔即展示了断裂产生的诱惑力。

现代主义文学发端于法国,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顶峰。与诗歌、小说不同,相对保守的散文没有在新浪潮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不过,现代主义的叛逆性淡化着传统文体的界限,散文的小说化,小说的散文化,为丰富散文的表现手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纪德、普鲁斯特、莫里亚克、加缪,这些大师的散文作品,是他们构筑的文学大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随着文体概念的漫漶,专注于散文的风气,已不复存在。

我最初接触法国散文,要感念李健吾先生的指点。20世纪80年代初,为筹划“外国名家散文丛书”,我曾求教于干面胡同李先生寓所。谈起法国散文,先生兴致很浓,答应待手头莫里哀书稿杀青后,译一部拉布吕耶尔的《人品论》给我们。这令我喜出望外。时隔不久,就收到李先生抽空译出的几段样稿。先生的译笔真是传神,活脱脱就是作者操起汉语在冷嘲热讽。正当我们翘首以待全稿完成时,突然传来先生猝然病逝的噩耗。开始我不肯相信,征之于钱钟书先生才知确已无可挽回。斯人已逝,残稿存念,至编选本书时,倏忽已近三十年,先生当年音容笑貌犹现眼前,特检出先生遗稿编入,以志纪念,并向老一辈翻译家表示深怀的敬意。

谢大光

2010年4月5日清明节 于天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