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这个地区拥有大量的文化遗存,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可移动文物而,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地域特色鲜明,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从其众多的馆藏文物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200多件,编印出版苏金川主编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精)》,是一项非常有文化价值的工作。这本图册可以让读者通过精美的文物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说明生动地了解大理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展现了大理地区近一百年来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方面的工作成果。这项工作不仪包含着几代大理文物工作者的心血,也将为今后宣传大理历史文化,推动大理地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大理、幸福大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从1万多件馆藏文物中精选山《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精)》所录的239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包括陶瓷76件、青铜器64件、南诏大理国佛教文物45件、书画29件以及碑刻、印章、制镜、本主造像、白族生产生活用具和火理石天然画等其他文物26件,可以大致看出大理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遗存,并感受到火理地区先民在漫长历史中繁衍生息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探求、创造美的智慧和勤劳,对生与死的思考,在精神上的信仰和寄托……如旧石器时期的刮削器等石器让我们知道,远在一万年以前火珲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有肩石斧、双孔石刀是新石器时期具有洱海地区文化特点的工具,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先民生存的艰辛;铸造青钔钺所用的范和青铜器怀志着先民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类型多样的铜锄说明战闭时期大理地区的农业已经很发达,可以想象先民精耕细作的情景;各种各样的杖首表明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已经形成;大量乍同兵器出现,则说明战国剑西汉时期,大理地区部落冲突可能很频繁;铜鼓、铜钟说明战国到西汉时期汉文化已经传入,而且礼乐制度已很发达;汉式陪葬陶楼证明东汉时期汉地派米的官员已在此定居;南诏、大理国时期精美的佛教造像、制有佛教图案的火葬罐、塔模、经卷则说明当时佛教盛行,其中阿嵯耶观音造像是大理地区特有的;从剑川中科山赵海墓出上的元青花大罐、龙泉窑大罐町见明代大理地区士官的富有;从独特的白族服饰、二牛抬杠、本主造像、白族调“鸿雁带书”词文长卷Ⅵ以窥见白族特有的民族风情;明清以来的书i画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地文人情怀,其中李元阳、担当、中锋、王铮、赵藩、周钟岳等人是明清时代大理文人中的佳佳者;南诏时期的仓贮碑明代故令史董公菜志铭、寿藏志铭、高公壤志及清代立碑存照文约足从馆藏200多通碑刻中选出的代表,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白族人家的家族史信息;水墨花大理石、美猴王出世图、绿花山水四条屏足馆藏大理石精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可以让我们产生美的无限遐想。
看完苏金川主编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精)》这本图册,希望能让读者通过精美的馆藏文物图片对大理有新的认识,从而更加喜欢这片热土,并对我们建设文明大理、开创幸福生活有所启迪,这便是我们编撰这本图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