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胃已装不下了,嘴巴还想吃?更恐怖的是,如果胡吃海喝,胰液就会过度分泌,把胰腺也当成食物给消化了!为什么爱情只是人脑分泌物而不是山盟海誓?为什么截去多年的腿还会疼?为什么双胞胎与畸形儿只有一步之差?决定人类行为的究竟是屁股还是大脑?为什么男人会有不应期而女人没有?Y染色体基因已经从1400个减退到45个,总有一天将会完全消失,那么,男人最终会消亡吗?而女人并不存在这个忧虑,成对的X染色体可以互作后备,这难道是上帝的偏心?《爱情的保鲜期有多久(44个让你大跌眼镜的人体奥秘)》带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各种人体奥秘。本书由陈劲松主编。
探索和发现永无止境。假如有一天人类真的能够破解一切未解之谜,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爱情的保鲜期有多久(44个让你大跌眼镜的人体奥秘)》带领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各种人体奥秘。
如果这本《爱情的保鲜期有多久(44个让你大跌眼镜的人体奥秘)》,这里提供的只是一碟开胃小菜。好,正餐开始了,愿您有个好胃口!本书由陈劲松主编。
说爱情不可能长久,已不是新闻,因为科学家说,热恋中的人,他们的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而多巴胺最多只能维持一千天,所以爱情不可能持久;说爱情能够维持终生,则是新闻。因为近日有记者报道说,英国一对夫妇,结婚60多年来,他们每年都要举行结婚仪式,爱情一直甜蜜如初。那么,科学家和新闻记者,到底谁对呢?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臼益发达,人类也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关于人体的奥秘。“多巴胺”的发现也许可以让争论者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人脑分泌的可以使人上瘾的物质,真的可以控制爱情吗?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挑选了近千对相携20年的老夫妻和一些新交往不久的情侣,将他们分为两组。工作人员向这两组试验对象分别展示爱人的照片,借助脑部断层扫描图像,结果显示,在那些共度20年的伴侣中,超过1/10的人看到爱人的照片后,大脑还可以迅速分泌大量化学物质多巴胺。
科学家用多巴胺解释爱情,将其分泌的多少作为爱情浓厚的标准,这一说法似乎将爱情和生物学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由人体自身分泌的这种物质——多巴胺决定了爱情,既然如此,那人类数千年来所讨论的“什么是爱情”这一话题是否就找到了结论:爱情等于多巴胺。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发现周刊》记者首先走访了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的滕士超主任。滕主任告诉我们,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关于临床反应方面,涉及多巴胺,则主要是使用盐酸多巴胺这种药物来帮助心脏病-人升血压,或者用它来抢救休克病人。这种药物对病人可以起到兴奋作用,它由化学制剂合成,性质与人体自然分泌的类似,但是不能随便注射。
南京市脑科医院的陈建国主任介绍了多巴胺的工作原理: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的简写为DA。神经递质的功能主要是负责情绪等大脑信息的传递。因为神经细胞就好像一个个球,但是它们并不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当一个神经细胞内的信息要传给另一个神经细胞的时候,就像搬家一样,多巴胺就好比搬家公司的搬家车,把这个神经细胞内的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细胞。
而大脑结构非常复杂,除了多巴胺,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经递质,这些递质有不同的功能,也有一些有着相类似的功能。多巴胺主要负责传递兴奋和喜悦的情感,当人们感到愉快、刺激的时候,就会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在特殊情境下,譬如,当一个人见到自己喜欢的人,体内就会产生愉悦和兴奋感,从而脸红心跳、血压升高,这些都有着多巴胺的作用。
那么,从这个理论来看,在爱情中多巴胺确实在起作用,那这个作用是否是一种可以主宰爱情的神奇力量呢?据陈建国主任说,多巴胺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爱情方面,不光是在陷入爱情的情况下人才会分泌大量多巴胺,即便是看到其他人,人体也会释放这种物质。有的人在陷入爱情时有一些较为极端的反应,而这与人体自身对多巴胺的调节和控制有很大的关系。
每个人在爱情生活中都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可以淡然处之,而有的人就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在民间,便有许多关于“花痴”或“相思病”的说法。在汤显祖的著作《牡丹亭》中,女主角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后,一觉醒来却久久不能忘怀这个梦中人,竟然因此抑郁而终。而法国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中的女主角也对只见过几次面的男子终生不能忘怀。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为情所困。陈建国主任说,当人体多巴胺功能异常的时候,人体会出现冲动控制障碍。比如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的时候,看见一个女人看了自己一眼,就觉得那个女人喜欢自己,然后一直陷入这样的幻想之中;有的人,追求别人遭到拒绝后还一而再再而三去骚扰:更有甚者,因为失恋去自杀、杀人乃至做出报复社会的事,这些可能都属于疾病范畴。这是由于多巴胺功能亢进,导致神经系统疾病,从而使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个人出现“自作多情”的情况是多巴胺缺陷所致,那么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过“性幻想”的经历,那是不是可以说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不正常的呢?其实判断是否属于疾病主要依据还是看两点:一是状态持续的时间是否很长,二是是否严重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如果出现上述情况,陈主任建议,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神经治疗,比如通过一些药物来改善病情。而造成多巴胺功能异常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包括遗传、环境等因素。
此外,有一种叫做苯丙胺的药物,它起到的作用为多巴胺激动剂,可以直接作用于脑细胞受体,使大脑达到兴奋效果,该药物对抑郁症有治疗作用。有些人会觉得爱情如毒药,其实也就是爱情牵涉了可以让人上瘾的多巴胺。P1-3
在世界万物之中,人类无疑是上帝最完美的杰作。上帝造人设计完全可以打六颗星,不仅五官俱全,六欲齐动,而且聪明绝伦,做官发财样样精通,人造飞船都去了冥王星。细细探究,人体构造之精巧微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不过他老人家一定没有料到,人类如此惜命。随着医学发展,现在人们变得越来越长寿,而当初却没有给人类预留足够的储备,以致一些器官的进化跟不上寿命的延长:胃口还很好,牙齿却开始脱落;美乐和妙语依然动听,听力却在减退;耄耋之年尚能为美色所诱,可是眼睛偏要来点“马赛克”;许多事情力有不逮,却心向往之……
还有呢,为什么我们的胃已装不下了,嘴巴还想吃?更恐怖的是,如果胡吃海喝,胰液就会过度分泌,把胰腺也当成食物给消化了!为什么爱情只是人脑分泌物而不是山盟海誓?为什么截去多年的腿还会疼?为什么双胞胎与畸形儿只有一步之差?决定人类行为的究竟是屁股还是大脑?为什么男人会有不应期而女人没有?Y染色体基因已经从1400个减退到45个,总有一天将会完全消失,那么,男人最终会消亡吗?而女人并不存在这个忧虑,成对的X染色体可以互作后备,这难道是上帝的偏心?
看来,上帝还是疏忽了。可是上帝为什么如此大意呢?
当然,谁也没有见过上帝。所谓上帝者,乃自然规律,造化弄人。
可人类总是想要更多。瓦伦丹得到一张神奇驴皮,这驴皮可以满足他的任何欲望,只是每满足一次,驴皮就会缩小一些,程度与纵欲成正比,驴皮乌有之日,即是生命终结之时。瓦伦丹陷入极度的矛盾痛苦之中:既想寻欢作乐,又怕死神降临。这是一个无解的悖论:享受生命同时也就在损耗生命,欲望的满足也是欲望消亡,感官的享乐是以生命的枯竭为代价的。没有人能够打破这个怪圈。巴尔扎克在《驴皮记》中,用文学演绎了这一哲学问题,可是,谁能够从生物学角度来破解它呢?
“物竞天择”,这一铁律一百年前还在发挥作用,现在,至少对人类已经不起作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让“适者生存”变成“得医者生存”,人类寿命将大大延长。那么,有一天,人真的能长生不老吗?2009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得主们似乎已经找到了长寿密码:每一种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它们在分裂到一定代数后,就停止分裂,趋于死亡。人的生长也就停止,死亡到来。如果分裂继续下去,人将不死。而染色体的端部有一种像鞋带头那样的东西,被称为端粒。端粒在细胞分裂中会磨损,如果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端粒能够得到保护并被及时修复,维持原来的长度,染色体就永远充满活力,人就能永远活下去。而端粒酶可以修复端粒,那么,如果让细胞中的端粒酶永远保持活力,人类长生不老的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可是,且慢。癌细胞可以夺命,但它本身却惊人地健康!因为它可以无休止地自我复制,最终不仅挤占了正常细胞的生存空间,也耗尽了生命的有限资源。猜猜看,谁在让癌细胞长生不死?恭喜你答对了,也是端粒酶!如此,人们便面临一个悖论——加强端粒酶活性,可以长寿,同时也可能诱发肿瘤;抗击肿瘤,则必须抑制端粒酶活性。这难道又是上帝的疏忽?
看来,自然之手并不能按照人的意愿塑造人类。它在给予,也在剥夺;它在建构,也在解构;它在创造,也在毁灭;它在精雕细琢,也在粗制滥造。它留给人间太多的问号。所以尼采说:“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这既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一个科学命题。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都还知之甚少。正因为有上帝的疏忽,才给了我们追问的机会。上帝的疏忽,也正是科学研究的方向所在。
所以,认识世界,首先必须认识自己。我们这套丛书就从人体开始,带领大家认识自己。它不是关于人体奥秘的一般科普读物,也不是学术专著。它不求系统全面,但求精准,具有靶向性;它没有站在科学的巅峰,但站在了问题的前沿,它关注了大多数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自然之手留给我们的许多为什么,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也许上帝没有疏忽,而是刻意而为。想想看,如果把一切都弄得完美无缺,人类可以无休止地活下去,寻欢作乐,百病不生,那,这地球就没有人站的地儿了。楼房高耸入云,密密匝匝,不会有医院有医生,不会有人体生命科学,当然,也不会有这本书了。当然,世界也早就毁灭了。
作为原刊创刊主编,忝为当初的一线战士和指挥者,曾与我的同事们并肩作战,参与了本书所有选题的策划制作过程,也被激情和各种念头疯狂地燃烧过。高温过后,思想和创意被熔铸为标题、段落和篇章,炼就有生命力的文字。但是,我们不过是扮演了一个好奇而又多嘴的孩子,尽可能提出问题,问得到位,才能答得精彩。真正为本书做出贡献的,是那些专家和其他所有参与者。此次担任丛书主编,重新编辑那些熟悉的文字,我再次感受到本书每一位参与者的温度和智趣,感激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发现是快乐的,也是遗憾的,因为未知世界永远大于人的认知,不可穷尽。以人类目前的认识能力,不可能穷尽一切,甚至连我们现在有限的求知欲望,都难以得到满足。为什么有人善良有人邪恶?为什么有人无私有人贪婪?为什么有人自卑有人自傲?为什么人会嫉妒会愤怒会悲伤?为什么人总是觉得自己行而别人不行?这些在今天看来应该属于社会学的问题,将来都可能从人自身基因找到答案。或许有一天,无需暴力和战争,通过基因敲除和重组,就可以改变人的恶劣品质,即可达到世界和谐大同。
探索和发现永无止境。假如有一天人类真的能够破解一切未解之谜,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 如果这本书是美餐,这里提供的只是一碟开胃小菜。好,正餐开始了,愿您有个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