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章 绪言:从“古宅之喻”谈起
第一节 心智接近文学的自然步骤
第二节 “普通读者”还是“文学行家”?
第三节 重提文学研究“两隔”
第四节 由“主题词模式”看“理论批评”与“实用批评”
辑一 身体思辨
第二章 论身体、意识及文学想象
第一节 对“身体”及“心一身”问题的反思
第二节 意识之谜:难以跨越的鸿沟
第三节 身体感:意识研究的关键
第四节 诗学想象:介于“心一身”之间的认识之路
第三章 试析台湾新诗身体论述的缺憾
第四章 洛夫诗的疾病意象与疾病隐喻
第一节 洛夫诗的疾病意象
第二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社会隐喻
第三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军事隐喻
第四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道德隐喻
辑二 嗅觉书写
第五章 文学中的嗅觉书写:两种阐释模式的思考与重构
第一节 反思“感知一嗅觉一记忆”阐释模式
第二节 建构“身体感一嗅觉一想象”言说体系
第三节 作为“身体感”书写的“嗅觉意象”及其审视原则
第六章 余光中新诗嗅觉意象蠡测
第一节 余诗1950年以前及5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二节 余诗6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三节 余诗7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四节 余诗80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五节 余诗90年代及90年代至今的嗅觉意象
第七章 “泥香”与“土香”的辩证:论余光中诗歌的大地梦想
第一节 余光中笔下的“泥土之香”:三位一体式嗅觉书写
第二节 “泥”与“土”:关于大地的两种想象
第八章 从嗅觉书写到迷宫叙事:朱天文、村上春树小说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干草”及其气味:《世纪末的华丽》之嗅觉书写
第二节 “芳草”之香:从《挪威的森林》到《下午最后一片草坪》
第三节 迷宫叙事与嗅觉之旅:从深井原型到气味差异
第四节 嗅觉意象的开源功能与想象的二维四向动力模式
辑三 孤独心态
第九章 陈染小说的孤独感研究:以《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为例的文本细读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第二节 孤独的个体:陌生的“狗”
第三节 孤独的群体:“香烟”与女性
第四节 孤独的空间:死亡作为归宿
第十章 沮丧与孤独的色彩空间:闻一多、郑愁予诗歌“黑”、“白”特质下的孤独意识
第一节 色彩、空间与孤独感主题
第二节 闻一多、郑愁予诗歌的色彩测量
第三节 一个命题的提出
第四节 第一步论证:世纪末的异化与孤独
第五节 第二步论证:色彩人格特性反映出沮丧与孤独的关系
第六节 第三步论证:黑与白的孤寂空间
附辑
附录一 《神雕侠侣》的场景与叙事研究:以杨过、小龙女“聚散模式”为焦点
附录二 《梦断西湖》的互文性刍议
附录三 书评二则
毫芒雕刻·诗小情长——《张默小诗帖》
灵偃蹇兮·神话复兴——《我敢读希腊罗马神话人名》
主要征引资料
一 作家作品
二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