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相关民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字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编著者罗美珍。
本书导读:东南亚操侗一泰(kam—tai)语族语言的民族,被称为广义的“泰人”(狭义专指泰国的泰族)。他们的发源地在哪里?后来又是怎么迁徙的?对于这些问题民族学者、历史学者、考古学家众说纷纭。归结起来大致有阿尔泰山起源说、中国川北陕南起源说、中国两广起源说、印度尼西亚起源说及泰国土著说。探讨这些民族的族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史,除了考古发现外,就是靠从语言这种“活化石”提炼的证据了。我们试图以语言材料和考古、人文史料相印证的方法来探讨这些问题。笔者的看法是:东南亚这些广义的“泰人”属于中国大陆上的马来人种,远古时期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夷集团,周以后属于“百越”,主要聚居在岭南地区。
《东南亚相关民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字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编著者罗美珍。
《东南亚相关民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字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主要采用语言“活化石”证据和人文史料相互印证的方法论证东南亚相关民族的族源和迁徙情况。认为这些民族在远古时代是我国蒙古利亚人种南支的发展,属于马来人种。周以前史书称其为“东夷”,主要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周以后称为“百越”。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一部分马来人从海路迁徙,留居台湾的成了台湾的原住民, 留居海南的成了黎族;迁徙至南洋群岛的成了印度尼西亚系土著。他们的语言保留了原始马来语多音节黏着型的特征,语言学界将之归入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系。后来又有一部分马来人从陆路出发,经过贵州(留居下来的成了布依族等)、云南(留居下来的成了傣族),直至东南亚的泰国、老挝、缅甸,越南等地。由于这些族群的先民和华夏、氏羌接触较深,语言发生了质变,成了无形态的单音节分析型语言。多数语言学家将之归入汉.藏语系,但是语言中还保留有不少原始马来语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