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快乐加减法(张博士与你谈生活的艺术)/上海三联大众心理咨询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张国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你是否正在为健康、快乐地生活而努力,但又不知该如何处理才能真正做到健康、快乐?不如翻阅本书,让它来带你进入一条幸福捷径。该书用通俗易懂、生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一套快乐生活的加减法。这套方法适用于那些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陷入困境的人,想把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有效途径的人,遭受严重心理困扰却得不到有效排遣的人。本书精心制作和编排了大量实例、故事、语录和相关材料,帮助读者解答一直困扰着他们的各种难题,去获取对生活的全新理解,去领会健康地活着并快乐着的真正含义。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人们如何简单、健康而快乐地生活的著作。它用通俗易懂、生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一套快乐生活的加减法。这套方法适用于那些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陷入困境的人,想把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而又找不到有效途径的人,遭受严重心理困扰却得不到有效排遣的人。本书精心制作和编排了大量实例、故事、语录和相关材料,帮助读者解答一直困扰着他们的各种难题,去获取对生活的全新理解,去领会健康地活着并快乐着的真正含义。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快乐的智慧

 1.谁是心灵的维护使者

 2.人的烦恼都是自找的

 3.一种关于心灵的学问

 4.快乐加减法的主旨

 5.生活需要快乐加减法

 6.消极心理和积极心理

 7.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

 8.快乐加减法五大原理

 9.快乐加减法六个目标

第二章 命运的真相

 1.是忠告还是欺骗

 2.魔术师的力量

 3.消极心理圈的诱惑

 4.常见思维方式和心态的分类

 5.20种常见思维方式比较分析

 6.生活离不开心理算术

第三章 为生命点灯

 1.可怜的张越

 2.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3.他有一种忧郁的人格

 4.忧郁虽然实在但并不可爱

 5.其实人生更像是一个钟摆

 6.自尊比什么都重要

 7.消极的宣泄是无济于事的

 8.为自己的生命点一盏灯罢

 9.先照亮自己然后照亮整个世界

第四章 我行故我在

 1.态度比问题更加重要

 2.让我们在对话中成长

 3.一个并非意外的惊喜

 4.确立可行的奋斗策略

 5.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6.别让垃圾侵蚀了灵魂

 7.一切并非尽在不言中

第五章 有为有不为

 1.拖拉是可测算的

 2.得过且过的哲学

 3.君子动口不动手

 4.无为圈和有为圈

 5.拖拉者常见心态

 6.从无为到有所为

 7.走出无为的怪圈

第六章 没事偷着乐

 1.简朴的理念

 2.古今菜根谭

 3.平凡就是美

 4.人性的误区

 5.错误的价值

 6.人生的真谛

参考书目

后 记

试读章节

有一位少女来到了心理诊所。尽管她长得妩媚动人,穿着也很入时,并且在脸上抹了许多高级护肤品,但是这一切仍然掩盖不了其内心的忧郁。在了解了少女来求诊的大致情况以后,下面是少女和心理医生之间的一次对话:

医生:“看来,你缺的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精神的东西。”

少女:“是吗?”

医生:“我从你的穿着和打扮上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在物质上相当富足的女孩。”

少女:“确实是这样,我想要的东西几乎都能购买得到。但是我仍然感到不幸福、不快乐。”

医生:“是的,你的幸福和快乐不是靠金钱就能买得来的。”

少女:“这个道理我也懂。”

医生:“那么,你认为是什么事情给你带来了痛苦

P1呢?”

少女:“我前不久和我的男朋友闹翻了。他抛弃了我。我再也找不到幸福了。”

医生:“是吗?这就是你感到不幸和痛苦的原因吗?”

少女:“是的。我很喜欢他。离开了他以后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生活下去。”

医生:“但是你可知道,你是否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取决于某个外在的事件,不取决于外在世界对你的看法,甚至不取决于你的男朋友有没有离开你,而只取决于你对外在世界和自己的看法。”

少女:“是吗?那怎么可能呢?我和我的男朋友闹翻了。是他抛弃了我。是他同别人好上了。这明明是他的过错。明明是这件事情才让我感到了痛苦!而你却说,我的幸福与快乐完全取决于我自己,而同这件事情没有关系,同别人对我的看法没有关系。你这不是在有意取笑我吗?” 

医生:“我丝毫没有取笑你的意思。我知道失恋的痛苦。我也很同情你目前的处境。但是我还是认为,幸福与快乐完全取决于你自己,而不取决于你的男朋友有没有抛弃你。”

少女:“但是你的话我仍然不敢相信。”

医生:“是的,这正是我想要告诉你的一个重要的真理:我们太需要心灵的维护使者啦。但是有谁来保护我们的心灵不受伤害呢?不是靠你的亲友,不是靠他人,而是唯有靠你自己。我们现在有了各种护肤用品,有了各种防护我们的皮肤和身体不受侵害的手段。我们现在还需要一种武器来保卫我们的心灵的安全。这种武器不是来自别处,而恰恰来自我们自己的内心。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

P3一套心灵的自我维护方法吧。”

P5

序言

1.在社会生活日益纷繁复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企盼着能够过上一种简单、健康而快乐的生活。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一个人怎样才能简单、健康而快乐地生活却成了一个难题。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成员,我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本书便是这种思考的一个结果。

2.在本书中,我试着把我所推崇的“简单、健康而快乐的生活”提升为一种生存智慧,一种生活哲学,并且用它来解决一些具体的人生问题。我想阐发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观点:尽管每一个体都希望自己是成熟的、真诚的、完美的,希望自己能够有创意地生存和发展,但是“成熟”、“真诚”和“完美”不是人的必然本质或典型本性。我把这个观点看作是快乐而健康的生活的精髓所在。因此,我希望读者能够从本书中读出一种推崇“人无完人的”宽容的人性观念,并进一步地读出其中所蕴藏的如下信念:“有效生活离不开对现实世界的有效关注、有效认可和有效回应。”

3.由于人们一谈论起生活,似乎总是意味着他们要把所有的生存问题全都包容进来。为此,我想对生活做一个简单化的工作。也就是说,我想对生活作一番还原的工作,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类,然后,再对各个具体问题寻求具体解决的方法。我称这项工作为生活的格式化工作。在二百多年以前,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要求人们停下手中正在研究的工作,对研究本身的合理性进行一番考察。现在,我也要求人们暂且忘记对于生活的原有理解。通过这项格式化工作,我希望读者把自己以前对生活的各种感受和领悟通通抹去。现在,让我们从头开始,从零开始。通过这番生活的格式化之后,我们就可以逐一地探讨具体的生活问题了。

4.那么,一个人该怎样去面对具体的生活问题呢?在这里,我遵循的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个著名观点: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类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那类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力地给予解决。对于那类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把它们从我们的思想中清除出去。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大量无法解决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大多是一些多余的问题。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制造的麻烦比它们带给我们的快乐要多得多。为此,我们应该想办法不是去解决它们,而是去清除它们。在本书中,我们提出了有效地清理这些多余的问题的许多方法。这些方法也就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快乐的加减法”。

5.“快乐的加减法”的要义大体上可以表述为:

首先,人生的目的不在于创造一个完美的自我,也不在于塑造一个完美的理想人格,而在于促成个体自身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其现有的能力和潜力。那些能力和潜力要么因受压抑而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要么因受误导或误用而产生了不良后果。因此,一个人不必去追求尽善尽美,但应去实现某些次要而愉快的目标。一个人不应对自己求 全责备,而应为自己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生活中确立起自觉、自由、自主和自信,去获取一种简单、健康而快乐的生活的智慧。

其次,对于许多在心灵上受过重大创伤的个体来说,要想获取一种简单、健康而快乐的生活的智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大多会囿于过去的某次可歌、可泣、可叹、可悲或可恶的事件之中,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了过去,而过去除了由忧郁、沮丧、失意、挫折、内疚、烦闷等消极心绪笼罩着的人和事以外,他们没有发现任何值得赞赏、留恋的东西。他们因对过去和现在的不满而感到了忧郁和失落,因对未来的恐怖和失望而感到了焦虑和无助。对这些个体来说,回首往事,是一连串令人难堪的错误、挫折和失败;看看现在,并没有任何好转的希望;展望未来,仍然是一片虚空。

这样的个体要想给自己带来人生转机,就必须认识到,往事已成永恒的追忆。过去作为过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作为事实也是无法改变的。虽然反省过去多少给人以启迪,但是它改变不了过去。一个人必须生活在今天,同今天的人和事打交道。当然,通过移动个体的认知座标, 一个人可以赋予过去以新的意义,不过这个赋予过程必须以他能够客观地、真实地了解过去为前提。因此,回忆过去、追溯不幸的往事,旨在促成个体自身发展出一种真实而客观地看待过去的能力,以战胜仍然影响着其当前行为的各种错误思想、不合理信念或认知局限。

第三,某些不想或不敢面对现实的人、众多的心绪疾病患者大多生活在彼岸的世界里,生活在只属于他自己的个人世界里。他不愿意或不敢注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共同世界,他处于恍恍惚惚的梦魇之中,却以为只有自己才是清醒的。他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外在的现实世界,而是退避到一个幻想的国度里。他自认为是一个优美的灵魂,一个无力同恶现实竞争的灵魂。它是纯洁的、一尘不染的,但也是软弱的。他既不愿意亲近现实,也无力抗拒现实,而只是逃避现实。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幸福和欢乐,在他眼里,现实永远是缺乏诗意的、固定化了的、没有被再创造的希望的。他只能在某个幻想出来的彼岸世界中才能找到幸福和欢乐。因为在幻想的国度里,所有现实的缺憾都按照自己的想像作了弥补和美化。因而在他看来,幻想的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是唯一可以作无穷设计和创造的世界,只有它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

为此,我希望这样的人能够摆脱来自彼岸世界的诱惑,能够认识到其所作所为,只不过是自己同自己杜撰的某个幻想的游戏。由于他自己创造了那个幻想,因而实际上是自己同自己的游戏。这是一种“被诗化了的”自恋。在如此这般地诗意化其生活的过程中,他没有把注意力外在化,指向某个现实对象,而是指向由自己创造出来的某个幻影。这正像古希腊神话中的美丽少年纳西瑟斯一样,因其自恋水中之影,卒致憔悴而死,化而为水仙花。

因此,一个人要想在现实世界中获得有效的生存和发展,其精神世界必须现实化。他首先必须放弃“虚拟化的”生存方式,必须丢掉幻想,从梦魇之中清醒过来,一步步地从彼岸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中来。这将是一次心灵的胜利退却,他放弃的是一个本不存在的梦境般的海市蜃楼,他获得的却是整个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这样,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地摆脱来自彼岸诱惑的历史。通过精确而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现实,通过有效地对待自己,对待现实,一个人的心灵将迎来一次深刻的革命,其人格也将获得一次难得的成长。

6.此外,本书适用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陷入了困境而不知该怎样面对的人,适用于想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而又找不到有效途径的人,也适用于正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困惑而又找不到有效的排遣手段的人。我在本书中尽量避免专业术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浅显的语言来描述和探讨具体的问题。它对于读者的专业知识没有特别要求。普通读者能迅速理解书中阐明的一些基本见解。并且,我在书中精心制作和编排了大量实例、故事、语录和相关材料。其目的在于引导读者进入本书中谈论的相关话题和领域。读者可以把每一条语录、每一个实例或每一个故事都当作那一章或那一节的导引来阅读。如果读者觉得其理论部分阅读起来仍然有一定难度的话,可以先阅读这些语录、实例和故事。它们对于读者读懂本书的内容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有一定阅读能力的读者来说,你可以接着看本书中所阐明的许多理论见解,这些快乐的加减法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是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读者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练习过程。我相信读者的自我评判能力。我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弄清在生活中一直困扰着他们的一些是非和难题,去获得对生活的全新理解,去领会简单、健康而快乐的生活的真正含义。

7.总而言之,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有生活的根源,所有的生活问题都有认识的根源。因此,生活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反过来,心理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生活问题的解决。而无论是生活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如果那些问题本身是多余的问题,那么就应该把它们清除掉和抛弃掉,而不是想办法去给予解决。一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想办法去解决它;一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就想办法去清除它。这是我们对待所有的问题的态度。因此,如果你面对的是生活问题,如果你自己解决不了或清除不了它,就请寻求亲友的帮助。如果你面对的是心理问题,如果你自己解决不了或清除不了它,就请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你的亲友和心理医生都帮不了你,那么请你耐心地读一下这本书吧,你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当你读完本书的时候,你心中的问题说不定也不知不觉地迎刃而解了呢!

让我们健康地活着并快乐着!

后记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并没有使人类更加快乐,相反,人类的烦恼也相应地增长。

早在1985年前后,我就开始了关于如何快乐地生活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厦门大学哲学系师从张澄清教授攻读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时,我对个体的异常行为、思想、情感、境界等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主要表现在我对弗洛伊德、荣格、弗罗姆和马斯洛等人的思想的痴迷上。1988年参加工作之后,这种兴趣便同我对生活的思考联系了起来。1990年,我开始翻译美国认知疗法的代表人物大卫·伯恩斯(David D.Burns)的成名作Feeling Good:The New Mood Therapy,并且与伯恩斯本人取得了联系。那本书后来以《实用宽心术:一种消除忧郁的认知艺术》(1992年)的书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我开始翻译伯恩斯赠送给我的另一部著作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它后来以《心理调适艺术》(1996年)的书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通过这两次译介工作,我逐渐摆脱了弗洛伊德的阴影,并试着在精神IB:界和生活世界之间建起一座理性的桥梁。后来,我在夏基松先生指导下在职攻读现代外国哲学博士学位。但是,我对于那个理性之桥的梦想从来也没有中止过。在这期间,我先后完成了《后弗洛伊德主义》(台北,1996年)、《中心与边缘》(北京,1998年)、《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1999年)、《后现代情境》(台北,2000年)、《文化批评的观念》(北京,2000年)等书的著译工作。它们为我想要完成的一部关于生活的著作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

1998年11月初,我参加了在黄山脚下安徽翕县召开的’98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恰好与上海三联书 店的编辑汪宇先生同住一室。于是,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同汪宇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他的支持。鉴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许多理论成果难以迅速而有效地同生活实践相结合这一状况,鉴于学术界、理论界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这一状况,汪宇全力支持我写一本能够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理论成果同现代人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著作。并且,他要我尽快拿出初稿。

黄山归来之后,因忙于其他事务,我把写作本书的计划给耽搁了下来。后来,经不起汪宇的一再催促,我只好先停下《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的翻译工作,全力投入到了本书的写作之中。当前的这个小册子就是上述活动的一个结果。这是~部我酝酿时间最长的著作,尽管从动笔到成稿只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后期的修改、补充和润色反而占去了我更多的时间。

尽管《快乐加减法》已经初步完成,但是,我对它是否能够受到读者们的认可和欢迎,心中仍然没有底。为此,我盼望着读者的批评指正。毕竟,每一位读者对于应该怎样生活的问题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而且你们的每一个批评都将进一步丰富本书的内容。因此我企盼着读者能把批评意见反馈给我,我的E—MAIL地址是z-gqing@163.net。你的批评将是对我的工作的最大支持。

在这里,我首先感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卫·伯恩斯教授的帮助,感谢汪宇先生促成了本93的顺利出 版,感谢上海三联书店的冯芝祥先生和本书特约编辑浙江教育出版社张伟建先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我还要感谢让我懂得该如何生活且生活得更加美好的所有老师、朋友和亲人。最后,我的父亲是快乐的加减法的真正实践者,他对生活的深切热爱和深刻领悟深深地影响了我。两年以前,他匆匆地离开了我们。我把本书敬献给他,以作纪念。

作者2000年1月25日记于杭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3: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