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2堂文学阅读课(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王蒙//王安忆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王蒙

所谓《红楼梦》诸公案,就是指和《红楼梦》有关的各种争论,现在已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我作为一个“红迷”,对这些争议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这些看法基本属于业余爱好。所谓“放谈”,是因为我对这些问题没有做过科班的研究,只是随便说说。

我知道,关于《红楼梦》的争论有的也很有趣,清朝有“拥薛”和“拥林”的两位老头,一位说薛宝钗可爱,一位说林黛玉可爱,争论到最后演变成了肢体接触。所以,我今天的“放谈”万一不小心触到了某一学派的观点,或者触到了知识上的“地雷”,我事先告饶一下,我绝没有赞成哪一派,或者反对哪一派,只是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要是不小心冒犯了哪位学者,我愿意再去接受一次知识的启蒙;反过来,如果我无意中迎合了某个学派的观点,欢迎大家组织“专案调查”,我绝没有喝过那个人的酒,也没有收过红包,我可以用我的身家性命担保。

《红楼梦》的主题

《红楼梦》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红楼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答案,我就我所知道的,引用一下。一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运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释,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欲望的悲剧,或者说是人生的悲剧。王国维说,《红楼梦》一书与任何喜剧相反,彻头彻尾是悲剧。叔本华有“男女之爱是形而上学”的理论,王国维就用这个理论来介绍《红楼梦》。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欲望,而欲望永远没有止境,人生的欲望就像乞丐乞讨,得到了一点,不是满足,而是期待更多!

有人认为,不仅叔本华有这种思想,老庄也有这种思想。老子曰:“五色乱其目,五味乱其腹。”老子又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得到的越多,产生的不满足会越多。佛家认为,爱恋生贪欲,贪欲生嗔怨,嗔怨生烦恼。

林黛玉最爱的是贾宝玉,但是嗔怨最多、烦恼最多的也是贾宝玉。这样的解释和《好了歌》也是一致的,歌里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给人最大的教育就是思想的解脱。但我个人认为,看完《红楼梦》之后,既得到了解脱,同时也变得更加执着。《红楼梦》说,“好”便是“了”。但《红楼梦》本身有另一面,“好”便是“好”,“了”便是“了”。曹雪芹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描写吃螃蟹、过生日、作诗、元妃省亲很是欢快,这怎么是“了”呢?何等富贵荣华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所以,从逻辑上看,《好了歌》并不能让人真正地“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古今将相死后是荒冢一堆,但活着的时候,依旧是将相啊,活着就要建功立业!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这风月宝鉴正面看是美人,反面看是骷髅,意为美人终究要变成白骨。其实这是没有说服力的,美人就是美人,我们说的是“现在”,没必要考虑八十年之后的事,八十年之后,我们都将变成白骨。所以,看《红楼梦》会让人感到非常矛盾,看到“好”的地方还真是“好”,看到“了”的地方未必“了”。

也有人把《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解释成阶级斗争,其代表人物是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把《红楼梦》当历史读,认为《红楼梦》是王、薛、贾、史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这种观点完全符合毛泽东的身份,如果毛泽东看《红楼梦》就看黛玉葬花、黛玉悲秋之类的,那就不是毛泽东了。所以,毛泽东的见解的确很有独到性、启发性,《红楼梦》里的确写到了很多阶级斗争。

第三种看法呢,跟毛主席的观点有些接近,但不像他这么尖锐,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里面描写了大家族对少女的迫害,晴雯、金钏等的命运,毫无自由恋爱可言,毫无人权可言,毫无民主可言,《红楼梦》在客观上对封建社会确实有很深刻的控诉。这种反封建说在今天是占主导地位的,从李希凡先生起,到现在的冯其庸先生等,都是强调《红楼梦》的反封建,而且把反封建和明末清初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联系起来。

我个人认为,大致上,反封建的思想在《红楼梦》里确实存在,因为曹雪芹写出了封建理法、意识形态、家族观念对青年人的戕害。是不是这些都和资本主义萌芽有关系呢?有时候我也犯糊涂。比如,有人认为,贾宝玉说,女孩子可爱,女孩子是水做的;男人不好,男人是泥做的。把这个看成能证明贾宝玉有妇女解放思想,我不同意,这和女权主义更不沾边。贾宝玉喜欢女孩和男作者的“弗洛伊德”心理有关。我在自己14到22岁期间,怎么看怎么觉得女孩比男孩可爱,而且,我还有一个理论,女孩容易革命,因为在旧社会,女孩受的压迫更深。我个人认为,说《红楼梦》反封建是不错的,但这是不是它的主题思想呢,我看没有这么简单。

第四种观点是把《红楼梦》说成是爱情悲剧,有情人难成眷属。在“文革”期间,曾经反复批判资产阶级的红学观点,即爱情主线说。这个观点认为,《红楼梦》的主线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但被狠狠地批判了,认为这个观点是资产阶级观点,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阶级斗争上。说《红楼梦》是爱情悲剧,是符合事实的;说《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也是符合事实的。其他的部分写得也很精彩,但是没有这个突出。

以上是第一个公案,对于这第一个公案,我简单做一下评论,我觉得,对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不要企图用一个简单的命题、一个简单的主谓宾结构把它说清楚,《红楼梦》本身是一部立体的作品,其中包含着金、木、水、火、土,包含着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因此,对《红楼梦》的主题也应该进行立体的研究和阐述,而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

P3-7

目录

中国文学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王蒙

 解读《傅雷家书》/叶永烈

 一部说不尽的伟大作品——《雷雨》/陈思和

 司马迁排行榜——读《史记·货殖列传》/周振鹤

 《水浒》/顾绍文

 漫谈鲁迅的《故事新编》/钱理群

外国文学

 解读《悲惨世界》/王安忆

 《浮士德》中的人生哲学/王宏图

 理解与翻译——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

 谈谈《包法利夫人》/苏童

 人物性格的魅力和小说语言的魅力——《简·爱》赏析/黄源深

序言

自从人类发明了文字和书籍,人类就一直在思考,阅读是为了什么?如何阅读?尽管一千个人或许有一千个回答,但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要认真阅读经典,阅读过去千百年里中外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创造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各个人文社科领域的经典作品,却是大部分人都会认同的答案。

简要回顾我们的阅读史,就会发现,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正常的阅读,包括阅读经典,都会成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我觉得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年轻朋友很难想象我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里阅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20世纪80年代初提倡“读书无禁区”,新的阅读时代才开始。我们的阅读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走到今天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没有拘束、没有压力地讨论阅读这件美妙的事情。这个变化是非常大的。

而且,阅读并不限于文字即书本的阅读,观赏一幅画,聆听一首交响乐,其实也是一种“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同样可以提升认知,陶冶情操。记得我有幸参加过一次上海市古典音乐知识比赛,20世纪90年代上海有个古典音乐爱好者协会,组织过古典音乐知识比赛。协会有一份会报,就在报上用一整版的篇幅登出初赛考题,有选择题,有填空题,有问答题,各种各样的考题。参赛者填好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寄到会报编辑部去。编辑部根据他们收到的答题确定参加下一轮决赛的人选。我填了寄去,有幸选中参加决赛。我是连五线谱都不懂的,决赛怎么比呢?很简单,就坐在台上,放一段音乐,参赛者按钮抢答。首先回答这是谁作的曲,其次回答这是什么曲子,哪一部作品里面的哪个段落。这个挑战是很大的,如果对古典音乐特别是其中的经典作品没有系统的知识是不行的。我一按钮抢答,考官就问我这是谁的音乐,我说莫扎特的,又问莫扎特哪一部作品,我答不上来了。但我能确定这是莫扎特的曲子,结果我得了第三名,这是我听古典音乐经典作家莫扎特作品给我带来的基本素养。

阅读对我们的人生太重要了。我觉得,不管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能够坚持阅读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我接触过不少理科生,他的文史知识不比文科生低,他的工作可能是理科方面的,但是他个人对文科也有兴趣,他的见解不亚于文科生,甚至超过文科生。我想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就是他的工作和他的兴趣能够取得平衡,不会因为他的工作而放弃阅读的兴趣。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每年都有那么多的书出版,各种各样的书,统计出来的数字是很吓人的。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那么我们阅读什么?《12堂文学阅读课》这本书邀请了一些文学界和高等教育界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都是对阅读有很好感受的人,以导读的方式来介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每一位讲解者切入名著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一篇王蒙讲曹雪芹的《红楼梦》,他并不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物形象,他就是讲《红楼梦》问世后引起的各种争议,一直到当下的各种不同的理解,这个角度就很好。王安忆讲雨果的《悲惨世界》是直接切入的,她不去介绍雨果是什么人、雨果的经历怎么样,她就是介绍这本书是怎么打动她的。还有王宏图讲歌德的《浮士德》,对歌德这个作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谈到浮士德形象的发展演变,歌德之前写浮士德的作家是怎么写的。所以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每一个讲解者切入名著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感受也都是独特的,你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甚至可以反对他们的看法,但你不可能不受启发。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莎士比亚,道理就在这里。

中外经典名著的阅读对我们今天来讲,可能尤其需要。什么是经典?中外文艺理论界有很多讨论、阐释,这是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我这里就不多展开了。但至少有一点,经典是经过了时间淘洗的,那么多年下来大家都公认《史记》是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我始终有二个观点,在当下这个社会,我亲身经历过那么多事情,虽然我不可能全部都经历过,但眼睛看得到的、耳朵听得到的,甚至我亲身参与的,我都经历了。而历史上这些文学、哲学、史学或其他名著,描写的或反映的是远去的那些年代,当时的人对文学是怎么表达的、对历史是怎么看的、在思想上对人生、宇宙是怎么探索的,这些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我们难道不应该了解一下吗?不应该通过阅读去“体验”一下吗?

当然会碰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经典很难读,尤其大部头的经典。我必须承认,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都没有读完,但这不妨碍我对这些经典的敬畏。在我从事的专业范围里,我必须要熟读一些书,我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那么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些经典,哪怕再长我也必须读完。我们经常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说要把它“啃”完。普通的读者就没有这样的负担了,与阅读的关系,恐怕更多的不是专业阅读的关系,而是非专业阅读的关系,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更自由的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应该让自己的阅读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有趣、更带来阅读的愉悦,这样的话,经典作品还是一个首选。

我觉得读过经典,人才不虚此生。对于经典作品,我们不应该仅仅知道一个作者名和书名而已,应该认真阅读适合你自己的经典作品。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不一样的。你当然可以有自己最喜欢的经典:有些经典对别人很适合,可能对你不一定适合。你有自己喜欢的经典,可能过一段时间又会拿出来重读。我的老师钱谷融教授今年一百岁,有一部书就是他经常重读的——《世说新语》,各种版本的《世说新语》,他能找到的都找来读。他读过很多中外文学名著,读了以后他觉得《世说新语》最适合他。对他而言,《世说新语》是经典中的经典。所以说只有在你阅读面比较宽的情况下,才有能力去选择适合你自己读的经典。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开阔眼界,也许慢慢地会发现某一本书对自己最合适,可以反复阅读,而每次阅读可能都会有新的感受。

以上就是我阅读了《12堂文学阅读课》后的一些感想,供大家参考。

内容推荐

经典名著以其经久不衰的魅力而成为跨越时代和国别的传世之作。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对名著会有不同的解读。“名家解读名著”——名著因为名家独有的智慧而显得更加熠熠生辉。《12堂文学阅读课》主要内容根据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名家解读名著”系列讲座整理而成,王蒙、王安忆、陈思和、苏童等十余位当代名家带领读者一起重读《红楼梦》、《悲惨世界》、《雷雨》、《包法利夫人》等经典名著。

编辑推荐

《12堂文学阅读课》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由大师引路,认识不一样的名著,了解常人难以企及的阅读体验。

本书解读经典中的经典:《红楼梦》、《水浒》、《史记》、《傅雷家书》、《雷雨》、《故事新编》、《悲惨世界》、《浮士德》、《简·爱》、《包法利夫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局外人》,均为中外文学史上的光辉之作,且耳熟能详,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阵容超强:既有王蒙、王安忆这种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作家和作协领军人物,也有钱理群、陈思和等北大和复旦中文系著名教授,以及黄源深、袁筱一、许钧等华师大、浙大资深外文系教授和翻译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