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敦煌道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华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陈华著的这本《敦煌道士》以王圆箓发现藏经洞为主线,围绕藏经洞文物的去留、存毁,用开放的视野、艺术的笔触和细腻的构思,还原了百年前发生在莫高窟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一幅处于巨变中的社会众生图。作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却又不拘泥于史料,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内容推荐

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一个世界级的文化艺术圣殿从此展现在世人面前。长篇小说《敦煌道士》以藏经洞发现者王圆箓为主角,对这一敦煌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细致描写和艺术刻画,围绕藏经洞文物的去留、存毁,展现了一幅当时处于巨变中的社会众生图。

《敦煌道士》以开放的视野、朴实的笔触和细腻的构思,展示百年前发生在莫高窟的那段故事。作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却又不拘泥于史料,它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创作蓝本,运用文学的形式,对历史故事进行理性而艺术的描写,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活生动。

作者陈华是一位资深记者,之前多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见诸报刊,《敦煌道士》是其小说处女作。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老逼死了。

王圆篆把他埋了,就埋在宕泉河边的沙窝窝里。

把人埋了,王圆箓请帮忙的赵四爷他们胡乱吃了顿饭。吃饭的时候,王圆箓说了几句话,意思是托哥几个找位念书识字的秀才,帮他抄经画符,圆箓要让莫高窟的香火火起来。几个工人忙着吃饭,嘴里哼哼着,算是应承。末了,王圆篆又说:“再问问看,谁家日子过不下去,娃娃愿不愿出家当我徒弟?”赵四爷愣了一下,接着刨了两口饭,放下碗说:“我问问看。”

王圆箓几十年漂泊江湖,云游四方,风里雨里来去,土里泥里滚爬,见过世上的妖孽,经过人间的悲喜。到了这把年纪,终于有了一块立足之地,也算是善恶有报,修持有果。他来到莫高窟时,老道已年迈体衰,行将就木,便收留了王圆箓,并将宫观事务交与他打理。王圆箓竭力维持,苦心经营,道家种子就这样在这佛窟里扎下了根。

圆箓年过不惑,短小身材。因常年在外游走,脸晒得像是紫茄子一般,干瘦的身子上架着一颗大脑袋,看上去有点头重脚轻。好在有一双宽而大的脚,稳稳地将那干瘪的身体支撑住。一对小眼睛,小的像是香头子烫开的两个洞;小眼睛上塄坎似的眉骨兀自凸起,眉骨上那两撇八字眉,使他看起来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他不时地眯起眼来,像是思考,又像是发愁。这时小眼睛便越发小了,眉梁骨上的皱纹有如犁铧趟过,皱褶凹凸,深浅有致。他留着稀疏的胡子,不时用手捋捋,显示出老成持稳、远谋深算的样子。身上的青色道袍,似乎并不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倒像是哪里捡来的一般,肥大而松垮,而且落满沙尘灰土,道袍上的颜色早让灰土掩盖了。

“以后还要仰仗兄弟们支持,咱这香火要好了,我忘不了你们。”王圆箓拍着胸腔子对赵四爷他们说,江湖味十足。赵四爷知道王道士已成老大,以后少不了打交道,因此就痛快地答应帮忙。

送走了赵四爷他们,已是下午四点多钟。天气很好,王道士一个人走到宕泉河边,撩拨着河水搓手洗脸。这时候已过了立夏时节,河边有些花花草草长得很攒劲,看上去有些个生气。王道士看着这花草,满心喜欢,想对着宕泉河大声喊上两嗓,吐一吐压抑多年的郁闷气。转眼又想,师父刚死。乱叫胡喊,让人听见了要说闲话。又想到自己成了当家住持,满心的高兴便难以抑制。洗罢脸又索性洗了头,洗完头干脆脱了鞋袜,洗腿洗脚。到后来还是禁不住哼起年轻时候唱过的小调:

小河的水啊哗呀哗啦啦,

谁家的小媳妇回呀回娘家。

路上的大花狗挡住了道,

小媳妇吓得直喊妈呀……

王圆箓胡乱唱着,忽听见身后有个声音喊叫:“老哥哥,老哥哥……”王道士吓了一跳,转身一看,岸上站着个俊俏婆姨,手里拿着个头巾朝他招摇着。王道士以为是叫别人,又朝四处瞅瞅,除了自家的影子啥也没瞅见。这才确信那婆姨是在喊自己。

“你喊我?”王道士问婆姨。

“老哥哥,是喊你呢。”婆姨答道。

那婆姨一口陕西土话,与王道士的口音一模一样,王道士听上去很亲切,不禁热心起来。

“你啥事嘛,女娃子?”

“我要回家去,河水涨了,求老哥帮我过河去。”

“水不深,你能过去。”王道士心里想背她过河,但不知怎么,话到嘴边又改了口。

“我害怕呢,你把我背过去吧。”那婆姨略带羞涩地笑着,眼里透出一种莫名的妩媚。

王圆篆已经很久没沾过女人了。他最早沾女人还是在肃州巡防营当兵的时候。那年,他和几个当兵的去肃州城里办差,路过望春楼,被倚在门柱上哧哧嬉笑的几位窑姐拦住了去路。窑姐们挤眉弄眼,淫声浪语。几个大兵哪里经得住这等媚惑,急燎燎办完差就去了望春楼。陪着王圆箓的是一个叫刘茵茵的姐儿,生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长着两道细溜溜的柳叶眉,走起路来病歪歪,说起话来娇滴滴。王圆箓一见又是喜欢又是害羞。那时候他还是个傻大兵,男女之事不曾经历。好在有行家引导,就此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此后,王圆篆常常想起刘茵茵,只是越想反倒越模糊了,以致后来根本想不起她的模样来了。而看到眼前这个要过河的婆姨,刘茵茵的模样子马上又浮现在了眼前。他快速地打量了一下她,瞧这身段、模样,简直就是按着刘茵茵模子倒出来的!这美人儿,方圆几十里实在少见。王道士心里不禁一颤,一股暖暖的气息弥漫于身体各处。

“刘茵茵……”王道士脱口叫道。

那婆姨愣了一下,问道:“你叫谁呢?”P1-3

序言

冬至节前一天,陈华打来电话,说写完了平生第一部长篇小说《敦煌道士》,要我写几句话。我翻阅了这部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感到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兰州是我的故乡,陈华是当地报纸的记者。十年前,因为工作关系与他相识,此后每到兰州,都要一起坐一坐,聊一聊。或许是新闻记者的缘故,他对一些事物的见解与众不同,直接而尖锐。今年中秋节前与他小聚,听他说正在创作一部关于莫高窟王道士的小说,我觉得王道士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但写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这个人物在学术圈乃至社会上已有定论,如果依此而写,很容易使人物脸谱化、简单化。看完作品后,这些担心马上没有了。这是一部态度严肃、素材丰富、手法朴实、内涵深刻的小说。它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创作蓝本,运用文学的形式,对人们熟悉的敦煌故事进行理性而艺术的描写,不失为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质量的好作品。

上世纪初,敦煌一下子扬名世界,是因为有个叫王圆策的道士发现了藏经洞。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如果不是发现了藏经洞,绝对不可能成为中外敦煌学界的“名人”。但这个“名人”又是那样的令人不堪,他形容“猥琐”、头脑简单,竞将价值连城的瑰宝廉价出卖,而且出卖的对象竟是洋人,为他以后成为“罪人”做了十足的铺垫。

从藏经洞文物问世到现在,王道士已成了一个悖论式的人物。他将敦煌文物卖给外国人,使千疮百孔的中华民族又多了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创口。但如果他没有把卷子卖给外国人,而是送给或者卖给自家人,敦煌遗书无疑泥牛沉海;卷子流落海外,但它们依然完好地被保存着,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们;而如果流散于民间,卷子似乎在中国,却不知所踪!还有一个严重的结果,那就是敦煌将不为世界所知,敦煌学也便无从谈起……

人们对王道士的评价甚为纠结,功过是非众说纷纭。事实上,对这样一个人物无论给予批判还是赞誉,都是一件很尴尬的事。

一部小说如果也纠结于其中,那无疑是最无力也是最无用的作业。这些年,有关敦煌藏经洞的文章、书籍已有一些,但有关王道士的部分,基本上是形象的丑化和行为的批判。 《敦煌道士》完全抛开这些简单的判定,全然是一个没有脸谱的全新的王道士形象。在作者的笔下,王道士既非英雄也非小人,既非圣贤也非俗流。他就是一个半路出家的道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他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也有着普通人的欲望。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宝藏,而他对其价值却一无所知。这个发现给他的生活多了一份幻想,也平添了一份责任。他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管理洞窟里那些堆积如山的经卷,还要不时跑官府禀报经卷事宜,交涉索要保护费用,还要接待一个个前来取经的“洋唐僧”们……  “中国的二十世纪初期。似乎是一个最不情愿向世界敞开门户而又门户大敞的时代”。这一时期国外探险队纷纷涌入敦煌。对于世界,对于洋人,凭王道士的知识和经验,又会有多少准确的认知呢?在他的观念里,“洋人兴许也是和我一样逃荒逃难的人,只是老家远了一点而已”。“原来洋人也是人啊,我一直以为他们是鬼子呢”。王道士对待远道而来的洋人,既有一种对“官”的敬畏,也有一种对“客”的宽容。他甚至为洋人而发愁——“怎么着也得拿点东西回去。不然回去咋向他们的朝廷、他们的皇帝交代呢?他或许就是奉旨而来的,拿不到卷子,回去说不定要被砍头的……”他没有觉得向洋人卖卷子有什么不对,但“拿老先人留下的神物”换银子,仍觉得还是有些“亏先人”。出于这种矛盾的心理,王道士与每个前来“取经”的人都玩一番猫鼠游戏,实际上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否则,他完全可以做“一锤子”买卖,一次性全部将文物卖给洋人,免得耗费时日和精力。

小说里的王道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个体,他长年累月行走在敦煌城乡,为三清官筹款化缘。他不是浑浑噩噩的“撞钟和尚”,也非一本正经的“云游道士”。“作为神的使者,又兼备人的本能”,他有着虔诚的信念,又有着世俗的私念,有荒唐的情欲经历,也有质朴的感情纠葛。他是那种“现有的银子现装上,现有的福气现享上”的俗人,也是那种坚信“善恶终究要报”的出家人。他“历经魔劫”,因此“灰心名利”,进而“看破红尘”;但又“乐观处世”,甚或“成才报国”,并且“再坠爱河”,他时而满嘴粗话,时而咬文嚼字,见了啥人说啥话,典型的江湖风格;时而怯懦羞涩,胆小怕事,时而一身是胆、莽撞随性,正宗的市井做派……他是中国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一个典型形象。他的故事五味杂陈、耐人寻味,从中折射出昔日中国的影子。

文学的意义在于记录时代。并表达作者对所描述的那个时代的理解,以此帮助人们了解那个时代。而要了解时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对人性的描写和剖析。在《敦煌道士》中,人性善恶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评判。王道士的一言一行以及心理活动,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表现得活灵活现。作品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准确到位,对其心理的刻画也透彻细腻。除了王道士外,几位“洋取经人”也是性格鲜明,形象饱满,给人如见其人之感。

一部小说,没有必要要求故事里每个人的真实过往和来路去处。但毕竞又是以历史事件穿针引线,基本的事实要符合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对史料进行细致筛选,认真分析。对一些粗略的史事加以充分的想象,使之更符合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

陈华是位新闻记者,平时也写点散文诗歌之类的东西,但从未涉足小说创作,而一上手就来了个长篇,的确让人吃惊和佩服。或许正因为第一次,《敦煌道士》看不到什么特别的技法技巧,也似乎没有什么流派、主义,完全是一副我行我素、顺其自然的样子。语言看似随意,却在不时透露出机智、幽默和风趣,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像“碗里有肉,心里不愁”“笨嘴拙舌,没灾没祸”“贼不走空,财不自来”“没心没肺,活得不累”“宁捅马蜂窝,不把官府惹”等等自创的谚语,在书中随处可见;对那些有上句、没下句的民谚俗语,又加一些自创的对应句,读来饶有趣味,如“四两拨千斤,一砖撑危楼”“无事不问卦,有钱别找茬”“病急乱投医,有事勤磕头”“洒向人间都是爱,化到银子便是缘”等。这些调皮而睿智的话,以后说不定真成了社会上的流行语呢。

在这本书里,还不时出现一些富有哲理或幽默的经典语录,可列举一二;

凡是神神道道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来蛊惑和诱骗的,这一点连僧道也不例外;

如果贼匪笃信神明,是会祷告上苍赦免犯下的罪行呢,还是会祈求遇到更多抢劫的猎物?也许凡人永远揣摩不透贼匪们的心思。一般来说,行恶者大凡见庙烧香,遇神磕头,祈求宽恕罪恶,但不料总是刚出了庙门就再遇猎物,仿佛真是神意安排,不做都不行!这或许是强盗们痴迷神灵的原因吧?他们磕头忏拜,既求免罪又祈获得,两者兼而得之。

这里还要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对《敦煌道士》一书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勉励:“人生的启示什么时候来都不晚。关键是有没有感悟,并由感悟到行动。”

是为序。

杨显惠丙申年冬月于天津

(杨显惠:著名作家,著有《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甘南纪事》《这一片大海滩》等佳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中国小说学会奖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