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舆论导向,控制话语权
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四,南京城的战火逐渐熄灭,但斗争却远未停止。这原本是中国历史上普通的一天,此刻却因一个人、一件事而彻底改变。
高高耸立的奉天殿依旧庄严,铠甲鲜明的战士依旧英武,群臣的上朝参拜依旧有序。只是端坐在龙椅上的,不再是过去四年那个清秀文弱的朱允炆,而换成了体格壮实(真刀真枪中练出来的)、皮肤黝黑(常年风吹日晒的结果)、大长胡子的四叔。
此时,距正式造反(建文元年七月初四起兵“靖难”)未满三年,朱棣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朱棣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一次地方藩王对中央朝廷的胜利(中国史上的第一次),也可以说是军人政权对文官政府的胜利。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朱棣称得上是缔造了一个新王朝,性质类似唐高祖李渊取代表弟——隋世祖杨广,只是朱棣没有改变大明国号罢了。
从这一天起,朱棣就由钦犯变成了皇帝,由造反者变成了接班人,由燕庶人变成了万岁爷。称呼的改变是容易的,但对于朱棣来说,如何真正完成角色的转变,无疑是他面临的重要课题。当然,他并非只会上马杀敌、不懂如何治国的武夫,这些年既有在特大城市(北平)的实际管理经验,又有道衍的悉心指导,不过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他要走的路还很长,要交的学费自然不会少。
可以马上得天下,决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个道理朱棣岂能不明白。但是,相比李世民和忽必烈庞大的文官幕僚团队,朱棣真正信任的参谋,只有道衍一人。而且,这一年道衍已经六十八岁,体力和精力显然都不允许为新政权做太多工作。
道衍虽老,但见识和阅历很丰富,他提醒朱棣,既是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那一旦坐上皇位,要是不全面恢复洪武时代的旧政策,恐怕就说不过去了吧。这一点,朱棣本人当然也相当清楚。
因此,朱棣登基后立即颁布了一道命令,将当年的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也就是说,朱允炆这四年建文白建了,他四叔不予以承认。如此一来,朱允炆执政的四年,就成了大明历史上被“革除”的时期。
朱棣同时下旨,废除建文期间实行的,与洪武祖制相冲突的各项法规制度。其实,朱允炆根本没对爷爷的制度做出多么重大的调整(还没来得及),这道命令的象征性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实际作用。但它至少向全国百姓清楚地阐明了,我朱棣是先皇思想最忠诚的继承人,我当皇帝是顺应天道的,你们不能反对啊!
朱允蚊在位期间,曾经让方孝孺整理出了《明太祖实录》,当然是体现自身利益的。建文四年十月,朱棣上台不到一百天,就下令以侍读学士解缙为总裁,重新修订实录。
解缙并非北平府的老人,是刚刚投降的建文朝大臣,但早在洪武一朝,解缙就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才子了。朱棣对他的起用,也对外宣示了一个清楚的信号:新皇帝任人唯贤,建文朝大臣不必有什么顾虑。
修订后的《明太祖实录》,极力塑造了四皇子的光辉形象,为朱棣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最重要的一点,朱棣被说成是马皇后的嫡子。朱元璋死后,他又是在世诸皇子中最年长的,当然具备了合法继承皇位的资格。另外,还强调朱允炆同学并不是朱标嫡长子,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动摇朱允炆在人们心目中皇位第一继承人的地位了。
实录之中,还加入了朱标死后,朱元璋千方百计想立朱棣为太子的段落,甚至还有老皇帝临死前一再向身边重臣打听老四动态的内容,就差没写朱允炆逼死他爷爷,发动政变了。《明太宗实录》中,有如此描述: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宫召上(朱棣)。已至淮安,太孙与齐泰等谋诈,令人赍敕符令上归国。及太祖大渐,问左右燕王来未,凡三问,无敢对者。
乙酉,太祖崩。是夜即歛,七日而葬,皇太孙遂矫诏嗣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踰月始讣诸王,且止勿奔丧。上闻讣,哀毁几绝,日南向恸哭。
这么为朱棣涂脂抹粉,难道就不怕别人识破?这个还真不用担心,那时绝大部分老百姓信息闭塞,很难有判断力。你告诉他,皇帝整天用金砍刀打柴,皇后经常用玉顶针纳鞋底,他都能相信;当然也有些能看出问题的人,就是坚决不说——人家还想混个一官半职,还想留着脑袋吃饭呢。
作为出生在大明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建文帝力图逐步改变朱元璋重武轻文的做法,使国家的统治走上正轨。但他在位仅仅四年多,很多良好的动机还来不及付诸实施,很多大政方针还未能真正展开,这个政权就匆匆落幕了。
相比洪武时代,朱允炆对前朝政策的改变并不多,硬要给他扣上“建文新政”的帽子,显得不是恭维而是捧杀,想必此时这位小皇帝的心,一定是哇凉哇凉的。(P2-4)
本书创作于2011年,次年3月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定名为《皇帝是怎样炼成的:朱棣的成功之路》。原计划创作上下册,但由于某些原因,只出版了上册,即朱棣“靖难”部分。本次不仅完成了下册内容,还对上册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与删改,希望能给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的朱棣。拙作的写法力求突破传统传记小说的模式,力图让读者看得过瘾,同时还能传递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传记小说可不可以虚构?个人认为,重大历史事件是不能虚构的,历史人物也是不能虚构的,但一些细节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及推理,进行适当的“现场还原”。否则,事事拘泥于原始文献,我们恐怕只能是束手束脚,不敢越史料半步,那么,让读者直接看《明史》《明通鉴》的白话版,岂不更好更省事?
而且,这些所谓的原始文献,也并非完全都是事实,同样也会为尊者讳。身为一个写作者,我认为写得好看,比看得好多更为关键。
农夫山泉的一则广告说:“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此举当然受消费者欢迎。但身为一个创作者,如果打出“我们不做创新,我们只是文献史料的搬运工”,那恐怕不是明智的选择,读者也肯定不买账。
创作,在我看来,当然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写作。你的叙事手段,是别人以前没有运用过的;你的行文方式,能为读者带来新鲜感;你的创新见解,会让读者觉得耳目一新,却又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的哗众取宠。
朱棣是我们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因为很多人知道他是朱元璋的儿子,知道他发动“靖难”,知道他迁都北京;说不熟悉,是因为大众对他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有着许多误解和曲解。别的不说,朱棣迁都北京的意义,就长期被无限低估了。许多人甚至认为,朱棣迁都北京,是因为在南方根基不稳,一些人甚至认为,是朱棣习惯了北方的生活环境,以这样的心态揣测古人,特别是那些胸怀大志的英雄,恐怕不是明智的行为。
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和古人已经大不一样,别的不说,今天一个普通人所能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条件,已经远远胜过了朱棣这样的帝王。任何一个小区的便民诊所,都要胜过专门为皇室服务的太医院。今天一个初中生所掌握的数字知识,肯定要比祖冲之丰富得多。但我们千万不能认为,古人的智慧就一定不如我们。他们只是受制于当时的条件。如果我们穿越到过去,恐怕会万事艰难,而古人如果来到当下,一样可以发展得很好。
因此,用今人的价值观念去要求古人是不理性的,以今人的思维习惯去猜度古人是不明智的,拿今人的道德标准去苛求古人是不公道的。为古人立传,就是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传主做出尽量合理的分析。 当然,朱棣是人不是神,也曾经有过失误与错误,特别是在晚年,连续三年北征鞑靼实属徒劳无功,甚至可以说劳民伤财。但所谓瑕不掩瑜,功大于过,朱棣的治国成就,足以令他跻身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前十位帝王之中。而且相比朱元璋暴发户式的狭隘与残忍,朱棣身上,显然已经拥有了许多贵族式的大度与自信。明朝中期开始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繁荣,其始作俑者并非仁宣二帝,而恰恰是无数知识分子并不欣赏的朱棣。
历史写作是漫长而艰苦的,但正是广大读者的鼓励与支持,才让我走到了今天。首先,要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正是你们的认可,才给了我坚持创作的勇气和信心。其次,衷心感谢那些在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点的朋友们,特别感谢北京博采雅集图书公司的领导,以及本书策划编辑郑英祖老师。同时还要感谢李黎明、刘鹏、杜君立和吕峥等同人。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与纰漏之处,也真诚希望读者朋友们不吝赐教,非常感谢!
燕山刀客
二○一七年三月于北京
大明王朝的真正奠基人
每一个去过北京的人,都会被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宏伟的古代建筑所吸引。
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会对这座城市有一种莫名的热爱与依恋。
生活在北京,你不仅能亲眼见证历史,亲身参与历史,甚至能亲手改变历史。过去八百六十年来的大部分时间内,这里都是中国的政治、军事与文化中心。
从这里发出的一道道命令,深深地影响了国家发展进程;在这里成就的一个个伟人,在历史上烙下了深厚的印记;而历史给这个城市留下的一幢幢建筑、一个个街区、一道道城墙,都被收录进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永远为后人所保护、纪念和膜拜。
今天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超级大都会之一。可在六百多年前,大明王朝刚刚建立之时,它只不过是一座胡风浓厚、人口不足五十万的边陲要塞。
在北京建都的四个朝代中,金元清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只有明朝是汉人的王朝。况且,大明的都城原本并不在北京,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北京,这座深深地打上了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烙印的城市,能够在过去八百多年的时间中,几乎连续不断地成为中国历史的焦点与中心。最需要感谢的,是一个汉族皇帝。
正是他的坚持,让中国历史有了唯一一个以武力成功夺取江山的藩王;正是他的坚持,让北京这座胡风深厚的城市成为中华民族的天然首都;也正是他的坚持,让大明王朝维持了近三百年的统治而不倒。
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明成祖朱棣。
自秦始皇以来,几乎没有一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能够达到朱棣那样的程度。朱棣的执政措施,甚至对整个人类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微妙和深远的影响。
是朱棣,而不是他的父亲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决定了大明近三百年甚至是明清近六百年的历史走向。
是他,恢复了中国统一王朝在北方建都的传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虽然首次把国都放在远离中原核心区域的地方,但大明的国脉,从此维系了将近三百年。
是他,创设了对日后中国政治制度史影响深远的内阁制,改变了朱元璋时期皇权垄断一切的局面,为明朝中后期的宽松政治环境铺平了道路,甚至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是他,五次亲自率兵北征蒙古,为中国北方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几乎彻底根除了蒙古重新崛起、再次称霸欧亚大陆的可能性,并为这个民族最终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坚实基础。
是他,派出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装备最先进、战斗力最强劲的船队,多次出使西洋,大大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西亚、东非国家的贸易往来,并且提高了大明王朝作为汉人朝廷的威望。甚至为日后西欧的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是他,集中了全国的优秀文人,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般编纂出了《永乐大典》,保存整理了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创造力的文化精髓。相比《四库全书》对书籍的删削与篡改,《永乐大典》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经典的原貌。
是他,重新修建了北京宫城和皇城,疏通了大运河,让北京这个胡风浓厚的城市,第一次成为汉人王朝的首都,进而成为能够凝聚各民族人气的大都会。正因为建都北京,才促使蒙古、新疆和东北与中原的关系更为密切,今天的中国基本疆域才得以最后确立。
朱棣在六十五岁的暮年告别人间。以后的历代皇帝,尽管不再有成祖那样长远的眼光,那样宏大的气魄,那么超前的思维,但他们改变不了定都北京的既成事实,改变不了庞大的军事组织,改变不了繁忙的漕运体系,改变不了越来越完善的内阁制度,甚至改变不了死后埋进昌平万寿山的宿命。
朱棣死后,大明继续存在了二百二十年。这两百多年,很大程度上是运行在朱棣而不是朱元璋设计的跑道上。
至于世人所严重诟病的“靖难”之役,朱棣实在大有苦衷。如果不起兵造反,因为自身所处的特殊位置,他的命运只会比那些关在牢狱里的藩王更惨。而且在削藩问题上,朱元璋的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有着严重的失误。以他的性格与治国能力,几乎不可能阻止鞑靼和瓦剌的重新崛起,也几乎不可能抵挡住他们的攻势,中国北方免不了又是一片生灵涂炭、山河破碎,重现南北朝的局面也未可知。可以说,那是一个需要朱棣也成就了朱棣的时代。朱棣背上了骂名,却完成了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占领南京时的大开杀戒,“瓜蔓抄”,“灭十族”,以及后来的屠戮宫女、好大喜功等,当然是朱棣的历史污点。但人无完人,既然处于历史之中,就必然会带有历史局限性。况且,相比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之后的大清洗,朱棣的所作所为恐怕谈不上丧心病狂。别的不说,建文皇帝的两个儿子,就没有被处死。首恶名单上的二十九个,实际上只处死了个别几个。
我们看看体现清朝官方立场的《明史》是怎么评价的:
“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注意,这是对朱棣个人,而非大明王朝的评价。朱棣本人,无疑配得上这种赞誉。朱棣作为非开国皇帝而能被尊为成祖,这个荣誉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朱棣虽然开创了永乐盛世,但其历史地位却一直被低估,我觉得甚至完全可以这么说:朱棣,而不是朱元璋,才是大明王朝的真正奠基人和总设计师。
燕山刀客
2017年2月于燕郊
燕山刀客著的《四哥的胜利(绝代帝国)》讲述朱棣执政二十二年期间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铁腕治国,开创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永乐盛世的精彩历程。
读完本书,你将发现朱棣对北京、中国与世界的影响如此深远,而且远未结束!
朱棣的伟大在于没有走朱元璋的老路,而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大明江山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棣开创的盛世中不仅有可贵的血性,还有宏大的气魄和超前的眼光,可惜他的子孙后代理解不了他构建以大明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的长远意义,正如他们理解不了,朱棣为什么五征漠北,为什么非要迁都,为什么让郑和下西洋。
欲成大事者,必先有大政治智慧。与番邦斗、与臣子斗,与儿子斗,与天斗,每一次斗争都是血与火的考验。
看朱棣在逆境与顺境中进退取舍的高超智慧,探寻古代中国官场的权力斗争规则!
朱棣的历史地位一直被低估,甚至可以说:朱棣才是大明王朝更重要的奠基人与核心设计师。
燕山刀客著的《四哥的胜利(绝代帝国)》书中密布着智慧与权谋、冒险与坚守、征服与热血、识人与用人、杀伐与决断、心法与玄机,是从政、从商、自我突破与成功不可错过的集成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