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绝处风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魏晓婷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魏晓婷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于1988年至1992年就读于原宝鸡市财经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乡镇农村工作多年。2000年至2007年担任凤翔县姚家沟镇副镇长;2007年至2010年担任凤翔县政府信息中心主任;2010年至今担任凤翔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绝处风景》作者多年来陆续发表的散文作品集结成册。内容包括《草情草心》、《怀念苏轼》、《幸遇铁老汉》等。

内容推荐

《绝处风景》是一部以女性细腻的观察角度来抒写的散文集,思想内容健康,放映社会面广阔,文笔也较优美。是将作者多年来陆续发表的散文作品集结成册。作者田田,本名魏晓婷,职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全书共分为亲情一缕、岁月留痕、乡土情愫、山水怡情、人生浪花、散文随笔、心灵感悟、守望乡村,八个部分。集结了作者游记感想、思想感悟,用细腻的文笔书写了作者对人生的诸多看法。书中的作品曾多次刊登于各大报刊杂志。

目录

不敢翻阅的书——《绝处风景》序

岁月留痕

 草情草心

 男孩女孩变奏曲

 怀念苏轼

 窗外那座塬

 怀念脸盆

 谁在叹息

 幸遇铁老汉

 哑巴戴花

 影像千阳

 重回教室

 周美丽疯了

 走向幸福

 山核桃打了我的头

乡土情愫

 故地山乡游

 家乡片片火烧云

 家在柳林

 两登回龙山

 山菊花

 山槐飘香时

 香苜蓿

 想起老何

 寻根

 再走山乡路

 走进西瓜地

亲情一缕

 女儿的偶像

 春联满院

 外婆的麦仁粥

 乐在种田

 不知道

 母亲的十年寒疮观点

 哭爹娘

 被女儿骂出好心情

 轮椅摇出的亲情

 石头伯

 孝在邻家

山水怡情

 绝处风景

 有情人在东湖

 飞花深处别样景

 绿柳报春

 走进秦岭

 雪峰上的生命之光

 桃花沟

 自然的馈礼

人生浪花

 苹果赛美

 人性的闪光点

 ——写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

 思绪在创作基地飞扬

 摘桃子的时候

 ——写于庚寅仲夏凤翔县作协创作基地成立之际

 啥都好

 哑巴的热情

 照镜子

 几把麦穗

随感即笔

 裹花馍

 报

 “高明”的医术

 回趟乡下解忧烦

 哭泣的柿子树

 钱的悲剧

 麦子黄了

 诗意中秋

 谁是残疾人

 死前广告

 想入非非

 新《静夜思》

 新卖书记

 想起那年割麦

 修发

 人之老来

心灵感悟

 闲暇乐读书

 爱情色情亲情

 保持微笑

 保持心灵洁净

 别拿小人当君子

 才女好色

 从思宴到厌宴的思索

 点亮心灯

 感恩苦难

 给人力量

 寂寞是通向精神愉悦的隧道

 价值人生

 说给悲悲惨惨戚戚的女同胞们

 金钱与文学

 聆听智者的声音

 女同志一路走好

 潘金莲:封建男权制度的祭奠品

 人生路上的方与圆

 生活的理想状态

 自我认知

 两个世界

 幸福生活

 为机遇创造条件

 ——赠孩子们

守望乡村

 金色麦田

 葫芦庄院

 村口青槐

 重回乡下

 黑了明了

 面皮婚姻

 一醉不醒

 亲在有缘

 兄弟唱戏

 辣椒晚景

后记

 ——为了感恩

试读章节

草情草心

年将不惑,我方才觉得,在满世界的绿色里,最喜欢的当属野草,对草的钟情是一种别样心结。且用一棵草心去行走于世间,竟然苦哉善哉乐哉,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才知草的生存之道是高于人类的大智慧、大境界。

于草的情怀是儿时就渗透在骨子里的。几十年来,那种朴素的绿色情结在骨子里流淌,让如此血脉浸润我成为一棵草,一棵普通的草在风霜雪雨里存活着。以至于我总有意无意地驻足,将路边杂生的、石缝里蹦出来的绿草视若至宝,远远近近地对望着、对望着……记忆的丝线串结起儿时一切关于草的情愫与快乐。

20世纪80年代初,做老大的我,已长成一个和大背篓差不多高的青涩少女了。但是背篓还是比我胖出了一半。要是割上一背篓青草驮在背上,从后面看就成了画家笔下的一幅抽象画:绿色田野上突兀着一个竹篾编织的大花瓶,上面插满绿油油的青草,依稀点缀着或红或黄或紫的碎花儿,颤颤巍巍地由两条细腿支撑着向村庄里移动。我被青草淹没了,被浓浓的草香浸透了,只有草香热汗一混儿飘洒在庄稼地里。

这样的画面,每天放学后都要上演一番,演绎到家里,演绎到牛棚,就变成了母亲的夸奖,还有我手里一小块儿难得的麦面馍馍,和黄牛身上油光闪亮的皮毛。收获草的快乐就在心里荡漾,对草的感激之情也在心里升腾。小小的心就明白:草与我的不解之缘,来自于家中唯一的那头老黄牛,而且不断延伸着。黄牛因了青草的养育,才在庄稼地里精神地耕作,收获的庄稼也就有了青草的一份功绩。因而,那时草于人类的奉献不只是装扮大自然的风景,还是牲口的主要饲料,猪羊鸡们的主要副食。那时刚刚包产到户,家家地薄粮少,人们连肚子都吃不饱。各家的土地都要靠牲口耕种,牲口靠青草拌一点儿黑豆粉或麸皮喂养。因而青草维系着牲口的生命,牲口维系着家人的口粮,牲口都是每家的命根子。在供给牲口足够的鲜草外,且要储存下一冬的饲料,青草就被寄予很高的希望。希望路边、草坡、塄坎、田埂上到处都郁郁葱葱,像韭菜似的割上一茬又一茬。我们小孩放学后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背上背篓满地里去割青草。经常割得田埂草坡光秃秃的,蔫黄一片,甚至玉米地、高梁地里的青草,也被我们搜寻一空。因而我们在睡梦里都想割草,希望青草们快快地生长。

虽然割草的任务十分繁重,可我们贪玩贪吃的秉性,却在收获草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草是昆虫们的房子和乐园,我们割草时,总使昆虫们如临大敌,四处逃窜。蝈蝈们智慧些,懂得自保,收起琵琶向庄稼地里逃逸。蚂蚱们蠢笨,惊慌中蹦进背篓的草垛里藏身,还要鸣叫几声呼儿唤女,以为我们这些庞然大物闲来无事,只是给它们搬个家而已。蜈蚣们最老谋深算,在草房子下面还备有地下室,一旦风吹草动,就一头扎进地下睡大觉去了。我们割草的快乐就在动物世界的一片慌乱中得到释放,也彼此相识。我们亲切地叫着它们的名字,但对于草的眷恋,使它们毫不迟疑地奔向绿的草、绿的庄稼而去。但也有我们被吓着的时候,一旦不小心碰着一条土条蛇或菜花蛇,又使我们如临大敌,连滚带爬地逃跑,远远地躲开那里的草坡或地塄。听着蝈蝈们悠然地弹唱,蚂蚱们歌颂胜利的号角,神秘感油然而生。这天地之间怎么这样公平!连这草下的动物世界也这样丰富多彩,有弱小也有强大。强大者也是弱小者的护佑。我们以后割草就小心起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用镰刀拂动青草,既在试探虚实,也为发出惊扰,让小动物们有战略转移的时间。既然是草让我们结缘于草下的世界,让我们的童心在时而欢愉,时而紧张中得到熟化,我们就和草成了莫逆之交,和小动物们成了一厢情愿的朋友。

那时背着背篓割草,我们多以玉米面、高梁面粑粑为主食。但割草的劳动,还是将我们很快抛入饥饿中,就在草里顺便搜寻些果实、根茎类充饥。还真有比粮食好吃的东西。最好吃的当属崖畔上的美子,一嘟噜一嘟噜挂在刺绒绒的藤蔓上,红红的甚为抢眼。麦粒儿大小挤成梅花状,成熟的晶莹透亮,放进嘴里用舌尖一探,就化成清凉甜润的汁水,渗进骨子里去了。未成熟的呈橘红色,又酸又涩,我们也一股脑儿都吃了,顺手就将美子藤蔓搂进背篓里变成牛的美食。第二年,在老地方又是藤蔓缀美子,让我们牢牢记住了那块年年撒满欢乐的神奇土地,那种全身是宝的神奇植物。其次就是顶棒槌,草丛里到处都是,外样很普通。我们一手牵起细细弱弱的藤蔓,一手用镰刀往土里一挖,顺势往出一拔,就是一串袖珍红薯似的根须。吃起来甜中略带苦涩,但比美子耐食。还有蒌蒿的茎叶、小蒜的根茎,既能生吃,也能带回家做下锅菜。而且这些植物多长在草丘上,一大片一大片丛生在一起,很是精神。所以,有时候我们锅里飘的,牛槽里拌的是同一个菜系。黄牛被青草滋润得光亮健壮,地里的庄稼也一年比一年收成好,我们也迅速地成长。

十八岁那年,麦子刚收过,我就考上一所中专学校,去城里念书了。离开了成为我们乐园的草坡地塄,也就远离了草下世界。可是对于草的情怀却日益浓厚,常常痴痴地想念,就去学校后面的草坡上静坐。回乡后便去看草,踩着儿时的脚印回望曾被反反复复刈割过的草坡、地塄、沟渠,又是一片蓊蓊郁郁,生机盎然。许多熟悉的、新生的、有名儿没名儿的青草混杂在一起,怡然自得,细细碎碎的各色花儿点缀其间,还是那种毫不矫饰的纯自然之美和神奇魅力。我不由得又有了刈割它们的>中动,爱它们就想收割它们。我不禁想笑,这是什么逻辑?可我明白,它们需要被收割,它们只有不断被收割,才更显得生命的顽强和伟大。但那把和它们亲密接触的镰刀,以及日日夜夜美美咀嚼它们的黄牛已经远去。大人劳作,牲口耕地,小孩割草的时代,成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我脚上黑亮的皮鞋也让它们不再熟悉。心中纵有千般情怀,也只能用感念和回忆去承载。P3-5

序言

不敢翻阅的书

——《绝处风景》序

魏盈盈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了解一个与我朝夕相处了十七年的人。

在没有我之前,她有过最年轻美丽的岁月,同时也最苦难;在有了我之后,她是万千母亲中普通的一员——和女儿吵架,为女儿日常生活操劳,为她挂念,为她伤心,没有选择地盲目地爱着她——之所以说,她盲目地爱我,是每次惹她伤了心,我都不敢找她道歉,她一定不会原谅我,可我又错了。母亲是最宽容的,隔段时日,她就无条件地原谅我,不多说什么,这件事就这么翻过,她又一如既往地付出。有几次,我自己甚至都觉得她爱我爱到失了尊严——因为如果我是她,我一定会把这个该死的女儿扫地出门,以此来昭示母亲的尊严及地位的不可侵犯。

我不是她,所以不理解苦难不期而至时心灵多么不堪重负,所以离她再近,都不懂得她的快乐和苦痛,也不知道她在面对我时、爱我时,会不会有无法言说的辛酸与期待。我只是偶一回头,看到一个和现在迥乎不同的自己,才意识到好多年了!她爱了我这么多年,我在成长,她也不曾停止努力。

她很美,有很多年我都爱盯着她看。她的美是静态的,不会在我看她时凝神回望,或者变幻一个让我更加惊艳的姿态。她永远都不接受我的欣赏。也许她以为,我会像她爱我那样无条件去爱她,与相貌无关。而我很清楚,我爱她是因为她很美,那种纯净的,不世故的,生来就有的美。我没有想过,有一天她老了,不美了,看着也不赏心悦目了,我还会以她为傲吗?这一天却突然就来了,她因病动了手术,还有无论如何都治不好的胃病。我看着她消瘦下去,看着她的白发生上来,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我因此讨厌替她拔去白头发.讨厌看我们的餐桌上摆满药罐,讨厌她唉声叹气,却又因此更加爱她——她那么坚强,她坚持锻炼,文章越写越好,饭菜越做越香。我知道,她是永远都会有风景的女人。

她更骄傲她的文章而不是相貌。她美丽无妨,善良却置她于险境。她偶尔喜怒无常,气质却是文雅恬淡的,所以,与她生活了十七年,回想起来都是美丽干净又舒适的感觉。除却她打我罚我,那确是我的不对,我承认,我真不是让人省心的孩子,我固执又激动,懒惰爱虚荣。我曾经问她:为什么我要吃苦呢?我若是天生丽质多好。她很生气,为我的不可理喻。生得漂亮就可以不用吃苦吗?女孩没有智慧,才是最可怕的。我也被自己的愚蠢吓到,但这归根结底是我真怕吃苦,怕前路茫茫,而她不是。所以她说有些地方我真不像她。我是不像她,几年前,我看她写的那些山呀水呀,只觉得文笔流畅,感情细腻,再无他长,是我早就放弃了。可四五年之后,我的母亲她居然越写越有水准、越有味道,甚至骂我时都形象无比。我只觉得在她面前无所遁形。她那么了解我,一看就穿,我却要通过她的文章真正感受她的内心、她的感动与喜悦。她让我觉得惭愧。

我们看过同样的美丽风景,我把它留在记忆里,时光起了薄雾,我开始淡忘,变得无所期冀,直到面对她的《绝处风景》。她把它记下来,为了展现那惊世的静美。文风那么纯美干净,感触那么深,态度那么积极阳光。于是记忆复苏,我又看到那个我生活了六年的小镇,那些山水,那方天空,我的心里像飘起细雨一样,自内而外地湿润起来。我忘记一切不蝓快想要追寻美好,我被她感动。而此后,她坚持地写,每一次都带给我美和触动,真是文如其人。我以她的表现来验证她的文章,并亲眼见证了她的进步,她的自我激励和超越。她不曾写过意志消沉使人迷惑的文章。她循规蹈矩,一直以谨慎的态度编织着美丽的文字,像哼唱一首轻扬的明媚小曲,表达她时生活的感恩与喜悦。

其实不过几年而已,从最早我看到她写好塞在抽屉里的随笔。那时,我大概六年级,随她的工作在红化子校读书。我们小小的家,使我轻易地瞥见她的小文章,写一段两个女人的对话。我不记得她们说了什么,只记得我当时印象很深很深——因为写得太糟糕了,在我那么小的极易被文学感动的年纪,它竞使我觉得不堪一读。我的母亲她一定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感悟,所以两个女人就出场对话。我在那一刻把文章塞回去,然后认定她不过是个花瓶。我完全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用文字为我营造这样一个纯美的世界,让我惭愧并感动。这要感谢我的李军超叔叔。他与母亲同单位,文笔极好,我常上他那儿翻各种书看。他看了我母亲的文章,没有笑话她.没有忽视她的表达欲。他居然鼓励母亲,热情地支持她。不久,我的母亲就写出流畅的文章,带着属于她的明澈的色彩。我记得她写小镇后山上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开了,开得绚烂,而我的菊花姨(母亲同事)却偏偏在这时承受灾难。她在文章后面附上电话,请求支援。从那时起,她就是个有责任感的善良作者。之后,我再看到她为空巢老人、为血铅而写的一系列文章,也就更加懂得她的一颗心。

这几年来,她每写文章总会让我看,给她提出意见。她相信我,我却是手舞足蹈不留情面地乱评一气。而她的态度的认真,又使我后悔没有细细品读她的血铅文章,尽管那并不合乎我一个青春期女孩的口味。起初她只是散文写得美,带着淡淡的乡土气息。她擅长描写。尤其是心理。她用她那种美好的语言塑造出的人物,都是执着地可爱下去的人,稍嫌理想化,是否这就叫作唯美?同时,这又说明了她的不够犀利。她不会把生活的虱子都捉出来给你看,我以为她尚达不到这样的程度,而她却告诉我:她只想营造一种美感,写文章要带出希望,给人力量,人生已经够艰难了。我其实很喜欢。尤其是她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才刚写了零散的几部分,其中的人物已深深地打动了我。我难抑喜悦,跟她说,我看到那些人物有血有肉地活着,像演一幕幕电影。她因我的喜悦而充满了信心。

最近,她一直读六六的书,认真做笔记。我喜欢她敲击键盘的响声.也高兴她的创作越发阳春白雪。她说,想整理散文出一夺书,问我愿不愿意写篇序。我想了很久,有点儿怯,不敢提笔。但我又是最合适写的,我希望能写好。就此简洁至朴一篇序,作为送她的妇女节礼物。她不需要走太远,她平时不打麻将,少看电视,喜欢读书.只要她的文章真的可以打动每一个读者,营造出美的氛围,就已经很了不起。我以她为傲。我祝愿她一直开心,开心……

写于2012年三八节前夕-

(本文作者系魏晓婷之女,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第八届全国少年书信文化活动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注:我曾提议过,让女儿给我的这部散文集写篇序。可是,她那种漫不经心、不置可否的神态,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直到散文集出版前夕,整理我发表过的文章时,却意外看到了夹在报纸里的一个小笔记本,打开就是这篇序。我读着读着眼眶湿润了。看来,我女儿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将这篇序交到我手里,只好偷偷塞进报纸里——随它去了。

“朝夕相处十七年”,“送她的妇女节礼物”,由此推断这篇序言诞生于2012年三八节前夕,在抽屉的报纸里藏了两年,却于2014年三八节前夕,于散文集正式出版前夕,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出来和我见面。让我惊喜之余,又有些揪扯不清,就像我们母女,冥冥之中有种无法分割的宿命成分。我立时打消了请名家作序的念头,以虔诚的态度,接捧一颗还未涉世的、纯真亮澈的心凝成的文字归位。正如她的序里说:她见证了我做人和写作的全过程,而且不断对照着……作序——她最合适。更重要的是,从她的文字里,我读出了淡淡的忧郁,这是大人曾伤过的那颗稚嫩的心还没有完全复原,这让我满腹惭愧:我有时候也很脆弱,喜怒无常,打过她,骂过她。作为一个母亲,诚然,为了教育,也不能有这样野蛮的行为。在这里,我向她深深地道声——对不起!她和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心血养育出来的孩子,我都深爱着,痴迷着……我决定小心翼翼,一字不改地将这篇序言放在我文集的卷首,开卷成镜,照出我们自己的真实,照亮我们以及大家今后的道路。

我的女儿,她现在正在千里之外读大学。我决定像她一样,也包藏起来,先不告诉她,等书出版了,突然送她一本,也给她一个意外的惊喜。

于2014年2月28日

后记

我之所以和我的低俗灵魂做斗争,和我的惰性做斗争,不断读书,坚持写作,让自己一层一层蜕变,让自己超脱淡定起来,阳光美好起来,就是为了感恩。感恩曾给过我一个帮助,一个鼓励,一个肯定,哪怕是一句温热的话语,一个诚恳的微笑,一个善意眼神的人。

当然,我不是个完美的人,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所以在我的人生里允许一些人对我的不好,我理解一些人对我的诬蔑、轻视、挑剔甚至于敌对。人性的东西——我越来越明了,当然不会轻易对一个人用好坏来做结论。我还是喜欢有文化、有修养、有善心、有内涵的人。这些人身上的闪光点多些,哪怕看一眼也能借些力、增些色,甚至于汲取些营养,更别说这些人对你的好。

为了感恩,我常常一个人静坐下来盘点我的过去,将我生命里走过的人在脑海里放幻灯。我知道上帝曾为了尽快催熟我,给了我不少苦难,终于在我年轻的面部蒙上一层风霜后,我的生命图像清晰起来。我知道我后半生该怎样过,我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刚刚好。因而感恩是一辈子的事情——让我的恩人永远不会失望,不会为我叹惋。

我的生命里除了我的父母,我的弟妹,我的同学同事外,第一个恩人就是我在宝鸡财经学校上学时的班主任老师史俊霞。入校第二年,我因急性胃肠炎发作,上吐下泻,卧床不起。史老师当时也是体弱多病,却像大姐似的亲自带着我挤公交车去宝鸡中心医院看病。由于病情严重,我休学在家治疗两个月,史老师派同学远赴百里之外看我。我入学后,史老师知道我姊妹多,家里经济相对困难些,就向学校申请将我看病的医疗费全部报销了。那时我父母尽管很感激,但用来感谢的只能是十多个像我一样土的土鸡蛋,所以这份沉甸甸的恩情我今生还不起。

第二个恩人是六年前姚家沟镇刘家湾村的原支部书记王师兰。那时我在姚家沟镇政府任副镇长,包抓的第一个村就是最偏远的刘家湾村。那时上面下达的收费项目很多,农业税、特产税、三提五统、村提留,使我们工作压力很大。加之我主管计划生育,几乎每周都要下到刘家湾村去。山区的闭塞落后,交通的不便,使我们常常感到工作上的艰难。只要我们去了,老王和他的两条土狗就会迎到山下和我们会面。老王看着筋疲力尽的我们,憨厚地一笑说:“你们也不容易,我会想办法尽早完成任务,叫你们给领导有个好的交代。”就这个“好的交代”使我几年的人生艰难期不但不困难,反而快乐顺利。在老王丧子回老家后,为了感恩老王,纪念那段难忘岁月,我写了第一篇散文《那山·那人-那狗》,从此开启了我的写作历程。

第三个恩人是那时凤翔的县委副书记刘德明。他当时主管组织。了解我当时的困难,下乡来镇上就到我的房间来看看,关照两句转身就走。我知道他屈尊寒舍,只是为了给我精神上的慰藉,增加我房间的光亮,给我力量,而这些恰是我那时最需要的。我暗暗佩服领导的智慧和品质,坚定了走好我人生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个恩人是姚家沟太白庙村的支部书记何守江。那时我上班比别人辛苦,孩子就近上小学,要我一个人费心管护。也许我的为人令老何赏识,也许我的困难打动了老何的恻隐之心,在工作上全力支持我外,还以他妹子之名提醒别的村干部多关照我。可是他也是好人多灾难,在我调走不久因病去了。伤痛之余,我写了诗文——《想起老何》,愿他的灵魂永远活在世间。

第五个恩人就是当时的组织部长何宏年。我以为我进城无望,本打算在乡镇干到退休的时候,却突然接到进城的通知。当时除了感动、高兴,就是从内心彻底否定了当时社会上的传言——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我与何部长素昧平生,彼此互不相识,长期的乡镇工作已经泯灭了进城的欲望,所以不曾给任何领导提过进城的要求。我的调动只是工作需要,是领导的公心所在。正是这次调动改变了我和女儿的共同命运,颠覆了我心中的世俗观念,更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第六个恩人就是当时的张辉县长。我在县政府信息中心工作时,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张县长看见后就给我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要我放开视野,着眼于社会大问题。就此,我对我的文字和思路做了调整,带着社会责任写文章,作品不但有了些许大气,还发表到省以上报纸杂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颇有文学素养的张县长只寥寥数语就拨正了我的写作方向,使我的写作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我不能因为他是县长而避嫌,而不言谢。在写作者眼里将热爱文学的人皆视为文友。不论身份高下,地位悬殊。

第七个恩人就是影响我进入文学大门的李军超兄弟。他曾是我在姚家沟镇政府工作八年的同事。那时我正处于人生的苦难和浮躁期,除了工作就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而他年纪轻轻却在读书写作。文如其人,文风善良朴实,真诚动人。受他影响,我偶尔信手涂鸦,由于心浮气躁,写的文如我女儿在序里说的“不堪一读”,而我也自感羞于示人。而军超兄弟看了却视为好文,待我修改后竟然拿去发表了,这让我大感意外,并重新反思自己,定位自己。当心的修炼达到一定程度后,写作便畅然上路了。这就是我们的缘起以及文学的缘起,今生将永远亲如姐弟。

我的恩人不止以上这七位,还有很多很多,都收藏在我心灵的账簿里,组成我精神的百花园、生命的绿洲,转化成光和热,托举我的人生。消解甚至抵御一切不美好、不愉快、不温馨。感恩是思想意识和情感的外在流露,最终会变为一种回报行动。但已不是你来我往,你一勺我一碗的相互给予。这种给予之于我所得到的,我一生也还不起。我只有自不量力地变小我为大我,学会有所担当。

对于我一个小小职员来说,为免落俗,为达升华,也许写作是我最好的感恩方式。精神的东西可以共享共用,可以面向人人。哪怕我的文章能给您一丝慰藉,一点启示,一时愉悦,甚至只有一半句话拨亮了您的心灵,那么也算书有所成。

我视我的每一篇文章为我的孩子。尽管文集里大部分是发表过的,可是没发表的我也喜欢,所以不标注什么,区别对待。无论书写乡土情结,还是抒发城市情怀,都是我一颗真诚的心在追寻着地气温情,思想着人间真性。我不敢忘记自己是谁,尽管我的父亲教书育人一辈子,但他不曾停止耕种田地,所以我的根是农民。在城市里,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从黄土地上走来,有着共同的底层体验和情愫,有着同样的朴实和善良。

朋友们说,我写作很率性,是那种毫不掩饰的诚挚大气,自成风格。我以为这是各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思想观念不尽相同,想要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文如其人,它一定随着我的性格,这是很酣畅淋漓而不得已的事情。

在我写作的这些年里,结识了方方面面的人,有些和我探讨文学,抒发他们的观点,是那样的精准高深,常常令我惊讶叹息。我不得不认定人人都有文化,有些来自阅读,有些来自生活体验,而且皆有所长,各有侧重。所以我相信,读者是最好的鉴别师,也是我最好的老师。这里我已诚惶诚恐地将我的孩子列队推出,孰丑孰俊,请大家慧眼点评。

写于2014年2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曾从田地上来,终回田地上去,生命的两极以及生命的濡养过程皆血脉相连于土地,因而不敢怠慢,虔称田田。生命一程价值几何?意义几何?但愿能在我的文字里与君一起思索,一起澄悟。

——魏晓婷寄语

绵长的墨香萦绕,蜜色的爱心浮动。我们以弧度一致的笑容,以一样的坚强,一样的潇洒,一起奔向生活全新的高度。

——摘自魏盈盈散文《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55:19